返回首页 扬州大学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 课程管理 > 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

成人教育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坚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及临床诊疗技能,以及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①热爱祖国,热爱临床医疗事业,具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②掌握本专业所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新兴学科及边缘学科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与所积累的临床经验密切结合,提高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能力和对急危重病症的处理能力;具有自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借助字典阅读本专业书刊。
③体魄健全,身体健康。
二、修业年限、学历层次与学习形式:
三年、大专起点本科、夜大
二年、大专起点本科、脱产
三、主要课程说明:
1 、人体解剖学
本课程是一门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讲授内容包括系统解剖学(运动系、内脏系、脉管系、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神经系等)及局部解剖学。
2 、生理学
讲授内容包括:细胞的生理功能、血液生理、心血管生理、呼吸生理、消化和吸收、能量代谢和体温、肾脏的排泄、感觉器官生理、神经系统的内分泌生理,两性生殖生理。
3 、生物化学
讲授内容包括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核酸的结构与功能,三大代谢,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表达及调控,血液生化,肝胆生化,水盐及钙、镁、磷代谢等.
4 、病理学
讲授内容包括细胞与组织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女性生殖系统病症,神经系统疾病、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5 、药理学
讲授内容包括药理学总论,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中枢神经及传入神经系统药理学,心血管系统药理学,内脏系统药理学,内分泌系统药理学,化学治疗药物。
6 、微生物与免疫学
讲授内容包括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两部分,具体包括抗原、抗体、补体,免疫调节,免疫应答,变态反应,自身免疫,肿瘤免疫,细菌学总论,各论,病毒学,真菌学及其它微生物学.
7 、预防医学
讲授内容包括:环境与健康关系,环境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传染病和慢性病的流行病学和三级预防,预防保健策略和措施,人群健康状况研究中的统计学方法和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
8 、诊断学
讲授内容包括 :物理诊断、放射诊断、超声诊断、心电图。心电图讲授心电原理及常见疾病的心电图分析;超声诊断讲授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放射诊断讲授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图像特点,常见疾病的X线诊断,适当介绍其它影像诊断,如CT、MRT等.
9 、内科学
讲授内容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中毒性疾病,泌尿系统疾病。
10 、外科学
讲授内容包括: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的失调,外科休克,急性肾功能不全,麻醉,复苏,外科感染,创伤,烧伤,肿瘤,颅内压偏高等基础外科学知识及外科相关疾病。
11 、儿科学
讲授内容包括:儿童生长发育,儿童保健及小儿喂养的内容及营养缺乏性疾病(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的防治;新生儿分类、特点及护理,新生儿肺炎、败血症、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硬肿瘤、黄疽、溶血症、出血症等疾病的诊断、治疗等。
12 、妇产科学
讲授内容包括:女性生殖系统生理,妊娠诊断,产前检查及孕期卫生,正常分娩,正常产褥,新生儿生理特点及处理,妊娠病理,妊娠合并症,异常分娩,分娩期并发症,异常产褥。妇科病史及检查,外阴白色病变,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女性生殖器肿瘤,滋养细胞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失调,女性生殖器损伤性疾病,不孕症,妇女保健,计划生育等。
四、教学进程表:


1.理论教学进程表
“临床医学”专业                                夜大学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学时
学分
学时学期分配
考 核
要 求
总学时
讲课
实验
1
2
3
4
5
022001
邓小平理论
54
54

3

54



考试
032004
大学英语
140
140

8
54
54
32


考试
062003
计算机应用基础
72
36
36
3
72




考试
112065
生 理 学
48
48

3
48




考试
112066
人体解剖学
72
54
18
4
72




考试
112067
生物化学
72
60
12
4

72



考试
112068
遗 传 学
18
12
6
1
18




考查
112069
心 理 学
18
18

1

18



考查
112070
微生物与免疫学
54
48
6
3

54



考试
112071
医学文献检索
24
18
6
1.5

24



考查
112072
病理学
54
48
6
3


54


考试
112073
病理生理学
24
18
6
1.5

24



考查
112074
药 理 学
54
48
6
3


54


考试
112086
物理诊断
48
40
8
3


48


考试
112075
放射诊断
36
30
6
2


36


考查
112076
超声诊断、心电图
36
30
6
2


36


考查
112077
内 科 学
90
80
10
5



90

考试
112078
儿 科 学
54
48
6
3



54

考试
112079
基础外科学
54
48
6
3



54

考试
112080
外 科 学
54
54

3




54
考试
112081
妇产科学
54
48
6
3




54
考试
112082
传染科学
36
30
6
2




36
考查
112083
皮肤病学
36
30
6
2




36
考查
112084
科研设计
24
20
4
1.5




24
考查
112085
伦 理 学
24
24

1.5



24

考查
112086
卫生法规
18
18

1



18

考查
112087
预防医学
60
54
6
3.5




60
考试
112090
全科医学概论
36
36

2


36


考试
112091
临床诊疗思维
36
36

2



36

考试
合        计
1400
1228
172
78.5
264
300
296
276
264

“临床医学”专业                    脱产

课  程
名  称
学时
学分
学时学期分配
考 核
要 求
课程编号
总学时
讲课
实验
1
2
3
4
022001
邓小平理论
36
36

2
36



考试
032004
大学英语
162
162

9
54
54
54
考试
062003
计算机应用基础
36
18
18
2
36



考试
112065
生 理 学
48
48

2
48



考试
112092
人体解剖学
54
54

3
54



考试
112066
组织胚胎学
36
27
9
2
36


考试
112067
生物化学
68
60
8
4
68



考试
112068
医学遗传学
18
12
6
1
18



考查
112069
心 理 学
18
18

1
18


考查
112070
微生物与免疫学
54
48
6
3
54



考试
112071
医学文献检索
24
18
6
1.5

24


考查
112072
病理学
54
48
6
3

54

考试
112073
病理生理学
24
18
6
1.5
24



考查
112074
药 理 学
54
48
6
3

54


考试
112086
物理诊断
48
40
8
3

48

18
考试
112095
实验诊断
24
16
8
1

24


考查
112075
放射诊断
36
30
6
2

36


考查
112076
影像诊断 
28
28

1

28


考查
112078
内 科 学
90
90

5

90


考试
112079
儿 科 学
48
40
8
3

48


考试
112081
外 科 学
90
90

5


90

考试
112082
妇产科学
36
30
6
2


36

考试
112083
传染科学
36
30
4
2


36

考查
112084
神经精神病学
24
24

1


24

考查
112085
皮肤病学
24
20
4
1


24

考查
112086
科研设计
24
20
4
1.5


24

考查
112087
伦 理 学
24
24

1.5


24

考查
112093
卫生法规
18
18

1


18

考查
112090
预防医学
54
48
6
3


54

考试
112096
五官科学
36
36

2


36

考查
合计
13261956
11991228
125
73
447
460
420
612

2.实践教学进程表
“临床医学”专业                                                   单位:周
项目
周数
学分

1
2
3
4
5
6
内科
4
4





4
外科
4
4





4
急诊科
2
2





2
妇产科
2
2





2
儿科
2
2





2
心电图
2
2





2
X线
2
2





2



























合      计
18
18





18
五、使用教学计划的必要说明
1.根据学生的实际,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各门课程都要精选教学内容,加强理论教学,做到重点突出,难点讲透,体现新意,讲思想,讲方法,讲进展,体现“专升本”特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各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掌握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较原有科研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
3.加强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基本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书刊。
4.超声诊断16学时,心电图20学时。
5.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安排共18周,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训练。
6.学员学习期间完成论文一篇,学院组织评审。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论文合格者,按《扬州大学成人教育学士学位授予办法(试行)》授予学位。


《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学     分:_________                     学     时:  54            
    适用专业:各专业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先修课:                               制定日期:  2003.4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五大作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指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进一步做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大学生头脑”工作,是关系改革开放前途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大事,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的长远之计,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当代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学习邓小平同志的革命风范和崇高品格、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杜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2)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3)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内容体系
(4)掌握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5)充分认识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大意义
2、教学内容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确立。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3)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
当代大学生要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学习邓小平同志的革命风范和崇高品格、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l、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2)全面理解和掌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3)搞清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根本问题
(4)掌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2、教学内容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根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本质观。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首要的根本问题。
(2)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重, , 大指导意义。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 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切工作都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1、教学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
(2)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3)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4)深刻认识到改革是我们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
2、教学内容
(1)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长期性、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党的基本路线指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我们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l、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正确选择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2)全面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3)掌握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的重大方针和措施
2、教学内容
(1)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正确选择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2)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意义和方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继续发展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3)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如何正确处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关系。
(4)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经济发展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速度、比例和效益的统一。
(5)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优先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大计。*加速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控制人口,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2)理解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了解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4)掌握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5)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6)了解多种分配方式的内容
(7)正确理解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8)正确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9)掌握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及内容
2、教学内容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全面认识公有制的含义,国有经济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3)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4)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制度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历史必然性。△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5)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必然。*△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坚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6)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的含义和作用。*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径。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有关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
(2)掌握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3)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和基本特征
(4)掌握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方向和途径
(5)了解市场体系的内容与作用
(6)了解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任务和主要方式
2、教学内容
(1)市场经济基本理论
(2)实现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其意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3)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主要途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4)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内容、作用和特点。建立和健全市场管理法规,加强市场管理。
(5)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建设
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改革宏观经济管理方式,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和任务。*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和政策。
(七)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
I、教学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基本政策
(2)了解我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3)了解实行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
2、教学内容
(1)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2)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我国实行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新格局。
(3)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和形式
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技术交流。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促进国际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业。
(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
1、教学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民主的含义
(2)掌握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
(3)充分认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主要任务
2、教学内容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和联系。*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3)改革政治体制,发展民主,加强法制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目标。政治体制改革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加强法制建设的迫切性。*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教学基本要求
(1)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2)掌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
(3)把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措施
2、教学内容
(1)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
*杜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社会主义思想道道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
(十)“一国两制”与祖国和平统一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发展和重大意义
(2)掌握香港、澳门回归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意义
(3)全面正确理解我国政府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基本方针和纲领
2、教学内容
(1)“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一田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一国两制”的方针和政策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力争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3)“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香港、澳门回归使“一国两制”构想变为现实。*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
(十一)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人民解放军等是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2)掌握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3)掌握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是我党的一个法宝
(4)正确把握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5)充分认识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教学内容
(1)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是我国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2)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加强同爱国宗教界的团结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3)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仍然是新时期我们党的一个重要法宝。*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及特点。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充分发挥人民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中的作用。
(4)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5)加强党的建设是党领导人民取得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法宝
*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从严治党,密切党群关系,克服消极腐败现象,搞好廉政建设。
四、学时分配
学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讲  课
讨  论
小  计
1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6

6
2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6

6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4

4
4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6

6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
6

6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
2
8
7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
4

4
8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
4
2
6
9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

2
10
“一国两制”与祖国和平统一
2

2
11
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2
2
4
合   计
48
6
54
五、主要教材和参考书
教    材:
《邓小平理论概论》,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编写,河海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节选)
《论十大关系》
《邓小平文选》第一、二,三卷
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纪念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中共中央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文件汇编
《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 人民出版社  2002年11月
本大纲撰写人:扬州大学两课教学研究部   符宇忠   副教授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2 、教学时数:总学时72
3 、适用专业:成教各专业
4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成人高等教育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它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具有操作和使用微机系统的基本能力。本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及网络基础知识、微机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
(三)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微机的基本构成及各部件的功能、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和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微机操作系统Windows 98、文字处理软件Word和电子表格软件Excel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等。了解计算机硬件与计算机软件的关系以及计算机发展趋势。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上机操作能力。
(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 计算机及网络基础知识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并掌握计算工具、计算机及微型计算机的发展;了解我国计算机的发展。
2. 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的特点和应用;了解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特点。
3.了解计算机的逻辑结构。
4.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5.了解常用微机系统的性能指标、基本配置。
6.掌握计算机常用外部设备的基本知识。
7.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的分类。
8. 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发展过程及分类。
9. 掌握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系统软件的概念、功能
10. 了解常用应用软件的概念和功能
11. 掌握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本方法和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
12. 了解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和计算机安全的基本概念。
13. 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其防治。
14.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功能,
15.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发展趋势,掌握计算机通信的基本概念。
16. 了解并掌握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内容
1.计算机概述
*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2.计算机的组成及其部件
*△计算机的组成;△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系统总线
3.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软件及其分类;*△指令和程序;*常用操作系统;*△计算机语言;
4.微型系统的配置及主要技术指标
*△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系统;微型计算机的配置;微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5.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数据库系统的发展;*△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模型;
6.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计算机网络的构成;△网络协议
7.计算机信息安全
第二章 操作系统 Windows 98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并掌握中文Windows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文件、文件名、文件夹、路径等。
2. 了解 Windows概述、特点和功能、配置和运行环境。
3. 了解并掌握Windows的“桌面”、“开始”按钮、“任务栏”、“菜单”、“图标”等的使用
4. 掌握Windows 应用程序的运行和退出
5. 掌握资源管理系统“我的电脑”或“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与应用。(文件和文件夹的创建、移动、复制、删除、更名、查找、打印和属性的设置 )
6. 掌握软盘的格式化和整盘复制,磁盘属性的查看等操作
7. 掌握中文输入法的安装、删除和选用
8. 掌握在Windows环境下,使用中文DOS方式
9. 掌握快捷方式的设置和使用
10. 掌握附件组中其它应用程序的使用方法,画图、写字板、录音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2.Windows 98的启动及桌面
3.窗口的组成及操作
4.菜单与对话框
*菜单的分类;*常用下拉菜单的意义;*△[开始]菜单的使用;*△对话框及其特性;*△对话框与窗口的区别
5.Windows 98的文件系统
*文件和文件夹;*△文件命名协议;*文件类型与文件属性;*△文件操作
6.资源管理器
*“Windows 98资源管理器”窗口;*△选定文件或文件夹;*△复制文件或文件夹;*△移动文件或文件夹;*删除文件或文件夹;*发送文件或文件夹;*△创建文件或文件夹;*更改文件或文件夹的名称;*创建或修改文件类型;*△查看或修改文件和文件夹的属性;恢复被删除的文件、文件夹;*△查找文件
7. 控制面板
*显示器;打印机;△添加新硬件;*安装和删除应用程序;
8.附件与多媒体
*画图、记事本、写字板的使用;多媒体管理;
第三章 文字处理软件 Word 2000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Word的基本概念,中文Word的基本功能、运行环境、启动和退出的方法;
2. 掌握中文Word文档的创建、打开和基本编辑操作,文本的查找和替换,多窗口和多文档的编辑
3. 掌握中文Word文档的保存、保护、复制、删除、插入和打印
4. 熟练掌握中文Word字体格式、段落格式和页面格式等文档排版的基本操作,页面设置和打印预览
5. 掌握中文Word的图形功能,图形编辑器及其使用
6. 了解中文Word的数学公式、艺术字体等的基本操作。
7. 掌握中文Word的表格制作功能:表格创建,表格中数据的输入与编辑,数据的排序和计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Word 2000简介
Word 2000的功能;Word 2000的运行环境;Word 2000的安装和卸载;Word 2000的窗口组成
2.文档的基本操作
*创建新文档;*△文档输入(中文输入法);保存文档;*打开文档;*△选定文档;*编辑文档;显示文档;打印文档
3.文档的排版
*△字符的格式化;*△段落的格式化;△项目符号和编号;*△分栏;*△页眉、页脚和页码;△页面设置;样式;*△使用模板
4.制表
*表格的建立;*表格编辑;*△格式化表格;*△由表生成图
5.图文框与文本框*△
6.编辑公式△
7.其它编辑功能
*文档中使用图片;△编辑图表;△艺术字体的使用;△编辑大纲;△编辑WEB页
第四章   电子制表软件 Excel 2000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中文Excel的功能、运行环境、启动和退出
2. 了解并掌握Excel中工作簿和工作表的概念,工作表的创建、数据输入、编辑和排版
3. 熟练掌握工作表的插入、复制、移动、更名、保存和保护等基本操作
4. 掌握单元个的绝对地址和相对地址的概念,工作表中公式的输入与常用函数的使用
5. 了解数据清单的概念,记录单的使用,掌握记录的排序、筛选、查找和分类汇总
6. 掌握图表的建立和格式的设置
7. 了解工作表和工作簿的控制及管理技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Excel 2000简介
Excel 2000的功能;Excel 2000的启动与退出;Excel 2000的界面
2.Excel 2000的基本操作
*创建工作表;*△编辑工作表;*△格式化工作表;打印工作表;窗口操作
3.公式和函数的使用
*简单公式的使用;*△单元格的引用;*△函数的使用
4.创建图表
*图表的创建;*△图表的修改
5.数据处理
数据列表的建立与编辑;*△数据的排序与分类汇总;*△数据的筛选与透视
6.工作簿管理及数据共享
第五章 Internet 的使用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因特网(Internet)的基本概念和接入方式
2. 了解IE4.0的功能,掌握IE4.0的设置
3. 掌握因特网(Internet)的拨号连接、浏览器的使用
4. 掌握Outlook Express的基本操作
5. 熟练掌握接收、管理、创建和发送电子邮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6. 掌握通讯簿的管理方法
7. 了解因特网上的搜索引擎的使用
8.掌握网页制作工具Frontpage的基本操作;
9.了解用HTML语言编写网页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Internet概述
*Internet提供的服务;Internet 的管理机构与管理方式;*△IP地址;*域名管理系统DNS;*△Internet 使用的网络设备;*Internet的接入方式;Internet的安全性;Internet用户的自我保护
2.电子邮件系统
*电子邮件的功能;*△电子邮件的地址;△Outlook Express的使用(接收邮件;书写、发送、回复、转发邮件)
3.WWW浏览器
*WWW的基本概念;*△WWW浏览器 ----Internet Explorer 4.0;Internet上的漫游技术;Internet上的信息搜索技术
4.Internet上的文件上载/下载技术
5.网页制作
△网页制作语言HTML;△网页制作工具FrontPage 2000
(五)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验一   桌面、窗口与开始菜单的操作  
课时: 1
教学要求:
了解WIN98的一般知识,掌握对桌面及窗口的常用操作,消化桌面、任务栏、窗口的知识,掌握WIN98下鼠标的操作技巧和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
1.任务栏操作
2.窗口的操作
3.图标的操作
4.MS-DOS方式的进入
5.开始菜单的使用
6.快捷方式操作
7.帮助系统的使用
实验二   我的电脑、资源管理器的操作  
课时: 2
教学要求:
能利用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来熟练地进行磁盘操作、文件定位、一个或一批文件或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删除、改名等操作。
教学内容:
1.软盘格式化和复制
2.文件的建立、删除、复制、移动操作
3.我的电脑的基本操作
4.资源管理器的基本操作
实验三   附件的操作  
课时: 1
教学要求:
掌握附件下几个常用程序,如有:记事本、画图、剪贴板查看程序、快速查看程序、CD播放器的使用方法,如有充分时间,可以学习写字板及媒体播放器
教学内容:
1.画图的使用
2.记事本的使用
3.剪贴板查看程序的使用
4.CD播放器的使用
5.媒体播放器的使用
实验四  WORD 2000 基本操作    
课时: 4
教学要求:
掌握WORD2000的启动、建立与保存文件、输入文本、插入和改写文本、移动和拷贝文本、改变字号、字体和字型、基本段落格式编辑、打印文件、退出WORD2000的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
1. WORD2000的打开
2.    新建文件、文本的输入
3.    简单的文本格式设置
4.    打印文件
5.    退出WORD2000
实验五   模板、表格、页面设置操作
课时: 4
教学要求:
为了使学生掌握利用模板快速建立文本、创建和编辑表格、插入页码、页面设置的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
1.利用模板建立一个文件
2.建立一个表格并对表格进行编辑
3.给文档插入页码、设置页眉页脚
4.给文档设置页边距
实验六   表格工具、文本框、图片操作  
课时: 4
教学要求:
为了使学生掌握使用自由表格工具、使用文本框、数据表和图表操作、插入图片的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
1.使用自由表格工具
2.文本框的建立
3.图表的插入操作
4.图片的插入以及图片格式的设置
实验七  Excel 的基本操作    
课时: 2
教学要求:
掌握建立工作簿的基本方法;掌握数据输入、修改的操作方法;掌握编辑工作表的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
1.工作簿的建立、打开与保存
2.数据的输入与修改
3.工作表的编辑
实验八   公式、函数的使用及工作表的格式化
课时: 4
教学要求:
掌握单元格地址的引用方法;掌握求和、求平均值等公式的使用方法;掌握自动套用格式,数据格式化方法;掌握条件格式及格式的粘贴。
教学内容:
1.公式、函数的使用
2.工作表的格式化
实验九 图表的创建及数据处理    
课时: 4
教学要求:
掌握图表的创建与修改;;掌握数据列表的维护、排序、筛选;掌握数据的汇总统计;掌握数据透视的应用。
教学内容:
1. 创建图表
2.图表的修改
3.数据列表的创建及编辑
4.数据列表的处理
5.数据透视表的创建和使用
实验十  Internet-Explore 的使用
课时: 3
教学要求:
了解Internet的域名系统和URL地址;熟悉IE的操作界面;掌握Internet漫游技术;掌握信息搜索技术。
教学内容:
1.利用IE访问网站
2.设置IE选项
3.收藏夹的使用
4.保存网页
5.软件下载
实验十一   电子邮件的接收与发送  
课时: 3
教学要求:
掌握电子邮件软件Outlook Express的基本配置。掌握电子邮件的接受和发送;掌握通讯簿的概念及应用方法。
教学内容:
1.添加新的邮件帐号
2.编写并发送邮件,注意掌握信纸的使用
3.接收并阅读邮件
4.向通讯簿中添加E-mail地址
实验十二   网页制作
课时: 4
教学要求:
掌握网页制作工具Frontpage的基本操作;了解用HTML语言编写网页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
1. 利用Frontpage创建网页
2.    利用HTML语言编写一简单网页
(六)学时分配
名称    
学        教 学    
        时        环节    
名 称    
讲课    
习题    
实验    
上机    
课程    
设计    
小计    
计算机基础知识
12




12    
Windows 98
4


4

8    
Word 2000
8


12

20    
Excel 2000
6


10

16    
Internet
6


10

16    

总计    
36    


36    

72    
(七)教学方法的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师必须制作电子教案。建议教师在教学时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特别是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比较分析。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应紧密结合。鼓励学生计划外多上机、多练习。
(八)实验教科书、参考书
《计算机基础教程》     蔡绍稷 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
教学参考书
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殷新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0.8
2.《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实验指导书》,张平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0.8
3.《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标准测试题集》 卢雪松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0.10
(九)本课程大纲撰写人基本情况
朱范德,男,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名称:人体解剖学
2 、教学时数:总学时54
3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升本)
4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5 、先修课程:生物学、生理卫生学
(二) 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在医学院校中,其主要目的是阐明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配布形式,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与临床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大纲包括系统解剖学的内容,总课时54学时,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挂图及电视录象、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以完成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大纲中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要求有明确的规定:分“掌握、熟悉”与“了解”,对“掌握、熟悉”内容学生必须按要求充分理解、记忆、牢牢掌握之,对“了解”内容学生应通过学习达到一般的领会与了解。
本大纲经教研室全体教师充分讨论通过。
(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运动系统
第一章      
1. 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节  总论
了解骨的基本概念;掌握骨的形态分类、构造;熟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第二节  中轴骨骼
掌握躯干骨的组成和功能。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熟悉各部椎骨的主要特点。掌握胸骨的分部、胸骨角的形态特点和意义,熟悉胸骨其他形态结构。熟悉肋的形态,掌握肋弓。掌握颅骨的区分、名称和位置;熟悉重要颅骨的分部;了解整体观、形态结构。了解颅盖内、外面结构;掌握颅底内、外面重要结构;熟悉颞下窝、翼腭窝的位置和交通;了解眶的构成,掌握眶的交通;掌握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和交通。
第三节  附肢骨骼
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和名称;熟悉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位置和主要骨面特征;熟悉腕骨的名称和排列;掌握上肢骨的主要形态标志。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和名称;熟悉髋骨的组成和主要骨面特征;熟悉股骨、髌骨、胫骨、腓骨的位置和主要骨面特征;熟悉跗骨的名称和排列;掌握下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总论
骨的分类,骨的表面形态,骨的构造,骨的成分与性质,骨的发生与发育,骨的可塑性。
第二节  中轴骨骼
躯干骨,颅。
第三节  附肢骨骼
上肢骨,下肢骨。
第二章      
1. 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节  总论
熟悉骨连结的分类;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熟悉关节的运动和分类。
第二节  中轴骨连结
熟悉椎骨的连结的概况;掌握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了解脊柱各面观的形态结构;掌握脊柱的生理弯曲;熟悉脊柱的运动。掌握胸廓的组成和功能;熟悉肋与椎骨的连结,肋与胸骨的连结,胸廓的整体观及其运动。了解颅的连结分类;掌握下颌关节的组成、特点和运动。
第三节  附肢骨连结
掌握胸锁关节、肩关节和肘关节的组成、特点和运动;熟悉前臂骨的骨连结和运动;熟悉桡腕关节和拇指腕掌关节的组成和运动;了解掌指关节和手指间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掌握骨盆的组成、区分;熟悉骨盆的性差;熟悉骶髂关节的组成;掌握髋关节、膝关节的组成、特点和运动;熟悉踝关节的组成、特点和运动;了解跗骨间关节,熟悉其运动;掌握足弓的组成和功能。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总论
纤维连结,软骨和骨性连结,滑膜关节。
第二节  中轴骨的连结
躯干骨的连结,颅骨的连结。
第三节附肢骨的连结
上肢骨的连结,下肢骨的连结。
第三章    
1. 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节  总论
掌握肌的形态和构造;熟悉肌群的配布规律;了解肌的命名和辅助结构。
第二节  头肌
熟悉头肌的组成;熟悉面肌的组成和功能;掌握咀嚼肌的名称和功能。
第三节  颈肌
熟悉颈肌的分层和功能;掌握胸锁乳突肌、前斜角肌的起止和作用;掌握斜角肌间隙。
第四节  躯干肌
熟悉背部肌浅、深群的位置和组成;掌握斜方肌、背阔肌和竖脊肌的起止、纤维方向及功能;了解胸腰筋膜的位置和配布。熟悉胸上肢肌、胸固有肌的位置和组成;掌握胸大肌、前锯肌和肋间内、外肌的作用。熟悉膈的位置、外形;掌握膈3个孔的名称、位置及膈的功能;了解膈的薄弱处。掌握腹肌前外侧群的名称、层次、纤维方向和作用;掌握腹股沟管;熟悉腹直肌鞘和腹白线;了解腹肌后群。
第五节  上肢肌
熟悉上肢肌的配布、名称;掌握三角肌和大圆肌的位置,起止及作用。熟悉臂肌的分群、名称;掌握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起止和作用。熟悉前臂肌的分群、名称;熟悉前群的分层、各层肌的名称、起止概况和作用;熟悉后群的分层、各层肌的名称和作用。了解手肌的分群、分层、名称和作用。熟悉腋窝、肘窝和腕管;了解三边孔和四边孔。
第六节  下肢肌
掌握髋肌的分群、名称,掌握髂腰肌及臀大肌的起止和作用。熟悉大腿肌的分群;掌握前群肌、后群肌的起止和作用;熟悉内侧群肌的作用。熟悉小腿肌的分群;掌握各群肌的名称、作用;掌握小腿三头肌的起止;熟悉使足内、外翻肌的名称。了解足肌的分群。掌握梨状肌上孔、梨状肌下孔、股三角;熟悉收肌管和腘窝。
第七节  体表的肌性标志
掌握下列躯干肌的肌性标志: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大肌、腹直肌。掌握上肢的重要肌性标志,掌握下肢的重要肌性标志。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总论
肌的形态和构造,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肌的命名法,肌的辅助装置,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第二节  头肌
面肌,咀嚼肌。
第三节  颈肌
第四节  躯干肌
背肌,胸肌,膈,腹肌。
第五节  上肢肌
肩肌,臂肌,前臂肌,手肌。
第六节  下肢肌
髋肌,大腿肌,小腿肌,足肌,下肢筋膜,下肢的局部记载。
第七节 体表的肌性标志
头颈部,躯干部,上肢,下肢的肌性标志。
       
第四章    
1.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内脏的概念、范围、各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内脏的一般形态构造;掌握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2. 教学内容
内脏的一般结构,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第五章   消化系统
1.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第一节  口腔
了解口腔的境界和分部、唇和颊的形态;了解腭的形态特点,掌握咽峡的围成、腭扁桃体的位置;掌握牙的形态和构造;熟悉乳牙和恒牙的形式;了解牙周组织的概念;掌握舌的形态和粘膜表面特征;了解舌肌的配布;掌握颏舌肌的起止和作用;掌握三对大唾液腺的位置、形态和腺管开口的部位。
第二节  咽
掌握咽的位置、分部、各部形态结构和交通;了解咽壁的构造。
第三节  食管
掌握的食管位置、分部、狭窄的部位及其与中切牙的距离;了解食管的构造。
第四节  胃
掌握胃的位置、形态和分部;了解胃的构造。
第五节  小肠
熟悉小肠的分部;掌握十二指肠的形态和分部;熟悉十二指肠大乳头的位置;了解十二指肠悬肌的概念;掌握空、回肠的位置和形态。
第六节  大肠
掌握大肠的分部、盲肠和结肠的特点;掌握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形态、结构和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熟悉结肠的分部和位置;熟悉直肠和肛管的位置和形态;掌握其内腔面的特点。
第七节  肝
掌握肝的形态(分叶、肝门)和位置;熟悉肝的体表投影;了解肝的主要功能和肝段的概念;掌握肝外胆道系统的组成;熟悉胆囊的位置和功能;掌握胆囊的分部和胆囊底的体表投影;掌握胆总管与胰管的汇合和开口部位;了解胆囊三角的概念;熟悉空腹和进食后胆汁排出途径。
第八节  胰
掌握胰的位置、形态和分部;了解胰的功能。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口腔
口唇,颊,腭,牙,舌,口腔腺。
第二节  咽
鼻咽,口咽,喉咽,咽肌。
第三节  食管
食管的位置与分部,食管的狭窄部,食管壁的结构。
第四节  胃
胃的形态和分部,胃的位置,胃壁的结构。
第五节  小肠
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第六节  大肠
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
第七节  肝
肝的形态,肝的位置和毗邻,肝的分叶和分段,肝外胆道。
第八节  胰
第六章   呼吸系统
1.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上、下呼吸道的概念。
第一节  鼻
掌握鼻的组成;熟悉鼻腔的分部、鼻中隔的组成和鼻腔外侧壁的结构;掌握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和开口。
第二节  喉
掌握喉的位置;熟悉喉软骨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熟悉喉连结的名称、位置和作用;了解喉肌的分群和作用;掌握喉腔粘膜面特征,掌握声门裂的围成、分部,掌握喉的重要体表标志。
第三节  气管与支气管
掌握气管的位置、行经、分部和结构特点;了解气管切开的常见部位;掌握左、右主支气管的特点。
第四节  肺
掌握肺的形态、位置和分叶;熟悉肺门结构的排列关系;了解肺段的概念。
第五节  胸膜
熟悉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掌握胸膜分部和肋膈隐窝的位置;掌握肺尖和胸膜顶的体表投影;熟悉肺和胸膜下界的投影;了解肺和胸膜前界的投影。
第六节  纵隔
熟悉纵隔的概念和区分;了解其主要内容。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鼻
外鼻,鼻腔,鼻旁窦。
第二节  喉
喉的软骨,喉的连结,喉肌,喉腔。
第三节  气管与支气管
气管、支气管
第四节  肺
肺的外形,肺内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
第五节  胸膜
脏胸膜,壁胸膜。胸膜隐窝,胸膜与肺的体表投影。
第六节  纵隔
第七章   泌尿系统
1.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泌尿系的组成及功能。
第一节  肾
掌握肾的位置、形态和构造;熟悉肾的被膜和固定因素;了解肾段概念和肾的体表投影。
第二节  输尿管
掌握输尿管的形态、分部、各部位置和主要毗邻;熟悉输尿管狭窄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节  膀胱
掌握膀胱的位置、形态、毗邻,膀胱三角的位置和粘膜特点;熟悉膀胱与腹膜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第四节  尿道
掌握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开口部位。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肾
肾的形态,肾的构造,肾的位置和被膜,肾段的概念和肾的异常。
第二节  输尿管
第三节  膀胱
膀胱的形态,膀胱的位置,膀胱壁的构造。
第四节  尿道
第八章   男性生殖系统
   1.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
第一节  男性内生殖器
掌握睾丸的形态、位置;熟悉睾丸的结构和功能。掌握附睾的形态、位置,输精管的形态特点、分部,精索的概念、内容;熟悉射精管的形成和开口;了解附睾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前列腺的形态、位置和主要毗邻;熟悉精囊腺的形态和位置;了解前列腺的分叶,年龄变化,尿道球腺的位置和腺管的开口。
第二节  男性外生殖器
掌握阴茎的分部和构成;熟悉海绵体的构造特点;了解阴茎皮肤的特点,阴囊的构造和功能。
第三节  男性尿道
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各部的构造特点、3个狭窄、3个膨大、2个弯曲。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男性内生殖器
睾丸,附睾,输精管和射精管,精囊,前列腺,尿道球腺。
第二节  男性外生殖器
阴囊,阴茎。
第三节  男性尿道
第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
1. 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
掌握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
第一节  女性内生殖器
掌握卵巢的形态和位置,输卵管的形态特点和分部,子宫的形态、分部、位置、姿势和固定装置,阴道后穹的位置和主要毗邻;熟悉阴道的形态和位置;了解卵巢的年龄变化和子宫的构造。
第二节  女性外生殖器
掌握阴道前庭的概念,阴道口和尿道外口的位置;了解外生殖器的结构。
附:乳房
掌握乳房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乳房的位置。
附:会阴
掌握广义、狭义会阴的概念,尿生殖膈、盆膈、坐骨肛门窝的位置和构成;熟悉会阴的境界和区分。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女性内生殖器
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
第二节  女性外生殖器
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道前庭,前庭球,阴蒂,前庭球,前庭大腺。乳房,会阴。
第十章      
1.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及腹膜的功能。熟悉腹膜与脏器的关系。掌握小网膜位置和分部;熟悉大、网膜的位置与功能,肝和胃的韧带名称和位置;了解各系膜的名称、位置和附着。掌握直肠膀胱陷凹、直肠子宫陷凹的位置和临床意义;了解腹前壁下份腹膜皱襞和窝。
2. 教学内容
概述,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腹膜形成的网膜、系膜和韧带,腹膜皱襞、隐窝和陷凹,腹膜的分区和间隙。
     
掌握脉管系统的组成。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
1. 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节  总论
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熟悉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了解血管吻合的概念及意义。
第二节  心
掌握心的位置、外形、内腔的结构。熟悉心壁的构造、房间隔和室间隔;了解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掌握心传导系的组成、位置和功能。掌握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经、主要分支及分布范围;熟悉心的静脉回流途径。熟悉心包的分部、心包腔的概念;了解心包横窦和斜窦的位置。熟悉心在胸前壁的体表投影。
第三节  动脉
熟悉肺动脉干,以及左、右肺动脉的行经;掌握动脉韧带。掌握主动脉的起止、行经及分部;掌握主动脉升部及主动脉弓的分支名称;熟悉主动脉降部的分支概况。掌握左、右颈总动脉的起始,位置和行程;掌握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的形态、位置和功能,掌握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了解颈内动脉在颈部的行经。掌握锁骨下动脉的行经和主要分支。掌握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及尺动脉的行经和主要分支;掌握掌浅弓和掌深弓的组成;熟悉其位置和分支。熟悉肋间后动脉的行经和分布;熟悉支气管动脉和食管动脉。了解主动脉腹部的壁支;熟悉主动脉腹部的成对脏支;掌握主动脉腹部的不成对脏支的行经、分支和营养区 。了解髂总动脉的起止和行经;掌握子宫动脉的行经和分布;熟悉髂内动脉的分支;掌握髂外动脉的主要分支。掌握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的行经和分布;熟悉股深动脉及腓动脉,了解足底内、外侧动脉及足底弓。熟悉头颈及四肢的动脉搏动点。
第四节  静脉
熟悉上、下腔静脉系的组成,静脉结构和分布上的特点;掌握肺静脉起始、行径、汇入和功能;掌握上腔静脉的组成、起止和收集区;掌握头臂静脉的组成及静脉角的概念;掌握颈内静脉的起止、行径及主要属支,熟悉面静脉及海绵窦的交通;熟悉锁骨下静脉行径,掌握颈外静脉起止,了解其临床意义;掌握上肢浅静脉的名称、行径、注入部位,了解上肢深静脉;掌握奇静脉的起止、行径、收集范围,了解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椎静脉丛;掌握下腔静脉的组成、行径、属支以及收集范围;掌握门静脉的组成、行径、收集范围、特点及属支,掌握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系间的吻合部位及门静脉高压时的侧支循环;熟悉髂总静脉的位置、组成和收集区;掌握大隐静脉的起始、行径、属支和注入部位。了解小隐静脉的起始、行径和注入部位。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总论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血管吻合及其功能意义,血管的变异和异常。
第二节  心
心的位置、外形和毗邻,心腔,心的构造,心传导系,心的血管,心的神经,心包,心的体表投影。
第三节  动脉
肺循环的动脉,体循环的动脉。
第四节  静脉
概述,肺循环的静脉,体循环的静脉。
第十二章   淋巴系统
1. 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节  总论
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淋巴管道的组成。
第二节  淋巴导管
熟悉9条淋巴干的名称和各干的收集范围;掌握胸导管的组成、行径、注入部位及收集范围;熟悉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注入部位及收集范围;
第三节  淋巴结的位置和淋巴引流范围
掌握下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的分布部位、收集范围及输出管的去向;了解枕淋巴结、乳突淋巴结及腮腺浅、深淋巴结的位置。掌握腋淋巴结的分群,各群的分布和收集范围;熟悉肺门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了解胸腔内其他淋巴结的位置;掌握腰淋巴结、肠系膜上、下淋巴结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掌握沿腹腔干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结名称,各淋巴结的收集范围;了解髂内淋巴结、骶淋巴结的分布及收纳范围;掌握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分布和收集范围。
第四节  部分器官的淋巴引流
了解肺、食管、肝的淋巴引流;熟悉胃、直肠、子宫、乳房的淋巴引流。
第五节   胸腺
了解胸腺的位置和形态。
第六节   脾
掌握脾的位置、形态,了解其功能。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总论
淋巴系统的结构和配布特点,淋巴回流的因素,淋巴侧支循环
第二节  淋巴导管
胸导管,右淋巴导管
第三节  淋巴结的位置和引流范围
头颈部淋巴管和淋巴结,上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胸部的淋巴管
和淋巴结,腹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盆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下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第四节  部分器官的淋巴引流
食管的淋巴引流,胃的淋巴引流,直肠的淋巴引流,子宫的淋巴引流,乳房的淋巴引流。
第五节  胸腺
第六节  脾
第十三章   感觉器总论
第十四章   视器
1. 教学基本要求
熟悉视器的组成。
第一节  眼球
掌握眼球的组成;眼球壁各层及其结构特点;眼球的折光结构;房水循环的途径。熟悉晶状体的调节。
第二节  眼副器
掌握睑的结构;熟悉结膜的分部及结膜囊的概念;熟悉泪器的组成、各部的位置与开口,掌握眼球外肌的名称及各肌的作用。
第三节  眼的血管及神经
了解眼球的动脉。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眼球
眼球壁,眼球的内容物
第二节  眼副器
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
第三节  眼的血管及神经
动脉,静脉,神经。
第十五章   前庭蜗器
1.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前庭蜗器的组成和功能
第一节  外耳
熟悉外耳的组成;掌握外耳道及鼓膜的形态、分部。
第二节  中耳
熟悉中耳的组成。掌握鼓室六壁的名称(前、后、内侧壁的主要结构)及毗邻;熟悉听小骨的名称、听小肌的名称和作用。熟悉咽鼓管的分部、开口和作用;了解幼儿咽鼓管的特点。熟悉乳突窦、乳突小房的位置。
第三节  内耳
熟悉内耳的组成。掌握骨迷路的组成及各部形态。掌握膜迷路的组成、位觉感受器和听觉感受器的名称、位置与功能。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外耳
耳廓,外耳道, 鼓膜。
第二节  中耳
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第三节  内耳
骨迷路,膜迷路,内耳道。
附:其它感受器
第一节  嗅器
第二节  味器
第三节  皮肤
         
    第十六章    
1.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神经系统的区分,熟悉神经系统常用术语,了解反射弧。
2. 教学内容
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1. 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节  脊髓
掌握脊髓的位置、外形、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关系。熟悉脊髓灰质、白质的配布及各部的名称;掌握前、后、侧角的主要核团,熟悉前角损伤后的表现;掌握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皮质脊髓束的位置、起始和功能,熟悉上述纤维束损伤后的表现以及背外侧束、白质前连合、固有束的位置和功能。了解脊髓的功能。
第二节  脑
掌握脑的分部;掌握脑干的组成、外形和第四脑室;熟悉脑干的结构概况和分部;掌握脑干内脑神经核的名称、性质和功能,薄束核和楔束核;了解脑桥核、下橄榄核、红核、黑质、上丘核、下丘核和顶盖前区;掌握椎体束、内侧丘系、外侧丘系、三叉丘系及它们的交叉,掌握大脑脚底;熟悉椎体束、4个丘系、大脑脚底与动眼神经根损伤后的表现;了解脑干网状结构;了解脑干功能;掌握小脑的位置、外形、三对小脑脚及小脑分叶;了解小脑结构概况、小脑核的名称主要纤维联系和功能;掌握间脑的分部、背侧丘脑与下丘脑的分界以及第三脑室;了解间脑的位置;了解背侧丘脑的核团划分,掌握腹后核的纤维联系;掌握内、外侧膝状体的纤维联系和功能;下丘脑的分部、主要核团(视上核、室旁核)的功能;了解下丘脑的功能及与垂体的纤维联系;了解端脑的位置;掌握大脑半球的分叶和主要沟回;掌握侧脑室的分部、位置和交通;掌握基底核的名称、纹状体的概念和功能;了解大脑髓质的纤维分类,掌握内囊的位置、分部、主要纤维束的位置及损伤表现;掌握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了解边缘叶和边缘系统的组成。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脊髓
脊髓的外形,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第二节  脑
脑干,小脑,间脑,端脑。
    第十八章   周围神经系统
1. 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节  脊神经
掌握脊神经的构成、纤维成分、分支。熟悉颈丛的组成和位置;了解颈丛的皮支,掌握膈神经。熟悉臂丛的组成、位置;掌握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的行径、分布及损伤后的表现。掌握胸神经的行径、分布,以及皮支分布的节段性。熟悉腰丛的组成、位置、分支名称;熟悉髂腹下神经和髂腹鼓沟神经的行径;掌握闭孔神经和股神经的分布。熟悉骶丛的组成、位置、臀上、下神经、股后皮神经;熟悉阴部神经;掌握坐骨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腓浅、深神经的行径、分布,以及它们损伤后的表现。
第二节  脑神经
掌握脑神经的名称、顺序、连结脑与进出颅腔的部位、性质与分类。掌握动眼神经、展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熟悉滑车神经;了解动眼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损伤后的表现。掌握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纤维成分、主干行径、主要分支和分布;熟悉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耳神经节;了解面神经、喉上神经、喉返神经损伤的表现。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了解内脏神经的区分和分布。掌握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交感干,椎前节,内脏大、小神经;熟悉交感节前、后纤维的去向,灰、白交通支的概念和颈上神经节节后纤维的去向。掌握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头部副交感纤维的起始、换元、分布概况,以及盆内脏神经的分布。熟悉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了解内脏神经丛。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脊神经
颈丛,臂丛,胸神经前支,腰丛,骶丛。
第二节  脑神经
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运动神经,内脏感觉神经,牵涉性痛,某些重要器官的神经支配。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1. 教学基本要求
熟悉感觉和运动传导通路的概念;掌握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和对光反射通路;了解直接对光反射和间接对光反射的概念;了解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熟悉听觉传导通路。掌握锥体系的组成、椎体束的行径、交叉及支配概况;熟悉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概念及损伤后的表现;了解椎体外系的概况。
2. 教学内容
感觉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神经系统的化学通路。
    第二十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1.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脊髓被膜的名称、各层特点、蛛网膜下隙及硬膜外隙的概念和临床意义;掌握各层脑膜的名称、硬脑膜的组成、特点、形成物及主要硬脑膜窦,特别是海绵窦的位置、内容物和交通;熟悉小脑延髓池、蛛网膜粒和脉络丛的概念;掌握脑室系统的组成及脑脊液循环途径;掌握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的行径及主要分支,大脑动脉环的位置、组成;熟悉大脑前、中、后动脉的主要供血区;了解脊髓动脉的来源及分布特点;了解脑和脊髓的静脉。
2. 教学内容
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和脊髓的血管,脑脊液及其循环,脑屏障。
第二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
1.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2. 教学内容
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固有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之间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   内分泌器官
1.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2. 教学内容
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胰岛,胸腺,生殖腺。
(五)学时分配
序号
内      容
学时
绪论、运动系统
15,
内脏学、内分泌
9
脉管系统
9
感觉器
3
神经系统
18
(六)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系统解剖学》(第五版),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9月。
参考书
《人体解剖学图谱》,郭光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5月。
(七)本大纲撰写人的基本情况
朱永泽,教授,扬州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
吴洪海,讲师,扬州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
马  涛,助教,扬州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
学     分:1                                                                                                         学     时:36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夜大(三年制)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修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解剖学、生理学         制定日期:2003年3月
(一)课程说明
组织学作为医学教育的入门课程之一,它为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等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本门课程研究人体基本组织和各器官系统的显微结构及其功能。胚胎学与遗传学、组织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联系密切,为妇产科学、男性学、生殖工程学、儿科学、矫形外科学、肿瘤科学等临床学科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也是计划生育与优生学赖以发展的学科之一。本门课程研究男女两性生殖细胞受精、胚胎早期发生及各器官系统发育,此外,研究致畸因素及畸形发生机理也是重要内容。
(二)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理 论1   绪论、上皮
理 论2   固有CT、软骨、骨组织
理 论3   骨发生、血液、血发生
理 论4   神经组织
理 论5   肌肉组织、循环系统
理 论6   免疫系统
理 论7   皮肤、消化管一般结构
理 论8   消化管
理 论9   消化腺
理 论10   呼吸系统、泌尿系统
理 论11   内分泌、男性生殖系统
理 论12   女性生殖系统
理 论14   胚胎总论、胎膜、胎盘
理 论15  心血管系统发生
理 论16   泌尿生殖系统发生
实验教学  3
每次理论教学2学时,采用讲授方式;每次实验教学3学时,每人1台显微镜观察切片标本。
   
1、 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在医学院校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
2、 了解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之间的关系、四种基本组织、胚胎发生的概念。
3、 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一些常用研究技术。
1、 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上皮组织的组成、分布、结构特点、功能及分类。
2、 理解被覆上皮的类型、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和功能。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移行上皮。
固有结缔组织、软骨与骨组织
1、掌握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功能和分类。结缔组织的一般特征。
2、了解结缔组织起源。
3、掌握疏松结缔组织各种成分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成分: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的 光镜结构及超微结构;巨噬细胞的光镜与电镜结构及其吞噬功能;浆细胞的光镜 和电镜结构及其抗体的产生;肥大细胞的光镜与电镜结构及其功能。纤维成分: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的光镜结构和电镜结构、理化特性和染色特点。 基质的组成和功能。
4、了解脂肪细胞的光镜结构及其功能;未分化细胞的概念;
5、了解纤维和基质的形成。
6、了解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及网状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7、理解透明软骨的结构与功能。软骨细胞的分布和形态结构;基质和纤维的结构;软骨膜的结构与功能。
8、了解弹性软骨与纤维软骨的特点。
9、了解软骨的生长方式。
10、掌握骨组织的结构。细胞成分:骨原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及破骨细胞;间质的组成:纤维、基质及钙盐组合成骨板。
11、理解长骨的结构:骨松质和骨密质;骨密质的骨板排列方式;骨膜的结构和功能。
血液及血细胞的发生
1、 掌握血液的组成(血浆与有形成分)、血液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结构、功能和血液中的正常值。
2、 了解红骨髓与黄骨髓的组织结构及功能。
3、 理解骨髓中血细胞发生的微环境结构基础。
4、 掌握造血干细胞的基本概念。
5、 了解血细胞及血小发生中形态变化的基本规律。
神经组织
1、 掌握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和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神经元细胞体、树突、轴突、轴突的光镜与电镜的结构。
2、 了解神经元分类:按形态分类,按神经元的功能分类,按所释放的神经递质分类。
3、 掌握神经细胞间的连接--突触的超微结构特点与分类。化学性突触与电突触的电镜结构。
4、 理解神经胶质细胞特点、功能、分类。
5、 掌握神经纤维的结构与分类。有髓神经纤维神经膜与髓鞘的形成及其超微结构。
6、 理解神经末梢的结构。感觉神经末梢:(1)游离感觉神经末梢;(2)有被囊的感觉神经末梢。运动神经末梢:(1)运动终板的分布、光镜及电镜的结构,运动终板引起的肌肉收缩的过程;(2)平滑肌、心肌和肾上皮的运动神经末梢。
肌肉组织、循环系统
1、 掌握三种肌肉组织的光镜结构与功能特点。
2、 掌握骨骼肌与心肌的超微结构及二者的不同点。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肌膜、胞核、肌原纤维(明带、暗带、M线、Z线)、肌节。骨骼肌纤维的电镜结构:肌膜、肌丝(粗丝、细丝及其蛋白组成、排列)横小管、肌质网、三联体。
3、 理解骨骼肌的收缩机理
4、 平滑肌的超微结构。
5、 解循环系统管壁的一般结构。
6、 掌握毛细血管的光镜结构及电镜下毛细血管的分类、结构和功能。毛细血管的分布、光镜结构。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的电镜结构。
7、 了解毛细血管的物质交换。
8、 掌握中动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内膜、中膜和外膜的组织结构。
9、 理解大动脉及小动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10、 了解静脉的一般结构特点。
11、 掌握心脏的结构。
12、 掌握心脏传导系统的组成及功能。P细胞、移行细胞及束细胞(蒲肯野氏纤维)的形态结构。
免疫系统
1、 掌握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2、 了解胸腺的结构与功能。胸腺内淋巴细胞的分裂与分化、胸腺激素。胸腺的血管分布,血胸腺屏障的结构基础。胸腺的年龄变化。
3、掌握淋巴结脾的结构和功能。淋巴结的组织结构及其在抗原刺激下的变化。毛细 血管后微静脉的结构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结的功能。
4、 掌握脾的结构和功能脾的组织结构及其在抗原刺激下的变化。脾的血液通路脾的功能。
   
1、掌握皮肤的基本结构。表皮的分层: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及角质层 光镜和超微结构。角质形成细胞和非角质形成细胞。
2、了解表皮的角化过程。
3、了解真皮的分层和结构。
4、了解黑素细胞和郎格罕细胞的分布、结构和功能 。
5、了解皮脂腺和汗腺的结构和功能。汗腺导管部和分泌部的结构,肌上皮细胞的 结构与功能。大汗腺的分布和结构特点
6、了解毛发的基本结构和毛发的生长。毛干和毛根的结构,毛囊的结构。毛球和毛乳头的结构及毛发的生长和替换。立毛肌的位置与功能。
   
1、了解口腔粘膜的结构。
2、了解舌味蕾和牙的结构。
3、掌握消化管壁的基本结构。粘膜、粘膜下层、肌层与外膜的结构和功能。各段粘膜结构特点与功能关系。
4、了解消化管内分泌细胞的分布,主要类型和功能。
5、理解食管的结构特点。
6、掌握胃的结构。胃粘膜结构特点,上皮的结构特征。胃底腺的结构,主细胞与壁细胞,光镜、电镜结构和功能,粘颈细胞的结构特点。门腺与幽门腺。
7、掌握小肠的结构。环形皱襞及绒毛,肠上皮吸收细胞、杯状细胞的光镜和电镜 结构及其功能。小肠腺的结构。小肠对营养物质吸收过程。各段小肠结构的异 同。
   
1、了解消化腺的基本结构,实质与简质,分泌部与导管部。
2、了解三对唾液腺的一般结构与区别点。大唾液腺的一般结构,分泌部与导管部,浆液性腺泡、粘液性腺泡及混合性腺泡。腮腺、颌下腺与舌下腺的结构比较。
3、掌握胰腺的结构和功能。外分泌部:浆液性腺泡光镜和电镜结构与胰酶的分泌,导管的结构。内分泌部:胰岛的分布与结构。甲、乙、丁细胞的数量、结构特点及其所分泌的激素。
4、掌握肝的结构与功能概况,肝小叶与门管区的结构。肝小叶:肝板的结构,肝细胞的光镜、电镜结构与功能。胆小管的电镜结构。肝血窦的光镜和电镜结构。枯否氏细胞的光镜和电镜结构、功能。窦周隙,贮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5、掌握肝血循环和胆汁排出途径。
6、理解肝小叶的分带及其功能意义。肝的功能。
呼吸系统
1、了解鼻腔粘膜与鼻旁窦粘膜的结构。鼻粘膜前庭部、呼吸部与嗅部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气管的结构。气管的管壁结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结构与功能。
3、掌握肺的结构及肺泡的电镜结构与功能。肺的一般结构、肺小叶。肺导管部组成及管壁结构的变化规律。肺呼吸部组成,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的结构。肺泡I、II型细胞的电镜结构和功能。肺泡隔的结构,肺泡。气血屏障的组成与功能。 尘细胞。
泌尿系统
1、理解肾的一般结构:被膜、皮质、髓质、迷路、髓放线和肾柱
2、掌握肾单位和集合小管的分布,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和功能。肾单位组成、各段 划分及走向。肾小体的光镜和电镜结构及功能, 滤过屏障的组成与功能。肾小管的光镜和电镜结构及功能,髓袢的组成。
3、理解集合小管的光镜和电镜结构及功能。表浅肾单位与髓旁肾单位。
4、掌握近血管球复合体的组成、结构和近血管球细胞的功能。近血管球复和体:近 血 管球细胞、致密斑、球外系膜细胞的位置、结构与功能。
内分泌系统
1、了解内分泌腺的一般结构,分泌氨基酸衍生物激素、肽类激素及固醇激素的内分泌细胞的电镜结构特点。激素的靶器官和靶细胞的含义。
2、掌握甲状腺的光镜结构。滤泡的光镜和电镜结构。滤泡旁细胞的分布、结构及分泌的激素。
3、了解甲状腺素的形成与释放过程。
4、掌握甲状旁腺的光镜结构及其分泌的激素。
5、掌握肾上腺的光镜结构。肾上腺皮质: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的光镜结构,各带分泌的激素。皮质细胞电镜结构的共同特点。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的光镜和电镜结构及其分泌的激素。交感神经细胞。
6、理解脑垂体的分布与一般结构。
7、掌握脑垂体的光镜结构。脑垂体远侧部、中间部、结节部的结构及其分泌的激素。神经垂体的结构及其所释放的激素。下丘脑与脑垂体的关系。(1)下丘脑神经垂 体系;(2)下丘脑腺垂体系。
男性生殖系统
1、了解睾丸的一般结构
2、掌握曲精小管的结构。精子发生的过程: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血睾屏障。支持细胞。
3、掌握睾丸间质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女性生殖细胞
1、了解卵巢的一般结构。
2、掌握卵巢的结构。卵泡结构与卵细胞、卵泡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卵泡的发育和功能。排卵、黄体的形成与退化、结构与功能。
3、理解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4、了解卵巢与脑垂体激素的关系。
5、了解闭锁卵泡、间质腺和门细胞。
6、掌握子宫的结构,子宫内膜周期性(内膜月经期、增生期与分泌期)变化及其与卵巢激素的关系。
人胚胎的早期发生
1、 了解精子获能的意义及受精过程。两性生殖细胞的发生与成熟。
2、 理解受精的时间、地点、过程及意义。
3、 掌握人胚前三周的发育过程及胚泡植入的过程。卵裂与胚泡形成:卵裂的过程、桑葚胚和胚泡的结构。
4、 理解植入的定义、时间、部位及过程,。泡植入后子宫内膜的改变。植入的条件。异位植入。蜕膜的定义(包蜕膜、底蜕及壁蜕膜)。
5、 掌握胚层的形成和分化。二胚层时期:羊膜腔与卵黄囊的形成,胚盘的组成。外胚层与内胚层。细胞滋养层和合体滋养层,初级绒毛干。胚外中胚层,胚外体腔、体蒂。三胚层时期:原条、原凹及原结的出现。脊索及胚内中胚层的形成。神经板、神经沟及神经管的形成。体节的出现。侧中胚层及胚内体腔的形成。尿囊、口咽膜、泄殖腔膜的形成。次级绒毛干和三级绒毛干的形成。三胚层的早期分化和体形建立。
6、 掌握胎儿的附属结构和胎盘。绒毛膜、卵黄囊、羊膜、尿囊及脐带的形成机极其在胚胎发生中的功能。胎盘的结构和功能、胎盘屏障。
7、 掌握人胚胎第四周至第八周的发育过程。
8、 了解胚胎龄的测算方法。
9、 了解胎儿期的主要变化,胎儿龄的测算方法。
10、了解孪生与联胎。单卵孪生和双卵孪生。
11、了解先天性畸形。
泌尿生殖系统的发生
1、 了解前肾和中肾的发生。前肾小管及前肾管的发生。中肾小管及中肾管的发生。
2、 掌握后肾的发生及其先天性畸形。输尿管芽和肾生后原基的形成及演变,后肾位置的改变。先天性畸形:马蹄肾、多囊肾及骨盆肾。
3、 了解尿生殖窦的形成、演变及先天性畸形。
4、 了解生殖腺的发生及性分化的机理。原始生殖细胞的来源,生殖腺嵴的出现,生殖的分化与H-Y抗原。睾丸下降。
5、 了解生殖管道与外生殖器的分化机理极其先天性畸形。生殖管道的发生:中肾管及中肾小管在男女性的不同演变,中肾旁管的形成及其在男女性的不同演变。生殖管道的性分化与雄激素的关系。
循环系统的发生
1、了解血岛与胚内、外毛细血管的发生。原始血细胞的起源。胚胎早期血循环的建立。
2、掌握心脏和弓动脉的发生以及心脏和大血管的先天性畸形。原始心管的形成。单一心管的形成及转位,心管的区分:动脉干,心球、心室、心房、静脉窦。
心脏的演变。心脏内部的分隔:房室管分隔、心房分隔、静脉窦演变、动脉干 和心球分隔、心室分隔。弓动脉的发生及演变。先天性畸形: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乐氏四联症、动脉导管未闭。
3、掌握胎儿血循环的途径、特点及发生后改变。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组织学与胚 胎学 推荐教材: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5版)
主要参考书目:
1)组织学(第二版)成令忠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人体胚胎学 刘冰 高英茂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生理学教学大纲
学     分:2.5                                                                       学     时:48学时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升本)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解剖学、生物学、组织学                                             制定日期:2000年4月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的规律及其调控机制的科学,它是医学课程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关于人体机能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学习作好知识准备,也为指导临床医疗实践打好理论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科的教学,要求学生认识和掌握人体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及其在整体活动中的意义,了解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对学科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以张建福主编的《生理学》为教材,以理论讲授为主,适当联系临床内容,以启发式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思维,深入浅出地讲清重点和难点内容,注意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态度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绪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内环境与稳态概念
(2)熟悉三种调节方式的特点
2 .教学内容
§1.1人体功能的调节
*内环境与稳态。
§1.2人体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正反馈与负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兴奋和兴奋性的概念
(2) 掌握细胞膜的转运形式及单纯扩散、易化扩散等概念及特点
(3) 掌握细胞膜的受体功能
(4) 掌握兴奋、兴奋性、阈刺激、阈电位、阈值、局部反应、总和的概念
(5) 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和特点
(6) 掌握细胞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变化
(7) 掌握局部兴奋性及其特点
(8) 掌握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过程及其特征
(9) 掌握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的概念
(10) 熟悉骨骼肌的亚微结构和肌丝滑行过程
(11) 掌握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影响因素
(12) 熟悉前负荷、后负荷的概念及其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13) 掌握正反馈、负反馈的生理意义
   2 .教学内容
§1.1兴奋与兴奋性
刺激与反应。阈值。动作电位期间兴奋性的变化。
§1.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和受体功能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入胞作用。受体功能。
§1.3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及产生机制。 * 动作电位及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传导。
§1.4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骨骼肌的收缩原理。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影响因素。
(三)    
1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血液、血量、体液的概念及体液的分布
(2) 掌握血液的组成,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和血液的理化特性
(3) 掌握红细胞的形态、功能、比容和正常值
(4) 掌握红细胞的生成原料及影响因素
(5) 掌握白细胞总数的正常值,各类白细胞所占百分数及功能
(6) 掌握血小板数量的正常值及功能
(7) 掌握血液凝固基本过程和体内外的抗凝物质
(8) 熟悉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了解其影响因素
(9) 掌握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了解其与凝血过程的关系
(10) 掌握血型与红细胞凝集的概念
(11) 掌握ABO血型系统的定型原则和输血原则
(12) 了解Rh血型系统
2 .教学内容
§1.1血液的组成和特性
血液成分。血沉。血浆渗透压。
§1.2血细胞
红细胞的数量。红细胞生成原料和调节因素。 *血小板数量和生理止血。
§1.3血液凝固与纤溶
* 血液凝固过程。纤溶过程。
§1.4血量和血型
血量。 *ABO血型、Rh血型。
(四)    
1 .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和心率正常值
(2) 掌握心动周期各时相中心室、心房内压力、容积、瓣膜活动和血流的变化
(3) 掌握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指标
(4) 掌握心脏功能的调节因素,异长调节、等长调节、后负荷和心率对心输出量影响
(5) 了解正常心音成分及其生理意义
(6) 掌握心室肌和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基础
(7) 掌握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的指标及影响因素,掌握心肌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和期前兴奋、代偿性间歇、异位起搏点的概念
(8) 掌握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
(9) 了解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10) 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11) 了解动脉脉搏波形及其影响因素
(12) 掌握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13) 掌握微循环的组成及其血流通路
(14) 掌握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
(15) 了解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16) 掌握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对心脏和血管的支配及作用
(17) 掌握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颈动脉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的特点和生理意义
(18) 了解心血管中枢部位及作用
(19) 掌握肾素-血管紧张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0) 掌握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和血流量的调节因素
(21) 了解肺循环的特点和调节因素
(22) 熟悉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因素
2 . 教学内容
§1.1心脏生理
*心动周期。心音。 * 心肌动作电位及离子机制。心电图。
§1.2血管生理
* 动脉血压及影响因素。脉搏。静脉血压。 *微循环。组织液生成与回流。淋巴循环。
§1.3血液循环的调节
副交感神经调节。交感神经调节。 * 压力感受器调节。化学感受器调节。
*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调节。
§1.4个别器官循环
冠状循环特点及影响因素。左心室血供特点。脑循环特点及影响因素。
(五)    
1 .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呼吸器官的结构特征
(2) 熟悉肺循环的特点
(3) 掌握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掌握胸膜腔负压、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和肺顺应性的生理意义
(4) 掌握基本肺容积、肺容量指标的概念和时间肺活量的正常值
(5) 掌握每分通气量、肺泡通气量和生理无效腔的概念
(6) 掌握气体在肺的交换过程及影响因素
(7) 熟悉通气/血流比值的概念
(8) 熟悉O 2和CO 2的运输形式,及氧饱和度的概念
(9) 了解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10) 熟悉延髓和脑桥的呼吸中枢及其作用
(11) 掌握肺牵张反射的作用
(12) 掌握CO 2、低O 2、[H +]对呼吸的调节作用,途径及意义
(13) 了解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特点
2 . 教学内容
§1.1呼吸道特性
肺泡。肺循环特点。
§1.2肺通气
*肺通气原理。 *胸膜腔负压。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基本肺容积指标。 *肺泡通气量。生理无效腔。
§1.3气体交换与运输
气体在肺和组织的交换。 *通气/血流比值。氧和二氧化碳运输形式。氧离曲线。
§1.4呼吸运动调节
*延髓呼吸中枢。肺牵张反射。 * 低氧、二氧化碳、氢离子对呼吸的调节。
外周与中枢化学感受器。
(六) 消化和吸收
1 .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消化和吸收的概念,两种消化方式及其作用
(2) 了解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3) 掌握唾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和分泌的调节
(4) 掌握咀嚼作用和吞咽过程
(5) 掌握胃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和分泌的调节
(6) 了解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和引起胃液分泌抑制的因素
(7) 掌握胃容受性舒张、胃蠕动、胃排空的过程及胃排空的调控因素
(8) 掌握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9) 掌握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10) 了解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11) 掌握小肠的运动形式、作用和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12) 了解大肠的运动形式和作用,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13) 了解大肠液的成分和作用
(14) 掌握排便反射过程
(15) 掌握糖、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形式及吸收途径
(16) 了解小肠有利吸收的因素
(17) 掌握胃肠的神经支配,自主神经的调节作用和内在神经丛的作用
(18) 了解胃肠激素概念和作用
(19) 掌握胃泌素、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的主要作用
2 . 教学内容
§1.1概述
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和电生理特性。消化液的分泌量。
§1.2口腔内消化
唾液成分和作用。吞咽反射。
§1.3胃内消化
*胃液的成分和作用。胃黏膜的屏障。胃的运动。影响胃排空的因素。呕吐。
§1.4小肠内消化
*胰液的成分和作用。胆汁的成分和作用。肠液的成分和作用。小肠运动的形式。回盲括约肌功能。
§1.5大肠的功能
大肠运动形式。排便反射。
§1.6吸收
*糖、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铁、水、维生素的吸收。
§1.7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消化器官的神经支配。消化活动的反射调节。 *胃肠激素。
(七) 能量代谢与体温
1 .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间接测热法的原理和简便计算方法
(2) 掌握热价、氧热价、呼吸商、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的概念
(3) 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4) 掌握正常体温的数值及其变动
(5) 掌握机体产热和散热的过程
(6) 熟悉产热和散热的调节反应
(7) 掌握温度感受器特点、体温调节中枢部位和调定点学说
2 .教学内容
§1.1能量代谢
能量的来源和去路。能量代谢测定法。 *呼吸商。 *能量代谢。基础代谢。
§1.2体温及调节
*正常体温及生理波动。 *机体产热和散热的方式。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学说。
(八)排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肾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
(2) 掌握肾单位、近球小体的组成
(3) 掌握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的特点
(4) 了解肾的血液供应特点
(5) 掌握肾血流量的调节因素
(6) 掌握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的概念
(7) 掌握滤过膜的组成及影响其通透性的因素
(8) 掌握有效滤过压的形成机制
(9) 掌握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0) 掌握近球小管对Na +、Cl -、H 2O、HCO 3 -、葡萄糖与氨基酸的重吸收和对H +的分泌
(11) 掌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 +、Cl -、H 2O的重吸收,对H +、K +、NH 3的分泌
(12) 熟悉肾糖阈的概念及正常值
(13) 了解逆流交换和逆流倍增现象过程
(14) 熟悉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建立和维持机制
(15) 掌握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和球-管平衡对尿生成的影响
(16) 掌握肾交感神经、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对尿生成的调节作用
(17) 了解尿的理化特性
(18) 了解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
(19) 熟悉排尿反射过程
2 . 教学内容
§1.1肾单位和血液循环特点
排泄。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特点。肾血流量调节。
§1.2肾小球滤过
滤过膜的组成。有效滤过压。 * 血浆清除率。影响滤过率的因素。
§1.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泌尿功能
* 几种重要物质的重吸收。影响重吸收的因素。 *H +、NH 4 +和K +的分泌。
§1.4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逆流学说。 * 影响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1.5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 *醛固酮作用。心房钠尿肽作用。
§1.6尿液及其排放
尿量及成分。排尿反射。
(九) 感觉器官
1 .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 了解眼的折光系统组成及其调节
(3) 掌握视网膜的两种感光细胞及其特点
(4) 熟悉瞳孔对光反射、视力、暗适应和视野的概念
(5) 了解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
(6) 熟悉耳蜗对声频进行初步分析的行波学说
(7) 了解耳蜗生物电现象
(8) 了解前庭器官的功能和适宜刺激
(9) 了解嗅觉、味觉及皮肤觉感受器及其特点
2 . 教学内容
§1.1感受器与感受器官
*感受器的基本生理特性。
§1.2视觉器官
眼的折光功能。眼的折光异常。 *视网膜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网膜光化学反应。明适应与暗适应。视觉。视敏度。视野。双眼视觉。
§1.3听觉器官
耳道传音功能。 *行波学说。耳蜗生物电。听阈和听力。
§1.4前庭器官
椭圆囊和球囊的功能。半规管的功能。前庭反应。
§1.5其它感觉器官
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十)神经系统
1 .基本教学要求
(1) 了解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和神经纤维的分类
(2) 掌握经典性突触的概念和组成
(3) 掌握神经递质和受体的概念,掌握主要外周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种类、分布、效应和阻断剂
(4) 了解中枢神经递质的种类
(5) 掌握EPSP、IPSP的产生过程和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布的特征
(6) 了解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7) 了解中枢抑制的种类和产生机制
(8) 掌握脊髓的感觉功能传导与分析功能
(9) 掌握丘脑的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10) 掌握大脑皮层第一体表感觉区及其投射规律
(11) 掌握内脏痛的特征和牵涉痛的对应关系
(12) 了解大脑皮层的结构特点
(13) 了解皮肤痛觉与传导通路
(14) 掌握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分类及特点
(15) 了解脊休克的现象及产生机制
(16) 掌握牵张反射的概念、类型和反射途径
(17) 了解肌梭和腱器官的结构、作用
(18) 熟悉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作用,掌握去大脑僵直的概念和产生机制
(19) 了解姿势反射的种类
(20) 掌握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
(21) 掌握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及震颤麻痹、舞蹈病的发病机制
(22) 掌握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功能和上下运动神经元麻痹的区别
(23) 了解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特征
(24) 掌握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
(25) 掌握脊髓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作用
(26) 掌握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作用
(27) 了解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作用
(28) 熟悉条件反射的形成、消退、分化
(29) 掌握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
(30) 了解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损伤部位与临床表现
(31) 了解大脑皮层的一侧优势及两侧功能的相关性
(32) 掌握脑电图的正常波形及其意义
(33) 掌握觉醒和睡眠的特征,睡眠的两种时相的特点。了解睡眠的发生机制
2 .教学内容
§1.1神经元和突触生理
神经纤维传导特征和分类。突触传递过程。 *神经递质。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突触传递的抑制。
§1.2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脊髓感觉功能。 *丘脑感觉三组核团和两类投射系统及其功能。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痛觉感受器及分类。 *牵涉痛。
§1.3躯体运动调节
脊髓中两类运动神经元。 * 牵张反射及反射弧。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小脑运动调节功能。 * 基底核的运动调节功能。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大脑皮层的运动区。锥体系及其功能。锥体外系及其功能。
§1.4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特点。 * 自主神经系统的受体及其功能。 *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内脏功能的调节。
§1.5脑的高级功能
条件反射的形成、消退和分化。两类信号系统。 *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优势半球。正常脑电图。 *正相睡眠与异相睡眠。
(十一)内  
1 .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激素的概念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2) 了解激素的分类、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
(3) 掌握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功能联系
(4) 掌握下丘脑调节肽的种类和主要作用
(5) 掌握腺垂体激素的种类,生长素和催乳素的作用及分泌调节
(6) 掌握催产素的生物学作用
(7) 掌握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8) 了解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贮存、运输与代谢过程
(9) 掌握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作用和生理意义
(10) 掌握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种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意义
(11) 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分泌调节
(12) 了解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种类、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13) 掌握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14) 掌握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15) 掌握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分泌调节
(16) 掌握维生素D3、降钙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17) 了解前列腺素和松果体分泌激素的作用
2 . 教学内容
§1.1激素的概况
激素作用的特征。激素作用的基本原理。
§1.2下丘脑与垂体
*腺垂体激素及生理作用。腺垂体的分泌调节。神经垂体激素的生理作用。§1.3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甲状腺分泌的调节。
§1.4肾上腺
* 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
§1.5胰岛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及调节。
§1.6甲状旁腺素、维生素D 3和降钙素
甲状旁腺素的作用及分泌调节。维生素D 3的作用。降钙素作用及分泌调节。
§1.7其它   前列腺素。松果腺。
(十二)生    
1 .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作用
(2) 掌握睾丸的功能的调节
(3) 掌握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4) 掌握月经周期的概念、分期和形成机制
(5) 了解受精、着床过程
(6) 熟悉胎盘激素的作用
2 . 教学内容
§1.1男性生殖生理   睾丸的生精作用。 *睾丸的内分泌作用。
§1.2女性生殖生理   卵巢的生卵作用。 *卵巢的内分泌作用。 * 月经周期。
§1.3妊娠   受精与着床。胎盘及其激素。分娩与授乳。
四、学时分配
序号
名   称
讲课
习题
实验
小 计
绪论
1


1
细胞
8


8
血液
3


3
循环
12


12
呼吸
自学


0
消化和吸收
自学


0
能量代谢与体温
自学


0
排泄
6


6
感觉器官
自学


0
神经系统
10


10
十一
内分泌
7


7
十二
生殖
1


1
五、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徐丰彦;张镜如主编 人体生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2.  Guyton AC;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9th ed, WB Saunders
Co. Philodelphia,1996
六、说明  “ *”表示重点内容;“ ”表示难点内容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                                       学     时:72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                                       学历层次:专升本
课:有机化学、生物、组胚、解剖                     课程性质:基础理论课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一门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它是主要应用化学原理和方法来探讨生命体的物质组成及其代谢变化规律的科学。随着生物化学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应用,使其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已深入到了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整个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科。是所有生物学、医学及相关专业的必需知识,医学院校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以生物化学为立足点的医学基础知识,才能学好医学相关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为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其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其代谢过程及其调节规律等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后继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疾病发生机理,为诊断疾病、制定预防和治疗措施等奠定基础。
三、 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1 .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蛋白质分子的元素组成及平均含氮16%的含义
(2) 掌握氨基酸的通式及分类法
(3) 熟悉蛋白质中氨基酸的连接方式——肽键
(4) 掌握蛋白质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定义及作用力,熟悉一级结构确定方法,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5) 掌握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
2 . 教学内容
2.1  蛋白质分子的化学组成
*组成元素   *组成单位——氨基酸(缩写代号、R基团结构特点及依据R不同的分类法)修饰的氨基酸 *氨基酸的连接方式——肽键,多肽链的主链和侧链、N-末端和C末端、多肽链的表示法。
2.2  蛋白质分子的结构
*一级结构的定义,确定一级结构的基本步骤   *蛋白质构象,主链构象和侧链构象   *二级结构的定义、结构基础、常见形式和结构域   *三级结构四级结构的定义及作用力,
2.3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蛋白质的两性解离,等电点概念   *高分子性质   *蛋白质的沉淀概念及方式   *几种重要的呈色反应及紫外吸收性质
2.4 蛋白质的分类法
2.5 蛋白质构象与功能的关系
*构象与功能的关系:变性——蛋白质失活,别构——蛋白质活性调节,一级结构决定构象,一级结构的个体差异与分子病,一级结构的种属差异与分子病。
第二章   核酸化学
1 . 教学基本要求
(1)    熟悉核酸的分类、分布及主要生理功用
(2)    掌握核酸的基本组成成分、结构单位;两类核酸基本组成的异同
(3)    掌握DNA一、二、三级结构特点特别是DNA的二级结构要点
(4)    熟悉RNA的分类及功用、tRNA结构特点
(5)    熟悉核酸的变性、复性与杂交
2 . 教学内容
2.1  核酸的化学组成
戊糖、含氮碱的种类、结构   *核苷、核苷酸的组成及结构、各种核苷酸的缩写符号  核苷酸间的连接方式及多核苷酸链的表达方式
2.2  DNA的分子结构:
DNA的碱基组成规律,DNA一、三级结构特点, *DNA双螺旋结构,超螺旋及核小体的结构意义,线形及环型DNA分子;DNA双螺旋的类型
2.3  RNA的分子结构
*RNA碱基组成及一级结构,真核生物mRNA二级结构特点,tRNA一、二、三级结构特点,三种RNA的功能   *核酸的变性与复性的意义、特点,高色效应及分子杂交的意义
第三章   维生素
1 .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维生素的发现、命名、分类及常见的缺乏原因
(2)            掌握脂溶性维生素A、D的生化功用及缺乏症
(3)            掌握维生素B族所构成的辅酶(或辅基)与其作用原理,主要生理功能
2 . 教学内容
2.1  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的种类、代谢特点, *维生素A的化学性质、生理功用、缺乏症, *维生素D的化学性质、代谢转变、生理功用、缺乏症,维生素E、K的生理功用、缺乏症
2.2  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B 1、B 2、PP、B 6、叶酸的化学性质、活性形式、生理功用、缺乏症,泛酸、生物素、B 12的生理功用
第四章  
1 .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酶的概念、作用特点,了解酶的催化机理
(2) 掌握酶的结构特点,酶原激活及同工酶的概念
(3) 熟悉酶促反应动力学概念、掌握米氏方程及Km值的意义,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及酶激活与抑制的原理和特点
(4) 了解多酶体系的调节,别构酶概念,作用特点及意义
(5) 了解酶的分类和命名
2 . 教学内容
2.1酶的分子结构结构与功能
*酶的组成、单纯酶类和结合酶类   *全酶、酶蛋白、辅助因子,两者的功能   *活性中心、必需基团的概念与作用
2.2 酶作用的特点与机制
*酶的概念及作用特点,   *催化效率、专一性、不稳定及可调控性,  酶作用机理与反应活化能的关系,酶与底物结合成酶-底物复合物的反应原理,酶的诱导契合学说
*酶原激活   *同工酶、别构酶
* 2.3 酶促反应动力学
*初速度概念   *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Km概念及意义,Vmax及Km值的测定法   *酶的浓度、温度、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抑制作用的分类及特点、竞争性抑制作用的特点,激活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2.4  酶的调节
*酶原、酶原激活的概念,酶原激活的实质与意义, *变构酶、共价修饰的概念,共价修饰的常见方式与特点,同工酶的概念
2.5 酶的命名和分类
2.6 酶在医学上的应用
酶与疾病  酶在临床上的诊断  酶与治疗
第五章   糖代谢
1 .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血糖的来源与去路,激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
(2)    掌握无氧分解、有氧氧化的代谢途径,掌握定义、反应进行的部位、关键酶的产能情况、生理意义,
(3)    掌握糖异生、糖原合成、分解的关键酶及生理意义
(4)    了解磷酸戊糖途径并掌握其生理意义
2 . 教学内容
2.1 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糖类消化的部位及吸收机制
2.2 血糖
*血糖的定义及正常值,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调节血糖的激素及作用
2.3  糖的分解代谢
*糖酵解途径的定义、部位、反应过程、关键酶、产能情况及生理意义, 糖有氧氧化定义、代谢途径,生理意义, **三羧酸循环的代谢过程、特点、关键酶、生理意义, *磷酸戊糖途径的代谢特点、生理意义
2.4             糖异生
*糖异生的概念、反应器官、代谢过程、关键酶、原料、生理意义,乳酸循环及意义
2.5 糖原的代谢
*糖原合成与分解途径,关键酶,糖原代谢的调节及意义
第六章     生物氧化
1 .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生物氧化,P/O比值、呼吸链、氧化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的概念
(2)熟悉呼吸链的组成及作用,掌握体内两条重要的呼吸链
(3)了解呼吸链的抑制剂、解偶联剂
(4)熟悉胞液NADN进入线粒体的机制
2 .教学内容
2.1 ATP和其他高能化合物
自由能的含义,ATP循环,ADP、Pi的转运,高能磷酸键及能量的转换和利用
2.2  呼吸链
*呼吸链的组分、排列顺序及其作用, *两条重要的呼吸链
2.3 氧化磷酸化
*ATP合成方式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确认方法, *P/O比值,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
2.4  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抑制剂对氧化磷酸化的影响,常用的解偶联剂, * ADP的调节作用,甲状腺激素对氧化磷酸化的影响
2.5  胞液中NADH的氧化
α-磷酸甘油穿梭作用、苹果酸穿梭作用的具体过程,主要存在的组织器官。
第七章 脂类代谢
1 .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脂肪酸β- 氧化酶促反应过程的主要步骤,关键酶能量的转换有及调节
(2) 熟悉脂肪酸合成的原料,反应场所的变更,关键步骤,关键酶及调节
(3) 掌握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谢及脂肪的代谢
(4) 掌握酮体的生成,氧化和利用及其意义
(4)        熟悉胆固醇,磷脂代谢的主要特点
(5)        掌握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及其功用
2 .教学内容
2.1 脂类的消化吸收
脂肪、胆固醇、磷脂的水解,脂类的吸收部位、方式
2.2 三脂酰甘油的代谢
*脂肪的分解代谢:脂肪动员,脂肪酸活化,脂酰CoA转入线粒体,载体肉毒碱的作用,饱和脂肪酸β- 氧化酶促反应过程,软脂酰CoA彻底氧化产能的净结果   *不饱和脂肪酸氧化概述,脂肪酸氧化的其它途径
2.3 酮体的代谢
*酮体生成的部位,原料,反应过程,酮体的分类及性质,酮体氧化的部位氧化供能的反应及其意义
2.4 胆固醇、磷脂代谢
*胆固醇的功能,消化与吸收,胆固醇合成原料及其酯的合成,在体内的转变与排泄
*甘油磷脂,鞘磷脂的主要代谢特点简介
2.5 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血脂的组成,脂蛋白概念,分类方式及成分,不同脂蛋白在体内代谢途径及功用
第八章   氨基酸代谢
1 .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必需氨基酸的概念及种类
(2)        熟悉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3)        掌握氨基酸的脱氨、脱羧作用,特别是氨基酸的联合脱氨基作用
(4)        掌握血氨的来源与去路,尿素的代谢
(5)        掌握一碳单位的概念、来源、形式及生理意义
2 .教学内容
2.1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蛋白质的生理功用, *氮平衡,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食物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2.2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
蛋白质的消化,氨基酸的吸收,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2.3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氨基酸降解主要途径,转氨作用,氧化脱氨,联合脱氨,转氨与氧化脱氨偶联,嘌呤核苷酸循环   *几种氨基酸脱羧产物:组胺,γ-氨基丁酸,5-羟色胺等生理作用
2.4  氨的代谢
*血氨含量,来源及去路   *氨的主要代谢去向,鸟氨酸循环(尿素合成)酶促反应过程,尿素生成的意义
2.5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由FH 4转运的几种一碳单位的形式,主要生理作用,一碳单位代谢与SAM的关系   *磷酸肌酸,S-腺苷蛋氨酸,PAPS和多胺等几种氨基酸代谢产物的生理功能
第九章   核苷酸代谢
1 .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核苷酸的从头合成的要点及影响因素和调节
(2) 熟悉核苷酸补救合成反应,抗代谢物与其作用的概念
(3) 掌握嘌呤及嘧啶核苷酸分解代谢的终产物
2. 教学内容
2. 1   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要点,原料及能源,补救合成概念   *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要点,关键酶,脱氧核苷酸的生成,NTP的产生,影响因素及调节   *抗代谢物与其抑制核苷酸合成的机制
2.2   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嘌呤及嘧啶核苷酸分解代谢简介,尿酸与痛风症
第十章     代谢调节
1 .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细胞水平酶活性的调节,掌握酶的变构调节及化学修饰调节
(2)熟悉激素及整体水平的调节
2 . 教学内容
2.1 细胞水平的调节
细胞内酶的隔离分布的调节, *细胞内酶活性的调节-酶的变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酶含量的调节
2.2  激素及整体水平的调节
激素调节简介,饥饿状态下的调节,应急状态下的调节
第十一章      
1 .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DNA半保留复制的概念、主要过程
(2)参与复制的酶和蛋白质因子种类及作用
(3)DNA损伤、修复的基本概念;逆转录合成DNA的发现与意义
2 . 教学内容
2.1  DNA复制的基本特点
*DNA半保留复制的概念、实验证据,半不连续复制,复制过程的顺序性及模型
2.2   DNA复制的酶学
*DNA聚合酶的种类及其作用, *参与DNA复制的其他酶类-拓扑异构酶、解旋酶、连接酶、端粒酶及蛋白质因子的作用
2.3  DNA复制过程
*复制过程:起始、延长、终止,滚环复制     *反向转录或逆转录
2.4  DNA损伤与修复
DNA损伤的因素与类型,修复的方式
第十二章      
1 .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RNA转录的概念,不对称转录的要点
(2)  掌握启动子的概念及结构特点
(3)  熟悉转录的主要过程及转录后的加工、修饰
2 . 教学内容
2. 1  转录的模板
不对称转录, *转录的模板,模板链与编码链  启动子、终止子的概念及结构特点
2.2 RNA聚合酶
*参与转录的酶: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组成及作用,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种类、分布及功用
2.3  转录过程
*转录过程:转录起始、延长和终止,σ因子和ρ因子的作用
2.4  转录后加工
*三种RNA的转录后加工修饰特点
2.5  核酶
核酶的发现、作用特点与作用方式,核酶的作用机制
第十三章    
1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三种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2)  掌握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的组成、合成的基本过程
(3)  理解蛋白质合成与某些医学间的关系
2 .教学内容
2. 1 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物质
*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 *mRNA与遗传密码 *遗传密码特性 *起始与终止密码   *tRNA转运活化氨基酸 *反密码子及其与mRNA 互补特点 *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作用   *rRNA与核糖体装配,大小亚基的作用   *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参与的能源和因子
2.2  翻译的过程
*肽链的延长、进位、转肽、移位,转肽酶和延长因子的作用,延长过程中能量消耗  肽链合成终止和释放,多核糖体循环
2.3  翻译后加工
*合成后的加工与修饰、折叠、组装、转运
2.4  翻译与临床医学
干扰素对翻译的影响,抗生素对翻译的影响
第十四章   基因表达的调控
1 .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诱导、阻遏、顺势调控元件、反式作用因子等基本概念
(2)掌握乳糖操纵子的组成及其调控方式
(3)熟悉真核生物表达、调控的特点
2 . 教学内容
2.1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
*操纵子的概念、结构及其作用, *乳糖操纵子的组成及其调控方式,色氨酸操纵子,衰减子系统,严谨反应,翻译水平的调控
2.2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的特点,DNA水平的调控,真核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翻译水平的调控
第十五章   DNA 重组与基因工程
1 .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DNA重组中常用的工具酶,特别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特性及应用
(2)掌握基因工程技术特点及基本操作过程
(3)掌握PCR的一般原理及步骤
(4)了解基因工程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2 . 教学内容
2.1  DNA重组中的工具酶
基因工程概况、概念,DNA重组中常用的工具酶的种类及作用, *限制性内切酶与其应用
2.2  基因工程载体
*基因工程载体的要求,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载体及特点
2.3  目的基因的获取
目的基因的性质和来源   *PCR的一般原理及步骤
2.4  外源基因与载体的连接
外源基因与载体的连接的方式及特点
2.5  重组DNA导入受体菌
*转化、转导、感受态、受体细胞等基本概念,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常用方法
2.6  重组体的筛选
*抗药性标志, *标志补救,电泳筛选法,PCR技术,分子杂交,免疫学筛选
2.7 重组DNA技术与医学的关系
人类基因组计划简介,基因工程及相关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第十六章   细胞间信息传递
1 .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细胞间的通讯方式——直接通讯、间接通讯
(2) 掌握信息分子及受体的含义、类型、作用,信息分子与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
(3) 掌握亲脂性信息分子的作用模式
(4) 理解亲水性信息分子的作用原理
2 . 教学内容
2.1 细胞通讯方式
*直接通讯—间隙连接;间接通讯—长距离通讯和短距离通讯
2.2 信息分子与受体
*信息分子的含义、类型及作用   *受体的含义、类型及作用   *信息分子与受体结合反应及其特点
2.3 主要的细胞信息传递途径
亲脂性信息分子的信息传递- *类固醇激素—胞内受体—激素受体复合物的调节作用模式;甲状腺素的作用方式,亲水性信息分子作用原理- *细胞质膜上激素的受体及其与激素结合的特点   *根据激素作用机制(需要第二信使的种类)不同的激素类别   *激素的调节原理,质膜上信息转导主要体系:cAMP-蛋白激酶(A激酶)系统的作用模式,IP3-Ca 2+-CaM和DAG-C激酶的调节体系,IP 3、DAG及Ca 2+在相应激素调节中的作用,cGMP产生及作用,酪氨酸蛋白激酶信息传递通路
第十七章   肿瘤生化
1 .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癌基因、抑癌基因的基本概念,了解癌基因的分类
(2)了解生长因子与细胞癌变的关系
(3)掌握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了解目前采用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基本方法
2 . 教学内容
2.1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癌基因的概念,癌基因的发现,细胞癌基因与病毒癌基因的联系与区别, *癌基因的分类及其生物学功能。 *抑癌基因的概念,常见的抑癌基因及其生物学功用。
2.2 生长因子与肿瘤
生长因子的化学本质、作用途径,生长因子的信号传导。
2.3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基因诊断的概念和特点,基因诊断的常用方法,基因诊断的应用。 *基因治疗的概念,基因治疗的策略、基因治疗的基本程序,基因治疗的展望。
第十八章   肝胆生化
1 .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2)   掌握生物转化的概念、反应类型及影响因素
(3)   熟悉胆汁酸合成的原料、关键酶、种类及其生理功用
(4)   掌握胆红素的正常代谢,熟悉三种黄疸的胆色素代谢特点
2 . 教学内容
2.1  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肝脏在糖、脂类、蛋白质及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
2.2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生物转化的概念,生物转化的类型- *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反应过程的特点,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2.3  胆汁酸代谢
*胆汁酸的分类,初级胆汁酸的生物合成-原料、关键酶、合成过程,次级胆汁酸的生成及其肠肝循环, *胆汁酸的生理功用
2.4  胆色素代谢
*胆红素的来源 *胆红素的血中运输,未结合胆红素及其性质的特点 *胆红素在肝中的转变 *肝脏对未结合胆红素的摄取,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的生成及性质,胆红素在肠道中转变,排泄及肠肝循环,尿中胆色素,黄疸概述
四、课时安排
章次
课时
蛋白质结构和功能
6
核酸化学
4
维生素
5
5
糖代谢
6
生物氧化
4
脂类代谢
6
氨基酸代谢
6
核苷酸代谢
2
代谢调节
2
复制
4
转录
2
翻译
4
基因表达的调控
3
重组DNA与基因工程
3
细胞间信息传递
6
肝胆生化
4
五、使用教材与参考书
  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德利、李艳利主编   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生物化学    周爱儒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医学遗传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名称:医学遗传学
2 .教学时数:24
3 .适用专业:专升本临床医学
4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5 .先修课程:医用生物学、生物化学
(二)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近几年来,医学遗传学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临床医学各个分科的发展,这已成为现代医学的特征之一。现在认识的遗传病已有六千多种,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日益严重,而同时,由于重组DNA技术的引入,癌基因,抗癌基因的发现,基因诊断,遗传病的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为根治遗传病和恶性肿瘤开辟了光辉的前景。当前,医学遗传学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它在培养医学生掌握有关医学遗传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处理遗传病的基本技能上,起着重要作用。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医务人员缺乏医学遗传学知识,在遗传咨询、产前诊断、以及在预防遗传病患儿出生的优生措中,他们感到难以为力。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有关人类病理性状的遗传规律、物质基础、发病机理,以及当今基因发展的新概念。基因结构、功能、传递、表达及基因突变等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基因水平各种遗传病发病本质,熟悉各种遗传病的基因诊断及产前基因诊断方法,了解当今基因工程技术,懂得遗传病的预防、遗传病基因治疗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并得到有关基本技能的训练。
(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 课时)
1 .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医学遗传学性质、研究范围和对象。
(2)了解医学遗传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明确学习医学遗传学的目的。
(3)了解医学遗传学的研究技术和方法。
(4)理解遗传病的分类
2 .教学内容
(1) 医学遗传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
(2)医学遗传学的发展史
(3)医学遗传学的研究技术和方法
(4)医学遗传学疾病的概念、 遗传病、遗传病的识别
(5)遗传病的分类及发病率
(6)遗传病的危害
第二章 人类染色体病( 3 课时)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人类染色体的数目、结构和形态。
(2)掌握人体细胞正常核型。
(3)了解人类染色体的显带技术。
(4)熟练掌握染色体畸变类型及产生机理。
(5)理解各种染色体畸变综合症。
(6)应用于染色体病的治疗及遗传咨询。
2 .教学内容
(1)人类染色体的数目、结构和形态、 人体细胞正常核型、显带核型
(2) 染色体的数目畸变、 染色体的结构异常、 异常核型描述
(3) 人类染色体病
(4)染色体病的遗传咨询。
第三章 基因及基因突变( 2 课时)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基因概念。
(2)掌握结构基因的结构特征。
(3)了解基因的调控序列特点。
(4)熟悉转录过程及转录后加工过程。
(5)掌握细胞核基因组特点,了解线粒体基因组特点。
(6)理解基因突变概念,了解突变热点概念。
(7)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的表型效应
2.教学内容,

(1)*基因概念、基因的类别。
(2)*结构基因的结构特征、基, 因的调控序列特点。
(3)* DNA的分子结构、半保留复制、转录过程、*转录后加工过程、翻译过程。
(4)*人类基因组结构、*细胞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
(5)* 基因突变概念、 突变热点概念、*基因突变类型、基因突变的表型效应。
第四章 人类单基因病 4课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并应用系谱分析法
(2)掌握AD、AR、XD、XR及Y连锁遗传的系谱特征。
(3)了解常见遗传病的遗传规律。
(4)理解分子病概念。
(5)理解血红蛋白类型、分子结构、基因特点,以及遗传控制和发育演变。
(6)理解血红蛋白病的发病机理。
(7)了解常见分子病的临床特征、基因结构、突变类型。
(8)掌握遗传性酶病概念。
(9)理解酶活性降低的原因及酶活性降低的发病机理。
(10)理解半乳糖血症、糖原贮积症、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发病过程和遗传机理。
(11)理解酶活性增高的原因及酶活性增高的发病机理。
2. 教学内容
(1)*家系分析法、AD、AR、XD、XR以及Y连锁遗传的系谱特征。
(2)常见遗传病的遗传规律、母系遗传和遗传印记现象
(3)*分子病的概念
(3)*血红蛋白类型、分子结构、珠蛋白基因及其表达、血红蛋白病的发病机制
(4)免疫缺陷病、膜骨架蛋白病和膜转运蛋白病、DMD、血友病、膜受体病。
(5)先天性代谢缺陷
(6)半乳糖血症、糖原储积症、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发病过程及遗传机理。
第五章 人类多基因病(2课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多基因遗传假说,理解多基因遗传特点
(2)掌握易患性与与易患性阈值概念
(3)掌握遗传度的概念
(4)熟悉多基因遗传的常见病。
(5)应用多基因遗传特点进行多基因病复发风险估计。
2.教学内容
(1)*多基因遗传假说、多基因遗传特点、多基因遗传和单基因遗传的异同。
(2)*易感性、易患性、易患性阈值、遗传度
(3)常见多基因遗传病
(4)*多基因病复发风险估计方法。
第六章 群体遗传学 1课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概念。
(2)理解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3)理解遗传平衡定律。
(4)理解平衡群体基因频率的计算。
(5)掌握突变率和适合度概念及计算方法。
(6)理解选择对基因的作用。
(7)理解遗传负荷概念
(8)了解遗传飘变和迁移对遗传平衡响
2.教学内容
(1)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概念、基因频率计算方法
(2)遗传平衡定律、遗传平衡条件、平衡群体基因频率的计算
(3)突变率和适合度概念及计算方法、选择对基因的作用、遗传负荷
(4)遗传漂变、迁移对遗传平衡的影响
第七章  基因定位(1课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基因定位、基因图概念,理解物理图谱和细胞遗传图谱意义
(2)理解基因定位的四种方法
(3)掌握连锁分析检测基因突变进行遗传病的诊断原理。
(4)理解连锁分析进行致病基因的鉴别与定位。
(5)了解基因定位对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定位与克隆的意义。
(6)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
2.教学内容
(1)* 基因定位、基因图、物理图谱和细胞遗传图、
(2)基因定位方法
(3)连锁分析检测基因突变进行遗传病的诊断
(4)连锁分析进行致病基因的鉴别与定位。
(5)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定位与克隆
(6)人类基因组计划
第八章 药物遗传 1课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琥珀酰胆碱敏感性药物反应的遗传机理。
(2)理解异烟肼灭活的机理及慢灭活者和快灭活者的遗传机理。
(3)理解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临床症状、发病机理、致病基因定位、基因突变类型。
(4)理解无过氧化氢酶症的遗传机理。
(5)理解人类对酒精耐受性和酒精中毒的遗传基础。
(6)理解吸烟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患遗传学基础。
(7)理解吸烟与肺癌关系。
2.教学内容
(1)*琥珀酰胆碱敏感性药物反应的遗传机理。
(2)异烟肼慢灭活者和快灭活者
(3)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4)无过氧化氢酶症
(5)*人类对酒精耐受性和酒精中毒的遗传基础。
(6)*吸烟与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吸烟与肺癌。
第九章 肿瘤与遗传 2课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肿瘤遗传易感性。
(2)熟悉几种单基因遗传性肿瘤。
(3)了解染色体不稳定综合症以及染色体异常与肿瘤的关系。
(4)理解标记染色体与肿瘤。
(5)理解两次突变说。
(6)掌握癌基因概念,了解癌基因功能和分类。掌握癌基因激活过程。
(7)掌握肿瘤抑制基因概念。
2.教学内容
(1)肿瘤的家族聚集现象和肿瘤发病率的种族差异、肿瘤的遗传易感性
(2)*遗传性肿瘤及其发病机理
(3)染色体不稳定综合症
(4)染色体异常与肿瘤的关系、*标记染色体与肿瘤
(5)两次突变说。
(6)* 癌基因概念、 * 癌基因功能和分类、 * 癌基因激活过程
(7)* 肿瘤抑制基因概念
(8)肿瘤转移基因、肿瘤抑制转移基因
第十章 遗传病的诊断与治疗 2课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遗传病病史采集注意事项。了解症状和体征与遗传病的关系。
(2)应用系谱分析法进行遗传病的诊断。
(3)理解染色体检查概念。熟悉染色体检查的指征。
(4)理解基因及基因产物分析的意义,了解遗传病检测和分析的三个层次。
(5)理解产前诊断概念及有关产前诊断方法。
(6)了解人类正常皮纹。了解皮纹与某些遗传病的关系。
(7)理解优生学概念。了解优生措施。
(8)了解遗传病预防的几个环节。
(9)了解遗传病治疗的原理。
2.教学内容
(1)遗传病病史采集、症状和体征与遗传病的关系
(2)系谱分析法注意问题。
(3)染色体检查概念、* 染色体检查的指征。
(4)基因及基因产物分析法、遗传病检测和分析的三个层次。
(5)*产前诊断概念、*产前诊断的有关方法、时间及注意事项
(6)*人类正常皮纹、皮纹与某些遗传病的关系
(7)* 优生学概念
(8)遗传病预防的几个环节。
(9)*遗传病治疗的原理、* 遗传病的内科疗法。
第十一章   遗传咨询(2课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遗传咨询概念、了解遗传咨询程序。
(2)理解再发风险概念。掌握单基因病再发风险的推算。
(2)熟悉各种遗传病例的咨询。
2.教学内容
(1)* 遗传咨询概念、遗传咨询对象、内容、程序。
(2)再发风险概念、Bayes定律
(3)* 单基因病再发风险的推算
(3)遗传咨询实例。
第十二章 基因诊断(2课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基因诊断概念和意义。
(2)理解基因探针、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性片段长度高态性概念。
(3)了解基因诊断主要技术。
(4)掌握聚合酶链反应、Amp-FLP原理及方法。
(5)理解基因异常与诊断方法选用关系。
(6)熟悉遗传病例的诊断实例。
2.教学内容
(1)*基因诊断概念、意义
(2)*基因探针、*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性片段长度高态性概念。
(3)*RFLP连锁分析法、*聚合酶链反应、*Amp-FLP原理及方法。
(4)*遗传病例的诊断实例。
第十三章  基因治疗(1课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基因治疗的策略。
(2)了解基因治疗的方法。
(3)了解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前景。
(4)掌握基因工程的概念,
(5)了解基因工程的主要操作过程和应用价值。
2.教学内容
(1)基因治疗的策略。
(2)*基因治疗的方法
(3)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前景
(4)*基因工程
(五)学时分配
序号
学                      教学
时                 环节
名称
讲  课
小  计
1
第一章         绪论
1

2
第二章         染色体病
3

3
第三章         基因及基因突变
2

4
第四章         单基因病
4

5
第五章         多基因病
2

6
第六章         群体遗传学
1

7
第七章         基因定位
1

8
第八章         药物遗传学
1

9
第九章         肿瘤遗传学
2

10
第十章         遗传病的诊断与治疗
2

11
第十一章       遗传咨询
2

12
第十二章        基因诊断
2

13
第十三章         基因治疗
1


总计
24

(六)教学方法的建议
针对成教学生已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基础和临床工作经验,而教学的信息量大,课时少的特点,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
(七)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教  :医学遗传学,蔡绍京、徐珊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
2.参考书:
(1)医学遗传学基础,杜传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2)医学遗传学,左仍、张克雄主编,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
(3)医学遗传学基础与临床,程在玉,青岛出版社,1991
(4)医学遗传学,杜传书,刘祖洞主编,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5)医学遗传学,李璞主编,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八)说明:
1.本大纲根据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成人教育教材,蔡绍京、徐珊主编《医学遗传学》,按24课时编定。
2.本大纲中“*”表示重点内容、“”表示难点内容。
(九)大纲编写人情况
贡昌春,副教授,扬州大学医学院医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教研室,03年3月


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名称:医学心理学
2.教学时数:18
3.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升本)
4.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5.先修课程: 生理学
二、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医学心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当前医学模式已由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适应这种摸式转变,医学心理学已成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并已于1999年被国家列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课程。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广大医学生和医护人员重视心理、社会、文化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转归、护理康复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医疗质量。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普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练掌握EPQ、A型性格问卷、SAS、SDS、SCL-90等心理测验的方法;掌握行为疗法、暗示疗法、精神支持疗法等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提高学生运用上述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开展临床心理诊疗、心理咨询、心理护理的能力,为精神病学等后继课程的学习及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其原因
(2)熟悉医学心理学的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3)了解医学心理学的发展简史及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2.教学内容
(1)概述: 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地位、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分支等
(2)发展简史:  国内外发展史
(3)*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其原因
(4)主要学派 :Δ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生理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知理论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情绪与健康,气质、性格的概念、类型
(2)熟悉 心理的实质,动机与挫折,行为的概念、类型及与健康的关系
(3)了解 认知、意志的概念、特征
2.教学内容
(1)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的概念,*心理的实质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2)认知过程  Δ感觉、知觉的概念与特征  学习与记忆的概念、规律   思维与创造的概念与特征
(3)情绪与情感过程 情绪与情感的概念、联系与区别  情绪的形式与状态  *情绪与健康     *情绪的测量—SAS、SDS
(4)意志过程
(5)个性:个性倾向性、个性特征性(能力 *气质与*性格) 个性理论  个性与健康
(6)行为:行为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行为类型    行为与健康
()心理卫生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心理卫生的概念及标准。孕期、少儿期、青年期的心理卫生
(2)熟悉 成年期、更年期、老年期的心理卫生
(3)了解  心理卫生学研究的任务和范畴
2.教学内容
(1)心理卫生概述  *心理卫生的概念   研究任务和范畴
(2)心理健康的标准  *判断标准
(3)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  *Δ儿童心理卫生  *青年心理卫生
()变态心理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轻型心理障碍的共同特点和类型,人格变态的特点及常见类型,性变态
(2)熟悉 判断心理正常与否的标准,病理心理产生的原因及类型
(3)了解 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及理论模式
2.教学内容
(1)概述:  变态心理学的概念  *判断心理正常与否的原则和标准
(2)变态心理与行为的类型及特点:*轻型心理障碍(神经症)的共同特点、类型及临床表现  重型心理障碍(精神病)的特点及分类
(3) *Δ变态人格的形成原因、特点和类型
(4) *性变态的形成原因、特点和类型等
(5)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式:医学模式、心理动力学模式、人本主义心理学模式、行为模式、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心理应激的中介调节机制,心身疾病的诊治原则,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及常见类型
(2)熟悉 心理应激源和心理应激的概念,心身疾病的概念、发病机制及常见类型
(3)了解 心理应激的控制
2.教学内容
(1)心理应激的概念   *中介调节机制    Δ心理防御机制
(2)心身疾病及类型、发病机制
(3)*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与治疗原则
(4)心理应激的控制
()心理评估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心理测验必须具备的条件、心理测验的分类
(2)熟悉  心理评估、测验的概念、常用心理测验
(3)了解  心理测验的用途、施测步骤
2.教学内容
(1)概念: 心理评估常用方法, *心理测验的概念及分类
(2)心理测验的原则与条件:Δ效度、信度、常模、标准化
(3)常用心理测验与评定量表:智力测验   *人格测验—A型性格问卷   16—PF
(4)Δ评定量表—SCL-90
()心理治疗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心理治疗的原则、基本技术与方法
(2)熟悉  心理治疗的目的、过程及适应症
(3)了解  心理治疗的概念  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及分类
2.教学内容
(1)心理治疗概述:定义、目的  *心理治疗的原则  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及分类
(2)心理治疗的程序及适应症, *心理治疗的基本技术
(3)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 Δ行为疗法、暗示疗法、认知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心理咨询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与方法  心理咨询的原则及形式
(2)熟悉  心理咨询的概念以及与心理治疗的区别   临床心理咨询
(3)了解  心理咨询的对象和范围
2.教学内容
(1)心理咨询概述:定义、性质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   形成与发展
(2)心理咨询的对象和范围  *心理咨询的原则、基本形式
(3)Δ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起始、反应、接纳、沉默、引导、结束技术
(4)临床心理咨询
()病人心理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病人角色的概念  病人的心理需要
(2)熟悉  求医行为  尊医行为等概念,病人的权利和义务
(3)了解  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患者的心理特点
2.教学要求
(1)*病人角色与角色行为
(2)病人的权利和义务
(3)病人心理: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患者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要
()医患关系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医患关系的概念及模式类型
(2)熟悉  医患交往的形式与水平
(3)了解  医患交往中的问题
2.教学内容
(1)概念
(2)*医患交往中的问题
(3)医患交往的形式与水平
(4)*医患关系模式类型及特点
(十一)药物与心理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影响药物的心理因素   安慰剂效应   药物依赖
(2)熟悉 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3)了解 药物对心理的影响
2.教学内容
(1)药物心理学:概念  研究内容;药物对心理的影响:治疗效应和干扰效应
(2)影响药物的心理因素;*安慰剂及效应
(3)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依从性及影响因素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4)药物依赖:概念、形成原因、Δ产生机制、临床表现及防治
五、学时分配
序  号
教学内容
学  时
绪     论
1
医学心理基础知识
2
心理卫生
2
变态心理与行为
2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2
心理评估
2
心理治疗
2
心理咨询
2
病人心理
1
医患关系
1
十一
药物与心理
1
六、实践环节
心理测验安排 (业余时间)
   人格测验  EPQ  A-B型性格问卷等
智力测验  韦氏智测
评定量表  SAS  SDS   SCL-90等
七、教学方法建议
1.课堂讲授及社会调查相结合
2.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
八、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教  材:《医学心理学》  贺丹军  张 宁  科学出版社   2002年8月
《医学心理学》  王 慧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1年9月
参考书:1 .《医学心理学》  李心天    人民卫生出版社
2.《医学心理学》  姜乾金    北京科技出版社
3.《行为医学概论》  谢启文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4.《性心理学》      王慧     江西高校出版社
九、撰写者及撰写时间
王 慧  扬州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副教授;2003年3月


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名称:微生物与免疫学。
2.  教学时数:54学时(理论48,实验6)。
3.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升本
4.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5.  先修课: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
(二)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基础医学中非常重要的课程。主要介绍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在疾病诊断与防治中的应用。掌握本课程内容,为今后学习病理学、药理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肿瘤学及其它相关的临床各学科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
学习者须掌握或熟悉与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从而理解相关的临床现象和工作原则并能利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实施临床相关疾病的特异性诊断和防治 。
(四) 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掌握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的有关概念;主要致病微生物的类型。
② 熟悉本学科研究内容及其对现代医学的重要意义 。
 2  )教学内容
①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的概念。
②免疫的功能。
③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④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对现代医学的重要意义。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基础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掌握免疫的现代概念和免疫的功能。
②熟悉免疫系统的构成。
 2  )教学内容    
①免疫的现代概念。
②免疫学的三大功能。
第二章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掌握抗原的概念、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两种特性,明确抗原分子免疫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②熟悉抗原表位的作用和重要的抗原物质。
 2  )教学内容
①抗原的概念与基本特性;免疫原性与免疫反应性;完全抗原、半抗原的概念。
②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 。
③抗原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性。
④抗原的分类和医学上重要的抗原。按诱发免疫应答特点进行抗原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胸腺非依赖性抗原。按与宿主间的亲缘关系进行抗原分类;异种抗原,包括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毒素(外毒素及类毒素、内毒素)和异种动物免疫血清;同种异型抗原, 包括红细胞血型抗原、Rh血型抗原和人类白细胞抗原;异嗜性抗原;自身抗原和肿瘤抗原。
⑤佐剂的概念和应用。
第三章    免疫系统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
②熟悉免疫细胞的种类,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功能。
 2  )教学内容  
①免疫器官。
②免疫细胞的概念;免疫细胞的种类: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其它免疫细胞。
③T细胞的来源和分化发育;T细胞的表面标志;T细胞受体、 CD  2分子、E受体、丝裂原受体;T细胞的亚群。
④B细胞的发育 ;B细胞的表面标志;B细胞受体、Fc受体 。
⑤NK细胞的来源和形态学特点,NK细胞的表面标志及其功能。
⑥单核巨噬细胞和其它抗原递呈细胞。
⑦抗原递呈细胞(APC)的概念、种类。
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组成;单核巨噬细胞的来源、分化、分布和命名;单核巨噬细胞的表面标志和功能。
⑨其它APC:树突状细胞和郎罕细胞。
⑩其它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掌握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和类型。
②熟悉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及五类免疫球蛋白各自的特点。
③了解免疫球蛋白的正常血清水平,免疫球蛋白水平异常的临床意义。
 2  )教学内容
①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由二条轻链和二条重链组成。轻链和重链之间通过二硫键连接。
②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可变区,恒定区及各区的生物学功能。
③免疫球蛋白的酶解片段及其生物学功能。
④免疫球蛋白的分类和分型。免疫球蛋白分类根据重链可分:IgM,IgG,IgA,IgE,IgD,免疫球蛋白分型根据轻链可分κ型、λ型。
⑤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同种型、同种异型、独特型。
⑥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特异性结合抗原、结合细胞、激活补体、穿过胎盘和具有抗原性(引起抗抗体反应)。
⑦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⑧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正常水平。
⑨免疫球蛋白含量异常与疾病。
⑩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概念、制备原理、特点及其应用。
⑾基因工程抗体的概念。
第五章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掌握补体的概念,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②理解补体活化的途径和调节。
③了解补体系统的异常及其相关的常见疾病。
 2  )教学内容
①补体系统的组成和性质。补体系统的基本特征。
②补体系统的活化:经典激活途径(识别、活化),旁路激活途径(C3转化酶的形成、C5转化酶的形成、补体激活的放大),MBL途径,补体活化的共同终末途径。
③补体系统活化的调节:自身衰变、调节因子的作用。
④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溶菌、溶细胞、调理作用、免疫黏附与清除免疫复合物,中和及溶介病毒、炎症介质作用。
⑤补体系统与疾病:补体的遗传缺陷,血清补体水平与临床疾病,补体与II、Ⅲ型超敏反应。
第六章    黏附分子和细胞因子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掌握与免疫有关的黏附因子和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基本概念、种类及其生物学活性 。
②理解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
 2  )教学内容
①黏附分子的种类、生物学功能及临床意义。
②细胞因子的概念和特点。
③细胞因子的种类及生物学活性:白细胞介素;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
第七章      免疫应答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掌握免疫应答的概念、过程。
②熟悉免疫应答的发生场所、类型和一般特点。
③了解抗原递呈的过程;免疫耐受的概念。
 2  )教学内容  
①免疫应答的概念。免疫应答的类型(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免疫应答的发生场所。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抗原识别阶段;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增殖阶段;免疫效应阶段。
②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对TI Ag的体液免疫应答。抗体的免疫效应(中和作用、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介导ADCC)。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再次应答;了解抗体产生一般规律的现实意义,预防接种和诊断)。。
③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CTL的抗原识别、活化和免疫效应机制。TH  1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细胞免疫效应的表现(抗胞内寄生菌、有包膜病毒和真菌感染、抗肿瘤、自身免疫、迟发型超敏反应、移植斥反应等)。
④免疫耐受的概念、现象、诱导条件、产生的可能机制及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第八章    免疫调节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掌握免疫调节的概念。
②了解体内参与免疫调节的因素。
 2  )教学内容
①免疫调节的概念。
②体内参与免疫调节的因素(免疫调控基因、免疫调节细胞、免疫调节分子、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调节)。
第九章      超敏反应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和发病机制 。
②      了解各类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防治原则。
 2  )教学内容
① I型超敏反应的概念和特点。参与的主要因素:变应原、抗体、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过敏介质。常见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休克、呼吸道过敏症、胃肠道过敏症、皮肤过敏症等。防治原则:寻找变应原、避免与之接触、脱敏疗法、药物治疗。
② II 型超敏反应。II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特点、发生机制、变应原及相关抗体引起组织细胞损伤的机制。常见疾病如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药物过敏性II型超敏反应等。
③ Ⅲ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特点、发生机制、影响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因素及致病作用。常见疾病如 Arthus反应、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④ IV型超敏反应。IV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特点、发生机制、变应原、参与的细胞及其病理机制。常见疾病如接触性皮炎、传染性超敏反应。
⑤ 四型超敏反应总结比较 。
第十章      免疫学防治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 掌握免疫防治原理。
② 理解免疫学防治的方法。
③      了解免疫学防治技术的临床应用  。
(2  )教学内容
① 免疫学防治的有关概念。自然主动免疫、自然被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② 免疫预防。
③ 免疫治疗。
第十一章      免疫学检测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 掌握免疫学检测的原理。
② 理解免疫学检测的方法。
③ 了解免疫学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  。
 2  )教学内容
① 抗原抗体检测 。血清学反应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和类型;常用血清学试验的原理与应用。
② 检测免疫细胞的方法。
③ 细胞因子的检测。
④ 免疫功能的体内检测方法。
第十二章      自身免疫及自身免疫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      掌握自身免疫及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②      理解自身免疫及自身免疫病形成的可能机制。
③      了解自身免疫的意义及自身免疫病的病理和临床特点。
 2  )教学内容      
①      自身耐受与自身免疫。
②自身免疫病。概念、基本特征、分类、发病机制 。
③重要的自身免疫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交感性眼炎等。
第十三章      肿瘤免疫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掌握有关肿瘤免疫、肿瘤抗原的概念 。
②机体免疫监视的作用和抗肿瘤免疫的机制。
③了解肿瘤逃避免疫攻击的可能机制及肿瘤免疫学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2  )教学内容
① 肿瘤免疫和肿瘤抗原的概念。肿瘤特异性抗原,肿瘤相关抗原。
② 肿瘤免疫的效应机制。细胞免疫(T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体液免疫。
③ 肿瘤逃避免疫攻击的可能机制。肿瘤本身的因素:肿瘤细胞抗原调变和肿瘤细胞对免疫功能的抑制。机体方面的因素:对瘤细胞的免疫耐受,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
④ 肿瘤的免疫学治疗。治疗原则;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疗法;主动免疫疗法;被动免疫疗法;过继免疫治疗;肿瘤的基因治疗。
第十四章      移植免疫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移理解移植免疫和组织相容性移植抗原的概念。
②了解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和机制,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措施。
 2  )教学内容
①移植的类型及其后果。自体移植、同种同基因移植、同种异基因移植、异基因移植。
②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移植抗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非特异性免疫应答(NK细胞、补体)。
③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及各类特点。宿主抗移植物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④防治移植排斥反应的措施。正确合理的组织配型;选用健康新鲜的组织器官;做好移植前处理;正确合理选用免疫抑制疗法;严密的移植后免疫监护。
⑤ 骨髓移植及其特殊的免疫学问题。
第十五章      免疫缺陷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 理解免疫缺陷的概念、分类及共同特征。
② 了解免疫缺陷与严重感染的关系。
 2  )教学内容
①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发病原因。
② 免疫缺陷病的临床特点。
③ 重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x—性联低(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先天性胸腺不发育、严重联合型免疫缺陷病。不同免疫缺陷类型的感染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④新型人类疱疹病毒6型和7型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共同感染CD  4  +细胞。人类疱疹病毒8型和AIDS 和 Kaposi肉瘤关系。
第十六章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繁殖
 1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细菌形态大小、结构和种类及其生物学意义,熟悉细菌营养的类型、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和细菌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的特点。
 2  )教学内容
①细菌的大小,测量和表示单位。
②细菌的基本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③细菌基本结构的概念与种类,革兰阳性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
 ④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⑤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⑥细菌的营养类型:自养菌、异养菌、腐生菌、寄生菌。
⑦细菌的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特点
 ⑧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
第十七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明确细菌耐药性形成的原因。
 2  )教学内容
①基因突变:点突变、染色体突变;条件致死突变株。温度敏感突变株。
 ②基因转移与重组:转化,溶原性转换,转导,接合。质粒,F质粒,R质粒。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
③毒力变异,抗原变异,耐药性变异。
④细菌遗传变异的医学意义:细菌毒力变异的医学意义,微生物抗原变异的医学意义,分析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防止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措施。
第十八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1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细菌等微生物在自然界及正常人体的分布,明确正常菌群、菌群失调和菌群失调症的概念,熟悉医院中微生物的来源、分布和临床意义;明确消毒灭菌的有关概念,熟悉各种消毒灭菌的方法与原理,掌握消毒灭菌技术的临床应用
 2  )教学内容
①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土壤、水、空气)。
②微生物在正常人体的分布:有菌部位、无菌部位、正常菌群,正常菌群对人体的有益作用,菌群失调和菌群失调症。
③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和无菌操作。
④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灭菌法(干热、湿热),日光和辐射波杀菌法,滤过除菌法。
⑤化学消毒灭菌法: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和作用原理。
第十九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细菌的致病性、细菌毒力的构成及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明确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掌握感染的临床类型和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明确医院内感染的方式、特点和危害,掌握防止医院内感染的方法。了解机体抗菌免疫机制,掌握不同的细菌感染类型的免疫特点。
 2  )教学内容
①细菌的毒力:侵袭力(菌体表面结构,侵袭性酶);毒素(内毒素、外毒素及其比较);与致病性有关的合成代谢产物(热原质、外毒素、侵袭性酶)。
②细菌的入侵数量和细菌的入侵门户
③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机体抵抗力低下,正常菌群寄生部位的改变,菌群失调)。
④感染的来源及途径:外源性感染(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接触传染、创伤感染等);内源性感染(潜伏致病菌活化,正常菌群寄生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
⑤感染类型:不感染;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全身性: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带菌状态。
⑥医院感染的概念和意义:感染方式(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医源性感染:操作污染,治疗不当);医院内感染的病原体的特点;影响医院内感染发生的因素(环境因素;机体因素;医疗检查与治疗)。
⑦常见的医院内感染预防措施
⑧抗菌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结构、吞噬细胞、正常组织与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第二十章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1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细菌感染标本的采集送检,实验室检查的基本方法,掌握革兰染色的方法、原理与应用。
 2  )教学内容
①不染色标本:方法与用途
②染色标本:单染法方法与用途;复染法(革兰染色)方法、原理、用途及意义;特殊染色法用途。
③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④细菌的鉴定:形态学、培养与生长特性、生化反应特点、血清学鉴定。
⑤糖分解产物的结果分析。
⑥蛋白质分解产物的结果分析。
⑦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第二十一章      球菌
 1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化脓性球菌的种类及主要生物学性状。熟悉各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性。熟悉临床标本采集、送检及微生物学检查。
     2  )教学内容
①形态染色和培养特性:列表比较葡球、链球、肺球、脑球、淋球各菌的形态和染色特点;各种菌的营养要求及培养特征。
②抗原构造与分类  各球菌的主要抗原:如SPA、M蛋白等。分类:葡球菌以生化反应、色素为依据分类;链球菌以溶血性与抗原构造进行分类;肺炎球菌及脑膜炎球菌根据抗原构造分类。
③抵抗力:对温度及其它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及对药物的抗药性等。
④致病性:各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引起的化脓性感染及其它临床相关疾病。
⑤免疫性  化脓性球菌的免疫特点:以吞噬细胞为主的非特异免疫。
⑥标本的采集和分离培养与鉴定:标本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生化反应鉴定,药物敏感试验;脑膜炎球菌的快速诊断(对流免疫电泳、SPA协同凝集试验);抗“O’试验的原理和结果判断。
⑦特异防治: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菌苗,多价肺炎球菌荚膜多糖菌苗,预防淋病奈氏菌感染的主要措施。
第二十二章      肠道杆菌
 1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致病性肠道杆菌的种类及共同特性,主要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肠道杆菌的抗原构造。掌握致病性肠道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性及防治原则。掌握临床标本采集和检出率的关系。掌握主要血清学诊断原理、方法和结果分析。
 2  )教学内容
①肠道杆菌种类。  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致病菌。肠道菌共性:染色性,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物质,防治原则。
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细菌分离和鉴定。水、食品等卫生细菌学检查指标。
③志贺氏菌属:致病物质(侵袭力和毒素)。所致疾病(急性、慢性菌痢、中毒性痢疾)。免疫性(免疫期短而不巩固)。快速诊断:荧光菌球,协同凝集试验。
④沙门氏菌属:沙门氏菌的致病物质(侵袭力,内、外毒素,所致疾病(伤寒、副伤寒、食物中毒、肠炎、败血症)。免疫性(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血清学检查(肥达氏反应的原理和结果分析),快速诊断。特异预防(三联苗苗,Sd株,Ty21a株口服苗)。
⑤其它肠道杆菌:列表比较变形杆菌、肺炎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属的生物学特性,存在场所,所致疾病临床意义。
第二十三章      弧菌属
 1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致病性弧菌的种类及所致疾病。明确生物学特性。掌握致病性弧菌的致病物质,及致病机理,明确免疫性及防治原则。熟悉标本采集及检查方法。
 2  )教学内容
①霍乱弧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致病性(致病物质:鞭毛、菌毛、霍乱肠毒素,所致疾病和免疫性)。免疫性(体液免疫为主)。微生物学检查(直接镜检查动力,分离培养与鉴定,快速诊断:萤光菌球、协同凝集试验)。防治原则(加强港口检疫,特异预防:减毒重组活菌苗等)。
②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存在场所、抵抗力)。致病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诊断(分离培养,生化反应。快速诊断:基因探针杂交、PCR)。
 第二十四章      厌氧性细菌
 1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厌氧性细菌共同特性及造成厌氧菌感染的主要条件。明确厌氧菌的培养方法及厌氧芽胞杆菌可供鉴别的生物学性状。掌握厌氧芽胞梭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明确外毒素的致病机制,熟悉厌氧芽抱梭菌感染的防治原则。熟悉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及厌氧性细菌感染的标本的采集方法。
     2  )教学内容
①厌氧菌的种类及分布
②厌氧菌感染的特点:内源性及外源性感染
③破伤风杆菌生物学性状(破伤风杆菌的形态染色特征,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为外毒素,所致疾病为破伤风。免疫性(抗毒素)、防治原则。
④产气荚膜杆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为外毒素和侵袭性酶,所致疾病为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微生物检查及防治原则。
⑤肉毒杆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特征),致病物质为肉毒毒素,微生物检查及防治原则。
⑥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及生物学性状,常见的细菌、形态、培养特性。致病物质,致病条件,感染特征。标本采集的方法,涂片镜检,分离培养与鉴定。防治原则(清创引流,增强免疫力)。
第二十五章      分枝杆菌属
 1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致病性分枝杆菌的种类和所致疾病,主要生物学性状。掌握结核杆菌的致病物质与致病性的关系及结核杆菌感染后的免疫特点。掌握结核菌素试验的方法和结果解释。熟悉分枝杆菌的防治原则,明确微生物学检测方法。
 2  )教学内容
①结核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物质,致病机制。免疫机制,免疫与变态反应,结核菌素试验。采集标本,涂片镜检,浓缩集菌,分离培养,动物试验,快速诊断(PCR扩增鉴定结核杆菌DNA)。发现及治疗病人,新生儿接种卡介苗。防止耐药性。
②麻风杆菌形态染色,“麻风细胞”。传染方式与临床分型,各型免疫性。多点取样标本,抗酸染色或病理切片检查。定期普查,早发现早治疗。
第二十六章      棒状杆菌属
 1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白喉杆菌主要生物学性状,掌握白喉杆菌致病物质与致病性,熟悉白喉杆菌的免疫性及其特异防治,明确微生物检查原则。
 2  )教学内容
①生物学性状  白喉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
②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白喉外毒素,致病机制,免疫性及检测免疫力的方法(Schick试验)。
 ③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采集,涂片镜检,分离培养,毒力鉴定。
④防治原则  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第二十七章      动物源性细菌
 1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人畜共患病的含义及动物源性细菌的种类,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熟悉动物源性细菌的免疫性,微生物检查及防治原则。
 2  )教学内容
①布鲁氏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性(致病物质:透明质酸酶,过氧化氢酶,内毒素。所致疾病:人类引起波浪热)。免疫
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分离培养与鉴定,血清学试验)。防治原则(病畜管理,特异菌苗)。
②鼠疫杆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涂片镜检,分离培养与鉴定,血清学试验)。防治原则(灭鼠灭蚤,港口检疫,特异预防)。
③炭疽杆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性(致病物质:荚膜和炭疽毒素,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与鉴定,Ascoli试验)。防治原则(管理家畜,炭疽病牛死亡后的处理、炭疽减毒活苗)。
第二十八章      其它革兰阴性杆菌
 1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流行性感冒杆菌、百日咳杆菌、空肠弯曲菌和幽门螺杆菌所致疾病及可用于鉴定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熟悉上述细菌的致病物质,致病性和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2  )教学内容
①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检查。防治原则(流感荚膜多糖菌苗)。
②百日咳杆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变异,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③空肠弯曲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④幽门螺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性。
 第二十九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1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病毒的大小、形态、基本结构和组成;病毒增殖;病毒的遗传变
异;病毒分类原则。掌握病毒的干扰现象及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特异预防,从而
能有效控制病毒病的传播。
 2  )教学内容
①病毒的大小:测量大小的单位用纳米(nanomter,nm)。
②病毒的形态  动物病毒形态大多数为球形,少数为杯形,丝状或子弹状,细菌病毒大多数呈蝌蚪状。
③病毒的结构  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核心为核酸,蛋白质外壳称衣壳,衣壳和核酸在一起称核衣壳,无包膜病毒核衣壳就是病毒体。有包膜病毒在核衣壳外面有包膜。
④病毒的化学组成  病毒由核酸、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组成。
 ⑤病毒增殖的概念和步骤。病毒只能在敏感细胞中增殖,增殖的结果多数情况宿主细胞死亡。病毒增殖步骤: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释放。病毒异常增殖:缺陷病毒;顿挫感染。
⑥病毒干扰现象。
⑦温度、辐射、脂溶剂、醛类、酚类、氧化剂等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⑧病毒变异的概念  大多数病毒具有遗传的稳定性,病毒因缺乏完整的酶系统,易受宿主细胞的影响而发生变异。病毒变异(病毒性状变异,病毒的突变,基因重组)。
⑨人类病毒分类原则
第三十章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1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病毒感染的特点,传播方式和途径。掌握临床上病毒感染的类型及机体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性。
 2  )教学内容
①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包括三种类型:杀细胞感染;稳定状态感染;整合感染。
②病毒感染引起宿主细胞坏死和凋亡。病毒感染引起宿主细胞的死亡原因:抑制宿生细胞的大分子合成功能;激活细胞的溶酶体酶;细胞融合;包涵体形成;宿主细胞染色体断裂(凋亡)。
③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④根据临床症状有或无可分显性感染、隐性感染、持续性感染。后者又可分三种类型: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病毒感染。
⑤病毒诱发恶性肿瘤及畸胎。
⑥非特异免疫主要包括:干扰素、NK细胞。
⑦特异免疫包括:体液免疫:中和抗体作用于游离的病毒,阻止病毒扩散(主要为IgG,IgM)。分泌性抗体在呼吸道、肠道局部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细胞免疫(杀伤性T细胞,迟发性超敏反应T细胞)。
第三十一章      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
 1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病毒分离培养的几种方法;病毒毒种的保存;常用的病毒抗原;病毒核酸检测方法。掌握病毒标本采集和送检原则,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检验方法和防治原则。
 2  )教学内容
①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和保存,病毒分离培养常用的方法包括:鸡胚接种、动物接种、组织培养细胞病变,血球吸附,干扰现象,免疫荧光,分子生物学鉴定。
②病毒抗原检测:酶联免疫技术,免疫荧光技术。
③病毒核酸的检测  斑点分子杂交技术,Southern印迹法,原位分子杂交法,Northern印迹法,多聚酶链反应(PCR法)
④血清学诊断。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免疫酶联试验。
⑤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疫苗包括:减毒活疫苗;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抗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及干扰素诱导剂;无环鸟苷;阿糖腺苷;叠氮脱氧胸苷等。
第三十二章      呼吸道病毒
 1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及其生物学特性。掌握其致病性及特异防治。
 2  )教学内容
①流行性感冒病毒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培养特性;分型和变异)。致病性和免疫性及特异防治。微生物学检查(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诊断;流感病人标本采集、保存、送检)。
②副流感病毒l~4型,致病性和免疫性。
③呼吸道合胞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④麻疹病毒致病性和免疫性,特异预防。
⑤腮腺炎病毒致病性和免疫性,特异预防。
⑥风疹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特异预防。
⑦腺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
⑧鼻病毒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
⑨冠状病毒是引起普遍感冒的病原体。
第三十三章      肠道病毒
 1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肠道病毒致病的共同特性和主要成员及其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克
2性。掌握微生物学检查原则,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特异预防。
 2  )教学内容
①脊髓灰质炎病毒生物学性状,培养特性,血清型,抵抗力。致病性和免疫性及特异预防,微生物学检查原则(病毒分离培养,血清学诊断)。
②柯萨奇病毒生物学性状(柯萨奇A和B组的分组依据和包括型别;抵抗力;对新生乳鼠感染的敏感性)。致病性和免疫性,柯萨奇B组是引起人心肌炎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学检查(病毒分离与鉴定,血清学诊断原则)。
③埃可病毒生物学性状,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原则。
④人类轮状病毒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病毒检查方法。
⑤肠道腺病毒40和41型致病性和检查方法。
第三十四章      肝炎病毒
 1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甲、乙、丙、丁、戊、庚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明确HBV和HDV感染的关系;明确HAV和HEV诊断的区别点。掌握甲、乙、丙、丁、戊、庚型6种肝炎病毒的特点及控制方法。
 2  )教学内容
①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病毒感染的模型,抵抗力。致病性和免疫性及预防原则。微生物学检查(检测甲型肝炎的抗原和抗体)。
 ②乙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病毒形态结构;抗原组成;抵抗力)。致病性和免疫性及特异性预防。微生物学检查(乙肝抗原抗体检测及其结果分析;HBV的DNA检测和PCR检测)。
③丙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病毒结构;抵抗力)。致病性和免疫性及预防原则。微生物学检查(检查病毒RNA;检查抗体)。
④丁型肝炎病毒  形态和复制特点,检查原则。
⑤戊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感染的动物模型;抵抗力)。致病性(HEV感染表现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诊断方法(免疫电镜和电镜检查;检测抗一HEV IgM的方法)。
⑥庚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传染特点和致病性。
第三十五章      疱疹病毒
 1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疱疹病毒组主要成员和生物学性状,感染特点;致病性免疫性;明确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引起先天性感染和初生儿感染的后果。掌握EB病毒感染和肿瘤的相关性。
 2  )教学内容
①单纯疱疹病毒生物学性状(病毒对组织培养及动物感染范围,单纯疱疹病毒的两种血清型HSV-1,HSV-2;抵抗力。致病性(原发感染;潜伏感染;再活化和复发)。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病毒分离培养;快速诊断的方法)。
②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
③巨细胞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先天性感染;围产期感染;接触感染;隐性CMV感染的激发;输血感染)。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病毒分离培养;血清学;核酸分子杂交方法)。
④EB病毒生物学性状(抗原性;EB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关系;增殖性感染;非增殖性感染)。致病性(EB病毒相关疾病及相关肿瘤)。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分子生物学;血清学)。
第三十六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  )教学基本要求
明确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艾滋病病原,并对其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有所了解。明确艾滋病的临床分期和机会感染。掌握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实验室诊断原则。
 2  )教学内容
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性状(病毒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抵抗力,血清型)。
 ②致病性和免疫性(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感染主要过程,对机体免疫损伤机制,受染者中长期存在的负应答状态,HIV感染和细胞调亡)。临床分期(急性期,无症状带毒期,前艾滋病,艾滋病,机会感染和合并Kaposi肉瘤)。
③病原学检查,病毒分离,核心抗原P24的检测,核酸检测,病毒抗体检测。
第三十七章      其它人类重要病毒
 1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传播途径和发病机理;明确狂犬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明确汉坦病毒致病性和免疫性;明确人乳头瘤病毒主要型别与所致人类疾病;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的特异预防。
 2  )教学内容
①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生物学性状(病毒抗原性,感染动物种类)。致病性和免疫性(感染过程和二次病毒血症,感染免疫力,特异预防)。
②狂犬病毒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内基氏小体;野毒株和街道株区别)。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检测病毒抗原;大脑组织病理的切片找内基氏小体)。
③防治原则(处理伤口;疫苗接种)。
④汉坦病毒生物学性状(组织培养敏感细胞选择和黑线姬鼠敏感动物、血凝性、抵抗力)。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免疫荧光检查胞浆内病毒抗原;血清学诊断)。
⑤人乳头瘤病毒致病性和免疫性,HPV引起女生殖道相关疾病和肿瘤,HPV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型别。
⑥登革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
第三十八章      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
 1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主要支原体的一般特点及培养特性,支原体与L型细菌的区别。熟悉支原体的致病性与免疫性。明, 确衣原体的基本特征及主要, 的生物学性状,熟悉其发育周期,致病性,免疫性及其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明确立克次体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生物学性状,熟悉各立克次体的传染媒介及所致疾病,掌握外一斐氏反应的原理及实际应用。

,

 2  )教学内容
①支原体生物学性状(形态、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与细菌L型的区别。主要病原性支原体(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
②衣原体生物学性状:形态,发育周期,培养特性,抵抗力。分类。致病性与免疫性。主要病原性衣原体(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
③立克次氏体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检查:分离培养、血清学试验。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Q热立克次体)。
第三十九章      螺旋体
 1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螺旋体的基本特征,熟悉可引起人类致病的螺旋体。明确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的主要性状及传播媒介。掌握其致病性和所致疾病,熟悉主要螺旋体病的血清学诊断原则。
 2  )教学内容
①钩端螺旋体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与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病原体检测:镜检、培养、动物试验。血清学检查:显微镜凝溶试验等)。防治原则(防鼠灭鼠,管理家畜,疫苗)。
②梅毒密螺旋体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抵抗力)。致病方式,致病物质,类型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查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查)。防治原则(加强教育,社会管理)。
③伯氏螺旋体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分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检查:组织切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PCR查DNA,用ELISA等法检测抗体。防治措施。
④回归热螺旋体。形态染色、致病机制、防治原则。
第四十章            
 1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真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掌握浅部感染的真菌引起癣病和深部感染的真菌,主要是白色念珠菌和新隐球菌的致病和诊断要点。
 2  )教学内容
①真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单细胞真菌形态;多细胞真菌形态。培养特性。真菌变异性和抵抗力)。
②浅部感染真菌生物学性状(菌落形态,颜色和所产生的孢子和菌丝可作为初步鉴定)。致病性(毛癣菌,表皮癣菌,小子孢癣菌)。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及检查方法)。
③白色念珠菌生物学性状:形态和培养特征,菌落形态特点。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④新型隐球菌生物学性状:宽厚荚膜、培养特性、菌落形态。致病性和免疫性。
(五)实验教学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 掌握常用免疫学、微生物学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② 了解常用免疫学和微生物学实验的实际应用。
 2  )教学内容
①凝结试验、沉淀试验。
② 细菌的形态结构。
③ 细菌的生理、消毒灭菌。

(六)学时安排
序号
内容
讲课
实验

概论
1


抗原
2


抗体
2


补体
2


MHC
1


免疫细胞
3


免疫应答
2


超敏反应、临床免疫
4


免疫治疗与预防
1


微生物绪论
1


十一
.形态
2


十二
生理
2


十三
消毒灭菌 遗传变异
2


十四
细菌的感染免疫
2


十五
球菌
2


十六
肠道杆菌 弧菌
2


十七
白喉、分支杆菌
2


十八
其它细菌
2


十九
其它微生物
3


二十
病毒总论
4


二十一
呼吸道、肠道病毒
2


序号
内容
讲课
实验

二十二
肝炎病毒
2


二十四
其它病毒
2


二十五
免疫学实验

2

二十六
细菌形态、生理

2

二十七
细菌分布、消毒灭菌

2

合计

48
6
54
(七)教学方法的建议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投影、录相和多媒体教学等。
(八)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   .教材:
(1)季晓辉、张建琼主编。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1,北京。
2   .参考书:
(1)陆德源主编。医学微生物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北京。
(2)陈蔚峰主编。医学免疫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北京。
(九)本课程大纲撰写人基本情况
申厚凤:副教授,扬州大学医学院。
陈红菊:副教授,扬州大学医学院。
严华:副教授,扬州大学医学院。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教学大纲
学       分:1.5
学       时:24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升本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先修课程   : 医学基础课、英语、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
制定日期:2003年3月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医学信息检索课是为医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逐步培养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医学生的信息意识,掌握现代化信息检索与利用的技能,提高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掌握读书治学的门径,增强自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信息与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熟悉医学信息源的分布与流变规律以及信息媒体的特点、类型与用途,学会常用医学信息检索系统的使用方法,重点掌握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和检索技术,熟练掌握医学光盘数据库、网络检索工具、网络医学数据库以及其他网络医学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系统掌握整合与利用国内外医学信息的途径与技巧,为将来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绪论——信息及信息检索概述
1   .教学基本要求
⑴了解信息的概念与信息的基本特征。
⑵了解信息与知识、情报、文献的联系与区别。
⑶明确信息的作用。
⑷熟悉信息检索的概念与作用,信息检索的类型及其特性。
⑸理解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内涵。
2   .教学内容
§1.1信息与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
*信息及其特征。信息与知识、情报、文献的联系与区别。信息的作用。   *信息检索的类型、特性与作用。
§1.2信息社会与医学信息教育
信息社会与社会信息化。   *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内涵。医学信息教育的主要目标。
3   .思考题
(1)信息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情报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3)什么是信息检索,有哪些主要作用?
(4)信息检索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分别有何特性?
(5)请说说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内涵。
(二)信息源与信息媒体
1   .教学基本要求
⑴了解信息源的概念。
⑵熟悉信息源的类型及其特点。
⑶理解信息媒体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⑷了解信息媒体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⑸掌握信息媒体的类型及其用途。
2   .教学内容
§2.1信息源
信息源的概念与分布。信息源的主要类型:口头信息源、实物信息源、   *文献信息源。
§2.2信息媒体
信息媒体的含义与构成要素。信息媒体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信息媒体的分类及其用途。
3   .思考题
(1)信息源分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2)什么叫信息媒体?信息媒体有哪几个构成要素?
(3)一次信息媒体、二次信息媒体、三次信息媒体分别有哪些主要特征?
(4)一次信息媒体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5)什么叫核心期刊,掌握核心期刊有何意义?
(6)题录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7)说说电子出版物的含义。
(三)医学信息检索系统概述
1   .教学基本要求
⑴了解信息检索原理、检索语言的作用。
⑵掌握医学信息检索的方法、途径和步骤。
⑶熟悉医学文献检索工具系统的类型、结构与选择原则。
2   .教学内容
§3.1信息检索原理
信息存储过程。信息检索过程。检索语言。
§3.2医学信息检索方法、途径和步骤
信息检索方法,   *获取最新医学信息的主要方法。   *信息检索途径,比较分类途径和主题途径的特点与区别。信息检索步骤。
§3.3医学文献检索工具系统
文献检索工具的结构。文献检索工具的类型。文献检索工具的选择。
3   .思考题
(1)简述文献信息检索的原理与过程。
(2)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有哪几种?分别有什么特点?
(3)试比较分类途径和主题途径检索文献的异同。
(4)什么叫主题词?副主题词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常用的主题词表有哪几种?
(5)什么叫关键词?选择关键词时应注意什么?
(6)结合课题,说说文献信息检索的步骤。
(7)文献检索工具一般有哪几部分构成?
(8)评价文献检索工具的质量应掌握哪些原则?
(四)医学文献检索工具的种类及其使用
1   .教学基本要求
⑴熟悉综合性医学文献检索工具的刊名及简称、结构与编排、著录格式及其使用方法。
⑵掌握通过多个规范主题词组配检索较为复杂课题的方法。
⑶熟悉MeSH表的结构及作用。能通过IM主题系统、著者系统及医学述评题录检索所需题录。
⑷了解专题性医学文献检索工具的种类、编排特点。
⑸熟悉对不同文献类型索取原文的途径和方法。
⑹了解引文索引的作用。
2   .教学内容
§4.1中文医学文献检索工具
《医学论文累积索引》:收录文献范围及其出版情况。主题系统编排正文题录的特点及主题汉语拼音目次表的作用。主题途径检索文献的方法。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编辑出版情况、收录文献范围。结构与编排,分类目次表的组成、正文题录的编排规则、主题索引的组成和编排规则。著录格式。分类途径和主题途径检索文献的方法。两种检索途径检索文献的特点和优缺点。
《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收编文献情况。分类目次组成特点。著录格式。分类途径和著者途径检索文献的方法。
专题性中文医学文献检索工具的种类:《中国医学文摘》、《国外医学》、《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中国药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等,及其收编范围、结构与编排、使用方法等。
§4.2外文医学文献检索工具
《医学索引》(IM):出版情况、收编范围。结构与编排。   *著录格式。   *MeSH结构与用途。   *主题系统、著者系统和医学述评题录的编排原理及其使用方法。引用期刊表的结构及使用。年度累积索引的编排结构和出版情况。
《医学文摘》(EM):出版情况、收编范围。著录格式。分类目次、主题索引和著者索引的编排与检索文摘的方法。IM与EM比较。
《生物学文摘》(BA)和《化学文摘》(CA):出版情况、收编范围。结构与编排。著录格式。索引体系和查检方法。
《科学引文索引》(SCI):收编范围。编排特点。   *引文、引文著者、来源文献、来源著者的概念。引文索引的使用。
3   .思考题
(1)常用的中外文医学文献检索工具有哪些种类?
(2)MeSH主要有哪几部分构成?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3)试述利用《中目医》、《IM》检索胃癌早期诊断文献的途径及步骤。
(4)SCI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什么是引文?什么来源文献?
(五)计算机检索信息检索系统概述
1   .教学基本要求
⑴了解计算机信息检索原理、机检与手检的联系和区别,了解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的构成。
⑵熟悉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的类型及目前我国机检的手段。
⑶掌握机检的常用途径及其特征。
⑷掌握计算机信息检索申请单的填写方法。
⑸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检索技术,准确制定和调整检索策略
⑹了解光盘检索基本知识。
2   .教学内容
§5.1计算机信息检索基本知识
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的构成。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的类型。我国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几种手段。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常用途径及其特征。   *计算机信息检索申请单的填写。机检类型及手段。
§5.2计算机信息检索技术
*布尔逻辑算符检索。位置算符检索。截词检索。   *限制检索。   *检索策略的制定与调整。
§5.3光盘检索知识
光盘的种类。CD-ROM的特点。光盘检索系统的类型。光盘网络检索系统的基本配置。
3   .思考题
(1)计算机信息检索的特点是什么?
(2)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中数据库的类型有哪几种?
(3)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常见途径有哪些?
(4)如何填写计算机信息检索委托申请单?
(5)计算机信息检索有哪些技巧?如何调整检索策略?
(六)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的种类及其使用
1   .教学基本要求
⑴了解CBMdisc、CMCC、MEDLINE CD-ROM的收录范围与记录结构。
⑵熟悉CBMdisc、CMCC、MEDLINE CD-ROM的检索途径并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
⑶熟悉CBMdisc、MEDLINE CD-ROM的常用指令与功能并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
⑷能结合拟检课题或自己的检索课题,熟练地制定完善的检索策略。
⑸了解其他光盘数据库的特点及其使用。
2   .教学内容
§6.1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
收录范围。数据库结构。   *检索途径与操作步骤。重要命令和工具按钮的使用。   *检索举例分析。
§6.2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
收录范围。数据库结构。检索途径和操作步骤。
§6.3 MEDLINE 光盘数据库(MEDLINE CD-ROM)
收录范围。数据库结构。   *常用检索指令及其使用。   *检索实践与策略。
§6.4其他光盘数据库简介
*BA on CD 的检索特点——OVID检索界面。CA on CD 的检索途径。EMBASE CD-ROM、SCI-CDE、CAJ-CDC、BA-CD、CSCI-CD的检索特点。
3   .思考题
(1)CBMdisc提供了哪些检索方法?
(2)缺省检索表示在哪几个字段中检索?
(3)什么是字段限定检索?什么是二次检索?
(4)如何了解期刊信息?
(5)MEDLINE CD-ROM的收录范围与IM有什么区别?
(6)MEDLINE CD-ROM数据库记录常用字段的含义。
(7)MEDLINE CD-ROM的常用指令有哪些?有什么特点与功能?
(8)结合自己的检索课题,分析与制定检索策略。
(七)网络信息检索概述
1   .教学基本要求
⑴了解因特网的发展概况。
⑵熟悉因特网的相关概念、主要服务功能。
⑶了解因特网网上信息资源特征。
⑷了解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类型并掌握其检索功能。
⑸掌握常用的综合性搜索引擎、主要的医学搜索引擎的种类及其使用。
2   .教学内容
§7.1因特网应用基础
因特网的发展概况。因特网的相关概念。因特网的主要服务功能。因特网网上资源特征。
§7.2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及其使用
搜索引擎的概念、工作原理、类型。搜索引擎的检索功能。常用的综合性搜索引擎及其使用。   *主要的医学搜索引擎及其使用。使用搜索引擎的注意事项。
3   .思考题
(1)因特网的含义、特征及其雏形。
(2)我国五大骨干网络的服务范围分别是什么?
(3)因特网的相关概念:WWW、URL、IP地址、主页。
(4)因特网的主要服务功能有哪些?
(5)叙述网上信息资源的构成与特点。
(6)搜索引擎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何为独立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
(7)结合常用搜索引擎的使用,说说使用搜索引擎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八)常用网络医学文献数据库的种类及其使用
1   .教学基本要求
⑴熟记中国期刊网的网址,熟悉中国期刊网网络数据库的组成及其登录方式。
⑵熟练掌握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的检索方法、检索结果的输出、全文浏览器的使用。
⑶熟记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网址,熟悉其子系统的登录方式。
⑷掌握数字化期刊子系统使用方法以及PDF阅读工具的下载与使用方法。
⑸了解科技信息子系统、商务信息子系统的主要内容。
⑹熟记Free MEDLINE——PubMed检索系统的网址。
⑺熟悉PubMed检索系统的检索功能,熟练掌握其检索方法。
⑻了解OCLC FirstSearch主要特点以及免费试用数据库的使用。
2   .教学内容
§8.1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
概况。登录方式。   *初级检索方式、高级检索方式,检索结果的输出、全文浏览器软件的下载与使用。
§8.2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登录方式。   *数字化期刊子系统的使用、PDF阅读工具的下载与使用。科技信息子系统、商务信息子系统数据信息。
补充: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使用
§8.3 Free MEDLINE——PubMed检索系统
登录方式。数据来源。   *检索功能与特点。   *检索方法与操作步骤。   *检索结果的处理。刊名缩写的转换。
§8.4 OCLC FirstSearch
概况。免费试用数据库的登录。基本检索模式、高级检索模式、专家检索模式。检索结果的显示。
补充:其他网络数据库(如荷兰Elsevier   全文数据库)的使用
3   .思考题
(1)中国期刊网目前有哪几个数据库、可免费使用的数据库是什么?
(2)中国期刊网的检索方法有哪些?试说说各自的特点。
(3)CAJ全文浏览器(CAJViewer)如何下载,有什么作用?
(4)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子系统收录期刊的特点是什么?
(5)在数字化期刊子系统怎样浏览到某一期刊目次页?
(6)阅读PDF格式的文件需下载什么阅读工具?如何下载?
(7)进入PubMed检索系统的网址是什么?
(8)PubMed检索系统有何特殊检索功能?基本检索时应注意什么?
(9)如何正确使用特征栏的5个按钮?如何显示、保存检索结果?
(10)从何途径可了解MEDLINE的期刊收录情况?如何进行期刊刊名的转换?
(11)OCLC免费试用数据库的网址是什么?
(12)哪些数据库可实现引文检索?
(九)其他网络医学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
1   .教学基本要求
⑴了解特种文献的概念。
⑵掌握利用网络检索医学会议信息的方法。
⑶熟悉常用的专利检索网站及其检索路径。
⑷熟悉检索科技报告、学位论文、标准文献的主要网站。
⑸熟悉国内外常用的医药卫生信息网站及其价值。
⑹了解人物与机构、电子期刊的检索,网上交流、医学求助等网络应用。
⑺了解网上书目数据库与数字图书馆的应用。
2   .教学内容
§9.1特种文献的网络检索
特种文献的概念。   *网络医学会议信息的检索。专利文献信息的网络检索。科技报告、学位论文、标准文献的网络检索。
§9.2医药卫生信息网站资源
国外著名的医药卫生信息网站及其价值。国内常用的医药卫生信息网站及其特点。
补充:其他中文专业医药网站网址。
§9.3 专门信息的网络检索与应用
人物与机构的检索。免费电子期刊的检索。网上交流与求助。
补充:部分免费电子期刊的网址。
§9.4 网上书目数据库和数字图书馆
网上书目数据库的检索与查询特点。数字图书馆的内涵及其基本功能。数字图书馆实例。
3   .思考题
(1)什么是特种文献?如何查找医学会议信息、专利文献?
(2)著名的医药卫生信息网站有哪些?
(3)如何从网上查询MeSH的信息?
(4)为什么说综合性大学或医学院校主页上的信息导航系统、图书馆等是获取网上医学信息的重要渠道?
(5)如何从网上查找人物或机构?
(6)从哪些途径可了解网上电子期刊免费使用情况?
(7)怎样进行网上交流和医学求助?
(十)医学信息的利用
1   .教学基本要求
⑴了解医学信息收集的原则。
⑵熟练掌握并运用获取医学信息的手段和技巧,系统收集有关课题的文献信息。
⑶熟悉医学信息调研的类型、程序和方法。
⑷熟悉医学科研选题的程序,掌握医学科研选题的基本要求及选题来源。
⑸了解医学查新咨询的内涵与作用,熟悉医学查新咨询的类型、程序及注意事项。
⑹熟悉医学论文的写作要求和种类,掌握医学论文一般格式的写作要点及步骤。
⑺掌握医学论文的投稿技巧和评价原则。
2   .教学内容
§10.1医学信息利用的技巧
医学信息收集的原则。   *获取医学信息的主要手段。   *医学信息收集的技巧。医学信息的积累整理与创新。
§10.2医学信息调研
医学信息调研的含义、类型。医学信息调研的程序。   *医学信息分析的主要方法。医学信息调研结果。
§10.3 医学科研选题基础与医学查新咨询
医学科研的特点与分类。医院医学科研的意义和任务。   *医学科研的的基本程序。   *医学查新咨询。
§10.4 医学论文的写作
医学论文的写作要求。医学论文的种类。   *医学论文的一般格式及其写作要点。医学论文的写作步骤。   *医学论文的投稿技巧。医学论文的评价与鉴定。
3   .思考题
(1)请叙述系统获取医学信息的手段和方式。
(2)医学信息收集主要有哪些技巧?结合个人课题需求说说获取原始文献信息的主要途径。
(3)收集积累文献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4)医学科研专题信息调研应包括哪些方面?
(5)医学信息分析的几种主要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6)怎样理解EBM的含义及其在临床上的价值?
(7)医学科研的基本程序通常有几个步骤?
(8)说说医学科研选题的基本要求和选题的主要来源。
(9)临床上自选课题常常包括哪几类?
(10)什么是医学查新咨询、为什么要开展医学查新咨询、有哪些类型?
(11)委托进行查新咨询时应注意些什么?
(12)怎样理解医学论文写作的写作要求?
(13)医学学术论文按研究对象分常见有哪些类型?
(14)请叙述医学论文的格式及其写作要点。
(15)医学论文投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学时分配
序号    
名                      
讲课    
演示    
小计    
信息与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
2

2
信息源与信息媒体
2

2
医学信息检索系统概述
2

2
医学文献检索工具的种类及其使用
2

2
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概述
2

2
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的种类及其使用

2
2
网络信息检索概述

2
2
常用网络医学文献数据库的种类及其使用

2
2
其他网络医学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

2
2
医学信息的利用
4

4
十一
复习、答疑、考核
2

2
五、实践环节
(一)演示一
1.名称: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2.主要内容与要求
⑴了解CBMdisc及MEDLINE CD-ROM的特点。
⑵掌握数据库记录字段的组成。
⑶熟悉各种检索途径及其检索方法。
⑷学会几种主要检索指令的操作方法。
⑸学会分析检索课题,准确制定检索策略。
3.学时分配:2学时
(二)演示二
1.名称:网络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
1.   主要内容与要求
⑴了解搜索引擎的检索功能。
⑵掌握常用的综合性搜索引擎及其使用方法。
⑶熟练掌握主要的医学搜索引擎及其使用方法。
⑷了解使用搜索引擎的注意事项。
3.学时分配:2学时
(三)演示三
1.名称:网络医学文献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2.主要内容与要求
⑴了解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基本概况。
⑵掌握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题录数据库的检索方法,熟悉检索结果的输出、全文浏览器的使用。
⑶掌握数字化期刊子系统使用方法以及PDF阅读工具的下载与使用方法。
⑷熟练掌握Free MEDLINE——PubMed检索系统的检索方法、操作步骤、检索结果的处理。
⑸学会分析检索课题,准确制定检索策略。
3.学时分配:2学时
(四)演示四
1.名称:网络医学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
2.主要内容与要求
⑴掌握特种文献的检索方法。
⑵能利用医药卫生信息网站查找相关信息。
⑶学会从综合性大学或医学院校(图书馆)获得相关信息。
⑷熟悉人物与机构的检索、免费电子期刊的检索与利用。
3.学时分配:2学时
六、说明及教学建议
“   *”表示重点内容。补充内容由教师结合信息资源的变化予以增加。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方法课,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实践环节的安排尤为重要,建议安排上机或上网演示用机。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现代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周毅华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书:
1.《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第二版),陈界,李健康,赵琼瑶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医学药学信息资源检索和利用》,曹永晖,于毅编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信息检索》(第三版),张厚生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网络医学信息检索与发布》,李健康,吴少华,夏旭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八、大纲撰写人
扬州大学医学院医学文献检索教研室  周毅华

病理学教学大纲
学    分:3                                             学    时:54
适用专业:成教医学专业专升本                           课程性质:医学基础理论课
先 修 课:前期医学基础课                               制定日期:2000年4月
一、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根据教育部要求,病理学是医学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医学领域内,病理学以揭示疾病本质规律为目的,其研究范围涉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因学、发病学、病变组织的形态学变化以及形态变化与其功能改变、临床表现等之间的相互关系诸方面。因此,病理学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病理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较为扎实的先修课程的知识基础,而且还需要善于运用这些基础知识来理解疾病现象与疾病过程。学好病理学是为其后的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1)疾病发生的原因;(2)疾病发生的机理;(3)疾病的局部组织病理变化;(4)疾病的转归与临床病理联系。为学习后继临床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绪      论
1.   教学基本要求
⑴掌握病理学的任务和范围
⑵熟悉病理学研究方法
⑶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内容及其学习方法
⑷了解病理学的发展
2.   教学内容
⑴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和范围
⑵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⑶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尸体解剖。   *活体组织检查。脱落细胞学检查。动物实验。组织与细胞化学检查。电镜检查。
⑷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二)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
1.   教学基本要求
⑴了解组织与细胞损伤的原因
⑵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及化生的概念和类型
⑶了解萎缩的原因、病理变化及后果
⑷掌握细胞水肿的病理变化
⑸熟悉①变性的概念;②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③玻璃样变性;④纤维素样变性。
⑹了解①细胞水肿的原因、发生机理、结局。②脂肪变性的病因及发生机理;心肌脂肪变性、肝脂肪变性和肾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
⑺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细胞内玻璃样变性,粘液样变性
⑻掌握坏死的病理变化(镜下、肉眼变化及类型)
⑼熟悉坏死的结局、再生
⑽掌握再生的分类
⑾熟悉修复的概念;再生的概念;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
⑿了解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⒀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肉芽组织的形态学特点
⒁了解创伤愈合的类型
2.   教学内容
§2.1组织与细胞损伤的原因
§2.2细胞的适应性反应
*肥大和增生的概念。   *萎缩的概念。   萎缩的分类。   *化生的概念
§2.3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变性的概念与形态学特征。   *坏死的概念与形态学特征。   坏死的分类及其转归
§2.4损伤的修复
再生的类型。   *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   各种组织的再生方式。   *肉芽组织的结构。   *肉芽组织的作用。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皮肤和软组织的创伤愈合。
(三)  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1.   教学基本要求
⑴掌握静脉性充血的概念及病理变化(基本病变、主要脏器的改变)
⑵熟悉淤血的原因和后果
⑶了解充血和动脉充血
⑷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血栓的形态;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⑸熟悉血栓的转归
⑹了解血栓形成的机理和形成过程
⑺掌握血栓栓塞和羊水栓塞的后果
⑻熟悉栓塞的概念,栓子运行的途径,脂肪栓塞的后果
⑼了解其他类型栓塞的后果
⑽熟悉梗死的概念、梗死形成的条件,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2.   教学内容
§3.1充血
动脉性充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和后果。   *静脉性充血的概念及病理变化(基本病变、主要脏器的改变)。淤血的原因。   *淤血的后果。
§3.2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的概念。   血栓形成的机理和形成过程。血栓的转归。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3.3栓塞
栓子的概念。   栓子的类型及其运行途径。   *血栓栓塞和羊水栓塞的后果。其他类型栓塞的后果。栓塞的概念。
§3.4梗死
*梗死的概念。   *梗死形成的条件。   *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四) 炎  症
1.   教学基本要求
⑴熟悉炎症的概念;炎症的原因
⑵掌握急性炎症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细胞渗出的过程
⑶掌握各种炎细胞的功能
⑷熟悉炎症的局部基本病变分类及其病变特点
⑸掌握炎症的局部和全身表现
⑹掌握急性炎症的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⑺掌握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常见类型和病理变化特点
⑻了解炎症结局
2.   教学内容
§4.1炎症的原因
炎症的概念。炎症的原因。
§4.2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的概念和形态变化。   炎症介质的类型与作用。   急性炎症的血管反应。   *液体渗出。   *细胞渗出。   *△各种炎细胞的功能。增生。
§4.3炎症局部的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
*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   *炎症的全身表 现
§4.4炎症的类型
*急性炎症的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   *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常见类型和病理变化特点
§4.5炎症的结局
痊愈。迁延不愈。蔓延扩散。
(五) 肿   瘤
1.   教学基本要求
⑴掌握肿瘤的概念
⑵掌握肿瘤的基本结构;肿瘤的异型性
⑶熟悉肿瘤的大体形态特点;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肿瘤的复发
⑷了解肿瘤与机体的相互关系
⑸掌握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⑹熟悉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⑺了解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⑻掌握癌前病变、原位癌及早期浸润癌
⑼了解肿瘤的检查方法
2.   教学内容
§5.1肿瘤概念
*肿瘤的概念
§5.2肿瘤的基本特征
肿瘤的大体形态。   *肿瘤的基本结构。   *肿瘤的异型性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肿瘤的复发。
§5.3肿瘤与机体的相互关系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机体对肿瘤的影响
§5.4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   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5.5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肿瘤的命名。肿瘤的分类。
§5.6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肿瘤的病因。   肿瘤的发病机制
§5.7癌前病变、原位癌及早期浸润癌
*癌前病变。   *原位癌。   *早期浸润癌
§5.8肿瘤的病理检查
肿瘤的检查方法
(六) 心血管系统疾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⑴掌握风湿性心内膜炎
⑵熟悉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风湿病的基本病变
⑶熟悉风湿性心肌炎
⑷熟悉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理变化
⑸了解风湿病的概述
⑹了解风湿性心外膜炎
⑺了解心脏外的风湿病变(风湿性关节炎、皮肤损害、脑部病变)
⑻了解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理变化
⑼了解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变化
⑽掌握高血压病各器官的病理改变
⑾熟悉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缓进型高血压病的特点
⑿了解高血压病的概念;急进型高血压病的特点
⒀掌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病变及其后果
⒁熟悉粥样斑块形成后的继发性改变;脑动脉硬化的病变及其后果
⒂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概述,病因和发病机理;病变形成过程
⒃了解主动脉粥样硬化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及其后果
2.教学要求
§6.1风湿病
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风湿病的基本病变。   *风湿性心内膜炎。   *风湿性心肌炎。
*风湿性心外膜炎。   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理变化。   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理变化。心脏外的风湿病变(风湿性关节炎、皮肤损害、脑部病变)
§6.2感染性心内膜炎
病因。病理变化。结局与合并症
§6.3高血压病
概念。病因和发病机理;   *△高血压病类型。   缓进型高血压病各重要器官病理特点。急进型高血压病的特点
§6.4动脉粥样硬化症
概念。病因和发病机理。   *基本病理变化。粥样斑块形成后的继发性改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病变及其后果。心绞痛。   *心肌梗死。心肌硬化。主动脉粥样硬化和的病变及其后果。脑动脉硬化的病变及其后果。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及其后果
(七)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⑴熟悉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和并发症
⑵掌握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⑶熟悉大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及并发症;小叶性肺炎的结局及并发症
⑷了解肺炎的概述;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概述、病因、发病机理
⑸了解间质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的概述
2.教学要求
§7.1慢性支气管炎
病因与发病机理。   *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和并发症
§7.2肺炎
肺炎的概述。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概述、病因、发病机理。   *大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及并发症。   *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小叶性肺炎的结局及并发症。间质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的概述、   *病理变化。
(八)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⑴掌握慢性胃炎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⑵了解慢性胃炎的病因
⑶掌握本病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及合并症
⑷了解本病的概述,病因及发病机理
⑸掌握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后果及临床病理联系
⑹熟悉肝硬化的概念;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坏死后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
⑺解门脉性肝硬化的结局;坏死后性肝硬化的概念
2.教学要求
§8.1慢性胃炎
病因及发病机理。   *慢性胃炎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8.2溃疡病
*病理变化。   *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及合并症。病因及发病机理
§8.3肝硬化
肝硬化的概念。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肝硬变的形成过程   *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后果及临床病理联系。门脉性肝硬化的结局。坏死后性肝硬化的概念与病理变化
(九) 泌尿系统常见疾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⑴掌握本病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⑵了解本病的概述及结局
⑶掌握本病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⑷熟悉本病的概述
⑸了解本病的结局
⑹掌握本病的临床病理联系
⑺熟悉本病的病理变化
⑻了解本病的概述
⑼掌握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⑽熟悉肾盂肾炎的病因
⑾了解肾盂肾炎的概述,发病机理;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结局
2.   教学要求
§9.1肾小球肾炎
⑴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概述。病因。   *病理变化。   *临床病理联系。结局
⑵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掌握本病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概述。   *病理变化。   *临床病理联系。结局
⑶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概述。   *病理变化。   *临床病理联系。结局
§9.2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的概述。肾盂肾炎的病因与诱因。   *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结局
(十)常见肿瘤
1.   教学基本要求
⑴熟悉乳头状瘤、腺瘤、鳞状细胞癌、腺癌
⑵了解基底细胞瘤、移行细胞癌
⑶熟悉纤维瘤、纤维肉瘤、畸胎瘤
⑷了解脂肪瘤、血管瘤、淋巴瘤、平滑肌瘤、骨肉瘤、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
⑸掌握鼻咽癌的病理变化
⑹了解鼻咽癌的病因,扩散与转移
⑺掌握肺癌的病理变化(肉眼类型、镜下类型)
⑻了解肺癌的病因,临床病理联系
⑼熟悉食管癌的病理变化
⑽了解食管癌的概述,组织学类型,病因,临床病理联系,扩散
⑾掌握胃癌的病理变化
⑿熟悉胃癌的组织学类型
⒀了解胃癌的概述,病因,扩散途径,临床病理联系
⒁掌握大肠癌的病理变化
⒂了解大肠癌的概述,病因,扩散途径,临床病理联系
⒃掌握原发性肝癌的病理变化
⒄掌握子宫颈癌、乳腺癌的病理变化
⒅了解子宫颈癌、乳腺癌的概述,病因,扩散及转移,临床病理联系
⒆掌握葡萄胎的病理变化
⒇了解葡萄胎的概述与临床病理联系
2.   教学要求
§10.1上皮组织肿瘤
乳头状瘤。腺瘤。鳞状细胞癌。腺癌。基底细胞瘤。移行细胞癌。
§10.2间叶组织肿瘤
癌与肉瘤的区别。纤维瘤。纤维肉瘤。畸胎瘤。脂肪瘤。血管瘤。淋巴瘤。平滑肌瘤。骨肉瘤。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
§10.3呼吸系统肿瘤
⑴鼻咽癌
病因。   *病理变化。   扩散与转移。临床病理联系。
⑵肺癌
病因。   *肺癌的病理变化(肉眼类型、镜下类型)。   扩散与转移。临床病理联系。
§10.4消化系统肿瘤
⑴食管癌
概述。病因。   *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扩散与转移
⑵胃癌
概述。病因。   *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扩散与转移
⑶大肠癌
概述。病因。   *病理变化。   扩散途径。临床病理联系
⑷原发性肝癌
概述。病因。   *病理变化。   扩散途径。临床病理联系
§10.5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疾病
⑴子宫颈癌
概述。病因。   *病理变化。   扩散途径。临床病理联系
⑵乳腺癌
概述。病因。   *病理变化。   扩散途径。临床病理联系
⑶葡萄胎
概述。   *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十一)  传染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⑴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及转化规律;原发性与继发性肺结核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各型的病变特点
⑵了解原发性及继发性肺结核的临床病理联系;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理特点
⑶掌握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
⑷了解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生机理及临床病理联系
⑸掌握梅毒的基本病变
⑹熟悉梅毒的临床经过及其病变特点
⑺了解梅毒的病因与传染途径;发病机理
⑻了解艾滋病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机理;一般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2.   教学内容
§11.1结核病
病因。   *基本病变。   *转化规律。   *原发性肺结核的病理变化。原发性肺结核的转归。   *原发性肺结核与继发性肺结核比较。   *△继发性肺结核的类型及病理特点。   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理特点
§11.2病毒性肝炎
病因。发生机理。   *基本病理变化。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11.3性病
⑴梅毒
病因与传染途径。发病机理。   *基本病变。临床经过及其病变特点
⑵淋病
病因。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四、学时分配
章次
内       容
理论
实验
小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绪  论
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血液循环障碍
炎症
肿瘤
心血管常见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泌尿系统疾病
常见肿瘤
传染病
2
4
4
4
6
4
2
4
2
6
4
1
1
2
2
1
1
1
1
1
1
2
5
5
6
8
5
3
5
3
7
5


42
12
54
五、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病理学(专科第三版),洪美玲,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
病理学(本科第四版),武忠弼,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职业医师1999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
六、大纲撰写者
扬州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医学类成教临床医学专升本
先修课程:生理学、生物化学.  免疫学、病理学
后续课程:临床医学课
总 学 时:24
总 学 分:1.5
(二)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在医学教学中,它是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它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
由于病理生理学主要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因此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它需要应用正常人体中形态、功能、代谢方面的各种有关知识加以综合、分析后用到患病的机体,从而正确地认识疾病时患病机体内出现的各种变化,因此它和生物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免疫学、生物物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等各门医学基础学科有关。从这个角度说,病理生理学又是一门与基础医学中多学科密切交叉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疾病,因此作为一门研究疾病的基础课,它有责任把学生从学习正常人体的有关知识,逐渐引向对患病机体的认识。病理生理学试图在基础与临床各学科(如内科学等)间架起“桥梁”,起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它又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就学科本身而言,病理生理学的范畴非常广泛;研究许多疾病乃至所有疾病所共有的规律,是病理生理学总论的任务.,研究各系统疾病的一般规律以至每一种疾病的特殊规律,是病理生理学各论的任务。,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的当前情况,我们只能选择若干重要章节作为教学内容。它们是,酸硷平衡紊乱,水肿,缺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性脑病,肾功能不全。
根据成人大专教学计划,病理生理学总学时定为24学时理论课,学生应当通过听课和自学,掌握上述内容的基本理论。根据上述教学内容,我们制订了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供医学成人教育各专业教学使用。大纲规定了病理生理学教学的基本要求;重点内容要求掌握,其余内容则要求了解。
第一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熟悉水、电解质的正常生理功能及调节机制
②熟悉水、电解质障碍的原因及类型
③掌握三种脱水的发生机理以及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④掌握钾代谢紊乱的病因、发病机理及主要临床表现
⑤了解三种脱水和钾代谢紊乱的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
学时:讲课3学时
第一节、水、钠代谢紊乱
(一)水、钠的正常代谢
1. 体液的容量和分布
2. 体液的渗透压
3. 体液容量与渗透压的调节
(二)脱水
1. 低渗性脱水
2. 高渗性脱水
3. 等渗性脱水
(三)水中毒
病因和机制二,对机体的影响三,防治原则
第二节钾代谢紊乱
(一)钾的正常代谢
1.钾的生理功能
2.钾的平衡及其调节
(二)低钾血症
原因和机制二,对机体的影响三,防治原则
(三)高钾血症
原因和机制二,对机体的影响三,防治原则
第二章  酸碱平衡紊乱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掌握酸碱平衡的概念、酸碱物质的来源和酸碱平衡的调节。
②掌握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和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及分类。
③掌握四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发病机理、机体代偿性调节、对机体的影响。
④熟悉酸碱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   教学内容
学时:讲课3学时
第一节: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讲课1学时)
酸碱度(PH),二氧化碳分压(PCO2),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缓冲碱(BB),实际碳酸氢盐(AB),标准碳酸氢盐(SB),阴离子间隙(AG),碱剩余(BE)。
第二节: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讲课1学时)
一、代谢性酸中毒1、原因和机制2、对机体的影响3、防治原则
二、呼吸性酸中毒1、原因和机制2、对机体的影响3、防治原则
三、代谢性硷中毒1、原因和机制2、对机体的影响3、防治原则
四、呼吸性硷中毒1、原因和机制2、对机体的影响3、防治原则
第三节: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讲课1学时)
要求掌握内容:酸碱度(PH),二氧化碳分压(PCO2),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实际碳酸氢盐(AB),标准碳酸氢盐(SB),阴离子间隙(AG),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和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第三章  水  肿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掌握水肿发生的基本因素
②熟悉水肿的表现特征
③了解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④熟悉几种水肿的特点及发病机理
(2)   教学内容
学时:讲课2学时
第一节:概念
第二节:基本机制(讲课1.5学时)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
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2、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3、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4、淋巴回流障碍
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
1、肾小球滤过率下降①肾单位广泛损伤②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2、肾小管重吸收增加①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增多②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 ③肾内血液重新分布④利钠激素和心钠素分泌减少
第三节:常见水肿类型(讲课0.5学时)
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肺水肿和脑水肿
要求掌握内容:水肿的概念及发病机制。
第四章  缺    氧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常用的血氧指标
②熟悉缺氧的类型和发病原因
③掌握各型缺氧时血氧变化的特点与组织缺氧的机制
④掌握缺氧时机体机能代谢的代偿与失代偿
(2)   教学内容
学时:讲课2学时
第一节:类型及特点(讲课1.5学时)
一、乏氧性缺氧1、原因2、血氧变化的特点与组织缺氧的机制
二、血液性缺氧1、原因2、血氧变化的特点与组织缺氧的机制
三、循环性缺氧1、原因2、血氧变化的特点与组织缺氧的机制
四、组织中毒性缺氧1、原因2、血氧变化的特点与组织缺氧的机制
第二节:缺氧引起的机能代谢变化(讲课0.5学时)
第三节: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第四节:氧疗及氧中毒
要求掌握内容:各型缺氧的原因血氧变化的特点与组织缺氧的机制。
第五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熟悉DIC的概念
②掌握DIC的发病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
③了解DIC的分期、分型及其特点
④掌握DIC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⑤了解DIC的临床诊断依据和防治原则
(2)   教学内容
学时:讲课2学时
第一节:病因及发病机制(讲课1学时)
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Ⅻ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二、组织损伤,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三、血细胞大量破坏
四、其他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第二节: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三、血液的高凝状态
四、微循环障碍
五、不恰当的应用纤溶抑制剂
六、其他
第三节:DIC的发展过程(分期)及分型(讲课1学时)
一、分期
二、分型
第四节:DIC时功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
一、出血
二、低血压或休克
三、器官功能障碍
四、贫血
第五节:DIC的防治原则
要求掌握内容:DIC的发病机制,诱因,分期和DIC时功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
第六章  休    克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休克的概念、病因和分类
②掌握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③熟悉休克时主要器官的变化
④了解休克的防治原则
(2)   教学内容
学时:讲课2学时
第一节:病因和分类(讲课1学时)
一、失血和失液
二、烧伤
三、创伤
四、感染
五、过敏
六、急性心力衰竭
七、强烈的神经刺激
第二节:发病机制(讲课1学时)
一、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1、血容量降低2、血管床容量增加3、心泵功能障碍
二、休克的分期与微循环的变化
(一)休克早期(二)休克期(三)休克晚期
三、休克发生的机制(讲课1学时)
(一)  神经机制(二)体液机制(三)细胞机制
第三节: 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
细胞代谢障碍。细胞的损害。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第四节:各型休克的特点
一、感染性休克
二、过敏性休克
三、心源性休克
四、低血容量性休克
五、神经源性休克
第五节:休克的防治原则
一.病因学防治
二.发病学治疗
要求掌握内容: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休克的分期与微循环的变化及休克发生的机制
第七章  心力衰竭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掌握心力衰竭的概念、病因和诱因及分类
②掌握心力衰竭的基本发病机理
③掌握心力衰竭发病过程中机体的代偿功能及其意义
④熟悉心衰时机体的主要机能代谢变化
⑤了解心衰的防治原则
(2)   教学内容
学时:讲课2学时
第一节;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分类(讲课1学时)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1、原发性心机收缩、舒张功能障碍2、心脏负荷过度
三.心力衰竭的诱因1、感染2、心律失常3、妊娠和分娩
四.心力衰竭的分类
第二节: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功能
(一)心脏的代偿
1、心率加快2、心脏扩张,增加前负荷3、心肌肥大
(二)心脏以外的代偿
1、血容量增加2、血液重新分配3、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增强4、红细胞增多
第三节:心力衰竭发生的机制(讲课1学时)
一、心肌收缩性减弱
(一)心肌结构的破坏
(二)心肌肥大的不平衡生长
(三)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 四)心肌兴奋—收缩偶联障碍
二、心室舒张功能和顺应性异常
(一)心脏舒张功能障碍
(二)心室顺应性降低
第四节: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主要功能、代谢变化
一、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二、呼吸系统的变化
三、其他系统的变化
四、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第五节: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一、改善心脏的舒缩功能
二、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提高心输出量
三、控制水肿、降低血容量
四、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要求掌握内容:心力衰竭的病因,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功能,心力衰竭发生的机制。
第八章  呼吸衰竭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掌握呼吸衰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②掌握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代谢和功能变化
③了解呼吸衰竭时血气分析的意义
(2)   教学内容  
学时:讲课2学时
第一节:病因和发生机制(讲课1学时)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1、肺通气障碍的类型与原因①限制性通气不足②阻塞性通气不足
2、肺泡通气不足时的血气变化
二、弥散障碍
1、弥散障碍的原因①肺泡膜面积减少②肺泡膜厚度增加
2、弥散障碍时的血气变化
三、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1、肺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的类型和原因①部分肺泡通气不足②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2、肺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时的血气变化
四、解剖分流增加
第二节:主要代谢功能变化(讲课1学时)
1、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①呼吸性酸中毒②代谢性酸中毒③呼吸性碱中毒
2、呼吸系统变化
3、循环系统变化
4、中枢神经系统变化肺性脑病发生机制
①酸中毒和缺氧对脑血管的作用
②酸中毒和缺氧对脑细胞的作用
5、肾功能变化
6、胃肠变化
第三节:防治原则
1.防止与去除呼吸衰竭的原因
2.改善肺通气
3.吸氧
4.改善内环境及重要器官的功能
要求掌握内容: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主要代谢功能变化。
第九章  肝性脑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肝性脑病的概念
②掌握肝性脑病的发生机理
③掌握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④了解肝性脑病防治原则
(2)   教学内容  
学时:讲课2学时
第一节:肝性脑病的分类
1、内源性肝性脑病2、外源性肝性脑病
第二节: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一、氨中毒学说
1、血氨水平升高的原因:①氨清除不足②氨的产生过多
2、氨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①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
②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③氨对神经细胞膜的抑制作用
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1、网状结构与意识
2、假性神经递质与肝性昏迷
三、血浆氨基酸失平衡学说
四、GABA学说
五、综合学说
1.高血氨在脑内与谷氨酸结合形成谷氨酰胺
2.高血氨可刺激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3.高血氨对γ——氨基丁酸转氨酶有抑制作用
第三节:决定和影响肝性脑病发生的因素
一、消化道大出血二、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三、损害肝脏的其他因素如感染、
手术、麻醉、药物等;腹腔放液和利尿。
第四节:防治原则
一、氨基酸治疗二、降低血氨三、左旋多巴
要求掌握内容:肝性脑病的分类,发病机制要求掌握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及血浆氨基酸失平衡学说。
第十章  肾功能不全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掌握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②掌握急性肾功能衰竭病因的分类,不同原因引起的急性肾衰的特征及发病机理以及主要机能代谢变化
③掌握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过程,发病机制及机能代谢变化
④了解尿毒症的概念
(2)   教学内容  
学时:讲课4学时
第一节:急性肾功能不全(讲课2学时)
一、病因与分类
(一)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二)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三)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二、发病机制
(一)肾血流灌注降低
(二)肾小管阻塞
(三)肾小管原尿返流
(四)肾小球超滤系数降低
三、临床经过与表现
(一)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二)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
四、防治原则
(一)病因学防治(二)鉴别功能性肾衰与器质性肾衰,采取不同的补液措施
(二)甘露醇和利尿剂的使用(四)透析治疗(五)水电解质平衡的维持
(五)其他
第二节:慢性肾功能衰竭(讲课2学时)
一、病因(一)肾疾患(二)肾血管疾患(三)尿路慢性梗阻
二、发展进程及其机制
(一)代偿期1、肾的储备能力2、肾单位的功能性代偿与代偿性肥大
3.肾的调节功能4、肾血流量的自我调节
(二)失代偿期1、健存肾单位日益减少2、矫枉失衡3、肾小球过度滤过4.肾小管——肾间质损害
一、对机体的影响
(一)泌尿功能障碍1、尿量的变化2、尿渗透压的变化3、尿液成分的改变
(二)体液内环境的改变1、氮质血症2、酸中毒3、电解质紊乱
(三)其他病理生理变化1、肾性高血压2、肾性贫血3、出血倾向4、肾性骨营养不良
第三节:尿毒症
一、功能代谢变化
1、神经系统 2、心血管系统 3、呼吸系统4、消化系统5、内分泌系统6、皮肤变化7、免疫系统8、代谢紊乱
二、发病机制
1、甲状旁腺激素2、胍类化合物3、尿素4、胺类5、中分子毒性物质6、其他
三、防治原则
1、治疗原发病
2、防止加重肾负荷的因素
3、透析疗法
4、肾移植
要求掌握内容: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与分类,少尿型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经过与表现。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五)学时分配
第一章
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3
第二章
酸碱平衡紊乱
3
第三章
水肿
2
第四章
缺氧
2
第五章
休克
2
第六章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2
第七章
心力衰竭
2
第八章
呼吸衰竭
2
第九章
肝功能不全
2
第十章
肾功能衰竭
4
(六)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吴翠贞主编,病理生理学,第一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金惠铭主编,病理生理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3.杨惠玲、潘景轩、吴伟康等主编,高级病理生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七)本课程大纲撰写人基本情况
1.撰写日期;2003年3月
2.撰写人;  解渝(副教授,扬州大学医学院病生教研室)
孙沛毅(副教授,扬州大学医学院病生教研室)

 
药理学教学大纲
学       分:3                                                                 学       时:54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升本                                                   课程性质:医学基础课
    课:生理、生化、微生物、免疫学等                                     制定日期:2003年3月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新药不断涌现,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已深入分子水平。药理学是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科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桥梁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为今后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同时也为临床医护工作者继续学习再提高的教本。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药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以及如何合理应用药物防治疾病,为从事临床医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篇       药理学总论  
(一)药理学总论     绪言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药理学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及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
(2)掌握药物、药效学及药动学的概念。
2.自学内容
(1)   *药物的概念,   *药效学、   *药动学的概念。
(2)药理学的特点及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
(3)我国“本草”的贡献和现代药理学发展,新药的开发和研究。
(二)药物效应动力学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药物的治疗效应,不良反应,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2)了解受体类型及其信号转导。
2   .教学内容(3学时)
(1)药物作用的性质、基本类型和   *选择性。
(2)药物的   *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
(3)药物的量效关系:   *量反应与   *质反应,   量效关系曲线,阈剂量、最小有效浓度,   *半数有效量,   *最大效能,   *效应强度,药物安全性评价、   *治疗指数,   *安全范围。
(4)药物机制的多样性。
(5)药物与受体:受体与配体的概念,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亲和力,   *内在活性,与受体作用的药物可分为   *激动药、   *部分激动药、   *拮抗药物、   竞争性拮抗药、非竞争性拮抗药,受体类型、第二信使(自学)。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药物的转运方式,体内过程,药物消除动力学基本概念及参数。
(2)熟悉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2   .教学内容(3学时)
(1)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跨膜扩散(被动转运)、载体转运,其他转运方式,跨膜扩散时,药物的   *pka和   环境PH的改变对药物转运的影响。
(2)药物体内过程:吸收途径,   *首关消除及影响吸收的因素,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   *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理化性质,组织血流量和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药物的生物转化,   *肝药酶特性,   *诱导与抑制及其意义。药物经肾排泄的机制,   *肝肠循环。
(3)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时量曲线、时效曲线,   *生物利用度。
(4)药物消除动力学:   *一级动力学消除,消除半衰期,消除速率常数,清除率,   *表观分布容积。
(5)多次给药的时量关系。
(6)   *   连续恒速给药,稳态血药浓度与   *负荷剂量。
零级动力学消除
(四)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合理用药原则(学生自学)  
1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
2.自学内容
(1)药物方面因素:剂型,给药途径,联合用药,药物相互作用。
(2)机体方面的因素:个体差异,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病理状态,遗传异常,快速耐受性,   *耐受性,耐药性;快速耐受性,   *依赖性、药物滥用。
(3)合理用药原则。
第二篇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  
(五)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物合成、转运、贮存、释放和代谢。
(2)掌握各型受体激动时的生理效应,掌握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及分类。
2   .教学内容(1.5学时)
(1)复习传出神经按递质分类及其生理及效应,传出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与乙酰胆碱的生成合成、转运、贮存、释放和代谢。
(2)   *   受体的分类:α(α   1、α   2)β(β   1、β   2)肾上腺素受体,M(M   1、M   2、M   3)及N(N   1、N   2)胆碱受体。
(3)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效应。
(4)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直接作用于受体,影响递质的转化、转运和贮存。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
(六)拟胆碱药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乙酰胆碱的M、N样作用。
(2)掌握毛果芸香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掌握新斯的明的作用机制,作用及临床应用,熟悉其他易逆性抗胆碱脂酶药。
2   .教学内容(0.5学时)
(1) 毛果芸香碱的作用,特别是*对眼睛作用和*应用。
(2) 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新斯的明的   *作用、   *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其他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毒扁豆碱、安贝氯铵、加兰他敏的作用特点。
(七)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及胆碱酯酶复活药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有机磷酸酯类的中毒机制,急性毒性及中毒的防治。
(2)掌握胆碱酯酶复活药,碘解磷定、氯磷定的作用与疗效。
2   .教学内容(1.0学时)
(1)有机磷酸酯类:   *   中毒机制,   *急性毒性表现及防治。
(2)胆碱酯酶复活药:碘解磷定的   *药理作用、   *   作用机制、   *解毒疗效与阿托品的协同作用,不良反应,氯磷定的特点。
(八)   M   胆碱受体阻断药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阿托品的作用、应用与不良反应,山莨菪碱、东莨菪碱的作用特点。
(2)熟悉常用的阿托品合成代用品。
2   .教学内容(1.5学时)
(1)阿托品对M胆碱受体的竞争性阻断作用,对不同部位受体敏感性的差异,   *对心血管、   *平滑肌、   *腺体、   *眼睛及   *中枢神经作用,   *临床用途,   *不良反应及   *中毒时的症状和解救原则。
(2)东莨菪碱和山莨菪碱的作用特点、用途。
(3)后马托品、托吡卡胺、丙胺太林、贝那替嗪(胃复康)的作用特点。
(九)   N   胆碱受体阻断药(自学)  
(十)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的作用、应用、不良反应及间羟胺的作用特点与应用。
(2)熟悉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作用与应用。
(3)了解构效关系和药物分类。
2   .教学内容(1.5学时)
(1)拟交感胺类的化学结构与疗效的关系。
(2)α受体激动药: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激动α及β   1受体,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加强心收缩性,收缩血管,血压上升,反射性减慢心率。   *用途、   *不良反应及防治。   *间羟胺作用特点与应用,去氧肾上腺素与甲氯明作用特点与应用。
(3)α、β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激动α及β受体,   *对心脏的作用,   *对不同部位血管的作用,   *对血压的影响。   *对支气管平滑肌、   *糖代谢的影响,   *用途、不良反应和禁忌症。麻黄碱作用特点、应用、不良反应。多巴胺:激动α及β受体及多巴胺受体,   *加强心收缩力、对心率的影响少,   *对血管血压的影响,   *增加肾及肠系膜血流量,利尿。剂量与效应的关系、   *用途。
(4)异丙肾上腺素:激动β   1及β   2受体,   *对心脏、   *血管、   *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及禁忌症。多巴酚丁胺的作用特点。
(十一)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α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的药理作用与应用。
(2)掌握β受体阻断药的作用与应用、不良反应、分类及常用药物。
(3)熟悉其它α受体阻断药.
2   .教学内容(2学时)
(1)α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   *药理作用,   *应用和不良反应。妥拉唑啉,酚苄明作用特点与应用。
(2)β受体阻断药:①   *竞争性阻断β受体作用:对血管、心脏、支气管的影响。②   *膜稳定作用。③   *内在拟交感活性。   *临床应用,   *主要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分类。普萘洛尔,噻吗洛尔,阿替洛尔,拉贝洛尔的作用特点。
第三篇       传入神经及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十二)局部麻醉药(自学)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局部麻醉药的局麻作用,作用机理及吸收作用。
(2)掌握常用局部麻醉药的优缺点。
(3)熟悉局部麻醉方法。
2   .自学内容  
(1)局部麻醉概念。局部麻醉药的   *局麻作用,   *作用机理,   *吸收作用。常用局部麻醉药   *普鲁卡因、   *利多卡因、   *丁卡因及   *布比卡因的   *药理特点、作用强度、毒性及   *临床用途。
(2)影响局部麻醉药作用的因素:神经粗细,体液PH,药物浓度,血管收缩药,药液比重及过敏体质等。局麻药的应用方法;表面麻醉,浸润麻醉,传导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麻醉。
(十三)全身麻醉药(自学)  
(十四)镇静催眠药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苯二氮类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应用及不良反应。
(2)熟悉巴比妥类作用及不良反应。
(3)了解其他镇静催眠药的作用特点。
2   .教学内容(1.5学时)
(1)苯二氮类药物地西泮   *抗焦虑、   *镇静、   *催眠、   *中枢性肌松及   *抗惊厥作用;对睡眠时相的影响;   *作用部位及   *作用机理;   *体内过程特点。   *临床应用。耐受性、成瘾性及其它不良反应。其它苯二氮药物的作用特点。
(2)巴比妥类   *中枢抑制作用。随剂量增大引起镇静、催眠、抗惊厥、麻醉。呼吸中枢抑制;苯巴比妥对肝药酶的诱导,抗癫痫作用。巴比妥类药物   *不良反应。
(3)其他镇静催眠药的特点。
(十五)抗癫痫及抗惊厥药(自学)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苯妥英钠、苯巴比妥、乙琥胺、卡马西平、硫酸镁的药理作用、机制、用途及不良反应。
(2)熟悉丙戊酸钠、扑米酮和苯二氮类抗癫痫作用特点与应用。
2   .教学内容  
(1)癫痫发作的类型与临床表现。
(2)苯妥英钠   *药理作用及机制、   *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3)卡马西平的   *药理作用和   *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4)苯巴比妥和扑米酮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丙戊酸钠、苯二氮类作用特点与   *选用。
(5)乙琥胺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6)   *硫酸镁的   *药理作用与   *临床应用。
(十六)抗精神失常药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氯丙嗪的药理作用及机制,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2)掌握米帕明的药理作用与应用,碳酸锂作用、不良反应及防治。
(3)了解其它抗精神失常药的作用特点。
2   .教学内容(2学时)
精神失常的概念及抗精神失常药的分类。
(1)精神病药
氯丙嗪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抗精神病、镇吐、对体温调节的影响,增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对锥体外系的影响)。   *阻断α-受体和M-受体的作用,以及对   *内分泌的影响、   *临床应用及   *不良反应。氯丙嗪   *阻断多巴胺受体与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关系。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氟拉嗪、泰尔登、氯氮平等药物的作用特点及不良反应。
(2)抗抑郁药,丙咪嗪(米帕明)的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药物的相互作用。
(3)抗躁狂药碳酸锂   *作用、应用、   *不良反应及防治。
(十七)抗帕金森病药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左旋多巴体内过程特点,药理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卡比多巴,苯海索的作用与应用。
(2)熟悉金刚烷胺等药的作用特点。
2   .教学内容(0.5学时)
(1)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
(2)左旋多巴的   *体内过程,   *药理作用及   *应用,不良反应,   *卡比多巴可减少左旋多巴在外周的脱羧作用,增加左旋多巴的疗效,减轻外周副作用。金刚烷胺、溴隐亭的作用特点。
(3)中枢性胆碱受体阻断药   *苯海索作用与应用。
(十八)解热镇痛抗炎药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乙酰水杨酸、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熟悉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作用机制及其他药物作用特点与应用。
2   .教学内容(2学时)
本类药物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的共同作用机制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1)水杨酸类:乙酰水杨酸   *解热、   *镇痛、   *抗炎、   *抗风湿作用都较强,   *小剂量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临床应用及   *不良反应及防治。
(2)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作用缓慢持久,   *无明显抗炎抗风湿作用。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及应用注意。
(3)吡唑酮类:保泰松及羟基保太松的作用特点、应用及不良反应。
(4)其他抗炎有机酸类:吲哚美辛   *药理作用及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布洛芬、吡罗昔康、美洛昔康作用特点与不良反应。
(十九)镇痛药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吗啡、度冷丁和合成镇痛药喷他佐辛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熟悉滥用镇痛药的危害性及其他镇痛药的作用。
2   .教学内容(2学时)
镇痛药分类。
(1)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吗啡的作用:   *镇痛、   *镇静、   *欣快、   *镇咳、   *抑制呼吸、
*兴奋平滑肌和括约肌及扩张血管的作用。阿片受体,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及吗啡   *镇痛作用机理、   *临床应用及   *不良反应、禁忌症。可待因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2)人工合成的镇痛药:度冷丁   *作用类似吗啡而较弱。为常用的吗啡代用品。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喷他佐辛为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成瘾性小为其主要优点,   *作用与   *应用。安那度、美散痛、芬太尼的作用特点。其他镇痛药,曲马朶、强痛定作用特点与应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和纳曲酮。
(3)其它镇痛药,四氢帕马丁(延胡索乙素)及罗通定的作用及应用。
(二十)中枢兴奋药(自学)  
第四篇       心血管系统药理学  
(二十一)钙拮抗剂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钙拮抗药的分类、作用与应用,常用的钙拮抗药维拉帕米、地尔硫、硝苯地平的作用特点与应用。
(2)了解钙拮抗药体内过程。
2   .教学内容(1学时)
(1)钙拮抗药分类:   *选择性钙拮抗药与   *非选择性钙拮抗药。
(2)钙拮抗药的药理作用:   *对心肌的作用:负性肌力作用、   *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作用、   *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   *延缓和逆转心肌肥厚的产生;对平滑肌的作用:   *对血管作用及特点、   *对其他平滑肌作用。   *改善组织血流的作用;   *其他作用:   *抗动脉粥样硬化、对肾功能的影响。
(3)临床应用:   *心绞痛、   *心律失常、   *高血压、   *肥厚性心肌病、痉挛性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   *其他。
(4)常用的钙拮抗药:   *维拉帕米、   *地尔硫、   *硝苯地平作用特点与应用。
(二十二)抗心律失常药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各类抗心律失常药对心肌电生理活动的影响。
(2)掌握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常用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利多卡因、普罗帕酮、普萘洛尔、胺碘酮、维拉帕米的药理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
(3)熟悉其他抗心律失常药作用特点与应用。
2   .教学内容(2.5学时)
(1)复习心电生理有关基本知识,心肌细胞膜电位,快反应和慢反应电活动,膜反应性和传导速度,动作电位时间(APD)和有效不应期(ERP)。
(2)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的   电生理机制: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后除极与触发活动,传导障碍,折返激动。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
(3)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及代表药物。
(4)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
Ⅰ类药――钠通道阻滞药。
ⅠA类药物:奎尼丁的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及   *不良反应。普鲁卡因胺、丙吡胺的作用特点与应用。
ⅠB类药物:利多卡因的   *药理作用,体内过程特点,   *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苯妥英钠、美西律、妥卡尼作用特点与应用。
ⅠC类药物:普罗帕酮   *药理作用与   *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Ⅱ类药――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的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抗心律失常与β-受体阻断及膜稳定作用的关系。
Ⅲ类药――延长APD的药物。胺碘酮的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索他洛尔作用特点、不良反应。
Ⅳ类药――钙拮抗药维拉帕米、地尔硫对   *心电生理的影响及   *临床应用。
(5)   *快速型心律失常药物的选用。
(二十三)影响肾素   -   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  
1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的作用,作用机制,应用,不良反应,常用药药物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作用特点,应用,不良反应。
(2) 了解其分类。
(3) 熟悉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药的作用特点与应用。
2   、教学内容  
(1) RAS生理与病理生理基础
(2)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药理作用,   *对血管作用,   *对心脏作用,   *对肾脏保护作用。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常用药用物托普利、依那普利等作用特点与应用。
(3)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药:洛沙坦、伊白沙坦,作用与应用。
(二十四)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强心苷的来源,熟悉体内过程及用法。
(2)掌握强心苷的作用,毒性与临床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临床效果。
(3)扩血管药在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中的意义。
2   .教学内容(2.5学时)
(1)强心甙的定义、来源、化构与作用的关系。
*药理作用:正性肌力作用;负性频率作用;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对心电图的影响;对其它系统的影响。正性肌力作用机制:Na+,k+-ATP酶的抑制与正性肌力作用及毒性作用关系。
体内过程:洋地黄毒甙、地高辛的口服吸收率、生物利用度、排泄及半衰期的差别。
*临床应用:   *治疗各种原因引起慢性心功能不全有不同疗效,   *治疗房颤,   *房扑的根据及效果,   *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应用。
*不良反应及防治:   *胃肠道反应、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心脏毒性反应的表现,停药指征及处理。
给药方法:全效量(洋地黄化量)与维持量,   *地高辛每日维持量法及其应用价值。
(2)非苷类正性肌力作用药,在充血性心衰中的应用。
(3)扩血管药治疗充血性心衰的根据及在心衰治疗中的应用。
(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等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   *临床效果。
(5)利尿药。
(6)β受体阻断药美托洛尔。
(二十五)抗心绞痛药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心绞痛发作与心肌供氧耗氧平衡的关系。
(2)掌握硝酸酯类,β受体阻断药的作用,抗心绞痛作用机制与应用。
(3)熟悉钙拮抗药及其他抗心绞痛药的抗心绞痛作用及临床应用。
2   .教学内容(1学时)
(1)心绞痛的发病由心肌耗氧与供氧之间平衡失调所致,目前常用抗心绞痛药主要通过增加冠状动脉供血及降低耗氧而发挥治疗作用。
(2)硝酸酯类硝酸甘油的   *药理作用,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耐受性。硝酸异山梨酯和单硝酸异山梨酯的作用特点。
(3)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等)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与硝酸甘油合用的优点及根据。
(4)钙拮抗药(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  等)及其他抗心绞痛药的抗心绞作用及应用。
(二十六)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2)掌握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分类及常用药物,HMG-C   OA还原酶抑制剂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   .教学内容(1学时):
血浆脂蛋白种类及高脂蛋白血症分型。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分类:
(1)   *调血脂药:胆汁酸结合树脂(考来烯胺)、苯氧芳酸类(吉非贝齐、非诺贝特、烟酸类)作用特点与应用。   *HMG-C   OA还原酶抑制剂(乐伐他汀、普伐他汀、塞伐他汀)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及   *不良反应。
(2)抗氧化剂(普罗布考)
(3)多烯脂肪酸类(亚油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碳五烯酸)。
(4)动脉内皮保护药:硫酸多糖如肝素钠、硫酸软骨素A。
(二十七)抗高血压药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抗高血压药在治疗中的地位及抗高血压药物分类。
(2)掌握利尿降压药、β-受体阻断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钙拮抗药、中枢降压药可乐定、α   1受体阻断药哌唑嗪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应用及主要的不良反应。
(3)熟悉其他的抗高血压药的作用与应用。
2   .教学内容(3学时)
(1)利尿降压药(噻嗪类为主)   *药理作用、降压机制、   *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2)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的抗高血压作用,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选择性的α   1-受体阻断药哌唑嗪的   *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α、β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的作用机制与应用。
(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常用制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雷米普利。   *降压作用机制,   *与其他降压药相比,其特点、   *临床应用及   *不良反应。
(4)钙拮抗药:硝苯地平等的降压作用机制、特点与应用。
(5)交感神经抑制药:中枢交感抑制药可乐定的   *药理作用、   *降压作用机制及   *不良反应。甲基多巴作用特点。
(6)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抗高血压药:肼屈嗪、二氮嗪、硝普钠作用特点与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的   *应用原则:根据病情选药,根据药物作用特点联合应用,根据并发症选用药物,   *剂量个体化。
第五篇  抗组胺药及内脏系统药理学
(二十八)利尿药及脱水剂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各类利尿药的作用部位。
(2)掌握利尿药的分类,各类利尿药的作用,利尿作用机制,应用及不良反应。
(3)掌握脱水药甘露醇的作用与应用。
2   .教学内容(2学时)
(1)复习泌尿生理过程,并说明利尿药对尿生成过程的影响,利尿药按作用部位的分类。
(2)高效利尿药呋噻米   *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   *应用,   *不良反应。布美他尼,托拉塞米等作用特点;
(3)中效利尿药噻嗪类:氢氯噻嗪等:氯酞酮   *药理作用,   *应用及   *不良反应。
(4)低效利尿药   *螺内酯、   *氨苯蝶啶、   *阿米洛利作用机制,特点与不良反应。
(5)脱水药   *甘露醇和   *山梨醇的药理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高渗葡萄糖的作用特点。
(二十九)组胺药及抗组胺药(自学)  
(三十)消化系统药物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的分类及主要药物。
(2)掌握H   2受体阻断药,奥美拉唑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   .教学内容(1学时)
(1)   *抗酸药:抗酸作用与临床应用,各药优缺点及合并用药的意义。
(2)   *H   2受体阻断药: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及扎尼替丁的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3)   *M-胆碱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阻断M   1受体抑制胃酸分泌。
(4)   *胃壁细胞H   +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的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及   *不良反应。
(5)   *胃泌素受体阻断药丙谷胺。
(6)   *粘膜保护药:前列腺素衍生物,硫糖铝,胶体枸椽酸铋。
(7)抗幽门螺旋菌药在消化性溃疡中的意义。
3.自学内容
(1)助消化药  (2)止吐药  (3)泻药  (4)止泻药
(三十一)     抗喘药、镇咳药、祛痰药  
1、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常用的抗喘药的分类,药物作用机制,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2) 熟悉常用镇咳药,祛痰药作用特点与应用。
2、教学内容(1学时)
(1) 抗喘药:   *β   2-受体激动药(沙丁胺醇、克仑特罗、特布他林);   *茶碱类(氨茶碱);   *M受体阻断药(异丙阿托品);   *肥大细胞膜稳定药(色甘酸钠);   *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倍氯米松)等作用机制,应用及不良反应。
(2) 镇咳药:可待因、喷他维林;祛痰药:氯化铵、乙酰半胱氨酸;作用特点与应用。
(三十二)子宫兴奋药(自学)  
(三十三)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肝素、香豆素类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纤维蛋白溶解药,抗贫血药的作用、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2)熟悉促凝药,血容量扩充剂右旋糖酐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2   .教学内容(1学时)
(1)抗凝药肝素:药理作用、体内过程,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及防治。香豆素类的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主要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
(2)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的   *作用,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其他药物作用与应用。
(3)纤维蛋白溶解药的   *常用药物,   *药理作用与   *不良反应。
(4)促凝血药维生素K的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与   *不良反应。   *抗纤维蛋白溶解剂的作用与应用。
(5)抗贫血药   *铁制剂的体内过程,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维生素B   12和   *叶酸的临床应用。(自学)
(6)血容量扩充剂右旋糖酐的   *药理作用与   *应用,不良反应。
第六篇       内分泌系统药物  
(三十四)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如何正确运用此类药物的理论基础以便充分发挥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
(2)掌握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应用注意。
2   .教学内容(3学时)
(1)药物分类及构效关系
(2)   *糖皮质激素类的作用
生理效应:对糖、蛋白质、脂肪、水盐代谢的作用。
药理作用:   *抗炎、   *免疫抑制、抗休克、   *对血液、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分别叙述这些作用的表现及这些表现发生的可能机理。
(3)糖皮质激素体内过程的特点。
(4)糖皮质激素的   *临床应用:   *替代疗法;   *严重感染或炎症;   *过敏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抗休克治疗;   *血液病;   *局部应用。
(5)   *不良反应:   *长期大量应用引起   *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诱发或加重感染,   *消化系统并发症,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骨折疏松,   *精神失常。   *停药反应(   *药源性皮质萎缩或功能不全,   *反跳现象)。
(6)根据病情确定用药方法及疗程,   *隔日疗法的优点,长期用药的停药问题。促皮质素及皮质激素抑制药、盐皮质激素(自学)
(三十五)性激素类药及避孕药(自学)  
(三十六)甲状腺激素与抗甲状腺药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甲状腺及其激素制剂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2)掌握抗甲状腺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应用注意。
2   .教学内容(1.0学时)
(1)简单复习甲状腺素(T   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   3)的生物合成、贮存分泌和调节。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抗甲状腺药:硫脲类药物甲硫氧嘧啶、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他巴唑)、卡比马唑(甲亢平)的药理作用及机制,   *临床应用,体内过程特点,   *不良反应及应用注意。
(3)碘和碘化物:对地方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治疗作用。应用注意。常用制剂:复方碘溶液。β受体阻断药作用与应用,放射性碘在诊断和治疗甲亢中的价值。
(三十七)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  
1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   .教学内容(1.0学时)
(1)常用胰岛素制剂的特点及分类。
(2)胰岛素的体内过程特点,药理作用,对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影响,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3)口服降血糖药:磺酰脲类:常用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他们的   *药理作用及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双胍类(   *甲福明、苯乙福明)、   *α-葡萄糖甙酶抑制剂的作用特点、应用与不良反应。
第七篇       化学治疗药物及其他  
(三十八)抗菌药物概论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化学治疗的含义。
(2)熟悉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3)掌握有关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和常用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机理。
2   .教学内容(1学时)
(1)化学治疗的含义,药物、宿主和病原体三者的相互关系。
(2)抗菌药的常用术语   *抗菌谱、   *抗菌活性、   *最低抑菌浓度、抑菌药、杀菌药、   *抗菌后效应、化疗指数的概念及意义。
(3)   *常用抗菌药的   *作用机理。
①   *抗细菌叶酸代谢:磺胺药及其增效剂。
②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③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链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和氯霉素。
④   *影响细菌胞桨膜的通透性:多粘菌素、制霉菌素、二性霉素B。
⑤   *抑制细菌核酸合成:利福平、喹诺酮类。
(4)耐药性的定义,产生机理及避免产生的措施。
(三十九)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β-内酰胺类抗菌作用机制、青霉素类的抗菌作用适应症、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各代头孢菌素的特点与应用。
(2)熟悉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3)了解两类药物的发展概况。
2   .教学内容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   *抗菌作用机制,   细菌耐药机制。
(2)青霉素G的理化特性,   *抗菌谱,体内过程,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及其防治及用药注意。
(3)半合成青霉素   *耐酸青霉素如青霉素V;   *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抗绿假单孢菌广谱青霉素羧苄西林,磺苄西林、呋苯西林等的抗菌作用特点及   *临床应用。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青霉素美西林、替莫西林。
(4)头孢菌素类的化构和抗菌作用机理与青霉素相似,抗菌谱较广。   *各代头孢菌素的特点,   *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5)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四十)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红霉素、林可霉素类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熟悉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万古霉素的作用特点和应用。
2   .教学内容(1学时)
(1)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的抗菌作用、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乙酰螺旋霉素、   *麦迪霉素与   *交沙霉素、   *阿齐霉素与   *罗红霉素作用特点与应用。
(2)林可霉素类的   *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体内过程特点。
(3)万古霉素的   *抗菌作用、   *应用与不良反应。
(四十一)氨基苷类抗生素及多粘菌素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氨基苷类抗生素的共同特点,掌握各种氨基苷类药物的药理特点及应用。
(2)熟悉多粘菌素作用,应用、不良反应。
2   .教学内容(2学时)
(1)氨基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抗菌作用,   *抗菌作用机制。体内过程,
*不良反应(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肌肉阻断作用、过敏反应)。
(2)各种氨基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作用特点的比较,   *临床用途及应用注意。
(3)多粘菌素B及E的   *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四十二)四环素类及氯霉素  
1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抗菌作用,作用机理,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2   .教学内容(0.5学时)
(1)四环素类:四环素、多烯环素、米诺环素的   *抗菌作用、体内过程特点、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2)氯霉素的   *抗菌作用,   *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和其它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四十三)合成抗菌药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喹诺酮类发展概况。
(2)掌握氟喹诺酮类的抗菌作用机制,药理学共性,常用喹诺酮类药物。
(3)掌握磺胺类的抗菌作用、作用机制及其他类药物甲氧苄啶、呋喃类、硝基咪唑类的抗菌作用与应用。
2   .教学内容(1.5学时)
(1)喹诺酮类:   *抗菌谱,   *   抗菌作用机制,细菌耐药机制,   *药理学共同特性,   *常用喹诺酮类药物的特点,不良反应和应用注意。
(2)磺胺类:   *抗菌作用,   *作用机制,用于全身感染的磺胺药(SD、SMZ)局部应用磺胺药,磺胺嘧银、磺胺米隆的特点。
(3)其他合成抗菌药:   *甲氧苄啶、   *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硝基咪类(甲硝唑、替硝唑)抗菌作用与应用。
(四十四)抗阿米巴病及抗滴虫病药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甲硝唑、替硝唑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二氯尼特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2)了解其他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病药。
2   .教学内容(1学时)
(1)抗阿米巴病药:甲硝唑及替硝唑的体内过程,   *药理作用和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二氯尼特的药理作用和应用。其他抗阿米巴药的作用特点与应用(自学)。
(2)抗滴虫病药:乙酰胂胺的应用(自学)。
四、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环节
学时
名称
讲课
课后
习题
实验
小计
总论
6
2

8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8
2

10
中枢神经系统及传入神经系统药物
8
2

10
心血管系统药物
12
2

14
内脏系统药物
5
1

6
内分泌系统药物
5
2

7
化学治疗药物
10
2

12
五、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药理学》,李庆平、胡刚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参考书:  
《药理学》,江明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9月,第四版。
《医用药理学》,杨藻宸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第三版。
《医学药理学》,顾振纶、卡春甫、张银娣主编,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药理学》,金有豫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9月,第五版。
六、说明:
*表示重点内容,   为难点内容。
撰写人:扬州大学医学院  金巧秀(副教授)

 
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  
学       分:1.5                                                   学  时:24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升本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生物化学 微生物免疫学 寄生虫学                       制定日期:2003/3/24
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实验诊断学是基础医学过渡至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现代医学中,本学科在疾病的诊断,预防,疗效和预后的判断,治疗,药物的监测,健康状况的评价以及遗传性疾病预测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是专业基础课中的主干课程。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实验诊断的教学强调以实验室检查的临床运用为目的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各项检验的选用原则和适应症,熟悉或了解检验原理和方法,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要求,重点掌握各项常用检验的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能联系临床。正确解释和运用检验结果,来指导临床诊断,病情观察和疾病防治工作。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1   、实验诊断概论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实验诊断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②熟悉实验诊断学的定义和主要内容,检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③掌握实验诊断的临床运用和评价。
(2   )教学内容  
①实验诊断的基本概念。
②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③   *实验诊断的临床运用评价。
2   、临床血液学的检验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临床血液学检验的内容和方法及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②了解骨髓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③熟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及临床意义。
④熟悉网织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掌握其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⑤熟悉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血栓与止血检测的内容和方法及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的鉴定方法。
⑥掌握红细胞有关各项检测指标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⑦掌握白细胞计数,分类计数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熟悉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及白细胞形态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⑧掌握骨髓检查的临床运用,血栓与止血检测项目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   )教学内容  
①   *血液一般检验,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验,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
②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溶血性贫血确诊的实验室检验,溶血性贫血原因分析的常用实验室检查。
③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骨髓检查的临床运用,骨髓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④   *血栓与止血检测,血管壁检测,血小板检测,凝血因子检测,纤溶活性检测
⑤   *红细胞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
3   、尿液检验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尿液检验的内容和方法。
②熟悉尿液检测的选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③掌握尿液一般性状,化学检验和显微镜检查的内容,方法,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2   )教学内容  
①   *尿常规检验,尿标本的收集与保存,一般性状检查,化学检验,显微镜检查,尿细胞计数。
②尿液的其他检验,   尿红细胞形态检查,尿蛋白电泳,尿补体C   3免疫球蛋白,   *尿微量清蛋白,尿清蛋白/肌酐比值,   *尿b   2-微球蛋白,尿a   1-微球蛋白,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尿酶,   尿蛋白其他成分的检验,尿电解质,乳糜尿试验。 
4   、粪便,痰液及其他体液检验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粪便,痰液及其他体液检验内容和方法。
②熟悉粪便检验法及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③熟悉粪便隐血试验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④掌握脑脊液检验的临床意义,常见的脑及脑膜疾病脑脊液变化的特点。
⑤掌握浆膜腔积液检验的临床意义,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2   )教学内容  
①粪便检查,标本采集,检验项目,化学检查,   *临床应用。
②痰液检查,标本采集,检查项目,临床意义。
③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适应证及标本采集,检验项目
④   *浆膜腔积液检验,浆膜腔分类和发生机制,浆膜腔积液的采取和保存,检验内容,漏出液和渗出液鉴别诊断,   几种常见渗出液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临床运用。
⑤      生殖系统体液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精液检查,前列腺液检验。
5   、肾脏功能检查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肾脏功能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②熟悉常用肾脏功能检查的试验原理及选用原则。
③掌握肾脏功能检查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   )教学内容  
①肾小球功能检查,菊粉清除率测定,   *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   *血清肌酐测定,   *血尿素氮测定,肾小球滤过率测定,血b   2-微球蛋白测定,血清尿酸测定。
②      肾小管功能试验,   *远端肾单位功能试验,近端小管功能试验,   尿酸化功能测定。
③         有效肾血浆流量测定,放射性核素法。
④      肾小管性酸中毒诊断试验,氯化氨负荷试验,碳酸氢根离子重吸收排泄试验。
⑤      肾功能试验的选择,定位,肾脏功能试验在肾单位的定位,肾功能试验应用的注意点。
6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肝脏基本功能,实验内容,方法,选用原则。
②熟悉常用肝功能试验及肝脏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的原理。
③掌握其参考值,临床意义。
(2   )教学内容  
①   肝脏的基本功能,肝脏的物质代谢功能,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肝脏的分泌与排泄功能,肝脏的免疫功能。
②常用的肝功能试验,   *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脂类代谢功能检查,   *胆红素代谢检查,胆汁酸代谢检查,摄取,排泄功能检查,   *与肝功能有关的血清酶学检查,其他检查。
③   *肝脏病检查项目的选择与运用,探测肝损害,鉴别黄疸,判断预后,病因和特殊肝病诊断。
7   、临床常用化学检查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临床常用生化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②熟悉临床常用生化检查的项目选择和价值。
③掌握临床常用生化检查项目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2   )教学内容  
①血糖及其代谢物检测,空腹葡萄糖测定,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清胰岛素-C肽测定及释放试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②         *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血清脂质检测,血清脂蛋白检测,血清载脂蛋白检测。
③         血清电解质检测,血清阳离子检测。血清阴离子检测。
④         血清铁及其代谢物检测,血清铁,转铁蛋白,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铁蛋白,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
⑤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   *CK及CK-MB心肌肌钙蛋白测定,肌红蛋白测定。
8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②熟悉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的项目选择和价值。
③掌握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项目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2   )教学内容  
①   血清免疫球蛋白与血清补体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血清补体检测。
②细胞免疫检测,T细胞免疫检测,B细胞免疫检测,NK细胞免疫检测,细胞因子检测。
③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甲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丁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戊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④性传播疾病免疫检测。
⑤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蛋白类肿瘤标志物检测,糖类类肿瘤标志物检测,酶类类肿瘤标志物检测,激素类类肿瘤标志物检测。
⑥         自身免疫检测,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检测,组织和细胞抗体检测。
⑦      其他免疫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C-反应蛋白检测。
9   、临床病原学检查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临床常用病原学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②熟悉临床常用病原学检查的项目选择和价值。
③掌握临床常用病原学检查项目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2   )教学内容  
①   临床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查,流行病学和临床类型,检查项目和临床应用。
②细菌耐药性检查,   *耐药性及其发生机制,检查方法,结果和临床应用。
10   、*临床化验单分析集锦  
四、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环节
学时
名称
讲课
小计
实验诊断概论
1
1
临床血液学检验
6
6
尿液检验
2
2
粪便、痰液及其他体液检验
3
3
肾脏功能检查
2
2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4
4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2
2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2
2
临床病原学检查
1
1
临床化验单分析集锦
1
1

合计
24
24
五、主要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陈文彬、 王友赤 《诊断学》第五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王笑云、 张馥敏 《诊断学》第一版  科学出版社
3孙荣武 、王鸿利 《临床实验诊断学》 上海科技出版社
4胡翊群 等《现代血液学与临床实践》 上海科技出版社
5张家华、 黄平《现代临床实验诊断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
6叶应妩 、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东南大学出版社
六、大纲撰写人:
陈  牧   副主任技师    扬州大学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2003/3/12
高桃园     讲师      扬州大学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

 
放射诊断学教学大纲
学       分:2                                                                                               学       时:36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升本                                                             性质:临床课
    课:解剖学、病理学等                                                                 制定日期:2003年4月
后续课程:内科学、外科学等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放射诊断学是应用X线特性,通过影像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进行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医学影像学中的主要内容和组成基础;随着CT、MRI、DSA等新成像技术的应用,使本学科的内容更趋丰富。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今后其它医学临床课程的学习、临床实习、研究工作中,对本专业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1)了解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图像特点;(2)掌握对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3)了解CT、MRI及介入放射学的价值和限度,以便正确应用。重点学习各系统的正常X线表现和基本病变,介绍一般常见病的X线诊断。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篇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放射诊断学应用原理和概况。
(2)了解放射诊断学的价值、限度和地位。
(3)了解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及在临床工作中的正确应用。
(4)了解放射诊断学的方法和原则。
(5)了解CT、DSA、USG、MRI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的价值和限度。
2   .教学内容  
第一章  X线成像
第一节  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与设备。
(一)X线的产生和特性
X线机的基本原理,   *X线的特性。
(二)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密度。(   *自然对比,   *人工对比)。
(三)X线成像设备
第二节  X线图像特点
第三节  X线检查技术
(一)普通检查
*透视,   *摄影。
(二)特殊检查
体层摄影。
(三)造影检查
造影剂,造影方法,造影前准备及造影反应的处理。
(四)X线检查方法的选择原则
选择检查方法的一般原则。
第四节  X线分析与诊断
*X线诊断原则,   *X线诊断步骤。
第五节  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计算机体层成像(CT)
CT成像基本原理,   *CT临床应用。
第三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DSA成像基本原理,   *DSA临床应用。
第四章  超声成像(USG)
USG成像基本原理,   *USG临床应用。
第五章  磁共振成像(MRI)
MRI成像基本原理,   *MRI临床应用。
第二篇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骨、关节的X线检查方法。
(2)掌握骨、关节的正常X线表现。
(3)掌握骨、关节的基本病变X线表现。
(4)了解骨、关节外伤,化脓性骨髓炎,骨、关节结核及良性与恶性骨肿瘤的典型X线表现。
2   .教学内容  
第一章  X线诊断
第一节  X线检查方法
(一)普通检查
(二)特殊检查
(三)造影检查
第二节  正常X线表现
骨的结构、发育。   *小儿骨骼。   *骨龄。   *成年骨骼。四肢关节、脊柱的正常X线表现。
第三节  基本病变X线表现
(一)骨骼的基本病变
*骨质疏松。   *骨质软化。   *骨质破坏。   *骨质增生硬化。   *骨膜增生。   *骨内、软骨内钙化。   *骨质坏死。   *矿物质沉积。   *骨骼变形。   *周围软组织病变。
(二)关节的基本病变
*关节肿胀。   *关节破坏。   *关节退行性变。   *关节强直。   *关节脱位。
第四节  骨关节常见病X线表现与诊断
(一)骨、关节外伤
*骨折(骨折;骨折愈合,不愈合;儿童骨折的X线特点)。   *关节脱位。
(二)骨关节化脓性感染
*化脓性骨髓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X线表现)。   *化脓性关节炎。
(三)骨关节结核
骨、干骺后端结核。关节结核。脊椎结核。
(四)骨肿瘤与肿瘤样疾病
*   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良性肿瘤(骨巨细胞瘤),恶性肿瘤(骨肉瘤)。
第三篇                
第一章  呼吸系统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呼吸系统的X线检查方法。
(2)了解呼吸系统的X线解剖、正常X线表现。
(3), 掌握呼吸系统的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4)了解肺炎、肺结核、胸膜炎、肺癌的典型X线征象。
(5)一般了解CT检查在胸部的应用。
(6)一般性会阅读胸片。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X线诊断
(一)X线检查方法
*胸透。     *胸片。支气管造影。
(二)正常X线表现
胸廓。纵隔。(     *纵隔九区划分法)。     *肺门。     *肺纹理。     *肺叶、段正常X线解剖及表现。
(三)基本病变X线表现
*支气管阻塞: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不张。
*肺部病变:渗出、增殖、纤维化、钙化、肿块、空洞与空腔、间质性病变。
*胸膜病变:胸腔积液、气胸与液气胸、胸膜肥厚、粘连、钙化。
(四)肺与纵隔常见病X线表现与诊断
肺部炎性病变: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支原体肺炎、化脓性肺炎。肺脓肿。     *肺结核。(分型与分期)。     *肺肿瘤。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与肺肿瘤鉴别诊断)。
第二节  CT与MRI诊断
CT在胸部病变中的诊断价值。MRI在胸部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第二章  心与大血管(循环系统)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心脏大血管的X线检查方法。
(2)了解心脏大血管的正常X线表现。
(3)了解心脏各房室增大的X线表现。
(4)了解循环系统几个常见病的X线表现。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X线诊断
(一)X线检查方法
普通检查。造影检查。
(二)正常X线表现
*     心脏大血管在四个检查位置上的投影。心脏大血管搏动。影响心、大血管形态的生理因素。
(三)基本病变X线表现
*心及各房室增大:左心室增大、右心室增大、左心房增大、右心房增大、心普遍增大。
*心形态改变:二尖瓣型、主动脉型、普遍增大型。
*心、大血管搏动的改变。
*肺循环的改变:肺充血、肺淤血、肺血减少、肺水肿。
(四)心、大血管常见疾病X线表现
二尖瓣狭窄。心包积液。先天性心脏病。
第四篇                        
第一章  急腹症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急腹症的X线检查方法和适用范围及其限度。
(2)掌握常见急腹症的X线表现。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X线诊断
(一)X线检查方法
*普通检查:平片、透视。造影检查。
(二)正常X线表现
(三)基本病变X线表现
*腹腔积气。     *腹腔积液。     *实质器官增大。     *空腔器官积气、积液并管腔扩大。     *腹内肿块影。     *腹内高密度影。
(四)常见急腹症的X线表现
*胃肠道穿孔。     *肠梗阻。
第二章  胃肠道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胃肠道的X线检查方法。
(2)了解胃肠道的正常X线表现。
(3)掌握胃肠道的基本病变X线表现。
(4)掌握胃肠道常见病的X线表现。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X线诊断
(一)X线检查方法
*钡剂造影检查。血管造影。
(二)正常X线表现
(三)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轮廓的改变(龛影、充盈缺损)。粘膜的改变。管腔大小的改变。位置及可动性的改变。功能性改变。
(四)常见疾病的X线表现
食道静脉曲张。     *食管癌。     *胃、十二指肠溃疡。     *胃癌。肠结核。结肠息肉。结肠癌。
第二节  USG与CT诊断
USG与CT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第三章  肝、胆、胰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胆道系统、肝脏、胰腺的影像诊断。
(2)掌握胆道系统、肝脏、胰腺的影像诊断方法的选择、价值、限度。
(3)掌握胆道系统、肝脏、胰腺几种常见疾病的影像特点。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肝
(一)X线诊断
(二)USG诊断
(三)CT与MRI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CT表现
第二节  胆
(一)X线诊断
胆石症的X线表现。
(二)USG诊断
第四章  泌尿系统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泌尿系统的X线检查方法。
(2)了解泌尿系统各器官的正常X线表现。
(3)了解泌尿系统常见病的X线表现。
(4)了解泌尿系统CT检查的价值和限度。
(5)了解泌尿系统几个常见病的CT表现。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X线诊断
(一)X线检查方法
*排泄性尿路造影。逆行肾盂造影。
(二)正常X线表现
(三)泌尿系统常见病X线表现
*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结核。先天性异常。
第二节  USG检查
USG在泌尿系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第三节  CT与MRI检查
*CT与MRI在泌尿系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肾肿瘤。肾囊肿。肾上腺肿瘤。
第五章  女性生殖系统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X线检查对女性生殖系统检查方法和应用范围。
(2)掌握子宫输卵管造影方法及正常表现,熟悉节育环X线检查方法及正常、异常环位X线表现。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X线诊断
(一)X线检查方法与正常表现
*子宫输卵管造影。
(二)妇、产科疾病X线表现
*先天性异常。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三)节育环的X线检查
*宫内节育器常见形态、正常位置。节育器的异常表现。
第二节  USG、CT、MRI诊断
USG、CT、MRI在女性生殖系统检查中的应用和诊断价值。
第五篇           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
(2)熟悉头颅平片正常X线表现,了解脑血管造影,CT、MRI颅脑正常表现。
(3)熟悉常见颅内、椎管内肿瘤CT、MRI表现。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X线诊断
(一)X线检查方法
(二)正常X线表现
(三)常见病变X线表现
*脑瘤。     *颅脑外伤。脊髓疾病。
第二节  CT与MRI诊断
(一)检查方法
(二)正常图像分析
(三)常见病CT表现
*脑瘤。     *脑外伤。     脑血管疾病。
第二章  头颈部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眼、耳、鼻、咽喉影像学检查方法。
(2)熟悉常见疾病的X线、CT、MRI的诊断应用。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眼
(一)X线诊断
眼眶肿瘤。     *眶内异物定位。
第二节  耳
(一)X线诊断
急、慢性乳突炎。     *胆脂瘤。
第三节  鼻窦
(一)X线诊断
*鼻窦炎。
第六篇           介入放射学  
1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介入性放射学的内容、范围和几种主要技术的方法,应用范围和适应症。
2     .教学内容  
第一章  血管介入技术
第一节  经导管栓塞术
栓塞物。栓塞物运送导管。     *临床应用。
第二节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
第三节  心脏瓣膜狭窄经皮球囊成形术
第四节  经导管灌注药物治疗
血管收缩治疗。     *化疗药物灌注治疗。溶栓治疗。
第二章  非血管介入技术
管道狭窄扩张成形术。经皮穿刺引流术。经皮针活检。
四、学时分配
序号

讲课
读片
小计
总论及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骨、关节系统
泌尿、女性生殖、头颈部、中枢神经、介入
5
5
5
7
8
1
1
1
1
2
6
6
6
8
10
五、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影像诊断学》(第三版),吴恩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
(1)《X线诊断学基本功》,廉宗澄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X线诊断学》,荣独山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六、说明:
本大纲内标“     *”表现重点内容,“     ”表示难点内容。
大纲撰写人:扬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庞昱(讲师)

 
超声诊断教学大纲
学         分:1                                                                                                   学         时:18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升本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制定日期:2003年4月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超声诊断作为影像诊断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成像速度快、准确、及时、无创伤、无痛苦、可重复检测的现代医学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腹部、心脏及小器官的检测方面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因此它是医学生,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须熟悉、了解的一门基本知识。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超声诊断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
1.了解超声诊断的基本原理。
2.了解肝、胆道、胰、脾、肾、子宫及小器官等疾病的声像图典型表现。
3.了解介入性超声在临床的应用范围。
4.掌握超声检查在临床的应用适应症。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超声诊断的基本知识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超声波的基本概念。
(2)了解超声波的物理特性。
(3)了解超声诊断的基本原理。
(4)了解人体组织的声学分型。
2     .教学内容  
(1)超声波的定义及有关物理量。
(2)超声波的方向性。
(3)反射、折射与散射。
(4)吸收、衰减特性。
(5)Doppler效应。
(6)超声波的发生与接受。
(7)人体组织器官的四种声学分型。
(二)超声检查法及主要用途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各种仪器的诊断法。
(2)熟悉并掌握超声检查的主要用途。
2     .教学内容  
(1)B型超声诊断法。
(2)M型超声诊断法。
(3)D型超声诊断法。
(4)超声检查的主要用途。
(三)肝、脾声像图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正常肝、脾声像图表现及参考值。
(2)了解肝、脾病变声像图表现。
2     .教学内容  
(1)正常肝声像图。
(2)肝硬化。
(3)肝脓肿。
(4)肝内囊性占位。
(5)肝癌。
(6)正常脾声像图。
(7)脾肿大。
(8)脾外伤。
(9)脾占位。
(四)胆道及胰腺声像图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正常胆道及胰腺声像图。
(2)了解胆道及胰腺疾病声像图。
2     .教学内容  
(1)正常胆囊及胆管声像图。
(2)胆囊炎。
(3)胆囊结石。
(4)胆囊癌。
(5)胆管囊状扩张及胆道结石。
(6)正常胰腺。
(7)胰腺炎。
(8)胰腺癌。
(9)胆道梗阻的鉴别。
(五)泌尿系统声像图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正常肾脏及膀胱声像图。
(2)了解肾、输尿管及膀胱病变声像图。
(3)了解前列腺病变声像图表现。
2     .教学内容  
(1)正常肾脏声像图及参考值。
(2)肾结石。
(3)肾积水。
(4)肾囊肿及多囊肾。
(5)肾肿瘤。
(6)膀胱结石。
(7)膀胱肿瘤。
(8)前列腺增生。
(六)妇科、产科声像图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正常盆腔脏器声像图。
(2)了解盆腔脏器常见病声像图表现。
2     .教学内容  
(1)正常子宫及卵巢。
(2)子宫发育异常。
(3)子宫肌瘤。
(4)卵巢肿瘤。
(5)正常妊娠胎儿发育。
(6)胎儿畸形。
(7)水泡状胎块。
(七)腹部肿块,体腔积液,小器官声像图及介入超声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腹部肿块的性质及定位。
(2)熟悉体腔积液声像图。
(3)了解小器官常见病声像图表现。
(4)了解介入性超声的临床应用。
2     .教学内容  
(1)胃肠肿瘤。
(2)后腹膜肿瘤。
(3)腹腔囊性肿块。
(4)腹膜腔积液。
(5)胸腔积液。
(6)眼球、甲状腺及乳腺肿块。
(7)介入超声。

 
心电图诊断教学大纲
学         分:1                                                                                                             学         时:18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升本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制定日期:2003年4月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心电图作为一种独特的、方便廉价的、可重复无创伤性的现代医学检查技术,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作用,特别对各种心律失常、传导异常及心肌梗塞等方面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因此,它是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掌握的一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心电图课堂教学与临床实习,要求同学熟悉心电图检查指征,熟练掌握心电图记录方法,了解正常心电图和临床常见异常心电图的诊断。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心电图基础知识与心电图描记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检查范围。
(2)了解心电图的基本概念与心电产生的原理。
(3)熟悉心电图导联与心电图描记。
2     .教学内容  
(1)心电图临床应用价值。
(2)心电图的基本概念与心电产生原理。
(3)心电图导联与描记方法。
(二)正常心电图波段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心电图各波段的命名及其意义。
(2)熟悉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2     .教学内容  
(1)P波(形态,方向,时间,振幅)
(2)P-R间期
(3)QRS波群(命名、形态与主波方向、时间、振幅)
(4)ST段(时间,振幅)
(5)T波(形态、方向、时间、振幅)
(6)U波(方向、振幅)
(7)Q-T间期
(8)心电轴(概念、判断方法、临床意义)
(9)心率的计算
(三)心房、心室肥大与有关心脏病心电图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心房、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
(2)了解心房、心室肥大心电图变化的机理和临床意义。
2     .教学内容  
(1)左心房扩大。
(2)右心房扩大。
(3)左心室肥大。
(4)右心室肥大。
(5)双侧心室肥大。
(四)冠心病心电图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心电图运动试验的机理、方法、适应征和判断标准。
(2)了解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表现。
(3)了解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
2     .教学内容  
(1)隐匿型冠心病与心电图运动试验。
(2)慢性冠供不足的心电图表现。
(3)典型心绞痛与变异型心绞痛的心电图变化。
(五)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诊断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心电图对心肌梗塞的诊断意义。
(2)掌握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特征性变化及其诊断。
(3)熟悉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定位。
2     .教学内容  
(1)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心电图特征(重点讲解)。
①缺血性T波演变。②损伤性ST段改变。③坏死性Q波形成与发展。附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或/及传导阻滞。
(2)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分期(结合临床)。
(3)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定位。
(六)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心律失常的分类及其主要内容。
(2)掌握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房颤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诊断。
(3)掌握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诊断。
2     .教学内容  
(1)窦性心律失常(窦速、窦缓、窦不齐、窦性停搏)。
(2)房性心律失常(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颤)。
(3)交界性心律失常(交界性早搏与逸搏,交界性心动过速与逸搏心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4)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与逸搏,室性心动过速与室性逸搏心律,室扑与室颤,心电静止)。
(七)临床常见的传导异常心电图诊断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传导阻滞的部位与阻滞程度。
(2)掌握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诊断。
(3)熟悉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
2     .教学内容  
(1)窦房传导阻滞(Ⅱ度Ⅰ型与Ⅱ型窦房传导阻滞)。
(2)房内传导阻滞。
(3)房室传导阻滞(Ⅰ度、Ⅱ度Ⅰ型与Ⅱ型、高度及Ⅲ度)。
(4)室内传导阻滞(右束支、左束支、左前分支及双支)。
(5)预激综合征(W-P-W)
(八)某些药物影响与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的心电图诊断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洋地黄类药物影响与中毒的心电图表现。
(2)了解低血钾与高血钾的心电图表现。
2     .教学内容  
(1)洋地黄类药物影响的心电图表现。
(2)洋地黄类药物中毒的心电图表现。
(3)奎尼丁、胺碘酮类药物影响的心电图表现。
(4)奎尼丁、胺碘酮类药物中毒的心电图表现。
(5)低血钾的心电图表现。
(6)高血钾的心电图表现。
(7)低血钙与高血钙的心电图表现。

 
内科学教学大纲
学         分:                                                                                         学         时:90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升本                                                                       课程性质:专业课
        课: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                                               制定日期:2000年4月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一门涉及面广和整体性强的学科,它不仅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且与它们存在着密切关系。内科学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其普遍意义,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全面地撑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熟悉和了解内科学领域新进展,为临床各科学习及以后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内科各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同时还要深入研讨病因、发病机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临床实践检验认识的正确性,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以达到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并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呼吸系统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及主要治疗措施。
 2)熟悉慢性支气管炎病因,发病机理,内外因素对发病的关系及临床表现的特点。
 3)了解慢性支气管炎对人类的危害性,及早期防治的重要意义。
(2     )教学内容  
1.1  慢性气道疾病的名称概念
了解小气道疾病及COPD的概念。
1.2  病因和发病机理
在讲解内、外因素同时重点指出慢性枝气管炎是长期反复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及机体内在因素与外因对发病的关系,强调吸烟的危害。
   1.3  病理生理:早期肺功能一般均正常,随着病情发展出现气道阻力加大,表现FEV1最大通气量,最大呼气中段流量均降低,出现阻塞性通气障碍。
1.4 临床表现
症状:重点阐述咳、痰、喘、炎四大症状及特点。
  体征:重点指出早期无特异性体征,急性发作期可有干湿罗音,后期出现肺气肿体征。
临床分型、分期:
  分型:单纯型、喘息型
  分期: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的判断。
   1.5  实验室和其它检查
  X线检查:指出早期无异常,病情进展主要表现肺纹理的改变, 如有心肺并发症可出现有关征象。
肺功能检查:简介出现气道阻力增加时主要肺功能的改变。
血、痰检查:指出痰培养及血液学检查对治疗及疗效考核有帮助,简介对培养结果的评价。
   1.6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强调诊断标准的同时应明确指出注意排除心、肺其他慢性疾病后,才能建立诊断。
鉴别诊断:着重指出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肺癌的鉴别。
1.7 治疗
发作期治疗:以控制感染为主,介绍常用抗生素,或视药敏试验选择用药。祛痰、止咳。解痉、平喘。气雾治疗。
缓解期治疗:重点为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中医中药。
   1.8  预后:病情迁延不愈,最终致肺气肿、肺心病而危及生命。
1.9 预防:强调戒烟的重要性,增强体质,避免易感因素。
2. 阻塞性肺气肿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病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和病理生理。
   2)掌握肺功能对阻塞性肺气肿的诊断价值。
   3)了解阻塞性肺气肿的康复治疗。
(2) 教学内容
2.1病因和发病机理
指出为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发病机理为炎症,使管腔狭窄,小支气管软后环破坏,肺组织营养障碍。
  简介弹性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失衡学说,α-AT减少。
2.2病理
介绍阻塞性肺气肿病理分型。
2.3 病理生理
重点指出肺气肿引起肺通气、弥散、及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最终导致呼衰。
2.4 临床表现
  症状:原发病症状进行呼吸困难。
  体征:肺过度充气造成的一系列异常体征。
2.5实验室检查
X线检查:肺过度充气表现在胸廊、肺透亮度、肺纹理及心脏、横膈的改变。
肺功能检查:FEV1<60%,最大通气量低于预计值的80%,残气量/肺总量>40%。
2.6 临床分型
简介气肿型和支气管炎型各自的特点及判断要点。
2.7并发症
气胸、肺部急性感染、慢性肺原发性心脏病。
2.8诊断
主要根据病史、体症、X线及肺功能确诊。
2.9 治疗
膈肌呼吸锻炼 、缩唇呼气 、家庭氧疗。
2.10  预后:病情轻,早期控制能胜任一般工作,病情重致呼吸衰竭,危及病人生命。
3.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缓解期及急性加重期临床表现特点,诊断方法,及心功能不全的处理要点。
2)熟悉慢性肺心病肺动脉高压形成机理,酸硷失衡电解质紊乱的原理。
3)了解慢性肺必病缓解期防治措施。
(2     )教学内容  
1.1 病因
支气管肺疾病、 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 肺血管疾病。
1.2 发病机理和病理
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性因素、肺血管阻力增加的解剖学因素、                     血容量增多和血液粘稠度增加。
心脏病变、心功能不全:
3.3  临床表现
      肺心功能代偿期、肺心功能失代偿期
3.4并发症
  肺性脑病、酸硷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休克、消化道出血,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3.5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诊断标准,简介肺阻抗血流图及微分图、血气分析。
3.6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肺阻抗血图,参考有关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风湿性心瓣膜病、冠心病、心肌病。
3.7治疗
急性加重期:控制感染、改善肺通气、纠正缺氧是改善肺心功能的关键。呼吸衰竭的治疗、控制心衰(利尿剂的适应症,药物选择及注意事项、强心剂的适应症,               及注意事项、常用扩血管药物及注意事项)、控制心律失常 。
缓解期治疗:去除易感因素,提高抗病能力,康复治疗,中医中药。
3.8预后。
3.9预防:
戒烟、预防呼吸道感染,增强体质,改善环境卫生及劳动条件,   积极防治呼吸道原发病。
4. 支气管哮喘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类型、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发症等。
2)掌握本病的治疗措施及持续状态的抢救。
3)熟悉本病的发病机理、常见诱因。
(2     )教学内容  
4.1概述:定义、发作的季节性、发病年龄、性别比较。
4.2病因和发病机理
外源性哮喘:简介常见诱因,以免疫学原理简述哮喘发病机理,并介绍近年发现哪些生物活性物质在哮喘发作中的地位。
内源性哮喘:介绍支气管粘膜下迷走神经易感性增高及β受体功能低下与哮喘的关系。
4.3临床表现
症状: 外源性哮喘的表现、内源性哮喘的表现  、混合性哮喘的表现、重症哮喘判断标准及诱因。
体征:肺气肿+哮鸣音。
4.4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血嗜酸性粒细胞、痰涂片、血气分析、肺功能、过敏源皮试、特异性过敏源体外试验。
4.5诊断、鉴别诊断:根据病史、体征、典型急症发作症状一般可作出诊断,有条件可作支气管诱发试验,特异过敏源体外试验。要注意与心源性哮喘、喘支、支气管肺癌、变态反应性肺浸润相鉴别。
4.6防治
消除诱因;控制急性发作(常用止喘药作用原理、毒副反应,注意事项,介绍近年激素在哮喘治疗中的地位,轻、中、重度发作,选药异同);促进排痰;控制感染;重症哮喘处理。缓解 期处理:脱敏、抗过敏药物、哮喘菌苗、增强体质自我监控。
4.7预后
长期发作导致肺气肿、肺心病、呼吸衰竭等。
5. 慢性呼吸衰竭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慢性呼衰的病因、分类及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对人体的影响。
2)掌握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血气分析主要指标的临床意义。
3)掌握慢性呼衰主要治疗措施。
(2     )教学内容  
5.1病因   支气管──肺疾患、胸廓、脊柱畸形等。
5.2分类   Ⅰ型、Ⅱ型呼衰。
5.3病理生理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发生机理:通气不足、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障碍、氧耗量增加。
缺氧对人体的影响: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对呼吸、对心脏、循环、对细胞代谢、电解质及肾、肝功能的影响。
二氧化碳潴留对人体的影响:二氧化碳潴留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心脏、循环,对酸碱失衡的影响。
  5.4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紫绀;精神、神经系统症状;血液循环系症状;消化和泌尿系症状。
5.5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血气分析可确诊、介绍血气分析主要指标(如PaCO2、PH、BE)的临床意义,几种典型酸硷失衡的鉴别诊断
5.6治疗
保护呼吸道通畅; 氧疗; 增加通气量;合理使用抗生素;酸硷失衡处理;支持治疗。
6. 肺炎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肺炎球菌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抗生素疗程。
2)熟悉葡萄球菌肺炎、肺炎克来白杆菌肺炎,军团菌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异同
3)了解肺炎分类及近年来病菌的变迁。
(2     )教学内容  
6.1肺炎球菌性肺炎
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  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  X线表现; 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6.2葡萄球菌肺炎
  说明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力,耐药性的关系,临床表现特点,抗生素选用注意点。
6.3克雷白杆菌肺炎
  说明肺炎克来白杆菌肺炎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肺炎中最常见的,介绍病理、临床特点,诊、治要点。
6.4军团菌肺炎
简介军团菌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特点及诊断治疗。
6.5支原体肺炎
  简介支原体的生物特性和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性、临床表现,诊、治。
7. 肺脓肿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肺脓肿的诊断、治疗。
  2)熟悉肺脓肿的病因、发病机理。
  3)了解外科治疗的适应症。
(2     )教学内容  
7.1病因和发病原理
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所致,目前厌氧菌感染占重要地位,介绍三种发病类型,好发部位及常见诱因。
7.2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体征、血源性肺脓肿的特点。
7.3实验室检查
急性感染血像、痰特点、培养要求及注意点。X线早期大片浓密影,后出现脓腔和液平,支气管镜检查明确病因,局部引流、用药。
7.4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典型症状、血像、X线肠片诊断不难痰培养,支镜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应注意与细菌性肺炎、支气管肺癌,空洞型肺结核继发感染、肺囊肿继发感染相鉴别。
7.5治疗
首选青霉素,早期,足量,长疗程,强调体位引流重要性,中医中药,手术治疗适应症。
7.6预防
注意口腔卫生,加强术后及危重病人护理,避免诱因  。
8. 肺   结   核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肺结核的感染和发生与发展过程,变态反应与免疫力的关系,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抗痨治疗原则,抗痨药物的正确使用,常用方案及咯血处理。
  2)熟悉结核菌生物学特点、病理改变、痰结核菌检查方法,结核菌素试验正确评价,卡介苗接种及防痨原则和方法。
(2     )教学内容  
8.1病因和发病机理
结核菌:生物特性、类型、耐药菌株的产生、非典型分支杆菌。
感染途径:主要为呼吸道、其次为消化道,只有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致病。
人体反应性:免疫力与变态反应,科赫(Koch)现象。
8.2病理
基本病理变化(渗出、增殖、变值)、转归及病灶播散。
8.3结核菌感染和肺结核的发生与发展
   根据科赫现象介绍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在感染、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转归上的特点、分述五型肺结核的病理和临床特点,介绍机体免疫力与结核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
8.4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全身、呼吸道)和体征,应注意介绍部分病例无症状或不典型的临床表现。
8.5实验室和其它检查
结核菌检查:方法、排菌量与不同方法的关系;
结核菌素试验:方法、测量、临床意义的评价;
X线检查:不同方法的诊断价值、典型X线表现。;
其他检查:
8.6诊断:X线检查是早期发现的主要方法,病检有确诊意义并可考核疗效。介绍肺结核诊断的标准格式。
8.7鉴别诊断:
  强调一些肺结核的不典型与多种肺病相混淆,注意与肺癌、肺炎、肺脓肿、慢支及其他发热性疾病相鉴别
8.8并发症
脓气胸、肺气肿、气胸、肺心病、呼吸衰竭。
8.9 预防
流行病学:结核感染率、患病率、死亡率。
原则和措施:   防治系统   . 查出病人    管理病人  治疗场所
卡介苗接种:菌苗、接种对象和方法、反应、效果、注意事项。
化学药物预防:适应症和方法。
8.10治疗:
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   化疗原则:十字方针
化疗方法:全杀菌剂、半杀菌剂、抑菌剂;常规化疗与短程化疗; 间歇化疗。
化疗方案:初治与复治。
抗痨药物:主要介绍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胺、乙胺丁醇、 对氨水杨酸的抗菌效应、毒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对症治疗:毒血症状及咯血的处理。
中医中药:
手术治疗:介绍手术适应症。
9.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本病的早期早期表现,早期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病理特点与化、放疗疗效与预后的关系。
3)了解肺癌发病趋势及病因。
(2     )教学内容  
9.1病因
  吸烟与肺癌关系密切另大气污染、职业或理化性致癌因子。
9.2病理和分类
按解剖学部位分中央型和周围型肺癌,介绍其判断标准及与病理类型的关系。
按组织学分类:鳞状上皮细胞癌、小细胞未分化癌、大细胞未分化癌、腺癌、肺泡细胞癌,介绍与年龄、性别、转移途径、部位、化放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9.3临床表现
  由原发性癌肿引起症状、局部扩展引起症状、远处转移引起症状、肺外表现。
9.4实验室及其它检查
  胸部X线检查:胸片、断层、CT、典型X征象。
痰细胞学检查:强调阳性率与痰标本质量和次数相关。
纤支镜检查:介绍方法与意义。
活组织检查:
放射性核素肺扫:
化验检查:相关抗原及酶检查,无特异性。
9.5诊断
      强调早期诊断的重要性、高危因素、肺癌可疑征象。
9.6鉴别诊断
  主要与结核球、肺炎、肺脓肿、胸膜炎相鉴别。
9.7临床分期   TNM分期标准。
9.8治疗
手术治疗:治疗首疗法,介绍适应症,方法。
放疗:适应症、禁忌症、方法。
化疗:按细胞类型选择用药,常用化疗药物剂量、方法,毒副反应及主要化疗方案。
免疫治疗。
中医中药。
9.9预防   戒烟,防止大气污染,改善工作环境。
9.10 预后    早期发生,手术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10. 胸  腔  积  液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胸腔积液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
2)熟悉胸腔积液的病因和常用生化检查。
3)了解胸腔积液和吸收机理。
(2     )教学内容  
10.1胸腔积液和吸收机理
胸液产生与吸收与胸腔内压、胸液胶体渗透压、胸膜毛细血管中渗透压、静水压有关。
10.2病因
  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胸膜淋巴引流障碍,外伤。
10.3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与年龄、病因、机体反应性及积液量多少有关。
10.4 X线检查
  0.3~0.5L仅见肋膈角变钝,中等量以上积液见外高内低弧渗液曲线。
10.5实验室检查
胸液细胞学、蛋白、病原体、类脂、葡萄糖、酶及免疫学检查,胸膜活检。
10.6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胸液检查及胸膜活检等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可行诊断性治疗。
  结核性胸膜炎应注意与恶性胸水、结缔组织病引起的胸液等相鉴别。
10.7治疗
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 正规抗痨、胸腔抽液、皮质激素、对症治疗。
脓胸治疗 局部引流冲洗、使用抗生素(局部+全身),必要性手术治疗。
恶性胸腔积液治疗 对症、支持、局部引流、化疗、粘连剂治疗。
11. 气        胸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气胸临床类型、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熟悉气胸的病因和发病理。
(2     )教学内容  
11.1病因和发病机理
  胸膜下(多在肺尖部)肺大泡破裂形成特发性气胸,自发性气胸常继发于基础肺病,如肺结核、慢阻肺、肺癌造成脏层胸膜破裂形成气胸。
11.2临床类型
  闭合性、张力性、交通性气胸。
11.3临床表现
  根据不同的基础病及原有肺功能病人的症状轻重不等,主要表现突发一侧胸痛,气急,胸闷。
11.4 诊断、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体征、X线胸片可明确诊断、主要注意与巨大肺大疱及急性心梗、肺栓塞鉴别。
11.5 治疗
排气疗法:抽气、简易水封瓶引流、插管引流。
  其它治疗:
并发症处理:
(二)循环系统疾病  
1. 心脏功能不全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心脏功能不全的病因和病理生理特征。
2)掌握心脏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3)掌握心脏功能不全的治疗原则。着重洋地黄类制剂,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的合理应用;以及急性左心衰竭的抢救方法。
(2     )教学内容  
1.1  慢性心功能不全
病因
包括心肌损害,心脏负荷(心脏的前负荷和后负荷)过重,心室充盈  受限。
诱发因素: 如过劳感染,情绪激动,严重心律失常,贫血,妊娠和分娩,或其它的伴发疾病等。
发病原理和病理生理
简述心脏功能代偿性调节机制: 交感神经兴奋,水钠潴留,心肌肥厚,心率增快等。
心脏功能从代偿转化为失代偿的病理生理变化。
临床表现
左心衰竭: 主要变化为肺循环郁血。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咯血)肺部罗音和奔马律等。
右心衰竭: 主要变化为体循环郁血。临床表现为上腹部胀满适感,食欲减退,肝肿大,颈静脉怒张,胸腔积液等
心排血量降低: 临床表现为怠倦无力,易疲乏,少尿等,可见于左心或右心功能不全。
全心衰竭: 左、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同时存在,但可以一侧为主。
并发症
可有血栓和栓塞现象,心源性肝硬化,电解质平衡失调等。
辅助检查
静脉压;   胸部X线检查;   有创性和无创性心功能检查,如心腔压力测定,收缩时间期测定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参考一些无创性及/ 或有创性功能检查结果,作出心脏分级。
鉴别诊断: 左心衰竭主要与肺部疾病,肺功能不全相鉴别,右心衰竭主要与慢性心包填塞,肝硬化,肾炎等相鉴别。
预防和治疗
防治各种诱发心脏功能不全的因素和并发症,减轻心脏负担,按心脏的功能状态合理安排工作,生活活动和饮食。
洋地黄类制剂应用: 使用的注意事项,适应症和禁忌症,给药方法和剂量,毒性反应和中毒的防治等。
利尿剂的应用: 使用利尿剂的原则,避免发生电解质平衡紊乱和低血容量状态等。
血管扩张剂的应用: 主要介绍选用血管扩张剂的原则。
其它治疗措施: 如给予镇静药,吸氧等。
顽固性性心脏功能不全的治疗: 检查各项治疗措施是否适当,诱因和并发症是否得到合理的治疗等。
1.2  急性左心功能不全
病因
常见的有二尖辨狭窄,急性广泛性心肌梗塞,严重心律失常,过量输液等。
发病原理
左心排血量显著下降,导致体循环供血不足和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而引起急性肺水肿、休克、昏厥等。着重指出二尖瓣狭窄所引起的急性肺水肿与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在血液动力学变化上之不同。
临床表现
病人突然出现严重气促,端坐呼吸,咳嗽伴有粉红色泡沫样浆液性痰,两肺布满罗音,并可出现休克、昏厥。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应与支气管哮喘发作,以及引起休克,昏厥的其他病因相鉴别。
治疗
给予镇静剂、皮下或肌肉注射吗啡或杜冷丁。
吸氧、通过75%酒精。
给予利尿剂: 静脉注射速尿或利尿酸钠。
血管扩张剂: 静脉滴注卡胺唑啉或硝普钠。
洋地黄类制剂: 根据病因选用,严重二狭,主狭时慎用或禁用。心肌梗塞病人慎用,心律失常的病人按适应症选用。
2. 常见心律失常
(1)基本教学要求
1)掌握常见心律失常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
3)了解心律失常的发病原理和诊断方法;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食管心电图及临床电生理检查。
(2)教学内容
2.1概述
心脏电生理: 心肌的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不应性和折返运动,阐明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电生理改变的密切关系。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三种机制: 传导阻滞的病因、病理、发病原理和病理生理、心脏自律性异常或激动传导障碍可引起心律失常。心率改变,房室收缩,不协调或收缩功能丧生使心室排血功能受影响。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心电图分析步骤。听诊特点,分析P波QRS波群,P与QRS关系,P-R间期。
2.2 病窦综合症
病因、临床特点、心电图、诊断、治疗、安装起搏器的指征。
2.3 室上性心律失常
过早搏动: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治疗、临床意义
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病因、 临床表现、 诊断、心电图特征和鉴别诊断、治疗、 临床意义。
2.4 心房纤颤和心房搏动
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心电图、治疗、治疗目的。
2.5室性心律失常
过早搏动: 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心电图、治疗、预后、预防、临床意义。
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心电图特征和鉴别诊断、治疗。
心室纤颤:病因、体征、诊断、心电图、治疗。
2.6 房室传导阻滞
病因,第一、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临床表现、症状、听诊特点,阿─斯氏发作、诊断、治疗。
2.7 心室内传导阻滞
病因、心电图特征、病因治疗、临床意义。
2.8 预激综合征
发病原理、各种类型心电图特征,特别注意隐匿型预激的诊断、 临床表现、治疗、临床意义。
3. 心脏性猝死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表现。
2)熟悉药物治疗。
3)了解除颤和复律,心跳骤停的处理,特别是心脏按压的方法。
(2     )教学内容  
3.1 定义
3.2病因
3.3病理生理
3.4临床表现
3.5心脏骤停的处理
拳击复律、口对口呼吸、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除颤和复律、药物治疗、心脏复苏后的处理
4. 高血压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基本治疗方法。
2)熟悉本病的分型、分期、分度、高血压急症的诊断和治疗特点。
3)了解本病的发病原理和发展规律。
(2     )教学内容  
4.1概述
高血压的定义,高血压的标准,WHO建议标准。
高血压的发病情况(以国内资料为主),与高血压病发病有关的因素──年龄,性别,遗传,职业,体重,城乡差别等。
4.2发病机制
简要介绍钠与高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钙等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
4.3病理
4.4临床表现
二种临床类型: 缓进型和急进型。
缓进型的临床特点,联系病理生理变化说明一般症状,血压,眼底,心脑肾等方面的表现,包括各种临床检查的结果。解释高血压性心脏病和高血压脑病。
急性型的临床特点: 发展快、心脑肾并发症多。
高血压急症,恶性高血压,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
介绍按疾病发展程度划分为三期及其标准。
4.5诊断和鉴别诊断
强调早期诊断高血压病的重要性。初次诊断要慎重。从临床进行分型分期。
区别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简述主要继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方法,包括肾性高血压(肾小球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功能狭窄),内分泌病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大动脉病变( 主动脉缩窄,大动脉炎),妊娠中毒症。强调明确可知病因在治疗上的意义。
4.6治疗
一般治疗: 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低盐饮食,体育锻炼(包括气功, 太极拳),戒烟,控制体重,适当应用镇静剂等。
降压药治疗:利尿剂、β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血管扩张药、 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的抑制剂。
降压药的选用:个体原则、    阶梯方案    、联合用药与复方治疗。
中医治疗:
血压急症的治疗:
4.7预后
缓进型在适当治疗后预后较好,不治疗者预后差,并发症多。      急进型预后差。
4.8预
普查早期发现病人,消除与避免发病有关的因素。
5.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机理及发展规律。
2)掌握各种类型冠心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以及防治措施。
(2     )教学内容  
5.1概述
重点介绍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概念。了解动脉硬化的六种类型和其它类似动脉粥样硬化的病        变,如动脉炎、动脉内芽肿等。
5.2病理和发病原理
脂肪渡润学说、损伤反射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克隆学说、其它因素。
5.3病理
5.4临床表现
隐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
5.5诊断和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血脂代谢紊乱的实验室表现、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5.6防治
一般措施、治疗与本病发生有关的一些疾病、扩血管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降血脂药物、其他药治疗、简单介绍外科手术治疗。
6 心  绞  痛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典型心绞痛发作时的特点和治疗原则。
2)熟悉心绞痛的发病原理,临床分型,心电图表现,诊断根据和主要鉴别诊断。
3)了解心绞痛的预防和预后。
(2     )教学内容  
6.1定义
6.2病因和发病原理
6.3临床表现
胸痛的性质及部位、发作的诱因和持续时间、促使缓解的因素、可能伴有的心率、血压及心音的改变及不典型心绞痛的表现。
6.4心绞痛的分型
新近发生心绞痛;加重型心绞痛; 休息时心绞痛。
6.5实验室检查
6.6 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急性心肌梗塞; 其他心脏病引起的冠状动脉血供改变; 非心脏病疾病引起的胸痛。
6.7 预防
6.8 治疗
缓解期的治疗: 控制诱发因素及危险因素; 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硝苯吡啶和其他钙桔抗剂,中药。
手术治疗: 阐述PTCA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的指征及疗效。
6.9 预后
7 心肌梗塞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心肌梗塞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
2)熟悉急性心肌梗塞的抢救措施。
3)了解心肌梗塞的发病机理及病理。
(2     )教学内容  
7.1发病原
7.2病理
7.3临床表现
先兆: 不稳定性心绞痛。
主要症状和体征: 疼痛与心绞痛不同,发热,胃肠道症状,心律正常,特别是室性心律正常。休克主要是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主要是左心衰竭,心脏体征,有关泵衰竭的概念。
7.4心电图检查
阐述缺血,损伤和坏死型心电图改变及其演变过程,梗塞区的定位,注意早期的改变。
7.5放射性核素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简述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和血池显像的改变。简述超声心动图的基本病变。
7.6实验室检查
7.7诊断和鉴别诊断
注意症状和心电图的早期表现和不典型表现避免漏诊;动态观察血清酶活性测定结果,注意与心绞痛,急性心包炎,急性肺动脉梗塞,急腹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相鉴别。
7.8并发症
动脉栓塞,肺栓塞,心脏破裂,乳头肌功能失调,室壁膨胀,瘤,心肌梗塞后综合征。
7.9 治疗
原则为缩小心肌缺血范围,抢救濒死心肌,防止梗塞扩大,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
监护和一般治疗: 监护措施的重要性,吸氧,卧床休息,饮食,保持大便通畅,稳定后逐渐开始活动。
解除疼痛: 度冷丁,吗啡,镇痛剂等。
心肌再灌注,溶柱疗法,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消除心律失常: 72小时内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及处理室性心律失常。
控制休克,着重治疗心源性休克,中药用生脉散,回逆汤,独参汤系抗凝治疗;外科治疗的可能性。
治疗心力衰竭: 着重治疗左心衰竭。
其他治疗: 抗凝,极化液,β阻滞剂,低分子右旋糖酐。
恢复期的处理,包括体育锻炼。
并发症的处理。
右心室心肌梗塞的处理。
7.10  预后
急性心肌梗塞病死率已从过去的30%降至10--15%左右,梗塞范围与预后的关系。
7.11预防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对有心肌梗塞先兆的病人, 及时面积极地治疗,可减少其心肌梗塞的发生率。
8 感染性心内膜炎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了解感染性心内膜的病因、发病原理与病理。
(2     )教学内容  
8.1 定义和分类
8.2病因和发病原理
8.3 病理
8.4临床表现
败血症症状、心脏杂音的改变,进行性贫血。栓塞现象,脾、肾、脑、肢体等栓塞。皮肤、粘膜、眼底瘀点,杵状指。对于若干临床表现发生原理的现代观点。
8.5实验室检查
血培养: 为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血象、尿及肾功能超声心动图。
8.6诊断
8.7鉴别诊断
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及其他热性疾病相区别。
8.8治疗
一般治疗。抗菌素的早期使用,临床诊断及取血培养后立即使用,剂量要足,疗程要长。外科手术治疗的指征。治愈标准,复发的防治。
8.9 预后
影响预后的因素。
8.10 预防
9 心脏瓣膜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瓣膜病变(重点为风湿性心瓣膜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2)熟悉本病与风湿活动发作的关系,常见的鉴别诊断,并发症治疗原则及手术适应征。
3)了解本病在我国发病趋势,瓣膜病检查及治疗方法的发展。
(2     )教学内容  
9.1 概述
风湿性心瓣膜病是急性风湿性心脏炎后遗症的慢性瓣膜病变,其好发部位以及各瓣膜病理改变的共同特点,本病过去是我国常见的心脏病,但近年有明显下降,而非风湿性瓣膜有增加趋势。
9.2 二尖瓣病
病理、生理: 分别叙述狭窄和关闭不全的血液动力学对左房、肺循环压力和右心的影响。
临床表现: 分别叙述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的症状 ,体征及X线改变,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介绍超声心动图在本病检查上的价值。
诊断: 主要根据症状、体征、辅以X线检查及心超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二尖瓣狭窄应该与引起心尖部舒张期杂音的常见病变相鉴别,重点是Austin-Flint杂音及瓣膜炎。. 二尖瓣关闭不全症与引起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的病变相鉴别, 重点是生理性杂音及相对性关闭不全。
9.3主动脉瓣病
病理生理: 分别叙述关闭不全和狭窄的血液动力学对左室和外周血管的影响。
临床表现: 分别叙述关闭不全和狭窄的症状、体征、X 线改变以及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所见,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价值。
诊断: 主要根据症状、体征、辅以X线检查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主动脉关闭不全和肺动脉瓣相对性关闭不全的鉴别。 主动脉关闭不全中如何鉴别其原因: 风湿性、主动脉粥样硬化、 先天性二叶式主动脉瓣瘤与梅毒性心脏病。 主动脉瓣狭窄特发性肥原性主动脉瓣下狭窄(IHSS) 及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的鉴别。
9.4联合性瓣膜病变略提。
9.5 并发症
郁血性心功能不全,简述。急性肺水肿,简述。心律失常,简述。重点是房颤。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呼吸道感染。栓塞。
9.6 风湿性心瓣膜患者的妊娠
9.7预防: 预防风湿热及风湿活动复发的重要性(措施详见风湿热章)。
9.8预防
10 心肌病与心肌炎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特发性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心肌炎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原则。
3)熟悉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预防要点。
4)了解心肌病、心肌炎的分类。
(2     )教学内容  
10.1 特发性心肌病
概述: 定义、临床分型、病理分型、发病情况
10.2 扩张型心肌病
概念、病理生理特点、症状、体征。检查所见、X线,心电图、心音图、 超声心动图、心脏同       位素;心导管、心血管造影,心肌活检等治疗、预后。
10.3 肥厚型心肌病
概念、分类、病理、生理特点。症状、体征、检查所见,X线、心电图、 心音图、超声心动图、心脏同位素检查,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心肌活检查,治疗(内科和外科疗法)。预后。
10.4 其它心肌病
家族性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围产期心肌病。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心内膜心肌纤维化、Loeffler内膜炎。
10.5 感染性心肌炎
概念,分类,病理,生理。症状、体征、X线、心电图、血清学、 病毒分离等检查。治疗、预后。
10.6 其它特异性心肌病
结缔组织病,神经肌肉疾病,代谢性疾病,结节病,营养性疾病,过敏反应及毒性反应。 Fiedler、心肌炎、放线照射心肌病等。
11    心   包   炎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心包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了解心包炎的类型、病因和病理。
(2     )教学内容  
11.1    急性心包炎
病因和发病原理
大多数病例继发于其它疾病或为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表现。
病因: 感染性: 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
非感染性: 风湿性、尿毒症性、肿瘤性、过敏性等。
病理和病理生理: 纤维蛋白性(干性)心包炎、渗出性(湿性)心包炎。
心脏压塞(心包填塞)的病理、生理改变。
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
实验室检查: 心电图检查、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放谢性核素检查、血象、心包穿刺液检查。
诊断:   病理诊断  、 病因诊断
鉴别诊断: 几种常见的急性心包炎病因的鉴别。心包积液与全心扩大的心肌病,Ebsein畸形的鉴别。
治疗: 一般治疗、病因治疗、解除心脏压塞(心包填塞)。外科治疗适应症。
预后
11.2  慢性心包炎
病因和发病原理: 多由急性心包炎演变而来。
病理:  粘连性缩窄性(可伴渗液,称亚急性渗液,缩窄性心包炎)
以下各项仅述缩窄性心包炎:
临床表现: 左、右心舒张受阻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后者较前者明显)。慢性心脏受压的体征。心脏本身改变的体征(心尖搏动减弱,心音减弱、心包叩击音)
实验室检查: 静脉压、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
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作出。
鉴别诊断: 门脉性肝硬化、二尖瓣狭窄引起的右心衰竭及心性肝硬化。限制性心肌病、收缩时间间期、有助鉴别。
治疗: 对症治疗、手术治疗、及早手术的重要性。
预后
(三)消化系统疾病  
1 慢  性  胃  炎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慢性胃炎定义、发病率、病因和发病机理。
2)掌握慢性胃炎国内分类诊断标准。
3)熟悉慢性胃炎防治方法。
(2     )教学内容  
1.1概述
简要介绍慢性胃炎定义和由于不同病因、不同年龄、不同种族、习惯、不同地区,发病情况。介绍慢性胃炎病理中的几个概念: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等
1.2  病因和发病机理
常见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因素、十二指肠液返流、其他因素
1.3 分类
按解剖部位分类:慢性胃窦炎;慢性胃体炎。 联系病理大体和镜下不同类型胃炎的特征
镜下胃炎分类及其表现特征。国内分类法:浅表性;萎缩性。按悉尼标准分类:
按病因学分,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药物性、酒精性,胆汁返流性……
1.4临床表现
不少病例无特殊典型症状和体征,部分病例可无症状,多数存在非特异消化不良症状,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及其产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1.5 辅助检查
胃液分析:不同类型胃炎五肽胃泌素胃液分析结果;血清学检测,血清B12含量测定,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内因子抗体, 壁细胞抗体检测; 胃肠X线检查; 胃镜检查及胃粘膜活检,幽门螺杆菌检测。
1.6诊断和鉴别诊断
确诊及分类依据胃镜检查和粘膜组织学检查。扼要介绍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胃癌鉴别诊断。
1.7 防治
消除病因、 对症治疗、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手术指征。
1.8  预后
指出及时治疗可治愈 、少数萎缩性胃炎可演变为胃癌, 强调严密随访的意义。
2 消化性溃疡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因和发病原理。
2)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3)熟悉本病的防治原则。
(2     )教学内容  
&n, bsp;   2.1, 概述
定义,发病率,流行病学。
2.2 , 病因和发病原理
病因和发病原理尚未完全清楚。胃、十二指肠粘膜损害因素和粘膜防御因素之间的平衡受到破坏是溃疡发生的基本原理。
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作用、非甾体抗炎药、削弱粘膜保护因素 、其他因素。
2.3 病理
好发部位、数目、形态、、溃疡的病理解剖及转归。(这部分可自学)
2.4 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症状的规律性,约10%患者可毫无症状。
  症状:疼痛:部位、性质、程度、规律、影响因素;其他胃肠症状;全身症状。
体征:指出无并发症者体征不多,在缓解期体征可缺如。发作期剑突下有稳定而局限的压痛点。
  特殊类型溃疡的临床表现:球后溃疡、幽门管溃疡。
  并发症:大量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以大量出血为重点。
2.5 辅助检查
指出胃液分析和粪便潜血检查的意义,简述X线钡餐检查征,介绍胃镜检查的地位。简述胃镜所见。
2.6诊断和鉴别诊断
强调病史的重要性,指出各种辅助检查在诊断上的意义。
  鉴别诊断要考虑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癌,胃泌素瘤,钩虫病,慢性胆囊炎。着重论述与胃癌的鉴别。
2.7治疗
  一般治疗:精神、生活、饮食、习惯等。
药物治疗:图解阻断壁细胞分泌胃酸之各类药物和作用环节。
制酸药:抗胆硷能药、 H2-受体阻滞剂、丙谷胺、质子泵抑制剂
  加强保护因素的药物: 硫糖铝、 三钾二枸椽酸铋、前列腺素E2的合成剂
      抗菌治疗幽门螺杆菌
  中医中药治疗
  手术治疗指征
2.8 预后
复发率、病死率和死亡原因。
2.9 预防
精神调节,注意饮食,慎用可致溃疡的药物,缓解期注意事项。
3  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发病原理。
2)掌握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3)了解并发症和治疗。
(2     )教学内容  
3.1 概述
发病率、发病年龄、性别。指出解放后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来又有增加趋势。
3.2  肠结核
病因和发病原理: 扼要介绍。
结核杆菌的入侵途径。
肠结核的好发部位及发病原理。
病理: 病理分型:  溃疡型; 增生型;混合型。说明入侵结核杆菌数量,毒性和机体免疫状态之间的关系。
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表现: 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腹部体征(包块、压痛);全身结核毒血症和营养不良的表现。
辅助检查:
血与粪便常规检查,血沉,粪便结核杆菌检查的意义;结核菌素试验。
X线胃肠钡餐造影和钡剂灌肠检查的诊断意义,主要征象。
结肠镜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早期诊断困难,着重介绍诊断根据,年龄,临床表现,肠外结核史,X线钡餐检查和结肠镜检查活检组织病理。鉴别诊断: 主要和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肠阿米巴病。
治疗: 简要介绍。
一般疗法;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短程,联合用药,疗程6--9个月;对症治疗;手术治疗适应症。
预后: 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合理选用抗结核药,充分剂量与足够疗程。
3.3 结核性腹膜炎
病因和发病原理: 结核性腹膜炎的原发病灶、结核杆菌侵犯腹膜的感染途径及其发病原理
病理分为(1)渗出型,(2)粘连型(3)干酪型,以粘连型最多见。
临床表现:重点说明随原发病灶、感染途径、机体反应及病理类型的不同,本病起病与临床表现呈多样化。详细讲解。
常见并发症:肠梗阻,梗阻近缘可发生急性穿孔,少见腹腔脓肿、粪瘘。
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血沉与结核菌素试验、腹水检查、X线检查、腹腔镜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主要依据;根据年龄、临床表现特征、辅助检查资料一般无困难,少数病人需剖腹、腹腔镜、尸检才得到诊断。必要时抗痨诊断性治疗。
鉴别诊断:须与伤寒、肝硬化腹水、腹膜癌、慢性盆腔炎,从长期发热、腹水、腹痛、腹块等几方面考虑鉴别诊断。
治疗:简单介绍以下各项
一般疗法、 抗结核药物疗法、对症治疗和肾上素皮质激素的适应征及其应用、手术治疗指征。
预后:影响预后的因素。
预防:对肺结核及其他腹膜外结核的早期诊断与彻底治疗。
4 溃疡性结肠炎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2)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和临床分型。
3)熟悉本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要点。
(2     )教学内容  
4.1 概述
4.2 病因和发病机理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扼要讲解目前认为病因因素是:  感染、遗传、免疫、精神因素
4.3 病理
  病变好发部位,连续性非节段性分布特点、 病理发生发展过程、 中毒性巨结肠。
4.4 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表现:腹泻、腹痛、腹胀、腹部体征。
全身表现:发热、消瘦、贫血。
肠外表现:眼、关节、肝胆等。
临床类型:
根据病程经过分型: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急性暴发型。
根据病情程度分型:轻型,中型,重型
根据病变范围分型:直肠炎,直肠乙状结肠炎,左半结肠炎,广泛性或全结肠炎,区域性结肠炎。
并发症: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直结肠癌变、出血、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4.5 辅助检查:
血、粪便常规检查和粪便培养,红细胞沉降率,血浆蛋白电泳意义,血清电解质测定。
  结肠镜检查。
X线钡剂灌肠造影检查征象和注意事项。
4.6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和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克隆氏病、结肠癌、放射性直肠炎,肠结核、血吸虫病、肠激惹综合征,伪膜性肠炎,结肠息肉等鉴别要点。
4.7 治疗
一般治疗
抗炎治疗,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5-ASA,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免疫抑制剂治疗:硫唑嘌呤等。
手术治疗指征。
4.8 预后
      5 上消化道大出血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上消化道大出血常见病因。
2)掌握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步骤。
3)熟悉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救措施,止血措施和手术指征。
(2     )教学内容  
5.1 概述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定义和临床主要表现。
发病率、误诊率、病死率。
5.2 病因
上胃肠道疾病: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屈氏韧带以上部位、胃空肠吻合口。
门静脉高压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或门脉高压性胃病。
上胃肠道邻近组织的疾病(肝、胆、胰、主动脉瘤、纵膈肿瘤或脓肿)。
全身性疾病:血液系、尿毒症、血管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应激性溃疡、急性感染。
5.3 临床表现
呕血和黑便:上消化道出血特征性表现。
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发热、氮质血症、周围血象。
5.4 诊断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早期识别,呕血与咯血鉴别、 出血量的估计、 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出血的病因诊断。
5.5 辅助检查 
  实验室和消化液检查、急症内镜检查、X线气钡双重造影摄片、选择性动脉造影。
5.6治疗:
对出血性休克抢救措施:休息、安静、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监护、补充血容量输血、输液。
止血措施: 药物治疗、三腔双气囊管压迫止血、 内镜直视下止血 、手术指征。
6  肝   硬   化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本病的分类方法、病理改变和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3)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和腹水的治疗方法。
(2     )教学内容  
6.1 概述
介绍本病的定义,发病和死亡率及简述其内容,扼要介绍国内外进展,要求学生对本病有概要性认识。
6.2 分类
病因分类:介绍几种常见病因,如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酒精中毒、药物与工业毒物、胆汁淤滞、循环障碍、免疫紊乱等。指出慢性乙肝是最常见的原因。
病理分类:小结节性肝硬化;大结节性肝硬化;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再生结节不明显性肝硬化。
6.3 病理
由于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损害,导致假小叶的形成,结合病理改变,讲述门静脉高压形成的原因。使学生对临床表现有深刻理解。
6.4  临床表现
代偿期:缺乏特异性。
失代偿期:症状显著和突出。主要分为肝功能障碍和门静脉高压两种症候群。
肝功能障碍表现: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和贫血;内分泌失调; 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脾肿大;侧枝循环的建立和开放;腹水形成。
6.5 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有:上消化道大出血;感染;肝性脑病;原发肝癌;功能性肾衰竭;水电介质和酸硷平衡紊乱。
6.6辅助检查
主要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尿三胆、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免疫学、酶学、肝纤维化指标获等。腹水常规及培养,食管X 线吞钡或胃镜检查。必要时作腹腔镜或肝活组织检查。B超检查经济简便,可有所提示。
6.7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指出失代偿诊断较易,主要根据其肝功能障碍和门脉高压的存在及有关辅助检查。而代偿期诊断较难,可依据病史、肝脏大小和质地、非特异症状和肝功能等检查作出初步诊断,要注意隐匿性肝硬化的存在。
  鉴别诊断:重点讲肝肿大、腹水、出血和昏迷病例的鉴别,要求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最有价值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
  肝大病例──慢肝、肝癌、多囊肝。
  腹水病例──腹水型结核性腹膜炎,癌性腹水、缩窄性心包炎、巨大卵巢囊肿。
  上消化道出血病例──消化性溃疡,胃食道癌。
肝昏迷──低血糖昏迷,尿毒症及其他中毒性昏迷。
肝肾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
6.8 治疗   无特效治疗方法,防止滥用药物,避免使用损肝药物。
      一般治疗:包括适当休息、营养、药物。强调维生素的重要性。
腹水治疗:腹水是肝硬化常见症状,应熟悉其治疗方法。包括水钠的限制,合理使用利尿剂和导泻,必要时腹腔穿刺放液,提高血浆渗透压和腹水浓缩回输。对顽固性腹水也可采用腹腔─颈静脉引流和胸导管─颈静脉吻合术。
门脉高压的治疗:介绍几种常见药物,如缩血管药垂体素和生长抑素,一般限于出血时使用,心得安适用于长期治疗门脉高压症,但不适于晚期肝硬化。扩血管药主要有硝酸甘油、硝苯吡啶、异博定、酚妥拉明等,目前手术治疗仍是有效的方法,但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并发症的治疗:
6.9 预后
预后因素和死亡原因,主要决定于病程早晚和治疗积极与否。介绍Child-pugh分级
6.10 预防
积极防治各种致病原因。
7 原发性肝癌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本病的流行情况,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治疗原则。
2)熟悉本病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
3)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
(2     )教学内容  
7.1 概述
原发性肝癌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情况,地区差异。
  7.2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未确定,可能与乙肝、肝硬化、黄曲霉毒素和其他化学致癌物质等有关。
7.3 病理
大体形态分型、 细胞分型 、肝癌转移途径。
7.4 临床表现
分为亚临床期和临床期。详细讲解临床期的表现,主要有肝区疼痛;进行性肝肿大;黄疸;肝硬化征象;恶性肿瘤的全身表现;转移灶症状。
7.5肝癌的分型、分期
7.6并发症
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结节破裂出血;继发感染。
7.7 辅助检查    包括定性和定位诊断,并分别作评价,尤其AFP的重要性。
甲胎蛋白:原理;检测方法;阳性率;假阳性和假阴性。 甲胎蛋白的异质体可简单介绍。
血清酶测定:分别评价其价值,包括某些酶的同功酶。
  B型超声显象:是一经济简便非侵入性有价值的方法。
CT检查。
X线肝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肝动脉造影(DSA)
放射性核素扫描。
核磁共振显象(MRI)检查。
肝穿刺活检和腹腔镜检查。
剖腹探查。
7.8诊断
扼要说明根据临床表现和主要的辅助检查,争取早期诊断。重视肝病的随访和肝癌的普查。
7.9 鉴别诊断
肝硬化、 继发性肝癌、 活动性肝病、肝脓疡、 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 肝脏的其他占位性病变。
7.10 治疗     争取早期手术切除根治,局部放射治疗,介入化疗较常采用,提高机体免疫力。强调综合治疗措施。
7.11 预后    晚期患者预后差
7.12 预防   积极防治肝炎,注意饮食卫生,做好粮食保管,防霉去毒,保护水源等。
8 肝  性  脑  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肝性脑病的发病原理。
2)熟悉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2     )教学内容  
8.1 概述
定义: 是严重的急慢性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综合症,临床上以意识障碍和昏迷为主要表现。
8.2病因和发病原理
病因、常见诱因。
发病原理:着重介绍氨中毒和假性神经介质学说,指出多为综合因素。
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介质学说、 氨基酸失衡学说、短链脂肪酸学说。
8.3  病理  略述脑组织显微镜下改变。
8.4 临床表现
可分为亚临床期和临床期。简述亚临床期的表现,诊断方法和临床意义。详细介绍临床期分为四期,阐述这四期的表现和脑电图的变化。
8.5 辅助检查    血氨、脑电图、电介质和肝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8.6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有急慢性严重肝病或(和)广泛门一腔静脉侧枝循环的存在;意识障碍或昏迷;扑击样震颤;脑电图改变。
凡有精神症状的病例,特别是肝脏病患者,应警惕肝性脑病的可能,并进行必要的检查以免漏诊。
与其他原因昏迷的鉴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意外,尿毒症,糖尿病昏迷,低血糖及镇静安眠药过量和脑脊髓肿瘤等。
8.7  治疗
去除诱因。
减少肠道内有毒物的产生和吸收:中止蛋白饮食,以G-S供应足够热量;使用抗菌素;洗肠与导泄,禁用皂水洗肠;嗜乳酸杆菌;半乳糖苷─果糖。
消除对大脑有毒物质:
降氨药物 对广泛门─腔静脉分流于进食高蛋白饮食或含氮药后发生的肝性脑病疗效好,对急性肝炎引起者无效。
左旋多巴 可通过血脑屏障,是中枢神系统形成正常传导介质(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所必需,形成正常的传导介质可取代假性神经介质, 从而使大脑功能恢复。
输注支链氨基酸,恢复血清正常氨基酸谱,促使苏醒。
简单介绍换血、交叉循环、体外动物肝浣洗、吸附性血液浣洗、 肝移植等方法。
矫正水、电介质及酸硷平衡紊乱,尤其注意低血钾的纠正。
其他对症治疗。
8.8 预后
诱因明确或门─体循环分流存在所致预后较好。暴发性肝炎所致者预后差。
8.9  预防
  积极防治原有肝病、积极防治肝性脑病的诱因、早期发现肝性脑病前期和亚临床期及时治疗。
9 急性胰腺炎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因和发病原理。
2)熟悉本病的病理、并发症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3)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
(2     )教学内容  
9.1 概述  本病是胰腺的常见病。定义。
9.2 病因和发病原理
病因:指出不少病例病因不明。较多见的原因有:胆系疾患,酗酒和暴饮暴食。少见的原因有:手术与创伤,内分泌与代谢障碍,急性传染病,药物等。
机制:上述各种因素激活胰酶或胰液分泌增加而发生胰腺的自身消化。说明休克的发生原理和产生并发症的原理。
9.3 病理
间质水肿型;出血坏死型。重视二者间可相互转化。
9.4 临床表现  指出临床表现因型别而异,详细讲解下列各项。
症状:腹痛特点、恶心、呕吐及腹胀、休克、其他(发热、黄疸、水电介质酸硷平衡紊乱)。
体征:腹部压痛、腹壁紧张、肠麻痹、腹壁淤斑。胸腹水。手足搐搦等。
临床经过:重视两型不同表现及相互演变。对出血坏死型要及早诊治。
9.5并发症
  局部并发症:最常见。有胰腺脓肿和假性囊肿。
全身并发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症,心律紊乱或心力衰竭,败血症,肺炎,糖尿病,脑病,血栓性静脉炎,皮下或骨髓脂肪坏死,DIC等。
9.6辅助检查
着重介绍血、尿、胸腹水淀粉酶测定,淀粉酶肌酐清除率比值(CAm/Ccr%)的临床意义。
其他如白细胞计数、血脂肪酶、血糖、血钙、B超、X线检查、心电图等的临床意义。
9.7  诊断和鉴别诊断
阐明诊断要点,根据症状、体征及化验不难诊断,但休克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应予注意。
鉴别诊断要考虑到:胆道蛔虫症、胆石症和胆囊炎、急性肠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穿孔、急性肠梗阻、心肌梗塞、其他如肠系膜血管栓塞、 肾铰痛、异位妊娠等。
9.8  治疗   出血坏死型则需积极抢救。
抑制或减少胰液分泌:调节饮食,必要时禁食,胃肠减压;抗胆硷能药物(阿托品,654-2)与H2-RA;生长抑素如善得定,胰高糖素。
抑制胰酶活性:抑肽酶、加贝酯等。
镇痉止痛:杜冷丁加阿托品,安定等。
水电介质酸硷平衡。
  抗菌素的应用。
抢救休克。
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
中医中药
手术适应症。
9.9  预后
水肿型较好,出血坏死型严重。
9.10 预防
积极治疗胆道疾病,戒烟洒,避免暴饮暴食。
  (         )     泌尿系统疾病              
1  总      论
(1)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结构与功能,熟悉泌尿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因、症状与发病机理。
2)  掌握肾脏疾病的临床类型,常见肾功能检查方法,肾脏病的诊断要求与方法及防治原则。
3)了解内科泌尿系统疾病的范围与本学科的进展状态。
(2     )教学内容            
      1.1 概述
      泌尿系统的组成,肾的解剖与功能、 尿液的生成及调节、肾的内分泌功能。
  1.2肾脏疾病的病理基础。
  1.3病理生理    主要介绍下述症状及其机理
  水肿、 高血压、 尿异常、 尿路刺激症、肾区疼痛及涌区叩击痛、 肾功能试验。
  1.4 肾脏疾病的临床表现
  肾炎综合症、 肾病综合症、 肾盂肾炎综合症、肾小管病综合症、急性肾衰综合症、尿毒症综合症 、尿路梗阻综合症、 下尿路刺激症 。
1.5肾功能测定,讨论临床常用的方法及其意义。
1.6 肾脏疾病病因
1.7 肾脏疾病病因
诊断要求,包括部位、病因、病理及功能、诊断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诊断)
 1.8防治原则
  1.9 科研进展
      2 肾小球疾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肾小球疾病的定义,特点及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现行分类方法。
  2)掌握肾小球肾病及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典型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熟悉肾小球病及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病理。
      4)了解急进性及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2     )教学内容  
2.1  概述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分类(病理的与临床的分类法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理: 免疫介导损伤;其它免疫介导过程; 非免疫、非炎症肾小球损伤过程。
  临床表现: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下降等。
2.2  肾小球肾病
  概念
  病因和发病机理: 与链球菌直接感染无关,但与感染后的免疫有关。
  病理: 电镜下广泛的足突融合。
临床表现: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低的蛋白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无血尿,无持续性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易反复,易感染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肾病综合症Ⅰ与Ⅱ鉴别要点
治疗总原则:一般治疗+对症治疗+特殊治疗(激素、免疫抑制剂、适应症、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预后
2.3  肾小球肾炎
概述: 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病,临床上分急性、急进性、 慢性及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病因和发病机理: 肾脏对致病因素的免疫反应,急进性炎症、反应的理由、免疫炎症的产生过程。
  A、急性肾小球肾炎,在小儿科讲授。
  B、急进性肾炎
  病因和发病机理:
  病理: 主要为弥漫性毛细血管外病变。
临床表现: 急骤起病,症状似急性肾炎但均较严重,病情持续发展,肾功能急骤恶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注意与急性肾小管坏死及慢性肾炎急性、急性肾功能衰竭鉴别。
  治疗: 对症,血液置换,肾衰时血液透析。
  C、慢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和发病机理: 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关系,免疫反应。
  病理:
临床表现: 临床分型:普通型、类肾病型、高血压型。
诊断和鉴别诊断: 注意与肾小球肾病、慢性肾盂肾炎及继发于全身疾病的肾损害鉴别。
      治疗:总则+对症+特殊+肾功能不全时的治疗
      预后
      D、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叙述各种不同的看法。
      病因及发病机理
      病理
      临床表现: 单纯性血尿、单纯性蛋白尿、IgA肾病
      治疗与愈后
3 肾  盂  肾  炎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急、慢性肾盂肾炎的典型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2)熟悉肾盂肾炎的病因、传染途径、与感染有关因素以及复发和再感染的区别及愈后。
      3)熟悉肾盂肾炎的主要实验室诊断方法。
(2     )教学内容  
  3.1 概念: 肾盂肾炎的定义与下尿路感染的关系。
  3.2  病因和发病机理: A、致病菌 B、感染途径 C、与感染有关的各种因素
  3.3  病理: 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理改变。
  3.4  临床表现:
  急性肾盂肾炎 全身表现、泌尿系统症状和尿改变。
  慢性肾盂肾炎 发病的几种类型、临床特征、产生高血压、水肿、肾功能不全的原因等。
  3.5  并发症 肾积脓(积液),肾周脓肿、败血症、肾功能不全。
  3.6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改变及尿细菌学检查,血常规,肾功能,免疫学检查,IVP、膀胱镜、适应症。
  3.7 诊断和鉴别诊断
      急性肾盂肾炎的诊断依据 与发热性蛋白尿、膀胱炎引起的尿液改变鉴别。
  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根据 不典型病例的诊断要点与泌尿系结核单纯下尿路感染、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感染的鉴别。
3、8 治疗
急性肾盂肾炎:一般治疗,抗菌素的选用原则疗程、治愈标准。
慢性肾盂肾炎:一般治疗,去除与感染有关因素的重要意义,抗菌素的选用原则、方法、剂量、疗程等。
  肾功能不全时药物选择和剂量、对症治疗等。
   4 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
(1)教学基本要
1)掌握尿毒症的诊断根据和治疗原则。
2)了解尿毒症的发病机理、熟悉尿毒症的病理改变,各种临床症状产生原理及肾功能不全的分期标准。
3)了解预防肾功能不全的重要性,透析疗法及肾移植的原理、疗效和适应症。
(2     )教学内容  
4.1  概述:
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的定义。
4.2 病因和发病机理
认识引起尿毒症的各种因素。介绍“健存”肾单位学说和矫枉失衡学说,重点介绍尿毒症时的病理生理改变,代谢性酸中毒, 不和电解质失调以及内分泌失调等。
  4.3 临床表现
包括一般症状、消化、呼吸、循环、精神神经、血液、皮肿的临床表现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各种表现的发生机理,肾功能不全的分期及各期标准。
  4.4 实验室检查,血、尿、改变,肾功能检查,血生化检查及其他。
  4.5 诊断和鉴别诊断,典型尿毒症诊断根据,不典型病例的特点与容易误诊的疾病(包括ART,糖尿病酸中毒,高血压脑病等)的鉴别、 原发性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诱发因素的判断。
  4.6  治疗
治疗原发病和纠正诱发因素,饮食疗法、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降压扩血管和利药、吸附、透析治疗等。
  4.7 预后
4.8 预防
5 急性肾功能衰竭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能够引起急性肾功能衷竭的各种病因。
   2)熟悉其临床表现特征。
   3)掌握其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  
     5.1 概述
简述急性肾功能衷竭有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三大类及其共同的临床特点,重点介绍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概念。
  5.2 病因
介绍肾缺血、肾中毒学说。
  5.3病理
  5.4发病机理
肾小动脉痉挛;肾小管腔阻塞;肾小管反漏;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凝血等学说。
  5.5  临床表现
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的临床特征与常见并发症,扼要解释不典型的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的产生原因及其临床特点。
  5.6  一般治疗、饮食蛋白同化激素,对症、支持、透析。
5.7 预防
          (五)           血液系统疾病  
1 总        论
(1)教学基本求
  1)熟悉:血细胞的生成,血液病的范围和分类。
  2)了解:血液病的特点,血液学的进展和对整个医学的贡献。
(2     )教学内容  
1.1 概述
造血系统的组成,血液的有形成份及液体成分及功能。
  1.2 血细胞的生成
从胚胎至成人造血器官的演变及其临床意义,血细胞的分化过程。
  1.3 血液病的范围及分类
分四类: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血性疾病;血栓形成。
  1.4 血液病的特点
病种多,而有些病比较少见;多种病的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各种实验室检查和试验特别多。
      1.5 血液病的进展
2 贫  血  概  述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贫血的基本概念、分类、诊断步骤和方法、治疗原则。
  2)熟悉贫血的临床表现。
(2     )教学内容  
2.1概述
贫血的定义,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影响正常值的因素如年龄、性别等。
  2.2 分类
贫血按形态学、病因及发病机制和骨髓增生程度三种分类方法,优缺点及其临床工作中的意义。
  2.3 临床表现
结合病理生理讲述各系统的症状、体征、影响症状的各种因素(贫血发生的速度、血容量、贫血的性质等)。
  2.4 诊断
  诊断步骤:明确有无贫血及程度;明确贫血的类型;找出贫血的原因,强调其重要意义。
  诊断方法:全面系统深入了解与贫血有关因素的病史,包括营养、生育、出血、服药、职业、家族及原发病史等;系统全面体格检查;血液检查:血常规、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血片的红细胞形态观察及其重要意义;骨髓检查;特殊血液学试验,以明确贫血性质;其他相关检查,如尿、便、血液生化、放射、内窥镜检查等。
  2.5 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治疗引起贫血的原发病,并强调其意义;药物治疗(铁剂、叶酸、维生素B12、雄激素等);脾切除应用适应症;输血问题及注意事项;骨髓移植的简单概念及治疗适应症。
  3 缺铁性贫血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2)熟悉铁代谢,缺铁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3)了解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情况,预防措施。
(2     )教学内容  
   3.1 概述
缺铁性贫血的定义,发病情况。
3.2铁的代谢
人体内铁的分布、需要量、来源、吸收、转运、利用、贮存、排泄及体内循环。
  3.3 病因
铁需要量增加而摄入相对不足;丧失过多,慢性失血;吸收不良。
  3.4 临床表现
贫血的一般症状;上皮组织改变的表现(指甲、舌、食道的症状);原发病的表现。
  3.5  实验室检查
血象、骨髓象改变、骨髓铁染色、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及饱和度、铁蛋白的变化。
  3.6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步骤:.明确缺铁;.找出缺铁原发病因。  
诊断依据:.红细胞形态特点;血清铁、总铁结合力、铁蛋白;骨髓铁染色;铁剂治疗有效(包括        网织红细胞的反应)。
3.7治疗
病因治疗;补充铁剂(口服铁剂常用制剂、用法、毒性反应,疗程及辅助治疗等);注射铁治疗的适应症、用法、毒性、反应以及优缺点。
4  再生障碍性贫血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和血液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
2)熟悉本病的病因、治疗方法。
3)了解发病机制、发病情况、病理、预后。
(2     )教学内容  
4.1 再障的定义,介绍发病情况
4.2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 原发性; 继发性: 药物、化学物品、物理因素、感染因素及其他
发病机制: 三种学说: 造血干细胞缺乏;骨髓微环境缺陷;免疫机制异常。
4.3 病理
简介骨髓,脾脏等病理改变特点。
4.4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特点、急慢性型的区别(起病、主要症状、症状轻重、病程等)
4.5 实验室检查
血象、骨髓象特点,急慢性型比较。
4.6 诊断与鉴别诊断
介绍本病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急性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4.7 治疗
病因治疗: 去除和停止接触任何对骨髓有害物质及药物。
对症支持治疗,防治感染,止血,输血。
药物治疗、雄激素、皮质激素及其他刺激造血的药物。
中医中药。
脾切除治疗的适应症。
骨髓移植,胎肝输注等。
5 白    血    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和方法。
2)熟悉白血病的分类。
3)了解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发病情况、预后。
(2     )教学内容    
5.1 概述
白血病定义、发病情况。
5.2分类
按病程及细胞类型分类,FAB分类。
5.3 病因及发病机制
简介病毒、电离辐射、化学物品及药物、遗传因素及免疫缺陷等与发病关系的近代概念。
5.4 急性白血病
临床表现: 起病情况、感染、出血、贫血及组织浸润的各种表现。
5.5 实验室检查
血象、骨髓象的特点。
5.6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血象及骨髓象特点作出诊断,急淋、急单、急粒的鉴定、细胞化学染色及血清溶菌酶测定的价值。
鉴别诊断: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5.7 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输血、防治感染(环境保护、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等)。
化学治疗: 化疗原则、治疗过程、 急淋和急作淋诱导缓解常用药物及方案特点,维持及巩固治疗方法。
      脑膜白血病的防治:   鞘内注射,颅脑照射。
  免疫治疗
骨髓移植(种类、特点、方法优缺点)
5.8 预后
自然病程,生存时间,高危因素。
6  慢性白血病
   6.1临床表现
起病情况,常见、少见及偶见症状、体征。
  6.2 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计数分类特点,AKP积分改变。
骨髓象:增生程度,分类计数特点。
   染色体:Ph'特征性改变。
  6.3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血象、骨髓象变化;AKP积分; Ph染色体。
鉴别诊断:. 类白血病反应;骨髓纤维化。
  6.4 病程急性变的特点
  6.5 治疗
化疗: 马利兰的用法,疗效、毒副反应
  其他药物:二溴甘露醇,靛玉红,羟基脲等
  联合化疗等。       
其他治疗:脾切除、放疗骨髓移植。
  急性变治疗:按急性白血病方案。       
  6.6 预后
病程、死亡原因
7  慢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7.1临床表现
最早期无自觉症状,以后各期的表现,并发溶血性贫血。
  7.2 实验室检查
血象、骨髓象特点。
7.3 诊断主要根据血象、骨髓特点、排除有淋巴细胞增多的其他疾病。
  7.4 治疗
化学治疗:方法及疗效
  放射治疗:方法、适应症、疗效。   
脾切除:
  并发讲症的治疗:主要并发溶贫的治疗                  
  7.5 预后
病程、死亡原因。
8 出血性疾病概述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出血性疾病的分类、特点、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2)熟悉正常的止血和凝血机制。
  3)了解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  
  8.1 概述
出血性疾病的定义,出血性疾病原因、分类。
血管因素;血小板量和质的异常;血功能异常;抗凝和纤溶过程异常。
      8.2 正常的止血和凝血机制 
止血机制三个要素: 血管因素;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ADP等)及对凝血的作用;凝血过程:各种凝血因子,内外源性凝血过程以及纤溶过程。
  8.3 诊断
  病史:过去出血史、家族史、药物和化学物品接触史、过敏史、外伤手术史、原发疾病等。
  体征:出血的特点、部位等。
  实验室检查:
  筛选试验:束臂试验、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血块退缩试验、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的临床意义。
  特殊检查:血小板功能检测,纤溶试验等。
  8.4 治疗原则
      消除病因,预防出血;肾上腺皮质激素、Vitk、止血制剂及输血、 输血小板或输血浆的适应症和效果。
9 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本病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2)熟悉常见的病因。
  3)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
(2     )教学内容  
      9.1 概述
正常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与出血的关系、根据病因分特发性及症状性两类。
  9.2 病因与发病机制
特发性为原因不明。自身免疫(抗血小板抗体)、脾脏因素、血小板生成障碍和毛细血管损伤等因        素在发病上的作用。
  9.3 临床表现
出血特点:皮肤、粘膜、内脏、脾脏。
  临床分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两者的区别。     
9.4 实验室检查
  血象: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血块退缩时间、凝血时间、束臂试验。
  骨髓象:巨核细胞的数量和形态,急性型和慢性型骨髓的特点。
  9.5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鉴别诊断:单纯性紫瘢、过敏性紫瘢、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脾亢。
9.6治疗
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输血及输血小板、原发病的治疗或病因的消除。
肾上腺皮质激素:适应症、剂量、治疗时间、疗效、疗程等。
脾切除:适应症、疗效。
免疫抑制剂:长春新碱、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的适应症、剂量、疗效等。
10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DIC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熟悉DI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2     )教学内容  
  10.1 概述
DIC的定义及同义词
  10.2 病因和发病机制
      组织因子释放;血管内皮损伤; 血液淤滞; 感染; 其他。
  10.3 临床表现
三型:急性型; 亚急性型; 慢性型。
表现:出血;微循环障碍;栓塞症状;溶血。
  10.4 实验室检查 
DIC的实验室检查分为三组:
      有关消耗性凝血障碍的检查 如: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减低;有关纤溶亢进的检查 如:凝血酶时间延长、血中FDP含量增加,三P试验阳性;        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形态改变。
      10.5 诊断
DIC的诊断标准(1986年)
  10.6 治疗
  清除病因和诱因,是中止DIC的重要措施之一。
改善微循障碍。
抗凝治疗:关于肝素的用法、用量、肝素疗效的判断、应用肝素时监护检测。
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要在抗凝治疗一定程度肝素化时、输新鲜血、血浆或血小板。
抗纤溶治疗:临床常用制剂 EACA、PAMBA、止血环酸、 抗纤溶制剂应用原则及适应症。
(六)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1 总论   (1. 5 学时)
(1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常见内分泌激素及其生理作用、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过程以及内分泌病的诊治原则。
2)   熟悉内分泌系统的组成、特征及其功能。
3)   了解内分泌系统的范围及激素的作用机理。
(2     )教学内容  
1.1 概念
内分泌及内分泌系统的定义
内分泌系统主要生理作用
内分泌系统研究范围
1.1.1 腺体内分泌学。
1.1.2 组织内分泌学。
1.1.3 分子内分泌学。
1.2 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相互调节
下丘脑--垂体--周围靶腺之间的反馈调节
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细胞因子之间的相互调节
靶腺之间的相互调节
1.3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分类
根据内分泌腺病理生理改变
功能亢进
功能减退
功能正常
根据病变部位
原发性
继发性
1.4  内分泌病诊断原则
诊断内容:功能诊断;病理诊断;病因诊断。
功能诊断依据和方法:症状和体征;代谢紊乱依据(如生化异常改变);内分泌激素水平异常;内分泌腺功能试验; 同位素 ;细胞学检查,如阴道涂片。
病理和病因诊断依据:X线检查、B超、CT、核磁共振等 ;免疫学鉴定; 组织病理;染色体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等。
1.5内分泌系统疾病的防治原则
病因治疗。
纠正功能紊乱:功能亢进(手术切除 、药物 、放射治疗、 靶腺激素反馈抑制)。
功能减退 (激素替代疗法、移植、中医中药)。
2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1.5学时)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本病的常见病因,重点了解产后出血引起本病的发病机制。
2)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内分泌激素异常改变。
3)掌握本病的诊断治疗方法。
(2     )教学内容  
2.1 定义
重点介绍产后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2.2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最常见的病因为垂体及其周围的肿瘤
其次为产后大出血
其他:颅内急慢性感染;颅内手术或放疗;全身疾病等
发病机制:产后大出血 (前置胎盘,胎盘潴留,胎盘早期剥离等) → 休克→垂体门脉系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垂体缺血性坏死,萎缩→垂体前叶促激素分泌减少→继发性周围靶腺功能减退
3.3 临床表现
促性腺激素(Gn或LH和FSH)缺乏所致症群:性器官萎缩,性机能↓
泌乳素(PRL)缺乏所致症群:产后无乳等
生长激素(GH)缺乏所致症群
促甲状激素素(TSH)缺乏所致症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如怕冷,粘液性水肿等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缺乏 所致症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状 (乏力、恶心、呕吐、低血压等)。

垂体危象

原发病症状,如肿瘤压迫等。
病人症状出现程序常为乳腺→性腺→甲状腺→肾上腺
2.4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正色素贫血、低血糖、低血钠等。
内分泌功能检查
垂体促激素测定
靶腺功能激素测定
甲状腺功能:T3、T4,131碘吸碘率等;
性腺功能:阴道细胞雌激素水平测定,雌二醇、睾丸酮等;
肾上腺皮质功能:24小时尿17-OHCS、17-KS,血浆皮质醇、ACTH兴奋试验以区别原发性或继发性。
其他:如CT、MRI、X线等。
2.5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病史(产后出血等),靶腺内分泌功能减退表现,靶腺激素和垂体促激素↓
鉴别诊断:主要与原发性周围靶腺功能减退症区别,其次为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厌食、低血糖症等。
2.6 治疗
一般治疗:支持和对症治疗,如休息、输血和营养。
激素替代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的松25~37.5mg/日或强的松5-7.5mg/日
甲状腺激素:干甲状腺片40~120mg/日或L-T     4 0.1~0.2μg/日
性激素:人工周期疗法
中医中药
危象处理:输注高渗糖水,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应用,对症疗法。
3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3学时)
(1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甲亢的常见临床表现和体征、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诊断依据。
2)   掌握甲亢的治疗方法、各种资料方法的适应症、抗甲状腺药物的治疗原则。甲亢危象处理要点。
3)   了解甲亢的常见病因分类以及Graves病的发病机制。
(2     )教学内容  
3.1 概念
3.2 分类 
3.2.1、甲状腺性甲亢:  Graves 病,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碘源性甲亢
3.2.2、垂体性甲亢
3.2.3、医原性甲亢
3.2.4、暂时性甲亢
3.3.4 病因和发病机制
重点介绍Graves病。
遗传因素:与基因及HLA-DR类型有关
精神因素:精神刺激→脑内去甲肾上腺素↓→CRF↑→ACTH ↑→血皮质醇↑→免疫功能紊乱。
自身免疫学说: 抑制性T细胞功能异常, 封闭性抗原导致甲状腺表面细胞异常自身抗原表达,产生一系列淋巴因子,B细胞产生甲状腺兴奋性抗体(TRAb、TSAb),甲状腺分泌T3、T4增多,引起甲亢。     。
其他:如理化因素、颈部照射、感染等。
3.4 临床表现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致症群
代谢增高症状:如易饥、怕热、汗多等。
精神神经症状:如易激动、神经过敏等。
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律紊乱、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
消化系统症状:腹泻、肝损害、黄疸等
肌肉运动系统:如急慢性肌病、周期性麻痹等。
血液系统:合并血小板、白细胞减少
内分泌系统;月经紊乱等。
甲状腺肿大
甲状腺肿大呈弥漫性肿大、质地软、表面有血管杂音等特点。
突眼
介绍良性、恶性两种不同类型突眼的表现、机制和区别,同时了解突眼与甲亢的关系(突眼可在甲前后或同时出现,也可与甲亢无关而独立存在)。
特殊的临床表现
甲状腺危象
甲亢性心脏病
淡漠性甲亢
胫骨前粘液性水肿
3.5 实验室检查
甲状腺吸     131I率:吸     131I升高和高峰提前出现。
血TT3、TT4、FT3、FT4、TSH的测定。
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机制、方法以及与单纯性甲状腺肿的区别。
TRH兴奋试验:适用于老年人或心脏病患者、上述检查尚不能明确者。
3.6  诊断和鉴别诊断
典型病人根据症状、体征诊断不难,不典型者须借助上述实验室检查。
须与单纯性甲状腺肿、神经官能症、冠心病、慢性腹泻病症、恶性肿瘤、等进行鉴别诊断。
3.7  治疗
一般治疗:镇静、β受体阻滞剂、营养、休息。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抗甲状腺药物的种类(硫脲类,咪唑类)
作用机制(抑制过氧化酶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抑制TSI合成,抑制T4向T3转化)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适应症、剂量和疗程(介绍比较传统的大剂量法及最近国内外倡用的小剂量疗法)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副作用及其处理
放射性131I治疗
机理、 适应症、.副作用。
手术治疗(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  适应症和术前准备 、副作用。
突眼处理:抗甲状腺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局部处理。深度X光照射等。
4 糖尿病 (3学时)
(1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糖尿病分型、诊断标准。掌握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原则。饮食治疗的原则及方法,口服降糖药的分类、作用机制和适应症,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和方法。
熟悉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常见并发症及合并症
了解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生理改变
(2     )教学内容  
4.1 概述
定义,流行病学。
4.2糖尿病病因分类
1型糖尿病 免疫介导 , 特发性
2型糖尿病(其不同程度可从显著的胰岛素抵抗伴相对胰岛素不足,到显著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
4.3 病因和发病机制
1型糖尿病:病毒感染、自身免疫
2型糖尿病: 四个阶段。
1.遗传易感性
2.高胰岛素血症和(或)胰岛素抵抗
3.糖耐量降低(IGT)
              4.临床糖尿病
4.4 病理生理
胰岛素生理作用及正常糖代谢
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的三大物质和水盐代谢异常。
4.5 临床表现
4.5. 1.代谢紊乱症候群: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1型糖尿病症状明显,2型糖尿病症状相对较轻。
4.5.2.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昏迷等。
慢性并发症: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其他)、神经并发症, 白内障等。
4.5.3.合并症: 感染
4.6 实验室检查
  尿:尿糖定性、定量,醋酮
  血: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
糖耐量试验
糖基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
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
       其他:血脂、电解质,CO2-CP等。
4.7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症状、实验室检查
诊断标准(WHO标准)
糖尿病需与甲亢、尿崩症、肾性糖尿等鉴别。
4.8  治疗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糖尿病教育,掌握饮食控制的基本方法,学会注射胰岛素技术,了解低血糖症状和防治方法等。
饮食治疗:明确治疗目的、标准和方法,达到科学营养,恢复正常体质,使糖代谢恢复。
 体育锻炼
口服降血糖药物
1. 磺脲类:作用机制、适应症、种类(D860、氯磺丙脲、优降糖、达美康) ,用法和副作用。
2. 双脲类:作用机制、适应症、种类、用法和副作用。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4.噻唑烷二酮(TZD)
5胰岛素治疗:适应症、种类、使用原则和方法,副作用与处理。
自我监测
4.9 预防
5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学时)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本症的常见诱因。
2)掌握本症的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
3)熟悉本症与其他糖尿病常见昏迷原因相鉴别。
4)掌握处理本症的原则和方法。
(2     )教学内容  
5.1 概念
5.2 诱因
感染、手术、麻醉、外伤、精神创伤等。
5.3病理生理
酸中毒:多为代谢性,产生机制及危害。
严重失水:原因与后果。
电介质紊乱:低血Na、K、Mg、P、Ca及其危害。
携带氧系统失常。
周围循环衰竭和肾功能障碍。
  中枢神经功能障碍。
5.4 发病机制
胰岛素绝对缺乏或相对缺乏、拮抗胰岛素激素升高→脂肪、蛋白质分解,血酸性物质↑→失水、代谢性酸中毒和电介质紊乱。                                                                                                        5.5 临床表现
糖尿病原有症状加重,如口渴、多饮、多尿等。
酸中毒症状:如深大呼吸、恶心、呕吐、脱水、血压下降、意识障碍等。
诱发疾病症状。
5.6 实验室检查
尿:尿检,尿醋酮等。
血:血糖、血酮体、血电解质异常,血气分析,尿素氮、肌酐↑,渗透压轻度↑
5.7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糖尿病史、症状和酸中毒表现、血尿检查异常,CO2-CP↓及血气分析异常。
鉴别诊断:须与内科各种昏迷相区别,另须与低血糖昏迷,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乳酸性酸中毒昏迷等相区别。
5.8 治疗
迅速扩容、纠正水电介质紊乱,注意输液种类、量、速度、掌握补钾的时机和量。
迅速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方法常用小剂量持续静脉滴注法( 理论基础、方法、优点)
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纠正酸中毒、适应症、方法。过多过快补硷性溶液的副作用。
治疗原发病和处理并发症。
(七)理化疾病  
1  总论  (    0.5学时)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人类生活环境中对健康有害的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的病因。
2) 掌握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的诊断原则及其鉴别诊断。
3) 掌握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的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
(2     )教学内容  
1.1  概述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的病因,诊断原则、治疗措施。
1.2 理化因素的病因
有害的化学因素:氟中毒,汞中毒,铅中毒、CO中毒、农药中毒、 药物中毒等。
有害的物理因素:高温中暑、低温冻僵、低气压、高原病、噪声震动、 长期接触放射线。
1.3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的诊断原则
确立明确的病因:如服用药要查明服什么药、多少剂量。
作用部位:如四氯化碳主要是损害肝脏, 有机磷杀虫剂主要是抑制胆硷酯酶的活性。
服用剂量:服用剂量的大小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有很大关系。
1.4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的治疗原则
脱离有害环境和有害因素:如CO中毒要脱离现场,局部污染要清洗, 口服毒物要洗胃。
积极抢救病人:如溺水、电击伤病人要进行心肺复苏,重症CO 中毒要进行高压氧治疗。
采取针对病因的治疗:如高温中暑要降温,冷冻病要复温,高原病要给氧。
特殊解毒药的应用:如阿托品治疗有机磷杀虫剂, 美蓝治疗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
对症治疗。
2 中毒  (0.5学时)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各种毒物进入人体后产生中毒的机理。
2)熟悉各种毒物引起中毒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掌握中毒的类型,急性中毒抢救治疗措施以及预防中毒的措施。
(2     )教学内容  
2.1 概述
引起中毒的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在效应部位达到一定量而产生损害的全身性疾病叫做中毒。
2.2 病因、发病机理
病因:职业性中毒、生活性中毒。
, 中毒机理:不同的毒物种类中毒机理不同如CO中, 毒主要是缺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主要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
2.3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主要根据毒物接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
2.4 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紫绀、昏迷、惊厥、呼吸困难、休克等多系统症状。
慢性中毒:慢性肝肾损害、贫血、神经系统症状等。
2.5 治疗
急性中毒的治疗:脱离接触物;彻底洗胃;促进毒物的排出;特殊解毒物的应用;
对症治疗。
慢性中毒的治疗:解毒疗法,对症治疗,调离岗位。
预防
加强防毒宣传;加强毒物管理;预防化学性食物中毒;防止误食毒物和用药过量
预防地方性中毒症
3 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2学时)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的各种病因;如生产、使用、生活过程中中毒的病因以及各种新农药的情况,以及预防措施。
2)熟悉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的发病机理和临床上出现的毒蕈碱样、烟碱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3)掌握有机磷杀虫药的抢救措施,特别要掌握阿托品的用量,使之早日达到阿托品化防止阿托品中毒。
(2     )教学内容    
3.1 概述
主要是指接触或口服有机磷杀虫药后,抑制了胆碱酯酶活性,造成乙酰胆碱蓄积而出现的一系列的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症,严重者可因昏迷或呼吸衰竭而死亡。
3.2 病因、发病机制
病因:生产过程中中毒;使用过程中中毒;生活性中毒。
发病机制:有机磷杀虫药──→胆碱酯酶活性──→乙酰胆碱积聚──→出现胆碱能神经功能紊乱──→系列中毒症状。
3.3临床表现
毒蕈碱样症状:平滑肌、腺体分泌增加;有恶心、呕吐、腹泻、多汗、瞳孔缩小、肺部罗音。
烟碱样症状:肌纤维颤动,痉挛,肌力减退、瘫痪、呼吸肌麻痹。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昏、头痛、谵妄,抽搐、昏迷。
3.4诊断
有机磷杀虫药接触史;典型的毒蕈碱样、烟碱样症状;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3.5 治疗
迅速解除毒物:
解毒药物使用:   胆碱酯酶复能药(解磷定);
抗胆碱药:阿托品,要求做到:早期足量,动态观察,早期“阿托品化”,防止阿托品中毒。
对症治疗:
3.6 预防
普及防治知识;注意生产环节;做好个人防护;加强药物管理。
4 中    暑    (1学时)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暑的发病原因及发病原理。
2)熟悉中暑的临床三大表现即热射病、热衰竭、热痉挛以及中暑的鉴别诊断。
3)掌握中暑的治疗措施及各种预防措施。
(2     )教学内容    
4.1概述
是由高温环境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所致的疾病。
4.2 病因、发病原理
在高温或强辐射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致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产热和散失去平衡。
高温对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水盐代谢、消化系统等均有影响。
4.3 临床表现
热射病:高热、无汗、昏迷。
热衰竭:高温环境中有头痛、恶心、口渴、晕厥、抽搐、无高热。
热痉挛:阵发性四肢肌肉抽搐。
4.4 诊断
结合高温季节、临床症状、体征诊断不困难。要与乙脑、胸膜炎、中毒性菌痢、疟疾等区别。
4.5 治疗
物理降温:冰水擦浴。
药物降温:氯丙嗪。
对症支持治疗。
4.6 预防
改善劳动条件。
提高清凉饮料。
加强卫生宣传。
执行温作业禁忌症。
四、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课时
呼吸系统疾病
16
循环系统疾病
22
消化系统疾病
16
泌尿系统疾病
10
造血系统疾病
12
内分泌系统疾病
10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4

总          计
90

   
儿科学教学大纲
学分:2.5                                                                                                                     学时:48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升本                                                                         课程性质:专业课
先修课:诊断学、药理学                                                                                       制定日期:2003-03-31
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它是培养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不可缺少的课程,尤其适应培养全科医师和社会医疗的需要。通过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儿童保健及疾病防治水平,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优良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全心全意为儿童保健事业服务的医务工作者。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1)掌握熟悉小儿体格及智力发育的规律;(2)儿童保健的内容和实施;(3)各系统儿科疾病和新生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培养学生掌握儿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独立学习,继续学习,观察识别、思维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1     、绪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儿科学的发展和展望。
(2)了解儿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特点。
(3)熟悉儿科学的任务和范围。
(4)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和保健原则。
(二)教学内容    
(1)儿科学的任务、预防儿科学、发育儿科学、临床儿科学。
(2)儿科学基础方面特点(解剖、生理生化、营养代谢、免疫、病理)。儿科学临床方面特点(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
(3)     *     胎儿期,*新生儿期,     *围生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前期,     *学龄期,     *青春期。
2     、儿科基础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2)了解小儿神经、心理发育。
(3)了解生长发育的评价。
(4)熟悉生长发育的规律。
(5)掌握反映生长发育的指标及测量方法。
(二)教学内容    
(1)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个体差异。
(2)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3)     *体重、     *身长、     *头围、胸围、上臂围。
(4)     *囟门、乳牙、恒牙。
(5)小儿神经、心理发育
(6)体格发育的评价、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3     、儿童保健和疾病防治原则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儿童保健的内容及实施。
(2)熟悉儿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3)掌握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
(二)教学内容    
(1)营养、护理定期健康检查、     *计划免疫、预防意外事故、体格锻炼、早期教育。
(2)儿科护理原则、饮食治疗原则、药物治疗原则、心理治疗原则。
(3)体液的总量和分布、体液的电解质组成、水代谢的特点。     *脱水、     *轻度脱水、     *中度脱水、     *重度脱水、     *等渗脱水、     *低渗脱水、     *高渗脱水、     *低钾血症、     *代谢性酸中毒、     *     Δ液体的张力、     *     Δ混合溶液、     *     服补液盐、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治疗原则,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特点,(药物选择、给药方法、药物剂量计算)。
4     、营养和基础性疾病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营养素及其需要量、儿童食谱的基本原则。
(2)了解儿童营养状况评价。
(3)熟悉部分母乳喂养,辅助食品。
(4)掌握婴儿喂养的优点及哺乳要点和人工喂养的方法。
(5)掌握营养不良,小儿肥胖症、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二)教学内容    
(1)        基础代谢、     Δ食物特殊动力作用、能量、营养素。
(2)               母乳喂养、     *     Δ人乳的成分、哺乳要点、哺乳注意事项、离乳期、部分母乳喂养、人工喂养、     *人工喂养方法、     Δ奶量的计算、辅助食品、儿童食谱的基本原则。
(3)        小儿营养状况评价、病史询问、营养调查。
(4)        营养不良、     *病因,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并发症,     *诊断、     *治疗。
(5)小儿肥胖症、     *单纯性肥胖、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6)维生素D缺乏症、     Δ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     *病因、     Δ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7)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病因及发育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5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足月儿和早产儿的护理。
(2)了解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3)熟悉新生儿分类。
(4)熟悉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
(5)掌握新生儿窒息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6)掌握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7)掌握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8)掌握新生儿溶血病临床表现及治疗。
(9)熟悉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临床表现及治疗。
(10)熟悉新生儿败血症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
(二)教学内容    
(1)新生儿、足月儿、早产儿、过期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正常体重儿、巨大儿、小于胎龄儿,、适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     *高危儿。
(2)     *正常足月儿、足月小样儿、     *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解剖生理特点、足月儿及早产儿护理。
(3)新生儿窒息、病因、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治疗。
(4)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诊断、     *治疗。
(5)新生儿颅内出血、病因、临床表现、治疗。
(6)新生儿黄疸、Δ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
(7)新生儿溶血病,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诊断、     *治疗。
(8)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病因和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治疗。
(9)新生儿败血症、Δ病因及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治疗。
6     、呼吸系统疾病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熟悉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3)熟悉支气管肺炎的病因、病理生理及实验室检查。
(4)掌握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表现、治疗及几种不同病原体所致肺炎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1)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因初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
(3)支气管肺炎、病因、Δ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4)毛细支气管炎,腺病毒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
7     、消化系统疾病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熟悉小儿腹泻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
(3)掌握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二)教学内容    
(1)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小儿腹泻、病因、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8     、循环系统疾病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先天性心脏的胚胎发育,正常小儿心脏、心率及血压的特点。
(2)了解先天性心脏病总论
(3)熟悉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的改变,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和病理生理。
(4)掌握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术未闭、法洛四联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与特殊检查。
(二)教学内容    
(1)心脏的胚胎发育、     *胎儿血液循环、     *出生后血液循环的改变、正常各年龄小儿心脏、心率、血压的特点。
(2)先天性心脏病、病因、诊断方法、*分类(左向右分流型、右向左分流型、无分流型)。
(3)室间隔缺损、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艾森曼格综合征)实验室与特殊检查。
(4)房间隔缺损、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5)动脉导管未闭、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差异性青紫、周围血管征)实验室检查。
(6)法洛四联症、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蹲踞现象、杵状指)实验室检查。
9     、泌尿系统疾病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了解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和病理分类。
(3)熟悉急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和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实验室检查。
(4)掌握急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二)教学内容    
(1)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特点,生理特点,小儿排尿及尿液特点、肾功能检查和肾穿刺活组织检查。
(2)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遗传性肾小球疾病)、病理分类、临床与病理分类之间的关系。
(3)急性肾小球肾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胎床表现(前驱感染、典型表现、重症病例、不典型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
(4)肾病综合症、病理、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大量蛋白质、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水肿)、*临床表现、*诊断(单纯性肾病、肾炎性肾病)、*治疗。
10     、造血系统疾病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胚胎期造血;小儿贫血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实验室检查、治疗。
(2)熟悉出生后造血、血液特点、小儿贫血和程度与分类。
(3)掌握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
(二)教学内容    
(1)小儿造血特点、胚胎期造血、出生后造血(骨髓造血、     *骨髓外造血)、血象特点(生理性贫血、     *2次交叉)
(2)小儿贫血程度与分类、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实验室检查、治疗。
(3)营养性缺铁性贫血、Δ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4)营养性幼红细胞性贫血、△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11     、神经系统疾病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
(2)熟悉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发症和后遗症。
(3)掌握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
(二)教学内容    
(1)化脓性脑膜炎、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发症和后遗症、     *治疗。
(2)毒性脑膜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
12     、感染性疾病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小儿结核病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
(2)熟悉小儿结核病的预防、治疗、诊断。
(3)熟悉原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病理、诊断鉴别诊断。
(4)掌握原发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表现、治疗。
(二)教学内容    
(1)小儿结核病、流行病学、Δ病因和发病机制、     *诊断、治疗、预防。
(2)原发性肺结核、病理、临床表现、(原发综合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
(3)结核性脑膜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13     、免疫、变态反应、结帝组织病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免疫缺陷病、免疫缺乏病的诊断和治疗。
(2)熟悉小儿免疫系统的特点。
(3)熟悉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实验检查。掌握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4)熟悉风湿热的病因和发病缺制、病理、实验室检查。掌握风湿热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5)熟悉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的病因,实验室检查。掌握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6)熟悉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实验室检查。掌握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二)教学内容    
(1)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反应、Δ特异性免疫反应。
(2)免疫缺陷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免疫缺陷病的诊断、治疗。
(3)支气管哮喘、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Δ诊断、     *Δ治疗、预防。
(4)风湿热、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     *Δ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Δ诊断、     *治疗。
(5)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病理、     *Δ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6)过敏性紫癜、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     *Δ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14     、遗传性疾病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21-三体综合征细胞遗传学、实验室检查、治疗、预防和预后。熟悉21-三体综合征的临床检查、治疗、预防和预后。熟悉21-三体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2)了解苯丙酮尿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治疗、预防和预后。熟悉苯丙酮尿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教学内容    
(1)21-三体综合征、细胞遗传学、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防和预后。
(2)苯丙酮尿症、病因和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Δ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防和预后。
15     、内分泌疾病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
(2)熟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
(二)教学内容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病困和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
四、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环节
学时
名称
讲课
实习
小计
十一
十二
十三
绪论
儿科基础
儿童保健和疾病防治原则
营养和基础性疾病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泌尿系统疾病
造血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感染性疾病
免疫、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
1
2
3
6
8
3
2
4
4
4
2
3
6

2

2
4
2
2
2
2
2
2
2
1
4
3
8
12
5
4
6
6
6
4
3
8
五、主要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     .教材:陈荣华、陈吉庆主编、2002儿科学、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     .主要参考书:王慕逖主编、2000儿科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褚福堂主编、2001实用儿科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六、大纲撰写人:吴震、副主任医师、扬州大学医学院儿科教研室。2003-01-20

   
外科学教学大纲    
学         分:                                                                                                               学         时:108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升本                                                                         课程性质:临床理论课
        课:解剖学、药理学、生理学等                                                           制定日期:2000年5月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外科基础、外科常见病和外科手术学。外科基础,论述外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科常见病介绍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手术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严格的无菌观点和进行手术操作的训练。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外科学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见习和实习,也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1)外科学基础的基本概念;(2)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基本知识;(3)手术基本操作技能。本课程的教学要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以应用为目的,要加强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获得较为系统实用的专业技能和临床实践能力,落实成人教育培养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利用临床病例示范讨论、动物实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不断地提高教学内在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绪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外科学的范畴和我国外科方面的成就。
(2)树立学习外科的正确观点。
2     .讲授内容(自学)    
(二)无                    
1     .教学基本要求    
(1)树立无菌观念,熟悉手术时的无菌操作规则。
(2)熟悉常用的灭菌法和消毒法。
(3)学会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
(4)学会手术区皮肤的消毒和铺巾。
2     .讲授内容(自学)    
(三)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的失调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各型缺水、低血钾症和高血钾症的临床表现。
诊断和防治方法。
(2)熟悉代谢性酸中毒和碱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学会体液、酸碱平衡失调的综合防治方法。
2     .讲授内容(4     学时)    
§3.1  概述:体液平衡的调节和酸碱平衡的维持。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的防治原则。
§3.2  体液代谢的失调:     *     各型缺水、低血钾症和高血钾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方法。
§3.3  酸碱平衡的失调:     *     代谢性酸中毒和碱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呼吸性酸中毒和碱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四)输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输血的适应症和并发症的防治
(2)了解自体输血的作用。
(3)了解血浆增量剂和血液成份的用途。
2     .讲授内容(自学)    
(五)外科休克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外科休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变化。
(2)熟悉休克的临床表现。
(3)学会外科休克病人的诊断和治疗。
2     .讲授内容(4     学时)    
§5.1  概论:休克的病理生理。     *休克的临床表现、诊断、一般监测和治疗原则。
§5.2  低血容量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损伤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的原因和治疗原则。
(六)多系统器官衰竭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多系统器官衰竭的诊断和预防。
(2)熟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诊断。
(3)了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发病基础、临床表现。
(4)了解急性肝衰竭临床表现和诊断。
2     .讲授内容(2     学时)    
§6.1  概述:
多系统器官衰竭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预防。
§6.2  急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诊断、预防和治疗原则。
§6.3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自学)
§6.4  应激性溃疡(自学)
§6.5  急性肝衰竭(自学)
(七)麻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麻醉的概念和临床任务。
(2)了解麻醉前准备和麻醉中观察病人的重要性,根据病情和手术要求了解麻醉选择和处理原则。
(3)了解全身麻醉的常用方法,气管内麻醉术和肌松药应用。
(4)学会小手术局麻技术。熟悉常用神经阻滞的实施原则。掌握局麻药常用剂量,熟悉局麻药毒性反应的症状、预防和正确处理。
(5)熟悉椎管内麻醉和麻醉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要领。
(6)了解控制性降压、重症监测治疗。
2     .讲授内容(6     学时)    
§7.1  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
§7.2  全身麻醉:静脉麻醉常用药物的作用特点。
§7.3  肌松药在麻醉中的应用:肌松药的作用机理与分类,应用肌松药后的呼吸管理和注意事项。
§7.4  气管内插管术和麻醉装置:气管内插管术,麻醉装置和麻醉机的使用。
§7.5       *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和意外
§7.6  局部麻醉:
*局麻药的管理,各种常用局麻方法、剂量和浓度。     毒性反应的识别、预防和处理。
§7.7  椎管内麻醉:
*蛛网膜下腔及硬膜外腔麻醉的生理影响和临床应用。     椎管内麻醉意外和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7.8       *麻醉期间各项生理参数的观察。
§7.9  麻醉后苏醒期间的护理
§7.10  控制性降压和全身低温(自学)
(八)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重症监测、复苏的概念
(2)熟悉呼吸功能监测和呼吸治疗。
(3)熟悉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
(4)熟悉心跳呼吸停止的及时确诊,掌握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的原理和方法。
(5)了解心肺脑复苏后的给药种类、途径。
2     .讲授内容(2     学时)    
§8.1  概论(自学)
§8.2  呼吸功能监测和呼吸治疗(自学)
§8.3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自学)
§8.4  心肺脑复苏
*     心跳、呼吸停止的初期复苏及后期复苏和复苏后治疗。
(九)疼痛治疗    
1     .教学基本要求    
熟悉疼痛生理和疼痛治疗的常用方法。
2     .讲授内容(自学)    
(十)手术前准备和手术后处理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手术前准备和手术后的一般护理,观察和处理。
(2)熟悉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2     .讲授内容(自学)    
(十一)外科营养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手术对人体代谢的影响。
(2)了解外科病人的营养需要和补充营养的方法。
2     .讲授内容(自学)    
(十二)外科感染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外科感染的发生病因、病程演变和防治原则。
(2)学会诊断疖、痈、蜂窝组织炎、丹毒、急性淋巴结炎、脓肿、甲沟炎和化脓性指头炎及治疗方法。
(3)熟悉败血症和脓血症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4)熟悉抗菌药物在外科感染中的应用。
2     .讲授内容(6     学时)    
§12.1  概论:     *外科感染的病因、病程演变、诊断及防治原则。
§12.2  软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的特点。
§12.3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的临床表现和处理。
§12.4  败血症和脓血症:     *     败血症和脓血症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12.5  特异性感染:破伤风和气性坏疸的临床表现和防治。
§12.6  抗菌药物的选择:临床应用抗菌素的适应症、药物选择和给药方法。
(十三)创伤和战伤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创伤的病因、分类和病理。
(2)掌握创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3)学会浅部伤口的清创术和换药方法。
2     .讲授内容(2     学时)    
§13.1  创伤的病理
§13.2       *创伤的诊断、临床表现。
§13.3       *创伤的治疗
§13.4  战伤处理原则和火线急救(自学)
§13.5  常规武器伤(自学)
§13.6  核武器复合伤(自学)
§13.7  化学武器伤(自学)
(十四)烧伤和冷伤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烧伤的病理和病程演变。
(2)熟悉烧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学会创面初期处理及补液方法。
(3)了解电击伤、化学烧伤的特点和急救处理。
2     .讲授内容(4     学时)    
§14.1  热烧伤:烧伤的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和诊断,烧伤的现场急救和创面处理,     *     烧伤的全身治疗,烧伤的治疗进展。
§14.2  电烧伤和化学烧伤:电烧伤和化学烧伤的临床表现和处理要点。
§14.3  冷伤(自学)
(十五)显微外科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显微外科的概况和工作范围。
(2)了解小血管吻合手术的基本原则。
2     .讲授内容(自学)    
(十六)肿瘤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肿瘤的病因、分类、良性和恶性肿瘤的病理临床特点。
(2)熟悉恶性肿瘤的检查诊断步骤和治疗原则。
(3)掌握常见体表良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2     .讲授内容(2     学时)    
§16.1  肿瘤概论:肿瘤的病因、分类,     *     良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恶性肿瘤的检查诊断步骤和治疗原则。
§16.2  常见体表肿瘤与肿块:常见体表肿瘤与肿块的诊断和治疗。
(十七)器官移植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移植外科的概况。
(2)熟悉皮肤移植的种类、适应症和方法。
(3)了解同种异体器官移植的基本方法。
2     .讲授内容(自学)    
(十八)颅内压增高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颅内压增高的机理和病因。
(2)熟悉颅内高压的病理生理及脑疝形成的机理。
(3)掌握颅内高压的临床表现。
2     .教学内容(2学时)
§18.1  概述: 颅内压的生理、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病理生理,     *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18.2  急性脑疝:     *     脑疝形成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着重讲解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和处理原则。
(十九)颅脑损伤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颅骨骨折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掌握原发性脑损伤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3)熟悉颅内血肿,掌握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诊断方法,了解其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4学时)
§19.2  颅骨损伤: 颅骨骨折的类型、     *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19.3  脑损伤:闭合性脑损伤机制:     *     原发性和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病机理、病理类型和临床表现;     *     颅内血肿的形成机理、颅内血肿(特别是硬膜外血肿)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开放性脑损伤的临床特点;     *脑损伤的处理原则。
§19.1  头皮损伤(自学):头皮血肿、裂伤和撕脱伤的表现特点和处理原则。
(二十)颅脑和脊髓先天性畸形    
1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几种常见的脑和脊髓先天性畸形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自学)
§20.1  先天性脑积水: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
§20.2  颅裂和脊柱裂:临床表现和诊断。
§20.3  狭颅症: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0.4  颅底陷入症: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二十一)颅内和椎管内肿瘤与血管性疾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颅内肿瘤的一般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2)了解椎管内肿瘤症状、检查方法及治疗原则。
(3)了解颅内和椎管内血管性疾病的症状及诊断和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自学)
§21.1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颅内肿瘤的概述、常见颅内肿瘤的一般特点;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特点、检查方法及治疗原则。
§21.2  颅内和椎管内血管性疾病:颅内动脉瘤、颅内动静脉畸形、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脑卒中的主要症状、检查方法及外科治疗的适应症。
(二十二)颜面部疾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唇部、腭部胚胎发育的过程和唇裂、腭裂的修补。
(2)了解腮腺混合瘤的病理特点及恶性倾向。
2     .教学内容(自学)
(二十三)颈部疾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原则。
(2)熟悉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3)熟悉颈淋巴结核的处理原则。
(4)掌握颈部肿块的检查方法。
2     .教学内容(2学时)
§23.1       甲状腺的局部解剖生理概要。     *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特殊检查及术前准备,手术原则和术后并发症。
§23.2  甲状腺癌的病理和诊断,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颈部肿块的检查方法。
(二十四)乳房疾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乳房的正确检查方法。
(2)熟悉乳房肿块的鉴别诊断要点。
(3)熟悉急性乳腺炎的诊断和防治。
(4)了解乳癌的外科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2学时)
§24.1       *乳房检查,急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乳房囊性增生病的诊断和处理。
§24.2  乳癌的临床表现,转移途径,检查方法,早期诊断要点。
(二十五)胸部损伤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胸部损伤的病理生理特点,急救处理原则。
(2)掌握肋骨骨折(气胸、血胸的临床表现、诊断、急救和治疗)。
(3)了解创伤性窒息、肺爆震伤、心脏损伤、胸腹联合伤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2学时)
§25.1  概论:     *胸部损伤分类和病理生理。     *     临床表现、诊断。预防。     *     治疗。
§25.2  肋骨骨折:病因,     *病理生理,     *     临床表现,     治疗。
§25.3  气胸:     *闭合性气胸,     *     开放性气胸,     *     张力性气胸。
§25.4  血胸:     *     血胸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
§25.5  创伤性窒息:临床表现、治疗。
§25.6  肺爆震伤:临床表现、治疗。
§25.7  心脏损伤:分类、临床表现、治疗。
§25.8  胸腹联合伤:临床表现、治疗。
(二十六)胸壁疾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先天性胸壁畸形、非特异性肋软骨炎、胸壁结核、胸壁肿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2     .教学内容(1学时)
§26.1  先天性胸壁畸形:漏斗胸、畸胸。
§26.2  非特异性肋软骨炎:临床表现、治疗。
§26.3  胸壁结核:病理、临床表现、治疗。
§26.4  胸壁肿瘤:诊断、治疗。
(二十七)脓胸    
1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急慢性脓胸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1学时)
§27.1  概论:病因、病理。
§27.2  急性脓胸: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7.3  慢性脓胸:病因,临床表现,治疗。
(二十八)肺部疾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支气管扩张和肺结核外科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掌握肺癌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了解肺良性肿瘤,肺转移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2     .教学内容(1学时)
§28.1  支气管扩张的外科治疗:手术适应症,禁忌症,术前准备,术后处理。
§28.2  肺包虫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8.3  肺癌:病因,     *     病理,     *     临床表现,     *     诊断,鉴别诊断,     *     治疗。
§28.5  肺良性肿瘤:分类,诊断,治疗。
(二十九)食管疾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食管癌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了解食管良性肿瘤、食管灼伤、贲门失驰缓症、食管憩室的诊断和治疗。
2     .教学内容(1学时)
§29.1  食管癌:病因,     *     病理,     *     临床表现,     *     诊断,鉴别诊断,     *     治疗。
§29.2  食管良性肿瘤:分类,诊断,治疗。
§29.3  腐蚀性食管灼伤:病理,诊断,治疗。
§29.4  贲门失驰缓症:病理,临床表现,治疗。
§29.5  食管憩室:分类,临床表现,治疗。
(三十)原发性纵隔肿瘤    
1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常见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自学)
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
(三十一)心脏疾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心脏外科概况。
(2)了解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原则。
(3)了解后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自学)
心内手术基础措施。先天性心脏病。后天性心脏病。
(三十二)胸主动脉瘤    
1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胸主动脉瘤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
2     .教学内容(自学)
病因,病理,诊断,治疗方法。
(三十三)腹外疝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腹外疝的概念、病因、病理和类型。
(2)熟悉腹股沟区的解剖。
(3)掌握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鉴别要点。
(4)熟悉腹股沟手术修补的基本原则。
(5)了解股疝的概念。
(6)熟悉绞窄性疝的手术处理原则。
2     .教学内容(2学时)
§33.1  腹外疝的病因、病理解剖和临床类型;     腹股沟区的局部解剖,包括腹股沟管、直疝三角和股管等;     *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腹股沟斜疝手术修补的基本原则。
§33.2  股管的解剖概要;股疝的鉴别诊断和手术修补原则。     *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的手术处理原则。
(三十四)腹部损伤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步骤。
(2)掌握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急救、早期诊断和治疗原则。
(3)熟悉外伤性肝、脾和肠破裂的鉴别诊断。
2     .教学内容(2学时)
§34.1  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急救和治疗原则,     *肝、脾破裂诊断和处理原则。
§34.2  胰、十二指肠损伤临床表现特点,小肠、结肠、直肠损伤的处理原则。
(三十五)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2)掌握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诊断方法。
(3)熟悉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病程演变和治疗原则。
(4)了解腹腔脓肿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2     .教学内容(2学时)
§35.1  腹膜的解剖和生理。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病因、病理、     *临床表现和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
§35.2  腹腔脓肿
(三十六)胃十二指肠疾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理。
(2)熟悉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表现特点。
(3)掌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的手术适应症。
(4)熟悉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急性大出血、瘢痕性幽门梗阻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5)了解手术方法的选择和手术后并发症。
(6)熟悉胃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4学时)
§36.1       *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手术适应症,手术原则,术后主要并发症的防治。
§36.2  自学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理。
§36.3  胃癌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三十七)肠疾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肠梗阻的病因、分类、病理和病理生理。
(2)熟悉肠梗阻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3)了解小肠肿瘤、肠息肉的诊断、治疗。
(4)熟悉结肠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     .教学内容(4学时)
§37.1       *     肠梗阻的病因,分类,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粘连性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的诊断。
§37.2  结肠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三十八)阑尾炎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阑尾炎的病理和临床分类。
(2)掌握急性阑尾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熟悉特殊类型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和处理原则。
(4)了解慢性阑尾炎的确诊和治疗。
2     .教学内容(2学时)
§38.1  急性阑尾炎的病理,临床分类,     *临床表现,诊断,     *     鉴别诊断和治疗。
§38.2  特殊类型阑尾炎的临床特点和处理原则,慢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
(三十九)急腹症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急腹症的诊断方法。
(2)熟悉急腹症的治疗原则。
2.自学内容
急腹症的诊断和治疗。
(四十)直肠肛管疾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直肠、肛管的解剖和检查方法。
(2)掌握肛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肛瘘、痔、直肠脱垂、直肠息肉的诊断和治疗。
(3)熟悉直肠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手术原则。
2     .教学内容(2学时)
§40.1  直肠、肛管的检查方法。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病因,     诊断和治疗方法。
§40.2  肛瘘的形成,分类和治疗方法,肛裂的临床表现,诊断,痔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40.3  直肠癌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手术原则。
(四十一)肝脏疾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肝脓肿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熟悉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了解肝脏解剖生理。
2     .教学内容(2学时)
§41.1  肝脓肿的病因,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阿米巴肝脓肿的手术指征。
§41.2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四十二)门静脉高压症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
(2)掌握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2学时)
§42.1  门静脉的解剖概要,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病理。
§42.2       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的治疗,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法。)
(四十三)胆道疾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胆石症和胆道感染的病因、病理。
(2)掌握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管结石,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3)掌握胆道蛔虫病的诊断和正确处理。
(4)了解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4学时)
§43.1  胆石症和胆道感染的病因、病理。
§43.2       *     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及化脓性胆管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3.3  慢性胆管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     胆道蛔虫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四十四)上消化道大出血的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常见原因。
(2)熟悉三个不同部位大出血的不同特点。
(3)了解手术探查的指征和步骤。
2.自学内容:
§44.1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常见病因及各类型的一般规律、不同特点。
§44.2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处理原则、手术探查指征。
(四十五)胰腺疾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急性胰腺炎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外科治疗。
(2)了解慢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掌握壶腹部癌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4)了解胰腺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2     .教学内容(2学时)
§45.1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病理,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外科治疗。
§45.2       *     胰腺癌和壶腹部癌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四十六)脾切除的适应症及其疗效    
1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脾切除的适应症及其疗效。
2.自学内容
脾切除的适应症及其疗效。
(四十七)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下肢缺血性和郁血性疾病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
(2)掌握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检查方法、诊断和治疗。
(3)熟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     .教学内容(2学时)
§47.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病理、不同早期的临床表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
§47.2       下肢静脉的系统解剖,     *     下肢浅静脉曲张的病因、临床表现、检查和诊断,并发症的防治,非手术和手术疗法的适应症以及手术的基本要求。
§47.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检查和诊断,预防和治疗原则。
(四十八)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检查和诊断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疾病的主要症状。
(2)了解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检查。
2     .教学内容(2学时)
§48.1  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疾病的症状:
*     与排尿或尿液有关症状,尿道分泌物,局部和放射性疼痛性功能症状,     *     泌尿系症状与疾病关系。
§48.2  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检查:
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影像学检查。
(四十九)泌尿、男生殖系统先天性畸形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肾、输尿管先天性畸形的临床表现、治疗。
(2)了解膀胱、尿道先天性畸形的临床表现、治疗。
(3)了解肾隐睾、包茎、包皮过长的临床表现、治疗。
2     .教学内容(1学时)
§49.1  概述
§49.2  肾和输尿管的先天性畸形:
孤立肾,肾发育不全,异位肾,蹄形肾,多囊肾,重复肾盂,输尿管膨出
§49.3  膀胱尿道先天性畸形:
膀胱外翻,尿道上裂,尿道下裂,隐睾,包茎和包皮过长。
(五十)泌尿系统损伤    
1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肾损伤、膀胱损伤、尿道损伤的症状、诊断和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2学时)
§50.1  肾损伤:     *病因、病理,     *     临床表现,     *     诊断,     *治疗。
§50.2  输尿管损伤:诊断,治疗。
§50.3  膀胱损伤:     *病因、病理,     *     临床表现、诊断,     *治疗。
§50.4  尿道损伤:     *病因、病理,     *     临床表现、诊断,     *治疗。
(     五十一     )     泌尿、男生殖系统感染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泌尿肾生殖系概况。
(2)了解肾、前列腺、附睾感染的症状、诊断及治疗。
(3)掌握慢性前列腺炎的综合治疗方法。
2     .教学内容(1学时)
§51.1  概论:发病机制,诱因,感染途径,诊断,治疗,临床类型。
§51.2  上尿路感染:急性肾盂肾炎,肾积脓,肾脓肿,肾周炎。
§51.3  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
§51.4  男生殖系感染:急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     附睾炎。
(五十二)泌尿、男生殖系统结核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泌尿系结核,男生殖系结核的病理。
(2)了解泌尿系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掌握肾结核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     .教学内容(1学时)
§52.1  泌尿系结核:     *病理,     *     临床表现,     *诊断,治疗。
§52.2  男生殖系结核:分类,诊断,治疗。
(五十三)泌尿系统梗阻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泌尿系梗阻原因及病理生理。
(2)了解肾积水症状、诊断、治疗。
(3)掌握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
(4)了解急性尿潴留。
2     .教学内容(1学时)
§53.1  概论:梗阻病因,病理生理。
§53.2  肾积水:诊断,治疗。
§53.3  良性前列腺增生:病因,     *病理,     *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53.4  急性尿潴留:病因,治疗。
(五十四)尿石症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泌尿系结石形成机制,结石成分,病理生理。
(2)掌握泌尿系结石在各部位主要症状,诊断,治疗。
2     .教学内容(2学时)
§54.1  概述:尿石形成机制,病因,病理生理。
§54.2  上尿路结石:     *     临床表现,     *诊断、鉴别诊断,     *治疗。
§54.3  膀胱结石: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54.4  尿道结石: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五十五)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肾癌、肾盂肿瘤、膀胱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了解睾丸肿瘤阴茎癌、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2     .教学内容(1学时)
§55.1  肾肿瘤:     *     肾癌,肾母细胞瘤,     *肾盂肿瘤。
§55.2  膀胱肿瘤:病因,     *     病理,     *     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治疗。
§55.3  阴茎癌: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55.4  睾丸肿瘤:临床表现,治疗。
§55.5  前列腺癌:临床表现,治疗。
(五十六)泌尿、男生殖系统的其他疾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肾下垂、精索静脉曲张,鞘膜积液,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2     .教学内容(自学)
肾下垂,精索静脉曲张,鞘膜积液,肾血管性高血压。
(五十七)肾上腺疾病的外科治疗    
1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皮质醇症,醛固酮症,儿茶酚胺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     .教学内容(自学)
皮质醇症,醛固酮症,儿茶酚胺症。
(五十八)男性节育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男性节育意义。
(2)了解输精管结扎术。
2     .教学内容(自学)
生殖生理,男性节育措施。
(五十九)运动系统理学检查法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运动系统理学诊断的基本检查法及各部位的局部检查法,以四肢大关节及脊柱为重点。
(2)了解运动系统的其他特殊检查,包括常用的周围神经检查法。
(3)了解检查结果的临床诊断意义。
2     .教学内容(自学)
§59.1  检查原则。
§59.2  望、触、运、量的内容和方法。
§59.3  各部位检查方法。
(六十)骨折概论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骨折的移位机理、临床表现及常见合并症和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2)熟悉骨折的急救及治疗骨折的原则;了解开放性骨折的处理特点;了解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畸形愈合的防治原则。
(3)了解手法复位的基本要求及外固定的损伤方法,包括小夹板、牵引及石膏绷带。
2     .教学内容(4学时)
§60.1  骨折的定义、成因、分类及骨折段的移位:     *     骨折的定义、病因、分类和骨折移位的机理。
§60.2  骨折的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     *骨折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60.3  骨折的并发症:     *常见合并症。
§60.4  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过程。
§60.5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60.6  骨折的急救:骨折的急救原则。
§60.7  治疗骨折的原则:     *治疗骨折的原则。
§60.8  开放性骨折的处理:开放性骨折的处理原则。
§60.9  开放性关节创伤的处理原则:开放性关节创伤的处理原则。
§60.10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的处理原则: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畸形愈合的防治原则。
(六十一)上肢骨折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肱骨干骨折、桡骨下端骨折的移位特点、诊断和治疗。
(2)了解锁骨骨折、肱骨髁上骨折及前臂双骨折的移位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2学时)
§61.1  锁骨骨折:锁骨骨折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61.3  肱骨干骨折:     *     肱骨干骨折的移位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61.4  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上骨折的分类、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原则。
§61.5  桡骨下端骨折:     *桡骨下端骨折的病因分类、移位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61.2  (自学)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病因、分类、诊断和治疗原则。
(六十二)手外伤    
1     .教学基本要求    
(1)复习手部解剖、功能特点。
(2)了解手外伤的检查方法。
(3)熟悉手部外伤的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1学时)
手的解剖、生理,     *手外伤的检查及治疗原则。
(自学)手部肌腱、神经及关节损伤的治疗原则。
(六十三)下肢骨折及关节损伤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股骨转子间骨折及胫腓骨骨折的移位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2)熟悉股骨颈骨折、膝部半月板损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2学时)
§63.1  股骨颈骨折:     *     股骨颈骨折的病因、移位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
§63.2  股骨转子间骨折:     *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因、移位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
§63.3  股骨干骨折:股骨干骨折的病因、移位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
§63.6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63.7  小腿骨折及跟腱断裂:     *胫腓骨骨折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自学:
§63.4  髌骨骨折:髌骨骨折的病因、移位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
§63.5  膝关节韧带损伤及所引起的不稳定:膝关节韧带损伤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63.7  小腿骨折及跟腱断裂:跟腱断裂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63.8  踝关节损伤:踝部骨折及扭伤的病因、分类、诊断和治疗原则。
§63.9  跟骨骨折:跟骨骨折及跟腱断裂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63.10  足骨骨折:足骨骨折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六十四)脊柱与骨盆骨折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胸腰椎骨折的分类、临床表现、急救处理及治疗原则。
(2)了解颈椎骨折的治疗原则。
(3)熟悉骨盆骨折的分类、并发症和处理原则。
2     .教学内容(2学时)
§64.1  脊柱骨折:     *胸腰椎骨折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64.2  脊髓损伤:脊柱骨折,脱位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诊断、截瘫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原则。
§64.3  骨盆骨折:     *骨盆骨折的分类、并发症、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自学:
§64.1  脊柱骨折:颈椎骨折的分类、临床表现、急救及治疗原则。
(六十五)关节脱位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肩及髋关节脱位的诊断及复位方法。
(2)熟悉肘关节脱位及小儿桡骨头半脱位的诊断及复位方法。
2     .教学内容(1学时)
§65.1  概论:关节脱位概论。
§65.2  肩关节脱位:肩关节脱位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65.3  肘关节脱位:     *肘关节脱位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65.4  桡骨小头脱位:     *桡骨小头半脱位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65.5  髋关节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自学:
§65.6  颞下颌关节脱位:颞下颌关节脱位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六十六)周围神经损伤    
1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1学时)
§66.1  概论: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与诊断及治疗原则。
§66.2  上肢神经损伤:臂丛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解剖、损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66.3  下肢神经损伤:坐骨神经、胫神经与腓总神经的解剖、损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六十七)断肢(指)再植    
1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断肢再植的原则、断肢的保存、治疗原则和手术指征。
了解我国断肢再植的成就。
2     .教学内容(自学)
断肢(指)再植的病理、病人的急救、断肢的保存、断肢再植的指征及手术要点、术后处理及并发症的防治。
(六十八)运动系统慢性损伤    
1     .教学基本要求    
熟悉常见的慢性损伤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2学时)
§68.1  概论:     *常见慢性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68.3  狭窄性腱鞘炎:     *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68.4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     *腕管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68.6  肱骨外上髁炎:     *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68.7  疲劳骨折:     *第二跖骨疲劳骨折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68.8  慢性韧带损伤:棘上韧带损伤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68.9  慢性关节损伤:髌骨软骨软化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68.11  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自学:
§68.2  滑囊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68.5  腱鞘囊肿: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68.10  慢性骨骺损伤:胫骨结节骨软骨病、月骨骨软骨病、股骨头软骨病、椎体骨软骨病、和剥脱性骨软骨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六十九)腰腿痛和颈肩痛    
1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腰腿痛及颈肩痛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2学时)
§69.1  腰腿痛:腰腿痛概论、病因、发病机理、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腰椎间盘退变和突出症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69.2  颈肩痛:颈椎间盘退变和突出症、上颈段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原则。
(七十)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骨或关节急性化脓性感染的发病机理、早期诊断及治疗原则。
(2)熟悉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因、诊断及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1学时)
§70.1  化脓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发病机理及病理、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治疗原则。     *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因、诊断及治疗原则和手术方法的选择。
§70.2  化脓性关节炎:     *化脓性关节炎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七十一)骨与关节结核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骨与关节结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髋关节结核及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手术指征。
(3)了解关节结核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1学时)
§71.1  概论:病因、病理、     *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71.2  脊柱结核:     *髋关节结核及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71.3  髋关节结核:     *髋关节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71.4  膝关节结核:膝关节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自学:
§71.5  掌、指关节结核:掌、指关节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七十二)非化脓性关节炎    
1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肩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大骨节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自学)
§72.1  骨关节病:
骨关节病的病因、分类、病理、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72.2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72.3  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72.4  松毛虫性骨关节病:
松毛虫性骨关节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七十三)运动系统畸形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先天性运动系统畸形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2)了解姿态性畸形的临床表现及防治原则。
2     .教学内容(自学)
§73.1  先天性畸形: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及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73.2  姿态性畸形:
先天性斜颈、脊柱侧弯、平足症、足母外翻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防治原则。
(七十四)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1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自学)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临床表现,检查方法、预防、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七十五)骨肿瘤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骨肿瘤的分类、良性与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了解骨软骨瘤、软骨瘤、骨巨细胞瘤及骨肉瘤的临床表现、X线诊断和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1学时)
§75.1  概论:
*     分类、良性与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75.2  良性肿瘤:
*良性骨组织肿瘤(骨软骨瘤、内生软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75.3  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75.4  原发性恶性肿瘤:
原发性恶性骨组织瘤(骨肉瘤、软骨肉瘤、骨纤维肉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自学:
§75.6  关节与腱鞘的肿瘤和瘤样病损:
滑膜性软骨化生、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滑膜肉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75.7  骨的瘤样病变损:
骨囊肿、动脉瘤性骨囊肿、嗜酸性肉芽肿、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的临床, 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 五、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外科学》(第四版),裘法祖、孟承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1)《实用外科学》,石美鑫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nbs, p;      (2)《外科手术学》,黄志强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现代外科疾病诊断与治疗》(第十版),纪宗正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
(4)《Textbook of Surgery》(15th.ed. ), Davidc. Sabiston, et al, Harcourt Asia PTE Ltd.

   
妇产科学教学大纲
学         分:2                                                                                               学         时:36    
适用专业:专升本医学专业                                                               课程性质:临床专业课
        课:专业基础                                                                                     制定日期:2003年4月
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妇产科是整个医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临床专业理论课,它关系到广大妇女和下一代的健康和安全。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为今后学生从事临床医学工作和进行医学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妇女和非妊娠状态下的生理及可能有的各种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同时掌握妇女如何采用科学的方法控制生育,有利于母婴健康。为医学生今后从事临床医学工作和进行医学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女性骨盆的形态与结构,熟悉与分娩有关解剖特点。
(2)熟悉女性外、内生殖器的解剖及与邻近器官的关系。
(3)熟悉盆腔血管、淋巴及神经分布。
(4)了解女性骨盆底的解剖。
2     .教学内容    
§1.1  骨盆
*骨盆的类型、平面和径线。     *骨盆轴。骨盆与分娩相关的解剖特点。
§1.2  外生殖器
外阴的范围和组成。
§1.3  内生殖器
*内生殖器及其功能。内生殖器与邻近器官的关系。
§1.4  血管、淋巴及神经
*盆腔血管来源与分支。     盆腔淋巴分布与各器官淋巴管的流经方向。
§1.5  骨盆底
骨盆底。会阴。
(二)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妇女一生中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2)掌握卵泡发育的过程和性激素的分泌。
(3)熟悉性激素的生理作用和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
(4)熟悉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
2     .教学内容    
§2.1  妇女一生各时期的生理特点
新生儿期。幼年期。青春期。性成熟期。更年期。老年期。
§2.2  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
月经生理。经期卫生。
§2.3  卵巢的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
*卵巢的生理功能。卵泡发育、黄体形成的周期改变。     *     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2.4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关系
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垂体前叶对卵巢功能的调节。     卵巢性激素对下丘脑的调节。
(三)妊娠生理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卵子的受精及受精卵的输送、发育、着床的过程。
(2)熟悉胎盘的形成及胎盘的功能。
(3)熟悉妊娠期母体生理变化特点。
(4)了解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特点。
2     .教学内容    
§3.1  受精及受精卵发育、输送与着床
受精过程。     受精卵的发育和着床。
§3.2  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其功能
*胎盘的构成和功能。胎膜、脐带和羊水。
§3.3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及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系统的变化。     *泌尿系统的变化。母体其它系统或器官的变化。
§3.4  胎儿发育及其生理特点
胎儿发育的特征。     胎儿的生理特点。
(四)妊娠诊断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早期、中期及晚期妊娠的诊断方法并了解其原理。
(2)熟悉胎产式、胎先露和胎方位的定义及判定。
2     .教学内容    
§4.1  早期妊娠的诊断
*病史与症状。检查与体征。     *辅助检查。
§4.2  中期、晚期妊娠的诊断
病史与症状。检查与体征。辅助检查。
§4.3  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
*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的定义。
(五)孕期监护及保健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产前检查和建立围产医学的重要意义。
(2)熟悉产前检查内容。
(3)了解孕妇管理内容。
(4)熟悉胎儿及其成熟度监护的方法及意义。
(5)了解妊娠期常见的症状及处理方法。
2     .教学内容    
§5.1  孕妇监护及孕妇管理。
产前检查的时间。     *首次产前检查和复诊产前检查内容。孕妇管理。
§5.2  胎儿及其成熟度的监护
胎儿宫内监护。     *胎盘功能检查和胎儿成熟度检查。胎儿宫内诊断。
§5.3  妊娠期常见症状及处理
常见症状及处理。
(六)正常分娩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决定分娩的因素。
(2)熟悉忱先露的分娩机转。
(3)掌握分娩的临床经过及其处理。
2     .教学内容    
§6.1  决定分娩的三因素
*     产力。     产道。     胎儿。
§6.2  忱先露的分娩机制
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冲、复位及外旋转、胎儿娩出。
§6.3  分娩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先兆临产的临床表现。     *临产的诊断和产程分期。     *三产程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七)正常产褥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产褥期产妇各系统,特别是生殖系统和乳腺的生理变化。
(2)了解有关正常产褥期的护理和处理。
2     .教学内容    
§7.1  产褥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腺的变化。其它系统的变化。
§7.2  产褥期处理及保健
常见异常情况的处理。
(八)妊娠病理    
(1)掌握流产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处理。
(2)熟悉几种特殊形式流产的临床表现及其处理原则。
(3)了解妊娠剧吐的发病机制及处理原则。
(4)掌握异位妊娠的定义和分类。
(5)熟悉输卵管妊娠的临床特点及各种辅助诊断方法。
(6)掌握输卵管妊娠的处理原则。
(7)熟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基本病理变化。
(8)掌握妊高征的临床分类。
(9)熟悉妊高征的处理原则。
(10)了解妊高征对母儿的影响。
(11)了解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2)熟悉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各种辅助检查。
(13)了解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母儿的影响。
(14)熟悉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处理原则。
(15)了解前置胎盘的病因及分类。
(16)熟悉前置胎盘的诊断要点及处理原则。
(17)了解胎盘早剥的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18)熟悉胎盘早剥的诊断要点及处理原则。
(19)了解胎儿宫内窘迫的概念、原因、分类及防治对降低围产儿死亡的意义。
(20)熟悉胎儿窘迫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
(22)了解羊水过多的诊断和处理。
(23)了解羊水过少对胎儿的危害性及其处理方法。
(24)了解胎膜早破的病因及诊断方法。
(25)掌握胎膜早破对母儿的影响及其处理原则。
(26)熟悉早产的定义和处理原则。
(27)熟悉过期妊娠对胎儿的危害性及诊断方法。
2     .教学内容    
§8.1  流产
流产定义。流产的常见原因和病理变化。     *流产的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和处理。     几种特殊类型流产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8.2  异位妊娠
异位妊娠的定义和分类。     *输卵管妊娠的临床特点及辅助诊断方法。     *输卵管妊娠的处理原则。
§8.3  妊娠剧吐
妊娠剧吐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8.4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     *妊高征各类型的诊断标准和和并发症。妊高征对母儿的影响。     *     中、重度妊高征的处理原则。
§8.5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理及临床表现特点。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各项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对母儿的影响。     *处理原则。
§8.6  前置胎盘
病因、分类和临床表现。并发症和对母儿影响。     *诊断和辅助诊断方法。     *处理原则。
§8.7  胎盘早期剥离
病因、病理生理机理。     *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并发症。
§8.8  胎儿宫内窘迫
胎儿宫内窘迫的概念、发病原因及分类。     *     胎儿宫内窘迫的临床表现及辅助诊断方法。胎儿宫内窘迫防治意义。
§8.9  羊水量异常
急性和慢性羊水过多的诊断和处理。羊水过少的定义及对胎儿的影响和临床处理。
§8.10  胎膜早破
胎膜早破的病因及诊断。     *胎膜早破对母儿的影响及其处理原则。
§8.11  早产
早产的定义。临床表现。     *处理原则。
§8.12  过期妊娠
*定义。     *对胎儿的影响。     *     胎盘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处理方法。
(九)双胎妊娠、胎儿发育异常及死胎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双胎妊娠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2)了解巨大儿对母儿的影响及其处理。
(3)了解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病因、分类及诊断。
(4)熟悉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治疗原则
(5)了解先天性畸形的几种类型。
(6)了解死胎几种病因及临床表现。
2     .教学内容    
§9.1 双胎妊娠
双胎的分类。临床表现。     *诊断及辅助检查。     *处理原则。
§9.2 巨大儿
巨大儿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对母儿的影响。处理原则。
§9.3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定义。病因及分类。诊断及辅助检查。     *治疗原则。
§9.4 先天性畸形
无脑儿。脊柱裂。脑积水。
§9.5 死胎
死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处理原则。
(十)妊娠合并症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妊娠与心脏病二者间相互影响。
(2)熟悉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早期心衰的诊断。
(3)熟悉妊娠合并心脏病的临床处理。
(4)熟悉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严重性以及二者间相互影响。
(5)了解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6)掌握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原则(尤其是重症肝炎)。
(7)了解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对妊娠的影响及其防治的意义。
(8)了解妊娠合并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的异同。
(9)了解妊娠与糖尿病间的相互影响。
(10)熟悉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11)了解妊娠与慢性肾炎间的相互影响及处理原则。
(12)了解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处理。
(13)了解妊娠期阑尾炎的特点及处理原则。
2     .教学内容    
§10.1  心脏病
妊娠、分娩对心脏病的影响。妊娠合并心脏病的种类。     *早期心力衰竭的诊断和防治。
§10.2  急性病毒性肝炎
妊娠与病毒性二者相互影响。     *     重症肝炎对母儿的影响和鉴别诊断。     *防治措施。
§10.3  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对妊娠的影响及防治。
§10.4 糖尿病
*妊娠合并糖尿病与妊娠期糖尿病。妊娠与糖尿病的相互影响。     *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依据及处理原则。
§10.5 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分型及与妊娠间的相互影响。妊娠期慢性肾炎的处理原则。
§10.6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与妊娠。     *临床表现特点及处理。
§10.7 阑尾炎
*妊娠期阑尾炎的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     *处理原则
(十一)产前诊断与遗传咨询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产前诊断与遗传咨询的意义及遗传性疾病的常见类型。
(2)了解产前诊断的对象及常用方法。
(3)了解遗传咨询的范围、步骤及注意事项。
2.       教学内容    
§11.1 遗传性疾病的分类
产前诊断与遗传咨询的定义。遗传性疾病的分类。
§11.2 产前诊断
产前诊断的对象及常用方法。
§11.3 遗传咨询
遗传咨询的范围、步骤及注意事项。
(十二)异常分娩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产力异常、产道异常、胎儿异常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2)了解异常分娩中的主要问题。
(3)熟悉异常分娩的处理原则和并发症的防治措施。
2     .教学内容    
§12.1  产力异常
产力异常的类型。     *子宫收缩乏力的临床特点和处理。     *产力异常对母儿的影响及其防治。
§12.2  产道异常
产道异常的分类及骨盆狭窄的诊断。骨盆狭窄的处理原则。骨盆狭窄对母儿影响。
§12.3  胎儿异常
*胎儿胎位异常的原因、诊断和处理。胎位异常对母儿的影响。
(十三)分娩并发症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产后出血的原因、临床表现及诊断。
(2)熟悉产后出血的各种预防措施。
(3)掌握产后出血的处理方法。
(4)了解子宫破裂的原因。
(5)熟悉子宫先兆破裂、子宫破裂的临床表现。
(6)熟悉子宫破裂的防治措施。
(7)了解羊水栓塞的病因及其病理生理变化。
(8)掌握羊水栓塞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
(9)熟悉羊水栓塞的急救措施及其并发症的处理以及产科处理。
(10)了解脐带异常对胎儿的影响及处理。
2     .教学内容    
§12.1  子宫破裂
病因。     *先兆子宫破裂、子宫破裂的临床表现。     *熟悉子宫破裂的防治措施。
§12.2  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的原因、临床表现及诊断。产后出血的各种预防措施。     *产后出血的处理方法及应急抢救原则。
§12.3  羊水栓塞
羊水栓塞的病因及其病理生理变化。     *羊水栓塞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     *羊水栓塞的急救措施及其并发症的处理。
§12.4 脐带异常
脐带长度异常。附着异常。导致血流障碍的脐带异常。
(十四)异常产褥    
1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产褥感染的常见病菌、诱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措施。
(2)了解晚期产后出血的病因及处理。
(3)了解产褥期抑郁症的治疗原则。
(4)了解产褥期中暑的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    
§14.1  产褥感染
*产褥感染和产褥病率的概念。病因、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处理。
§14.2 晚期产后出血
晚期产后出血的定义。     *常见病因及处理
§14.3 产褥期抑郁症
产褥期抑郁症的表现及治疗原则。
§14.4 产褥期中暑
产褥期中暑的表现及治疗原则。
(十五)妇科病史的检查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妇科病史采集特点。
(2)熟悉妇科检查方法和要求。
(3)了解常用妇科特殊检查。
2     .教学内容    
§14.1  妇科病史
妇科病史采集特点和病史书写内容。
§14.2  体格检查
准备及注意事项。检查方法和步骤。
§14.3  妇科常用特殊检查
阴道分泌物悬滴检查。阴道脱落细胞检查。外阴、阴道及宫颈活组织检查。
(十六)外阴及阴道炎症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女性生殖系统的自然防御机制。了解性传染性疾病的致病菌、感染途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2)掌握滴虫性、霉菌性阴道炎的病因、临床表现的诊断处理原则。
(3)了解老年性阴道炎的病因、临床表现的诊断处理原则。
2     .教学内容    
§16.1 前庭大腺炎及前庭大腺囊肿
前庭大腺炎及前庭大腺囊肿的临床特点及处理。
§16.2  滴虫性阴道炎症
*滴虫性性阴道炎症的病因、传染方式、临床表现、诊断和预防处理原则。
§16.3  霉菌性阴道炎症
*霉菌性阴道炎症的病因、传染方式、临床表现、诊断和预防处理原则。
§16.4 细菌性阴道病
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
§16.5 老年性阴道炎
*老年性阴道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
§16.6 婴幼儿阴道炎
婴幼儿阴道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
§16.7 外阴尖锐湿疣
外阴尖锐湿疣的传染方式、临床特征和治疗。
§16.8 淋 病
淋病的特点、感染途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依据和治疗。
(十七)子宫颈炎症    
1     .基本要求    
(1)熟悉急性宫颈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2)掌握慢性宫颈炎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    
§17.1 急性宫颈炎
*急性宫颈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17.2 慢性宫颈炎
*慢性宫颈炎的病理、宫颈糜烂的分度、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十八)盆腔炎症    
1.       基本要求    
(1)熟悉急性盆腔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不同发展过程的临床表现,认识积极预防及彻底治疗的原则和其重要性。
(2)熟悉慢性盆腔炎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3)熟悉女性生殖器结核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4)了解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病原体及其特点、感染途径、临床特征和治疗。
(5)了解支原体感染病原体及其特点、感染途径、临床特征和治疗。
2     .教学内容    
§18.1 急性盆腔炎
(1)     *急性盆腔炎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18.2 慢性盆腔炎
(2)     *慢性盆腔炎的病理变化、诊断和治疗。
§18.3     *生殖器结核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18.4 沙眼衣原体感染
特征、传染途径、临床特征、诊断依据和治疗。
§18.5 支原体感染
特征、传染途径、临床特征、诊断依据和治疗。
(十九)外阴色素减退疾病及外阴瘙痒    
1     .基本要求    
了解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及外阴硬化性苔藓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处理原则。
2.       教学内容    
§19.1 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
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临床特点及处理。
§19.2 外阴硬化性苔藓
外阴硬化性苔藓临床特点及处理。
(二十)外阴肿瘤    
1     .基本要求    
(1)了解外阴常见的良性肿瘤及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
(2)了解常见外阴恶性肿瘤的表现及处理原则。
2     .教学内容    
§20.1 外阴常见的良性肿瘤
常见类型。表现。处理原则。
§20.2 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
病理。临床表现。处理原则。
§20.3 外阴恶性肿瘤
外阴鳞状细胞癌。外阴恶性黑色素瘤。
(二十一)子宫颈癌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子宫颈癌的病理变化并熟悉其转移途径。
(2)熟悉其早期诊断方法和临床分期。
(3)掌握子宫颈癌的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    
子宫颈癌的组织发生学和病理变化。     *子宫颈癌的转移途径。     *     子宫颈癌的临床分期。
*早期诊断方法。     *子宫颈癌的治疗原则。
(二十二)子宫肿瘤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子宫肌瘤的类型、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2)熟悉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3)了解子宫肉瘤的分类、表现及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    
§22.1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的发病情况。     *子宫肌瘤的病理变化和分类。     *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与类型的关系。     *子宫肌瘤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原则。
§22.2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情况和致病因素。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和早期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癌的辅助诊断方法。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原则。
§22.3 子宫肉瘤
子宫肉瘤的分类。表现及治疗原则。
(二十三)卵巢肿瘤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卵巢肿瘤的组织发生学分类法及常见肿瘤的病理和临床特点。
(2)熟悉良恶性卵巢肿瘤的鉴别诊断。
(3)熟悉卵巢肿瘤的常见并发症及其诊断与处理原则,明确早期发现和手术是防治卵巢恶性肿瘤的关键。
(4)了解卵巢肿瘤合并妊娠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2     .教学内容    
卵巢肿瘤的发病情况。     组织发生学分类。     *     常见的几种卵巢肿瘤的病理和临床特征。     卵巢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卵巢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和辅助诊断方法。     *卵巢肿瘤的并发症及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方法。     *治疗原则(手术、化疗和放射方法)。
(二十四)输卵管肿瘤    
1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原发性输卵管癌的表现及处理原则。
2     .教学内容    
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二十五)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葡萄胎的定义、分类。
(2)熟悉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的病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随访要求。
(3)了解胎盘部位的滋养细胞肿瘤的定义、表现及处理原则。
2     .教学内容    
§25.1  葡萄胎
葡萄胎的定义和分类。     *葡萄胎的病理、临床特征、辅助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随访要求。
§25.2  侵蚀性葡萄胎
定义。     *病理变化和转归。     *临床特征和诊断。     *治疗和随访。
§25.3  绒毛膜癌
*病程变化。     *临床表现和转移灶表现。     *治疗和随访(     化学治疗)。
§25.4 胎盘部位的滋养细胞肿瘤
胎盘部位的滋养细胞肿瘤的定义、表现及处理原则。
(二十六)月经失调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功血的主要病因及出血机理。
(2)熟悉功血的临床类型及其特征。
(3)了解功血的常用诊断方法及鉴别诊断要点。
(4)熟悉功血的治疗原则与治疗措施。
(5)明确闭经乃是症状而非病名(包括不同病因和发病机理)。
(6)熟悉闭经的常用诊断方法。
(7)熟悉不同原因的闭经的处理原则。
(8)了解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定义、病理生理。
(9)了解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10)了解痛经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11)了解痛经的临床表现。
(12)熟悉痛经的防治方法。
(13)了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14)了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及发病机理。
(15)熟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防治措施。
2     .教学内容    
§26.1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主要病因及出血机理。     *临床类型及特征。常用诊断方法及鉴别诊断要点。     *     功血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措施。
§26.2  闭经
闭经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     闭经的诊断步骤和辅助诊断方法。     *     不同病因的处理方案。
§26.3 多囊卵巢综合症
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定义、病理生理。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26.4 痛经
病因和发病机理。临床表现。     *防治方法。
§26.5 围绝经期综合征
临床表现特征。病因及发病机理(激素变化和其影响)。     *防治措施(激素替代治疗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二十七)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瘤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和病理。
(2)熟悉其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
(3)掌握其治疗原则。
(4)了解子宫腺肌瘤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2     .教学内容    
§27.1  子宫内膜异位症
定义和发病原因的几种学说。     *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临床分期。临床表现特征和诊断方法。     *     非手术和手术疗法及预防措施。
§27.2  子宫腺肌瘤
概念和病因。     *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
(二十八)女性生殖器官发育异常    
1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女性生殖器官的发生、常见的异常类型及性分化异常类型。
2     .教学内容    
女性生殖器官的发生。女性生殖器官发育异常常见的类型。性分化异常常见类型。
(二十九)女性生殖器官损伤性疾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阴道前后壁脱垂的表现及防治方法。
(2)熟悉子宫脱垂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3)了解子宫脱垂的诊断。
(4)掌握子宫脱垂的分度及治疗原则。
(5)了解生殖器官瘘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防治。
2     .教学内容    
§29.1 阴道脱垂
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
§29.2 子宫脱垂
*子宫脱垂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诊断。     *子宫脱垂的分度和治疗原则。
§29.3 生殖器官瘘
尿瘘。粪瘘。
(三十)不孕症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不孕症的有关因素。
(2)掌握不孕症的检查程序及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    
定义和有关因素。     *检查程序和诊断方法。不同原因的治疗措施。
(三十一)计划生育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女性常用避孕措施的避孕原理和临床使用方法。
(2)熟悉避孕失败补救措施,人工流产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的防治。
2     .教学内容    
§31.1  工具避孕
宫内节育环的种类。     *宫内节育器的避孕原理。     *禁忌症、副作用及并发症的防治。
§31.2  工人流产
人工流产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并发症的防治。
(三十二)妇女保健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妇女保健的意义、组织结构及工作任务。
(2)了解生殖健康的内涵及妇女保健常用的检测指标。
2.       教学内容    
妇女保健的意义、组织结构及工作任务。生殖健康的内涵及妇女保健常用的检测指标。
(三十三)妇产科常用特殊检查    
1.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各种常用检查的方法、原理及临床应用。
2     .教学内容    
各种特殊检查的方法、原理及临床应用。
(三十四)妇产科常用特殊药物    
1     .基本要求    
了解各类药物药理作用、适应症。
2     .教学内容    
各类药物药理作用、适应症。
四、学时分配
序号
名      称
学时
十二
十三
十五
十六、十八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妊娠生理
妊娠诊断
孕期监护及保健
正常分娩
正常产褥
病理妊娠
妊娠合并症
异常分娩
分娩并发症
妇科病史及检查
阴道炎症、盆腔炎症
子宫颈癌
子宫肿瘤
卵巢肿瘤
妊娠滋养叶疾病
月经失调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瘤
女性生殖器官损伤性疾病
不孕症
计划生育
1
1
1
1
1
1
1
4
2
 3
2
1
1
1
2
2
3
2
2
1
1
1
五、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妇产科学,王淑玉主编,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妇产科理论与实践,王淑贞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实用妇产科学,王淑贞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六、说明
“     *”表示重点内容;“     ”表示难点内容。
大纲撰写人:扬州大学医学院妇产教研室卢红梅(讲师)。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名称:传染病学
2     、教学时数:总学时  36学时(理论课:30学时,实习课:6学时)
3     、适用专业:专升本临床医学
4     、课程性质:专业课
5     、先修课:诊断学、内科学、儿科学、外科学
(二)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染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易在人群中流行。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一些国内没有或已经消灭的传染病有可能从国外输入。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和规律,以及诊断与防治措施。它是一门临床医学。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只有学好传染病学,才能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
(三)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1)各种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2)发病机理;(3)临床表现;(4)诊断、鉴别诊断;(5)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了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使学生初步掌握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技能,为毕业后参加防治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保障人民的健康服务。
(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1     、总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传染病发生的条件,流行过程和预防。
②理解当前传染病流行特点,传染病学研究的范围。
③掌握传染过程中五种表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    
①感染与免疫
*感染的定义及与传染的区别。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应答。
传染过程中病原体作用。
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
③传染病的发病机理
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组织损伤的发生机理,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④传染病的特征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常见症状与体征,临床类型。
⑤传染病的诊断
*传染病的综合诊断方法: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
⑥传染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病原治疗、对症治疗、合并症治疗、后遗症治疗。
⑦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     *控制传染源的基本要求,切断传播途径的主要方法,保护易感人群:特异性主动免疫及被动免疫的措施和方法。
2     、病毒性肝炎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各种肝炎病原学特点,鉴别诊断,预防措施。
②理解各种肝炎的发病机制,机体免疫反应的重要性,重要的病理生理,实验室检查。
③掌握病毒性肝炎抗原抗体系统,各型肝炎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及分型,诊断依据,治疗方法。
(2     )教学内容    
①病因和流行病学
病因: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丁型肝炎病毒特点、     *     抗原抗体系统。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与免疫力,流行特征。
②发病机制和病理
HAV、HBV、HCV、HDV、HEV感染发病机理,临床各型肝炎的病理特点,     *病理生理。
③临床特点
*潜伏期,病毒性肝炎的共同临床表现及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④实验室与特殊检查
血常规,     *肝功能、各型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诊断指标及临床意义。
⑤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与特殊检查资料,鉴别诊断。
⑥治疗
无特效治疗,综合治疗。急性肝炎治疗,慢性肝炎治疗:护肝治疗、     抗病毒治疗,     *重症肝炎治疗措施。
⑦预后
⑧预防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3     、流行性乙型脑炎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乙脑的常见并发症、后遗症,预防。
②理解乙脑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理及鉴别诊断。
③掌握乙脑的典型的临床经过和病程各期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    
①病因和流行病学
病因:乙脑病毒特点,理化性质,抗原抗体。
流行病学:     *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传染源:人和动物,     *蚊虫为传播媒介,人群易感性,     *流行特征。
②发病机制和病理
发病机制:乙脑病毒引起脑部及全身病变的过程。
病理:主要病变部位,病理变化。
③临床特点
潜伏期,     *典型临床经过及各期临床表现,临床类型,并发症。
④实验室与特殊检查
*血常规、     *脑脊液检查、     *血清学检查,乙脑病毒抗原测定,病毒分离。
⑤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
⑥治疗
*一般治疗,对症治疗:     *高热,抽搐,呼吸衰竭的处理,抗病毒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恢复期及后遗症治疗。
⑦预后
⑧预防
以采取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
4     、流行性出血热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汉坦病毒属的特性,鉴别诊断和预防。
②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理,病理生理,解剖,以及实验室检查。
③掌握流行性出血热的典型的五期经过和各期临床表现,临床类型,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    
①病因和流行病学
病因:汉坦病毒的特性及血清型。
流行病学:     *宿主动物与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②发病机制和病理
发病机理,     *出血、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机制,     *基本病理变化。
③临床特点
临床表现:潜伏期,     *病程五期经过及各期的临床表现,临床类型。并发症。
④实验室与特殊检查
*血常规、     *尿常规、     *肾功能检查、     *血清学检查,病原学检查。
⑤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主要临床特征,血、尿常规检查,血清学检查,病原学检查。临床类型。鉴别诊断。
⑥治疗
*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各期治疗原则,并发症治疗。
⑦预后
⑧预防
疫情监测,防鼠、灭鼠,注意卫生,疫苗注射。
5     、艾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我国艾滋病流行状况,病原学特性,防治的主要问题,治疗原则。
②理解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及预防措施。
③掌握艾滋病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各期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标准。
(2     )教学内容    
①病因和流行病学
病因:HIV特性。
流行病学:艾滋病流行状况,     *传染源,     *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高危人群。
②发病机制和病理
发病机理,病理特点。
③临床特点
潜伏期,临床经过:     *各期临床表现,AIDS常见各系统的临床表现。,
④实验室与特殊检查
常规检查、     *免疫学检查、     *病毒学检查。
⑤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鉴别诊断。
⑥治疗
*抗病毒治疗,抗感染及抗肿瘤等综合治疗,调节、重建免疫功能,对症和支持治疗。
⑦预后
⑧预防
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是关键,保护人群。
6     、败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致病菌的变迁,常见致病菌,败血症的发病机制及预防。
②理解败血症与毒血症、菌血症的区别,败血症的实验室检查。
③掌握败血症的表现特点,诊断依据,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的鉴别及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    
①病因和流行病学
病因:败血症常见病原菌种类,医院内感染败血症病原菌的特点。
流行病学:发病率,病原菌变化,易感人群。
②发病机制和病理
发病机理,病理变化。
③临床特点
*败血症的基本临床表现,     *不同致病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特殊类型败血症。
④实验室与特殊检查
*血常规,     *病原学检查,其他检查。
⑤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鉴别诊断。
⑥治疗
支持和对症治疗,病原治疗:     *治疗原则,     *抗菌药物的选择,局部病灶处理,其他治疗。
⑦预后
⑧预防
针对感染途径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感染扩散。
7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脑膜炎双球菌的特点,我国的流行菌群、变迁及耐药情况,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措施。
②理解流脑的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
③掌握流脑各型各期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    
①病因和流行病学
病因:脑膜炎奈瑟菌的生化特性、菌群及耐药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流行特征。
②发病机制和病理
发病机制,各期病理特点。
③临床特点
潜伏期,分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普通型四期的症状和体征,     *暴发型各型临床表现,其他各型的临床表现。
④实验室与特殊检查
*血常规,     *脑脊液检查,     *细菌学检查,免疫学试验及其他检查。
⑤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⑥治疗
普通型治疗:一般治疗、     *病原治疗、对症治疗,     *暴发型治疗,慢性败血症治疗。
⑦预后
⑧预防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8     、伤寒、副伤寒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伤寒杆菌的生化特性,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措施。各种副伤寒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②理解伤寒发病机理,病理解剖。
③掌握伤寒各期的临床表现、复发与再燃的定义,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查的诊断价值,肥达氏反应的意义和应用,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    
①病因和流行病学
病因: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的生化特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②发病机制和病理
发病机制:两次菌血症,病理特点,病程、临床分期与发病机制、病理的关系。
③临床特点
潜伏期,     *典型伤寒的临床经过,     *各期的临床表现,     *复发与再燃,临床类型,常见并发症。
④实验室与特殊检查
*血象、伤寒杆菌培养,     *肥达(Widal)反应的意义及评价,其他检查。
⑤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⑥治疗
一般治疗,     *病原治疗,并发症治疗,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⑦预后
⑧预防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提高人群免疫力。
9     、细菌性食物中毒    
(1)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肠道致病菌和传播途径。
②理解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病机制、病理解剖。
③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类型和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实验室检查,治疗。
(2     )教学内容    
①病因和流行病学
病因:引起胃肠型食物中毒的各种细菌的生化特性,肉毒杆菌的生化特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
②发病机制和病理
发病机制,病理变化。
③临床特点
潜伏期,     *胃肠型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神经型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
④实验室与特殊检查
血常规,病原菌检查,血清学检查,动物试验。
⑤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⑥治疗
一般治疗,对症治疗,     *病原治疗,抗毒素治疗。
⑦预后
⑧预防
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
10     、细菌性痢疾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痢疾杆菌的生化特性,菌群及在流行病学上的变迁,流行病学特征。
②理解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中毒性菌痢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特征。
③掌握细菌性痢疾典型表现、临床分型,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查及治疗。
(2     )教学内容    
①病因和流行病学
病因:痢疾杆菌的性状,     *菌型,内外毒素,变迁。
流行病学: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
②发病机制和病理
发病机理,     中毒性菌痢发生机制,病理特点。
③临床特点
潜伏期,临床类型,     *各型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后遗症。
④实验室与特殊检查
*血常规,粪便检查:     *大便常规,     *大便培养。
⑤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鉴别诊断。
⑥治疗
各型菌痢的治疗原则,一般治疗,     *病原治疗,对症治疗。     *     中毒性菌痢治疗原则,慢性菌痢的治疗。
⑦预后
⑧预防
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
11     、霍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霍乱的病原学及预防。
②理解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理、病理生理过程。
③掌握霍乱的临床表现,分型,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出院标准。
(2     )教学内容    
①病因和流行病学
病因:霍乱孤菌的生物学特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
②发病机制和病理
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病理特点。
③临床特点
潜伏期,典型霍乱的三期临床表现,临床类型,并发症。
④实验室与特殊检查
*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粪便检查:镜检、     *培养,血清学检查。
⑤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确诊标准,鉴别诊断。
⑥治疗
治疗原则,     *补液疗法,抗菌药物及抑制肠黏膜分泌药物治疗,并发症的治疗。
⑦预后
⑧预防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2     、疟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疟疾的常见并发症。
②理解疟原虫生活史及其与发病和复发的关系,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并发症,鉴别诊断。
③掌握疟疾的典型发作及主要体征,各型疟疾的发作过程,诊断依据及抗疟原虫治疗方案。
(2     )教学内容    
①病因和流行病学
病因:     *四种疟原虫,疟原虫的生活史。
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
②发病机制和病理
*疟疾典型症状的发病机制,疟疾周期性发作的机制,疟疾性贫血的机制,疟疾病人肝脾肿大机制,恶性疟的发病机理。
③临床特点
潜伏期,     *疟疾典型发作过程及临床表现,恶性疟凶险发作的表现,输血后疟疾。
④实验室与特殊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及尿二胆,     *疟原虫检查:血片、骨髓涂片查疟原虫,其他检查。
⑤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性治疗,鉴别诊断。
⑥治疗
*抗疟原虫治疗:抗疟原虫治疗药物、治疗方法,对症处理。
⑦预后
⑧预防
根治传染源,灭蚊,保护易感人群。
13     、血吸虫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日本血吸虫病的并发症,鉴别诊断,预防。
②熟悉日本血吸虫的特点及其生活史,发病机理。
③掌握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    
①病因和流行病学
病因:     *日本血吸虫的特点,生活史。
流行病学:传染源,     *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
②发病机制和病理
发病原理,病理特点。
③临床特点
*各型临床表现。
④实验室与特殊检查
*血象,寄生虫学检查:     *粪便检查、直肠粘膜活组织检查,     *免疫学检查,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
⑤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
⑥治疗
病原学治疗:     *吡喹酮治疗,对症治疗。
⑦预后
⑧预防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个人预防。
(五)实践性教学环节
1     、病毒性肝炎    
①采集病史,写出诊断依据及诊疗计划。②复习病毒性肝炎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其他肝炎鉴别。③黄疸的鉴别。
2     、发热待查    
①采集病史,写出诊断依据及诊疗计划。②复习伤寒、败血症等相关理论知识,鉴别诊断。
3     、腹泻    
①采集病史,写出诊断依据及诊疗计划。②复习细菌性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等相关理论知识,鉴别诊断。
(六)学时分配
序号
学       教学
时      环节
名 称
讲课
习题
见习
讲课
设计
小计
       
总论
4


课堂讲授
4
       
病毒性肝炎
4


课堂讲授
4
流行性乙型脑炎
2


课堂讲授
2
流行性出血热
2


课堂讲授
2
艾滋病
2


课堂讲授
2
败血症
2


课堂讲授
2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


课堂讲授
2
伤寒与副伤寒
2


课堂讲授
2
细菌性食物中毒
2


课堂讲授
2
细菌性痢疾
2


课堂讲授
2
十一
霍乱
2


课堂讲授
2
十二
疟疾
2


课堂讲授
2
十三
血吸虫病
2


课堂讲授
2
十四
病毒性肝炎


2
临床见习
2
十五
发热待查


2
临床见习
2
十六
腹泻


2
临床见习
2

总  计
30

6

36
(七)教学方法的建议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见习教学在临床结合病历教学。
(八)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主要教材:传染病学(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  参考书:传染病学本科教材第五版、传染病学(王季午主编)、现代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
(九)本课程大纲撰写人基本情况
姓名:张燕       职称:副教授       单位:扬州大学医学院       撰写日期:2003年3月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
学         分:                                                                                                                               学         时:36
适用专业:医学专升本                                                                                                         课程性质:    
        课:解剖、微生物、寄生虫、免疫、病理解剖、组胚                 制定日期:2000.5
一、皮肤性病学的地位和作用
皮肤性病学是一门临床医学课程和其他临床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任务是研究和防治各种皮肤病、性病。皮肤病大多为常见病和多发病,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常见和多发的皮肤病各有不同,同一地区城市和农村亦有不同,其中有的可相互传染,有的顽固难治,有的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性病的发病率迅猛增长,给人民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性病防治成为皮肤科领域一个新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要求,通过教学与临床见习,使学生掌握及了皮肤性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防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皮肤性病防治专业或其它临床医学工作打下基础,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平,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医务工作者。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由于皮肤性病学涵盖内容广泛,而授课时数有限,故只能结合本地区疾病的分布特点和目前疾病流行的新趋势,对大纲安排的内容提出不同要求。分别对要求掌握、熟悉或了解的内容,作不同层次的讲解要求,有些内容甚至可以安排在见习中讲解。
随着国内外皮肤性病学的快速发展,在教学中应适当增加本专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并适当介绍本专业的外文名词和术语,为学生阅读外文专业书刊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还应该充分发挥皮肤科形态学特点,利用幻灯、录相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能了解皮肤是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它与整体的关系,皮肤性病的病因,掌握皮肤性病的症状及诊断,掌握外用药剂型、作用使用方法、治疗原则,为学习皮肤性病学打下基础。
2     .教学内容(6学时)
(1)皮肤的组织解剖
*皮肤的正常结构,结构异常与皮肤病的关系。皮肤的结构包括: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皮肤附属器、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①表皮:角朊细胞: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透明层及角质层。各种表皮细胞的形态特点、功能、基底细胞分裂周期。表皮更替时间、表皮角化过程、桥粒、张力微丝、基底膜超微结构、表皮与真皮连接。树枝状细胞:黑色素细胞、郎格罕细胞、麦克尔细胞、未定类细胞来源、形态及功能。②真皮:分乳头层及网状层。纤维: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其结构与功能。基质:成份、功能。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基本形态及功能。③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及功能。④皮肤附属器:汗腺:大汗腺和小汗腺分布,组织解剖及功能。毛发:毛发、毛囊的解剖特点、生长周期、分布、毛发分类。⑤皮肤的血管:血管网分布、血供。⑥淋巴管:淋巴管网的分布、结构。⑦神经:感觉神经、植物神经及其功能。⑧肌肉:平滑肌、横纹肌分布、功能。
(2)皮肤的生理
皮肤参与机体本身内环境以及与外环境的平衡统一,有下列作用。
①保护作用:对外界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致病因素的防护作用。
②调节体温作用:借蒸发、辐射、传导及对流等物理作用及血管运动神经的功能,起保温及降温的作用。
③分泌和排泄作用:汗腺的分泌、汗液的成分及出汗作用。皮脂腺的排泄及其作用。
④吸收作用:通过角庋层渗透、毛囊、皮脂腺、汗腺导管吸收,影响皮肤吸收。
⑤感觉作用:各种感觉功能。
⑥代谢作用:皮肤参与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代谢及与疾病的关系。
⑦免疫作用。
(3)皮肤病的病因
皮肤病、性病的病因可分为三大类,重点是主要发病因素。①一般发病因素:年龄、性别、职业、季节、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及社会制度。②主要发病因素:外因: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等致病因素。内因:饮食、内分泌障碍、代谢障碍、病灶、全身性疾病、精神和神经因素及遗传因素。③诱发和加剧疾病的因素:食物、热水烫洗、清洁剂、不适当的外用药物。
(4)皮肤病的症状
*皮肤病的症状重点在皮肤损害,是构成皮肤疾病的临床表现的基本因素,是认识和诊断皮肤病的重要依据。一些其它组织和内脏疾病有时也出现皮疹,故掌握皮损形态也为其它临床学科奠定基础。
①自觉症状:局部:痒、痛、灼热、麻木、蚁走感、感觉迟钝、感觉过敏。全身:畏寒发热、食欲减退、乏力、关节痛及结缔组织疾病内脏器官病变的表现。
②他觉症状:     *原发性损害:斑、丘疹、水疱、脓疱、结节、风团、囊肿。     *继发性损害:鳞屑、糜烂、溃疡、痂、皲裂、瘢痕、萎缩、苔藓样变。
(5)皮肤病的诊断:
皮肤病的诊断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①病史:主诉(皮肤病主诉的特殊性)、现病史、既往病史、个人史、家族史及职业情况与发病的关系。②体格检查:进行全身各器官的系统检查。皮损检查:损害性质、大小、形态、色泽、表面、基底、边缘、分布、排列、触诊的深度、硬度、波动感、温度、压痛及其它特殊检查方法。③实验室检查(在各论中讲述)。
(6)皮肤病的防治:
皮肤病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方针和整体治疗的观念,并充分发挥皮肤病局部治疗的优势。①皮肤病的预防:皮肤病预防的重要性,传染性皮肤病、变应性皮肤病、职业性皮肤病、性病等的预防。②皮肤病的治疗:内用药:     *抗组织胺药、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真菌药物的作用,适应症及临床应用。并介绍国内外的新药进展。外用药:外用药的作用:保护剂、止痒剂、抗菌剂、抗真菌剂、角质促成剂、角质松解剂、收敛剂、腐蚀剂、皮质类固醇激素等。外用药剂型:     定义、适应症、用法和注意事项、     *重点是溶液、振荡剂、粉剂、酊剂、醑剂、油剂、乳剂、糊膏、软膏。外用药物治疗原则。物理疗法:电疗、光疗、光化学疗法、冷冻法、放射疗法。
各论部分    
(一)接触性皮炎    
1     .教学基本要求    
工业发达及化妆品的普及等使接触性皮炎成为常见病。应掌握其病因、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
2     .教学内容(1学时)
(1)病因:按发病机理分原发性刺激、变态反应。
按物质种类分动物性、植物性、化学性三大类。
(2)临床:接触史、接触部位发病、境界清楚、皮损形态、发展过程的一致性。有自限性。病变严重程度与接触物的理化性质、浓度、接触时间、机体反应性的关系。
(3)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依据,与急性湿疹相鉴别。
斑贴试验、操作、注意事项及在诊断接触性皮炎中的价值。
(4)治疗:①寻找病因停止接触变应原。②抗炎抗过敏,继发感染时应用抗生素。③根据皮损特点选择外用药剂型。
(二)湿疹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湿疹的病因、临床表现与诊断。
(2)掌握急性湿疹与接触性皮炎、慢性湿疹与神经性皮炎的鉴别。
(3)掌握湿疹的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1学时)
(1)病因。内因:个体素质、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代谢障碍。外因:食物、吸入物、病灶感染、物理因素及各种化学因素。
(2)临床表现:①急性湿疹:多形性、对称性、弥漫性、渗出性、剧烈瘙痒等皮损临床特点。②亚急性湿疹。③慢性湿疹。④不同部位和特殊类型湿疹的临床特点:手部、乳部、外阴、阴囊、小腿湿疹、钱币状湿疹、汗疱疹。
(3)鉴别诊断:应与     *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手足癣等相区别。
(4)     治疗:①去除各种诱发因素。②内用药物治疗。③外用药物治疗。
(三)荨麻疹    
1     .教学基本要求    
(1)荨麻疹是常见多发病,应掌握复杂的病因,了解发病机理。
(2)掌握常见类型荨麻疹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     .教学内容(2学时)
(1)发病机理:变态反应性:Ⅰ、Ⅱ、Ⅲ型变态反应。非变态反应性。
(2)诱发因素:食物,药物,感染,物理因素,动、植物因素,精神因素,内脏和全身性疾病。
*(3)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性、慢性荨麻疹及特殊类型的荨麻疹。①急性荨麻疹:基本损害为风团,可伴有休克,胃肠道症状,喉头粘膜水肿,或发生中毒症状。②慢性荨麻疹:时间和皮疹。③人工性荨麻疹。④血管性水肿。⑤寒冷性荨麻疹。⑥胆碱能性荨麻疹及其他类型荨麻疹。
(4)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皮损形态及特点。
应与丘疹性荨麻疹等相鉴别,先出现腹痛、腹泄者应与急腹症及胃肠炎相鉴别。
(5)治疗:去除病因,抗组织胺药物应用,皮疹泛发,腹痛明显,甚至喉头水肿,休克者应用肾上腺素,解痉药物及皮质类固醇激素以及气管切开等抢救措施。
(四)药疹    
1     .教学基本要求    
药疹是最常见的药物反应,医务工作者必须尽可能避免药疹的发生及时诊断治疗。
(1)掌握本病的发病机理和病因。
(2)掌握本病的症状,临床类型,诊断及防治原则。
2     .教学内容(2学时)
(1)病因和发病机理
变态反应:变态反应类型:抗原性较强的药物,变态反应药疹的共同特点。
非变态反应:非免疫性活化,蓄积中毒,光敏。
*(2)临床表现:固定型药疹、荨麻疹型药疹、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湿疹型药疹、多形性红斑型药疹、紫癜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型药疹,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痤疮样药疹、光敏性药疹。
*(3)诊断:既往史及用药史、潜伏期、临床特点、排除发疹性疾病、试验方法。
*(4)治疗:一般治疗。①停用可疑致敏药物及其结构近似药物。②加强排泄。
轻型药疹:抗组胺剂,维生素C,必要时中等量皮质类固醇激素。
重型药疹:皮质类固醇激素,支持疗法,防止感染,保护内脏,加强护理,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局部治疗:参照皮炎、湿疹治疗原则。
(五)病毒性皮肤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皮肤病中致病病毒种类及病毒性皮肤病的临床特点。
(2)掌握各种疣及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2     .教学内容(2学时)
(1)寻常疣、丝状疣、指状疣、跖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尖锐湿疣的临床特点及各种治疗方法。
*(2)带状疱疹的致病病毒、病毒的原发感染,继发感染,发病与免疫功能关系,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及类型,并发症,治疗原则和方法。
(3)单纯疱疹的致病病毒,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六)球菌性皮肤病    
1     .教, 学基本要求    
(1)了, 解病因。
(2)掌握临床表现和防治。
2     .教学内容(2学时)
(1)病因、致病菌、易感因素。
*, (2)各型脓疱疮的临床特点:寻常型脓疱疮,大疱型脓疱疮,新生儿脓疱疮,新生儿剥脱性皮炎。
*(3)预防、全身治疗、局部治疗。
(七)真菌性皮肤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皮肤真菌病的分类、镜检方法。
(2)掌握体癣、股癣、手足癣、甲癣、花斑癣、念珠菌病、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
2     .教学内容(2学时)
(1)介绍头癣、致病真菌、传染方式、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
*(2)体、股癣常见致病真菌、临床特点,手足癣临床分型,甲癣的特点,诊断和治疗。
(3)花斑癣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
(4)念珠菌病的菌种,易感因素,临床类型,诊断和治疗。
(5)孢子丝菌病的病因、临床类型、诊断和治疗。
(八)银屑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因。
(2)掌握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     .教学内容(2学时)
(1)病因:遗传、感染、代谢障碍、免疫功能紊乱及其它。
*(2)临床表现:寻常型基本损害、形态、分布、毛发、指甲及季节变化,临床分期。
关节病型、脓疱型、红皮病型临床表现。
(3)寻常型银屑病的诊断与玫瑰糠疹,脂溢性皮炎等鉴别。
*(4)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外部治疗、全身治疗、物理疗法。
(九)玫瑰糠疹    
1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本病的症状和治疗。
2     .教学内容(0.5学时)
(1)病因、尚未明确。
*(2)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先驱斑、子斑、皮损特点、分布、病程、自觉症状。
(3)诊断及鉴别诊断:应与药疹、银屑病相鉴别。
(4)治疗:对症治疗、光疗。
(十)多形红斑    
1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本病的病因、临床类型、特点和本病的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0.5学时)
(1)病因:变应原、器官和系统疾病、内分泌、寒冷、X线。
(2)临床症状:发病年龄、季节、皮疹分布、临床分型、重症渗出性多形红斑的全身中毒症状、粘膜损害、内脏损害及并发症。
(3)     *诊断及鉴别诊断:应与冻疮、药疹等鉴别。
(4)治疗:去除病因,轻者对症处理,重者用激素、抗生素,支持疗法及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皮损和粘膜损害的处理及护理。
(十一)痤疮    
1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2     .教学内容(0.5学时)
(1)病因:内分泌,皮脂的作用,毛囊内微生物等。
*(2)临床症状:好发年龄,发病部位,皮损形态(粉刺、丘疹、脓疮、囊肿、结节、疤痕等)。
(3)诊断及鉴别诊断:应与酒渣鼻、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等相鉴别。
(4)治疗:一般性治疗,外用药治疗原则,全身治疗。
(十二)脂溢性皮炎    
1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
2     .教学内容(0.5学时)
(1)病因:遗传、内分泌、饮食习惯、精神因素等。
*(2)临床表现:好发部位、皮损基本形态、好发于成年人及新生儿,婴儿脂溢性皮炎的特点。
(3)诊断、鉴别诊断:应与头部银屑病、玫瑰糠疹等相鉴别。
(4)治疗:一般治疗,外用治疗及内用治疗原则。
(十三)红斑狼疮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红斑狼疮的病因。
(2)掌握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     .教学内容(2学时)
(1)病因:遗传素质、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内分泌变化、外界刺激、药物、外伤等。
(2)盘状红斑狼疮及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
(3)系统性红斑狼疮:     *①临床表现,皮疹及多系统损伤。     ②实验诊断:LE细胞,各种自身抗体,狼疮带试验,高球蛋白血症,低补体血症,梅毒血清学试验假阳性,类风湿因子等。     *③诊断标准:(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标准)。④鉴别诊断。
(4)治疗:一般治疗。     *激素治疗原则(包括冲击疗法)、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血浆交换、狼疮肾炎等的治疗。
(十四)皮肌炎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皮肌炎的病因。
(2)熟悉皮肌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     .教学内容(1学时)
(1)病因:感染、自身免疫,恶性肿瘤的关系、诱因。
*(2)临床表现:皮炎、肌炎及其它脏器病变。
(3)实验室检查:血清多种肌酶值升高、肌电图、肌肉活检及其它。
*(4)诊断。
(5)治疗:一般治疗,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寻找肿瘤病因以求根治。
(十五)硬皮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硬皮病的病因,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
(2)了解硬皮病的治疗。
2     .教学内容(1学时)
(1)病因:自身免疫、病灶感染、内分泌异常、血管运动障碍、代谢障碍、遗传因素。
(2)局限性硬皮病的临床表现。
(3)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表现:皮损、雷诺氏现象、脏器损害。
(4)实验室检查。
(5)治疗:一般治疗,血管扩张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D-青霉胺、秋水仙碱。
(十六)梅毒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病因和传染途径。
(2)掌握获得性梅毒的分型,Ⅰ、Ⅱ期获得性梅毒的临床表现、特点和鉴别诊断、治疗。
(3)介绍Ⅲ期获得性梅毒,胎传梅毒的临床表现,梅毒实验室检查。
2     .教学内容(2学时)
(1)介绍性病和性传播疾病的概念。
(2)介绍解放前性病流行情况,新中国成立后性病防治概况,目前性病流行动态。
(3)病因:苍白螺旋体。
(4)传染途径:获得性梅毒和胎传梅毒。
*(5)临床分期、病程:Ⅰ、Ⅱ、Ⅲ期获得性梅毒、胎传梅毒的临床特点。
(6)梅毒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7)梅毒实验室检查:暗视野检查和梅毒血清学试验。
*(8)防治原则、治疗方案和治疗反应。
(十七)淋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淋病的病因、传染方式、淋球菌感染的临床分类。
(2)掌握原发性淋球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
(3)熟悉泌尿、生殖道急、慢性淋球菌感染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实验室检查。
(4)熟悉急性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的治疗、治愈标准。
2     .教学内容(1学时)
(1)病因:淋球菌形态、染色特点、生长条件和抵抗力。
(2)传染方式:传染源,病人,隐匿性感染者。
易感者传染方式:直接、间接。
*(3)原发性淋菌感染的临床表现:①男性:急、慢性淋菌性尿道炎及附近器官感染的临床表现。②女性:急、慢性淋菌性尿道、宫颈炎及邻近器官的感染的临床表现。③儿童淋病的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急性淋菌患者分泌物直接涂片。
无症状男病人和女病人,慢性淋病病人分离培养。
(5)急、慢性泌尿生殖系统淋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6)治疗:一般治疗,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的治疗,治愈标准。
(十八)非淋菌性尿道炎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2)熟悉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
2     .教学内容(1学时)
(1)病因: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
(2)传染途径:性接触,密切生活接触。
(3)临床表现:潜伏期,分泌物性状,Reiter综合征。
(4)诊断及鉴别诊断。
(5)治疗:内用药物治疗、治愈标准。
四、学时分配    
讲课内容
讲课时数
总论
接触性皮炎、湿疹
荨麻疹
药疹
病毒性皮肤病
细菌性皮肤病
真菌性皮肤病
银屑病
多形红斑、玫瑰糠疹
痤疮、脂溢性皮炎
结缔组织病
性传播性疾病
临床见习
6
2
2
2
2
2
2
2
1
1
4
4
6

   
四、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
理论课学时
实验课学时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1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1

妊娠生理
1

妊娠诊断
1
1
孕期监护及保健
1

正常分娩
1
1
正常产褥
1

病理妊娠
8
1
双胎妊娠、胎儿发育异常及死胎
1

妊娠合并症
2

十一
产前诊断与遗传咨询
1

十二
异常分娩
2

十三
分娩期并发症
4

十四
异常产褥
1

十五
妇科病史及检查
1
1
十六~十九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4

二十~二十四
女性生殖器肿瘤
6
1
二十五
妊娠滋养叶细胞疾病
2

二十六
月经失调
3
1
二十七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瘤
1

二十八
女性生殖器官发育异常
1

二十九
女性生殖器官损伤性疾病
1

三十
不孕症
1

三十一
计划生育
2


   
医学科研设计教学大纲
学时:24,适用临床医学成人教育专升本,学制3年。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动手及应用计算机掌握整理资料的能力。
第一章           医学研究设计的基础    
掌握医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理解效应指标的确定,了解医学文献计算机检索方法。
(一)问题提出
1.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是指所要研究的问题要符合现代医学已证明的医学科学规律,要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先进性       先进性一般是指课题所研究的水平,是整体、器官水平的研究,还是分子、基因水平的研究,这些研究是否有创新,是否具价值,最好不要重复别人已经研究过的内容。
3.实用性     进行医学科学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写文章或升职称,而是为了解决我们实际工作中应面临的问题。
4.可行性     可行性应着眼于本地或本单位是否具完成该课题的基本条件,如组织机构、仪器设备、人员的组成、病例的来源等。如果完成该课题的其码条件都不具备,课题再好也是无用的。
(二)建立假说
科学假说是人类在认识活动,根据已定的资料,对于某些自然界的规律做出带有假定性的理论解释。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的工作,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重要形式。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主要是运用大脑的思维活动。自然科学的发展证明:假说是探索未知寻求真理的一种方法。
*科学假说是以事实为依据,而不是凭空臆断。科学假说发展为科学,要通过科学实践才可实现。在科学工作中一旦发现的假说与事实不符,就要坦率承认,果断放弃。对别人提出的假说,也要批判地接受。
(三)查阅文献
(四)确立研究方法
*医学科学研究通常分为两大类:调查(survey)和实验(experiment)。调查是对所观察的单元(unit)受环境条件影响的评价,其包括普查(census)和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实验是研究者人为控制着某些条件,将它们施加给单元,观察其变化结果。
(五)统计分析资料
根据资料的性质选择恰当的统计方法。目前由计算机的普及,最好选用计算机来处理资料。
(六)评价研究成果
*用科学的方法对所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可靠的结论。在评价结果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可弄虚作假。
第二章                                            
了解调查设计的目的,掌握调查计划确立,理解课题的审报。
一.     目的与指标
虽然各种调查的具体目的不同,但总的来讲无非是两点,一是了解参数(如某地居民某病患病率、环境中某有害物质的平均浓度等),用以说明总体特征;二是探索病因,即研究事物间的相关联系(如某病发病与特殊生活习惯的关系,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等)。
二.     调查计划
确定明确而具体的研究目的  即阐述在本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希望达到的目标。一般来说,     *     一项研究工作只要求解决一两个问题,不要涉及太多。    
估算研究所需要的样本例数  样本例数估计是指在保证研究结论有一定可靠性的条件下确定的最少观察例数;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条件以及研究结论所推断的目标总体和应用范围,在估算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观察的例数。
第三章           调查设计的种类    
掌握调查设计的种类、概念、目的、原则、优缺点、病例和对照的选择,理解调查设计方法,了解效应指标的定、抽样方法、样本含量的估计及实验效果评价等。
第一节  现况调查
一、     概念
*现况调查是由于所收集的有关特征与疾病或健康状态的资料都是当时的情况而得名;现况调查又因为所用的指标主要是患病率,故又称为患病率调查(prevalence study)。现况调查所获得的描述性资料是在某一时点或在一个短暂时间内收集的,客观地反映该时点的疾病分布,以及人群的某些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如同时间的一个横断面,因而又称横断面研究或横断面调查(cross sectional study)。
*现况调查中,所调查的疾病或健康状态与某些特征或因素是同时存在的,即在调查时“因”与“果”并存,故只能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而不能得出有关病因因果关系的结论。
现况调查强调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这个时间要尽可能短,若调查的时间跨度过大,就会给调查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带来困难。现况调查主要用于调查疾病和人群的健康状态,也可用于调查感染率、带菌状况或免疫水平等。一般说来,现况调查适用于病程较长而发病频率较高的疾病。
二、     目的
1.     *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于特定时间内在某地区人群中分布情况及影响分布的因素。
2.     *描述某些因素或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寻找病因及流行因素线索,以逐步建立病因假设。
3.     *进行疾病监测并为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提供参考信息。例如,在采用了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防治措施后一段时间,重复进行现况调查,比较采取措施前后乙型肝炎患病率的差异,从而评价疫苗对人群的保护作用。
4.     *了解人群的健康水平,为卫生保健工作的计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     *达到早期发现病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第二级预防的目的。例如,宫颈刮片可以发现早期宫颈癌患者,使其得到早期治疗。
6.     *确定各项生理指标和正常参考值范围,如测定人群血液中红细胞数、测量人群血压值,以确定各项正常生理指标。
三、现况调查的方法
(一) 普查 (Census)
1.     概念  普查是指为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人群的健康状况,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每一成员进行的全面调查或检查。     *特定时间应该较短,甚至指某时点。     * 一般为1~2天或1~2周,大规模的普查最长不应超过2—3个月。     *特定范围可以指某地区或某种特征的人群,或是某居民点的全部居民,或是某地区某单位的几个年龄组或从事某一职业人群中的每一个人。
*普查可以同时调查几种疾病,并能发现人群中的全部病例。普查比较适用于患病率较高的疾病,一般要求对所调查的疾病有比较简易而准确的检测手段和方法,并对调查出的病例有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否则不宜进行普查。
2.     普查的优缺点
(1)     优点:能提供疾病分布情况和流行因素或病因线索;通过普查能起到普及医学科学知识的作用;能发现人群中的全部病例,使其得到及时治疗。
(2)     缺点:由于工作量大而难以完成十分细致的工作程序,常常难免漏查被调查对象;不适用于患病率很低的疾病;耗费人力物力,成本高;只能获得患病率资料,而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
(二)抽样调查(sampling study)
1.     概念  抽样调查是随机抽取某研究人群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即统计学称为样本的人群进行调查,以所得的结果估计该人群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些特征的情况,即以局部推论总体的调查方法。
2.     *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此法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调查范围小,调查工作容易做得细致,适用于调查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但调查设计、实施和资料分析均比较复杂,重复和遗漏不易发现,且不适用于调查变异较大的资料。当某病的发病率很低时,小样本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而若样本扩大到近于总体的75%时,直接进行普查更有意义。
3.抽样调查的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中使用的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
4.抽样调查样本量的估计  在抽样调查时,样本量过大可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而且由于工作量大,不能保证调查质量而使结果出现偏倚。而样本量过小则缺乏代表性,使结果不真实。
第二节  病例对照调查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 )是按疾病状态特研究对象分为患病的病例组和不患病的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过去(疾病发生以前)对可疑致病因素的暴露情况,研究这些因素在病例组出现的频率或程度是否高于对照组,以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有无联系。
*病例对照研究是从现在是否患有某种疾病出发,回顾过去可能的原因(暴露):在时间顺序上是逆向的,即从“果”推“因”,所以又称为回顾性调查。
一、     用途
探索病因是病例对照研究最主要的用途。通常从临床医师的经验中或从描述性研究中获得病因线索并形成病因假设,对这些假设应用病例对照研究进行验证,如验证结果是肯定的,再进一步作队列(前瞻性)研究,最后经流行病学实验来确定某因素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病例和对照的选择
(1)     *病例的选择:所研究的疾病必须有明确的、统一的、公认的诊断标准,并有病理学或病原学诊断依据。所有被选入的病例均应符合该标准.不可将似是而非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2)     *对照的选择;选择对照的先决条件是肯定不患有所研究的疾病,也不处于该病的潜伏期、缓解期或隐性感染。对照可以是其它疾病的患者.但所患疾病应与所研究因素无关。除了所要研究的可疑因素外,对照的其它特征(如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等)应尽量与病例一致或相似。
病例和对照的来源       *关于病例和对照来源的基本原则是:病例足以代表总体中所有患某病的病例;对照足以代表产生病例的总体。
(1)     病例的来源:     *从上述原则出发,病例最好来源于人群,即以某一特定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某种病的全部病例,或当病例数过多时以其中一个随机样本作为研究对象。从一次普查或大规模抽样调查中获得的病例代表性最好,但通常不容易做到。最为方便的是从医院获取病例,即以某一所或若干所医院在一定时期内就诊或住院的某种病的全部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此时,医院的数量应多一些,且应包含不同等级的医院,以减小所选病例与其所在总体的差别。
(2)     对照的来源:     *若病例来源于人群,则对照也应从人群中随机抽样产生;若病例来源于医院,则对照应为同一医院患其它疾病的病人,且病种不宜单一。
5.     病例与对照的匹配  设置对照的目的在于平衡除了研究因素以外的其它可能影响患病的因素。匹配就是指在安排病例与对照时,两者的某些特征或变量相一致。具体的匹配方法如下:
(1)成组匹配:     又称频数匹配,即在选择好一组病例之后,在选择对照组时要求其某些特征或变量的构成比例与病例组的一致(即在两组的分布一致),如年龄、性别构成一致等。
(2)个别匹配:     以每个病例为单位,选择在某些特征或变量上与病例一致的一个或M个对照者组成一个对于或一个配伍组。
*用于匹配的特征或变量宜少而精,一般选择基本特征,如年龄、性别,或已知可能影响患病的混杂因子。切不可将暴露因素或与暴露有关因素作为匹配变量,否则将造成匹配过度,反而降低研究效率。
四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1.优点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可归纳为“多、快、少、省”四个字:①“多”,即在一次调查中可以同时调查多个可疑暴露因素,当一种疾病病因不明需探讨多种因素的作用时尤其合适;②“快”,即收集资料后可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对于慢性病可以较快地得到危险因素的估计;③“少”,即研究所需样本较少,特别适用于罕见疾病的研究.且医德问题少,对病人无危害;④“省”,即省人力、物力.调查容易组织实施。
2.缺点     与队列研究(前瞻性调查)相比,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调查)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①依靠桩调查者的回忆获取资料,可靠性较差;②病例往往不能代表所有病例,对照也往往不能代表产生病例的总体,尤其当以医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时;③由于不知道总人口中的病例数和未患病人数,一般不能计算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不能直接计算相对危险度,因而也不能确定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四章           实验设计    
了解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宏观分析基本原则的重要性及意义、微观分析的意义及目的,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研究因素、研究对象和实验效能),掌握实验设计的原则(对照的原则、随机化的原则、重复的原则和盲法)。
第一节   概述
宏观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是探讨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效应的主要研究方法。它可以通过流行病学特有的分析方法从环境和人体健康效应所反映出的规律中研究并提出病因或危险因素,可以得出有价值的相关联系,但不能提供确定的因果关系依据,更不能阐明机理,但可为机理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微观的实验室研究方法可以科学地设计出实验方案,利用比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易于控制的实验条件、精细的仪器设备和高科技手段,对环境中外来化学物质的毒作用进行病因分析;对毒作用的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与暴露的关系做出定量评价(危险性评价),并可逐步深入研究揭示致病的机理。然而微观实验方法中的动物实验依靠实验条件下获得的单一或有限效应数据,往往不能反映现场复杂多变因素的综合效应,因而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互补研究方法可促进预防医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深入发展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开放性巨系统,在复杂多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健康受到多层次多因素的影响。至今很多疾病的病因尚未弄清,预防疾病不能停留在割裂的微观研究和笼统的语言描述上,宏观的综合的研究和分析仍至关重要。因此医学研究必须采取微观和宏观并重,又相结合的方法。医学研究的方法不胜枚举,本文着重介绍以人和动物为对象的实验方法。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主要在人群现场进行,人群现场是研究的主要“实验室”,在人群中作“随机化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这种结果较可靠,但往往实验条件较难控制,也涉及法律、道德、受试对象可接受的程度的影响,因在总体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以动物为研究对象,实验条件容易控制、成本低、容易进行,但是由于动物与人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对环境的变化及对病原体的感受性均不同,更由于动物缺乏人类所处的社会环境,因此,动物实验结果难以简单外推到人类。所以两者各有优缺点,不可偏废。
第二节  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
实验的目的是阐明某个或某些研究因素用于研究对象所产生的效应或影响。因此,一个完整的医学实验,包括人群试验和临床试验或动物实验,都应由研究因素、研究对象和实验效应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基本要素的确定是医学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     研究因素  研究因素一般是指外部施加的因素。在确定研究因素时要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 突出主要研究因素;
2  确定研究因素与非研究因素;
3 研究因素标准化;
二、     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对象,并制订出明确的标准,包括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三、 实验效应  实验效应就主要是指标选择问题,所选指标应能充分反映实验效能。
第 二 节  实验设计的原则
一、     对照原则       *实验研究必须设置对照(control),目的是排除非研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为此,应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均衡分配非研究因素,以达到充分展现实验效应的目的。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可选择不同的对照形式。
1       空白对照:     *对照组不施加任何研究因素。
2       实验对照:     *对照组不施加任何研究因素,但施加某种实验因素。
3       交叉对照:     *将实验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实验组接受研究因素处理,对照组接受等量的非研究因素;间隔一段时间后(前一阶段处理效应消失)进入第二阶段试验,两组角色对调.这种设计的优点既组组对照,又有自身前后对照,提高了对用效率。
完全自身对照(同一研究对象在接受研究因素处理前后比较)和历史对照(实验组效应与以前某个时期同类非实验人群的效应比较)也是可供流行病学实验采用的对照形式,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照。采用这些对照形式以及采用非随机分组方法进行的实验研究,称之为准实验或类实验。
二、     随机化原则       *实验分组的随机化(randomization)就是按照机遇将研究对象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去。通过随机分组使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本条件均衡,两组除研究因素不同外,其它条件均齐同(如年龄、性别、病情轻重、易感因素等)。
三、     重复原则       *重复(replication)是指各处理组与对照组的例数和实验次数要有一定的数量,例数或实验重复次量越多,则越能反映客观规律。
四、     盲法  在实硷中,研究者或研究对象的主观认识均可能给实验效应带来影响,造成偏性。如研究者的心理常偏于阳性结果,医生常偏重于新疗法组,病人对治疗效果常有夸大或贬低等。为消除实验中的各种偏性,设计时应采用盲法(blind procedure)。根据条件可选用下列不同的盲法形式。
第 三 节  实验实施与结果评价
了解实施阶段应注意的问题,理解预试验、医德的重要性,掌握实验结果的评价标准。
*对流行病学实验结果的评价,主要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探讨其真实性、正确性和实用性。不同的实验类型对其结果的衡量标准也不同。以常见的防治性研究为例,评价的主要标准如下:
第五章           动物实验    
理解实验动物选择原则,了解常用的医学研究的动物模型。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选择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首先要从研究目的和实验要求来选择实验动物,进而考虑它是否容易获得,是否经济,是否容易饲养。     *一切实验动物应具有个体间的均一性、遗传的稳定性和容易获得三个基本要求。
一、     尽量选择与研究对象的功能、代谢、结构及疾病性质与人类相似的动物
二、一般原则
三、     根据实验动物不同品种、品系的特点选择动物
四、     根据生物医学研究必须达到的精确度选择动物
五、     符合实验动物选择的一般原则
六、     动物实验结果的外推
第二节         医药研究中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和应用
一、抗肿瘤研究
(一)自发性肿瘤模型
(二)诱发性肿瘤模型
(三)移植性肿瘤模型
(四)人体肿瘤弄种移植动物模型
二、抗心血管情与药物研究
(一)调节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
第六章           资料的整理    
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结构,理解建立数据库时应注意的问题,了解常用的在资料整理中SPSS命令。
一、     * 数据库的基本结构
由于数据库是个复杂的系统,难以用简单的语言给其下一个恰当的定义。但是,它主要由变量(属性或称字段)、记录和观察值(Case、变量值、属性值)组成(图3 )。每一个记录中的变量中变量值具有一定相互关系、相互联系、彼此说明。
二、     *数据库时应注意的问题
1.       不要破坏资料的原始性
2.       不要将毫无关系的观察值(变量值、Case、属性值)输在同一个记录中。入,不可根据自己的想象输入数据,因为计算机是根据一定的格式(程序)进行运行的。
3.   最好将资料以代码的形式建立(输入)数据库。。
三、 常用SPSS菜单命令
1.   Transform­—compute命令
2.   Statistics—Compare—Means命令
3.   Statistics—Summarize—Crosstabs命令
综合上述,不难发现Dependent中的变量始终按Independent中的变量而变化,换句话而言,     SPSS     会自动将相同“代码”的Independent     “变量”所对应的Dependent     “变量”进行归类,并按Option     对话框中的命令求相应统计(     汇总)     指标。请同学们认真体会一下。
SPSS 8.0的表格输出格式与Excel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我们可以利用粘贴板(paste)命令复制到Excel工作表中,进行编辑后,再转为SPSS数据库可调用的格式;也可对SPSS的输出表格选中后双击,利用paste命令粘贴到另一SPSS工作表中进行编辑操作。
所用教材:李湘鸣主编,医学科研设计,自编教材
编         者:李湘鸣,副教授,扬州大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

   
医学伦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伦理学                                                 教学时数     24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升本                               课程性质:基础理论课
        课:医学临床课程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医学伦理学是一门研究医学道德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医学职业道德和医学中的伦理问题或伦理学中的医学问题。它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互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本课程属基础理论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医学生自觉掌握和运用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把握和体现当代医学伦理的基本精神,优化个体的医疗行为,实现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医学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医学道德的涵义,启迪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德观:正确把握诊疗、科研等方面的道德原则;正确处理医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和医学高新技术运用所带来的医学伦理难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觉加强医德修养,努力做到“慎独”,成为一名高尚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白衣战士。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                        
    1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道德的含义、本质极其特点
2、   理解医学道德的涵义及特点
3、   掌握医学伦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掌握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意义
    2     )教学内容    
1、道德的含义和本质
2、医学道德的含义及其特点
3、伦理学及医学伦理学的概念
4、     *医学伦理学的性质范围与其研究对象和内容
5、医学伦理学的分类
6、     *学习医学伦理学方法和意义
    第二章           我国古代传统医德    
    1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祖国传统医德的发展历史
2、理解并掌握祖国传统医德的高尚的、积极的优秀的医德内容
    2     )教学内容    
1、   祖国医学道德的历史发展阶段
2、       *祖国传统医德的内容
3、   祖国传统医德的评价
第三章           医学伦理学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    
    1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我国近现代医学伦理学形成条件
2、   掌握社会主义医德的客观基础和主观条件。
    2     )教学内容    
1、我国现代医学伦理学是继承发扬祖国优良医德和国外优良医德传统的发展产物
2、我国现代医学伦理学形成的三大基础(客观基础、医学基础及主观条件)
3、     *社会主义医学伦理学的发展
4、     *社会主义医学伦理学的基本条件
第四章           医学伦理学的原则与规范    
    1     )教学基本要求    
1、   理解并掌握基本原则
2、   理解医学伦理学的具体原则
3、   理解医学伦理学的规范的涵义
4、   掌握医学伦理学的规范的基本内容,并能在较深层次上理解和阐述,达到在医学实践中自觉、忠实、优秀地履行职责,从而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为社会作贡献。
    2     )教学内容    
1、     *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内容及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特点
2、     医学伦理学的具体原则的内容及对其理解
3、医德规范的含义
4、医德规范形式
5、医德规范的特点
6、     *医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医务人员的要求
第五章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1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医学伦理学范畴的涵义极其地位和作用
2、     理解和掌握医学伦理学的基本范畴内容,从而有利将客观、外在的医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转化为自身主观、内在的医德愿望和内心信念,进而产生强烈的道德责任感、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激励的能力,促使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实现医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的要求。
    2     )教学内容    
1、   医学伦理学范畴的涵义
2、   医学伦理学范畴的地位和作用
3、     *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的内容及道德要求
4、     *特殊干涉权的涵义及其使用范围
5、     *情感与良心的内容及医务人员的道德要求
6、     *功利与荣誉的内容及医务人员的道德要求
7、     *审慎与保密的内容及医务人员的道德要求
第六章           医患关系道德    
    1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医患关系的涵义
2、   了解医患关系的历史演变及现代医学中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
3、   理解医患关系的基本内容及医患关系中的道德特点
4、   掌握医学活动中医生的职责,以便在处理复杂的职业性人际关系中能够始终不渝地坚持正确的道德原则。
    2     )教学内容    
1、医患关系的涵义及主体特征
2、医患关系的内容及医患关系模式
3、传统医患关系的特点
4、     *近代医患关系发展的趋势及成因分析
5、     *现代医学中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
6、     医患关系中的道德特点
7、     *医学活动中医生的责任要求
第七章           预防医学工作中的道德    
    1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预防医学工作的道德特点
2、   了解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中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责任
3、   理解预防医学工作者的道德责任
4、   理解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
5、   掌握健康教育的内涵、任务、意义
6、   掌握预防医学工作者的道德准则
    2     )教学内容    
1、预防医学工作中的道德特点
2、     *预防医学工作者的道德责任与道德准则
3、     *预防医学工作者的道德责任与道德准则
4、     *健康教育的内涵、任务、意义
5、初级卫生保健的具体内容
6、政府在落实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中的道德责任
7、     *基层卫生保健人员的行为规范
临床诊治工作中的道德    
    1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现代医学模式
2、     掌握疾病诊治工作中的道德要求,从而促使医务工作者深刻领会在现代医学模式下所应承担的职业责任和所应遵循的道义准则,树立起对病人、对社会、对未来高度负责的观念。
    2     )教学内容    
1、现代医学模式的的特点及其对医德的影响
2、现代医学模式对诊疗工作提出的道德要求
3、     *询问病史的道德要求
4、     *体格检查的道德要求
5、     *辅助检查的道德要求
6、     *药物治疗中的道德要求
7、     *心理治疗的道德要求
8、     *康复治疗中的道德要求
9、饮食营养治疗中的道德要求
10、手术与麻醉的特点
11、     *手术治疗的伦理条件、手术者的道德要求
12、     *医技科室的道德要求
第九章           某些临床工作中的道德    
    1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临床各具体科室的特点
2、   掌握具体科室工作中的道德责任,更好地为病人的健康服务。
    2     )教学内容    
1、急危重病人工作的特殊性
2、     *急危重病人抢救工作中的道德要求
3、妇产科、儿科病人的特点
4、     *妇产科、儿科工作中的道德要求
5、     *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中的道德要求
6、传染科的特点
7、     *传染科工作中的道德要求
8、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9、     *老年医疗中的道德要求
10、     *性病病人的特点及性病诊治中的道德要求
第十章           护理工作中的道德    
    1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护士角色的道德含义
2、   理解护理工作崇高职责的道德意义
3、   理解和掌握护理道德的基本构成和护理工作者的权利、义务等
    2     )教学内容    
1、护理道德的特点
2、护理道德在医疗工作中的地位
3、     *护理工作的道德要求
4、责任制护理的道德要求
5、     *整体护理的涵义
6、     整体护理的特点
7、     *整体护理的道德要求
8、心理护理的特点
9、     *心理护理的道德要求
第十一章           医学科研工作中的道德    
    1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医学科研道德的意义
2、   了解医学科研中常见的不道德行为
3、   掌握医学科研道德原则。
    2     )教学内容    
1、医学科研的道德意义
2、医学科研的道德准则
3、     *人体实验的定义和类型
4、人体实验的道德责任
5、     *人体实验的道德原则
6、     人体实验中的两个道德问题
7、尸体解剖道德的历史演变
8、尸体解剖的道德要求
第十二章         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道德    
    1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医德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掌握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医德原则及预防医源性疾病与医德建设的要求
    2     )教学内容    
1、  医院管理的目的
2、  医德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3、     *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医德原则
4、     *医院医疗评价与医德建设
5、医院研究医学继续教育与医德建设
6、     *预防医源性疾病的医德要求
7、医院行政、经济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后勤服务、医院岗位责任等与医德建设
8、医院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
第十三章         现代医学发展中的几个伦理学难题    
    1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有关高新医学技术运用的道德争论
2、  了解现代死亡标准的执行情况和发展趋势及死亡标准的意义
3、  掌握死亡的现代定义和标准
4、  掌握安乐死的含义和基本条件
    2     )教学内容    
1、  生命价值观的转变
2、  生殖技术开展的概况
3、  生殖技术的伦理问题
4、     *生殖技术的伦理原则及医务人员的道德责任
5、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6、器官移植的道德问题
7、     *器官移植的准则和医务人员的道德责任
8、     *临终关怀的涵义及其特点
9、临终关怀的发展概况
10、     *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
11、安乐死的含义
12、     安乐死的伦理争论及安乐死争论的发展趋势
13、     *死亡的判断标准的演变
14、执行脑死亡的伦理意义
15、基因诊断、治疗的伦理问题与伦理原则
16、     卫生资源的分配的含义、伦理问题及卫生资源分配的伦理原则
第十四章           医学道德的教育、修养和评价    
    1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医德品质的基本要素、医德教育的特点
2、  理解、掌握医德教育、加强医德修养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    
1、     *医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2、医德教育的过程、医德教育的特点
3、医德教育的方法
4、     *医德教育与医德修养的关系
5、     *医学道德的评价的客观标准
6、     医德评价中的几个问题
7、医德评价的基本方式
四、《医学伦理学》课时分配表

授课内容
课时数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我国古代传统医德
1
第三章
医学伦理学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
1
第四章
医学伦理学的原则与规范
1
第五章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2
第六章
医患关系道德
2
第七章
预防医学工作中的道德
2
第八章
临床诊治工作中的道德
2
第九章
某些临床工作中的道德
2

录相资料片
2
第十章
护理工作中的道德
1
第十一章
医学科研工作中的道德
1
第十二章
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道德
1
第十三章
现代医学发展中的几个伦理学难题
1
第十四章
医学道德的教育、修养和评价
1

考试
2
五、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医学伦理学教程》曹开宾等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医学伦理学纲要》杜治政  江西人民出版社
《现代医学伦理学》何伦等  浙江教育出版社
《医学伦理学》李 珑等  法律出版社
《生命伦理学》邱仁宗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医德学概论》中南九校编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医学伦理学》徐川        四川教育出版社
《医学伦理学》卢启华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医学伦理学概论》何兆雄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医学伦理学概论》石大璞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医学伦理学》    郭秀清等 警官教育出版社
《医学伦理学教程》孙福川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医事法学教学大纲
学         分:1                                               学         时:18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升本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法学基础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医事法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为了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和全国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以及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需要而设置的。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可以切实加强医学生人才培养,提高医师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学习和了解必要的医事法律、法规知识,增强依法从医的基本素质,无论是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还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医事法学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较为系统地介绍医事法规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现行的医事法律制度,使学生掌握专业法律知识,增强医事法律观念,明确自己在医药卫生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正确履行岗位职责,为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服务,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明确:(1)医事法律、法规的概念、特征及研究对象;医事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作用与功能;医事法律、法规的法律责任。(2)有关《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理》、《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母婴保健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药品管理法》和《传染病防治法》、《献血法》的基本概念、特征及意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关法定的分类、等级、鉴定和处理的原则、程序、方式;各个法律、法规的法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从而增强医学生法制意识,提高医学生运用医事法律、法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依法办事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1     、绪    论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理解医事法学的概念特征及其研究对象
②明确医事法学体系
③了解医事法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④明确医事法的产生与发展
⑤了解医事法律关系
⑥理解医事法渊源
⑦了解医事法的适用与遵守
⑧明确医事违法的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2         教学内容    
①医事法学概述
概念。       *特征。       *研究的对象。
医事法学体系。医事法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②医事法的产生与发展
国外医事立法。我国的医事立法。
③医事法渊源
宪法的概念。法律的概念。
    Δ根本法与基本法的关系。       *我国医事法的几种表现形式
④医事法的适用与遵守
适用的概念。遵守的概念
⑤医事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医事违法构成。
Δ医事违法的法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
2     、医疗机构管理法律制度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医疗机构管理的基本概念及立法过程。
②明确医疗机构的分类
③了解医疗机构的登记与校验
④明确医疗机构的执业条件
⑤了解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与处罚
    2         教学内容    
①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概述
概念。     *医疗机构分类。医疗机构的管理立法。
②医疗机构的设置规划。
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设置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③医疗机构的登记和校验
*执业登记。    执业登记的校验。
医疗机构的名称。
④医疗机构的执业
执业的条件。       *Δ执业的规则。
⑤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与处罚
监督管理机构。医疗机构的评审。
*Δ处罚。
3     、执业医师法律制度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执业医师立法的意义
②熟练掌握执业医师的概念
③明确执业医师管理的主要制度
④熟练掌握执业医师的执业规范
⑤明确执业医师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2         教学内容    
①执业医师法概述
Δ     *立法意义。适用范围。     *医师的职责与社会地位。
②执业医师的管理
医师的管理机构。     *医师管理的主要制度。
③医师的执业规范
医师享受的权利     医师履行的义务。医师的执业规则
④执业医师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民事责任、Δ刑事责任。
4     、医疗事故处理法律制度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医疗事故处理法律制度的任务和范围
②熟悉医疗事故处理、鉴定和法律责任的内容
③掌握医疗事故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2         教学内容    
①      医疗事故处理法律制度概述
概念。       *特征。       *社会意义。   Δ现实意义。
②      医疗事故处理原则。
*Δ程序。       *处理方式。
③      医疗事故的鉴定
*鉴定的内容。     *Δ鉴定的原则
④      医疗事故的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
5     、母婴保健法律制度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母婴保健法律制度的概述
②了解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的内容
③熟悉医学技术鉴定的组织及申请
④了解医疗保健机构的职责
⑤了解母婴保健的管理与监督职责
⑥掌握违反母婴保健法规所负的法律责任
    2         教学内容    
①母婴保健法的概念。
*立法意义。适用范围。工作方针。保健技术服务。
②婚前保健
*婚前保健服务。婚前医学检查。
③孕产期保健服务内容、医学指导和意见。
*终止妊娠指征。提倡住院分娩。新生儿出生。
医学证明管理、     *新生儿保健。
④医疗保健机构的法律规定。
*医疗保健机构执业许可。母婴保健工作人员
⑤母婴保健工作管理的法律规定。
*母婴保健管理机构及其职责。Δ母婴保健监督员的职责。
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
6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制度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制度的概念
②了解计划生育的内容
③了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
④掌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原则要求
    2         教学内容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概述。
概念。     *适用范围
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和义务。Δ计划生育政策。     *措施与保障。
人口发展规划的制订与实施。
*流动人口婚育与生育证明。     *避孕的节育服务。     *处罚。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技术服务的内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     *处罚。
7     、献血法律制度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了解献血法律制度的任务和适用范围。
②熟悉血站管理、血液制品管理、违反献血法的有关法律规定
③掌握献血法律制度的概念、无偿献血的法律规定
    2         教学内容    
献血法律制度概述。
*概念。献血法律制度的发展。
无偿献血的法律规定。
概念。       *献血主体。 献血的组织与规划。       *献血的荣誉与奖励。
血站管理的法律规定。
血站的性质与设置       *采血管理。  Δ供血管理。
血液制品管理的法律规定。
血液制品概念。       *原料血浆的采集机购。
Δ采集原料血浆的管理。
⑧ 违反献血法的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  行政责任  Δ刑事责任
8     、药品管理法律制度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      了解药品管理法律制度的任务和范围
②      了解药品生产和经营的法律规定
③      熟悉药品管理、药品监督的法律规定
④      熟悉执业药师的法律规定及违反药品管理法的法律责任
⑤      掌握药品和药品管理法的概念及药品的特殊性
    2         教学内容    
药品管理法律制度概述。
*药品的概念。   Δ药品的特殊性。
药品生产和经营的法律规定。
*药品生产的法律规定。       *药品经营的法律制度。
药品管理的法律规定。
药品标准     *药品审批。     *非处方药管理。  Δ禁止生产和销售假药、劣药。 Δ特殊药品管理。
药品监督的法律规定。       *监督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药品检验机构及其职责。
执业药师的法律规定。  概念。  执业药师的考试与注册。       *执业药师的职责。
违反药品管理法的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   Δ刑事责任。
9     、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      掌握传染病防治法概念、适用范围、法定管理传染病病种、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法律规定。
②      熟悉传染病监督的法律规定及违反传染病防治法法律责任。
③      了解几种常见传染病的法律规定。
    2         教学内容    
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概述       *概念。适用范围。       *Δ传染病病种。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法律规定         *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的控制。  Δ传染病疫情的报告、通报和公布。
传染病监督的法律规定         *监督管理机关职责。监督员职责。检查员职责。
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  Δ刑事责任。
几种常见传染病防治法的法律规定
*结核病防治。     *性病防治。Δ艾滋病的监测管理。
四、学时分配
序 号
学            教学
名称
讲 课
习 题
实 验
小  计
绪论
2
2

4
医疗机构管理法律制度
2
2

4
执业医师法律制度
2
2

4
医疗事故处理法律制度
2
2
4
8
母婴保健法律制度
2
2

4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制度
2
2

4
献血法律制度
2
2

4
药品管理法律制度
2
2

4
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
2
2

4
总  计

18
18
4
40
五、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医事法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主编:姜柏生   田侃
参与书:《卫生法学》(人民出版社)    主编:朱新力   王国平
《卫生法学教程》(科学出版社)主编:刘小宁   李运华
《卫生法》 (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赵同刚
六、说明
本大纲学时分配表中“习题”这一栏,表示学生应该做习题的时数,不包括复习时数:“实验”这一栏,表示安排一次医疗事故案例的旁听或模拟练习。
“     *”表示重点内容;“Δ”表示难点内容。本课程考核形式:笔试。
七、大纲撰写人:
扬州大学医学院严晓萍(副教授) 陈牧(副主任) 卢丹(讲师)王苏(副主任)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         时:  60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升本)
课程性质:专业课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临床医学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的独立学科。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观的改变,以及对医疗保健需求日益提高的形势下,本学科已成为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医学课程。学好本门课程与学生能否在今后的医疗卫生工作中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决定的文件中的大卫生观念、能否认真实施医疗、预防相结合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有密切的联系。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是学生掌握预防医学领域中的有关知识,如环境与健康,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和社会医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的原理。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医学生的预防为主观念、环境观念、群体观念及大卫生观念,为进一步接受继续教育打下基础。由于教学时数有限,着重从实际出发,环境医学的重点放在讨论各种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以及结合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的有关部分,正确应用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如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计量、计数的资料分析,配对资料的比较,人群健康状况的评价,疾病的分布,定群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因探索等使学生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致病因素的作用规律,给予定量评价及实施预防,达到保护健康、促进健康、提高人群生命质量的目的。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有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实验实习、课堂演算、录象、社会实践等。通过实验实习,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一定时间的预防医学社会实践,使理论进一步结合实际及提高解决社区卫生保健总是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预防医学是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健康的新概念,公共卫生措施和三级预防内容
(2)了解第一次和第二次卫生革命的特点,掌握我国现行的卫生工作方针
(3)了解我国卫生工作的成就
2     .教学内容    
预防医学概念。     *健康。影响健康的因素。     *     三级预防。     *我国现行的卫生工作方针。
第一章         人类与环境    
1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环境的概念,理解环境的组成,理解人类环境的生态系统,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 掌握环境污染的概念,理解公害和公害病,了解环境污染物
(3) 理解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掌握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急性作用、慢性作用、远期作用和间接效应
(4) 理解危险鉴定、暴露评定、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5) 掌握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理解环境污染的防制措施、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类环境的特点
*环境的概念,环境的组成,     *生态系统,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的概念,公害和公害病,环境污染物的来源、种类、转归
第三节 环境污染与健康
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     *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急性作用、慢性作用、远期作用和间接效应
第四节 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
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的四个阶段:危险鉴定、暴露评定、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第五节 环境污染的防制对策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环境污染的防制措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         )     物理因素与健康    
1     .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噪声的定义,了解噪声的来源及分类,掌握噪声对机体的影响,理解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
(2) 理解高温作业及类型,掌握高温对机体的影响,理解中暑
(3) 理解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的概念,了解接触机会,理解其对机体的影响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噪声
噪声的定义,噪声的来源及分类,     *噪声对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影响,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  
第二节 高温
高温作业及类型,     *高温对机体的影响,中暑的程度分类和防暑降温措施
第三节 电离及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的概念,接触机会,对机体的影响
(         )     化学因素与健康    
1     .教学基本要求    
(1)重点掌握刺激性气体对机体的作用特点,中毒性肺水肿,理解刺激性气体致病作用,预防和控制原则,理解窒息性气体的分类,预防和控制原则,重点掌握CO、HCN毒理和临床表现,了解窒息的诊断
(2) 重点掌握铅毒理,毒作用表现,重点是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理解铅中毒的诊断,预防原则,了解接触方式与中毒类型
(3) 重点掌握苯毒理,毒作用表现,重点是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理解苯中毒的诊断,预防原则,了解接触机会
(4) 重点掌握汞理化特点,毒理,毒作用表现,重点是慢性汞中毒的临床表现,理解苯中毒的诊断,预防原则,了解接触机会
(5) 重点掌握有机磷农药毒理,农药中毒预防控制,理解有机磷农药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了解其它农药
(6) 重点掌握生产性粉尘、矽肺定义及影响矽肺发生的因素和并发症,诊断要点,八字方针,理解对呼吸系统损害,一般危害,了解其发病机理,防治的关键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刺激性及窒息性气体
刺激性气体概念,对机体的作用特点,中毒性肺水肿,预防和控制原则;窒息性气体的概念和分类,预防和控制原则,     *CO、HCN毒理和临床表现,窒息的诊断和预防
第二节 铅中毒
铅的毒理,接触方式,毒作用表现,     *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铅中毒的诊断,预防原则
第三节 苯中毒
苯毒理,接触机会,毒作用表现,     *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苯中毒的诊断,预防原则
第四节 汞中毒
汞理化特点,接触机会,毒理,毒作用表现,     *慢性汞中毒的临床表现,苯中毒的诊断,预防原则
第五节 农药中毒
农药的分类,有机磷农药毒理,农药中毒预防控制,理解有机磷农药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了解其它农药
第四节     生产性粉尘
重点掌握生产性粉尘、矽肺定义及影响矽肺发生的因素和并发症,诊断要点,八字方针,理解对呼吸系统损害,一般危害,了解其发病机理,防治的关键
(         )     食物因素与健康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基本概念:食物,营养,营养素,营养素的需要量和供给量(RDA),理解营养素的功能,优质蛋白质,必须脂肪酸,膳食纤维,三大营养素供给量所占总热能的比例,食物蛋白质的营养评价,理解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生理作用
(2)掌握钙、铁、锌的生理功能与缺乏症,理解其食物来源,供给量,了解其它矿物质;
(3)了解维生素的分类,生理功能,掌握其缺乏病,掌握维生素B     1、B     2、PP供给量与热能的关系
(4)理解人体对热能的需求,热能的来源和供给量
(5)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掌握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
(6) 理解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中恶性营养不良(PEM),缺乏维生素D和钙的疾病,单纯性肥胖
(7) 理解孕妇及乳母,儿童及青少年,老年人的膳食,了解特殊作业人员营养
(8) 理解营养调查,掌握膳食调查的方法
(9) 掌握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征与处理,理解各类食物中毒的特点,了解发生原因,中毒的调查,食品卫生法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合理营养
基本概念:     *食物,营养,营养素,营养素的需要量和供给量(RDA),营养素的功能,优质蛋白质,必须脂肪酸,膳食纤维,三大营养素供给量所占总热能的比例,     *     食物蛋白质的营养评价,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生理作用;钙、铁、锌的生理功能与缺乏症及食物来源,供给量,其它矿物质;维生素的分类,生理功能,缺乏病,     *维生素B     1、B     2、PP供给量与热能的关系,     视黄醇当量,尼克酸当量;人体对热能的需求,热能的来源和供给量;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
第二节 常见营养失调所致的疾病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D和钙的疾病,     *单纯性肥胖
第三节 特殊人群的合理营养
*孕妇及乳母,儿童及青少年,老年人的膳食,特殊作业人员营养
第四节  人群营养状况的评价
营养调查,     *膳食调查
第五节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征与处理,各类食物中毒的特点,发生原因,中毒的调查,食品卫生法
(         )     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    
1     .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家庭与健康
(2) 理解社会心理因素的分类,掌握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了解社会心理因素刺激的评估
(3) 理解吸烟、药瘾、不洁性行为对健康的影响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因素与健康
*社会制度、     *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家庭与健康
第二节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社会心理因素的分类,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社会心理因素刺激的评估,     *心身疾病
第三节 行为因素与健康
吸烟、药瘾、不洁性行为对健康的影响
(         )     医学统计学方法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变量、同质与变异,总体与样本,抽样误差,概率等概念
(2)理解统计工作的设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等四个基本步骤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数值变量,     *分类变量,同质与变异,总体与样本,抽样误差,参数与统计量,     *概率
第二节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统计工作的设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等四个基本步骤
(         )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集中趋势指标(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的意义及应用,理解算术均数、几何均数、百分位数的计算
(2) 掌握离散趋势指标(全距、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的意义及应用,标准差的计算,理解全距、四分位数间距、方差、变异系数的计算
(3) 掌握正态分布的特征,医学正常值范围的估计方法,理解正态分布的图形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集中趋势指标
*集中趋势指标(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的意义及应用,算术均数、几何均数、百分位数的计算
第二节 离散趋势指标
全距、四分位数间距、方差、     *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意义及应用,全距、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计算
第三节 正态分布和医学参考值范围
*正态分布的特征;正态曲线下面积的分布规律:区间(μ土lσ),(μ土l.96σ)和(μ土2.58σ)的面积各占总面积的68.27%、95%和99%;曲线下总面积为100%。医学参考值范围的估计
(         )     数值变量数据的统计推断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均数抽样误差的概念及总体均数可信区间的估计,     t检验和     u检验的计算及应用条件。
(2)熟悉  标准差与标准误在应用上的不同,方差分析的计算及应用条件,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
(3)了解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均数的抽样误差和总体均数的估计
*均数抽样误差。     *标准误的概念和计算。     *     t分布。参数估计。     μ的95%可信区间的估计: (σ未知,且     n小);  (σ未知,但     n大;σ已知)
第二节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建立假设;选定检验方法;计算检验统计量;确定P值,作出统计推断结论
第三节 u检验和t检验
*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差别的统计检验,     *配对资料的比较,     *两样本均数的比较,两样本几何均数的比较
第四节 方差检验
*完全设计的多样本均数的比较和     随机区组(配伍组)设计的多样本均数的比较,多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的q检验
第五节 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及注意事项
△      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第一类错误与第二类错误,     *假设检验中注意的事项。
(         )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率、构成比、相对比的概念和用途,相对数的注意事项。
(2)熟悉  率的标准化计算方法。
(3)了解  率的标准化概念、用途、标准的选择。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相对数的常用指标
常用相对数:     *构成比、率、相对比的性质和应用特点
第二节     应用相对数时的注意事项
应用相对数时的注意事项:     *     率和构成比不能混淆;计算率的分母不能太小;计算几个率的平均率不是求率的算术均值;率的比较时要注意可比性;样本率也有抽样误差,比较其差别时要进行假设检验。
第三节 率的标准化法
*率的标准化的概念、用途、计算标化率的方法和步骤(包括选择方法、标准、公式和计算)。
(     十一     )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    
1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  率的抽样误差概念、率的标准误、率的可信区间估计、u检验、X     2检验各种公式的适用条件。
(2)熟悉  u检验、X     2检验的各种方法和步骤。
(3)了解  行X列表资料X     2检验的注意事项。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率的抽样误差和总体率的估计
*率的抽样误差、标准误、总体率的可信区间估计。
第二节 率     u检验
总体率和样本率的比较,两个样本率的比较。
第三节     X     2检验
*四格表资料、行X列表资料、配对资料的X     2检验,     各种公式的适用条件。
(     十二     )     非参数统计    
1     .教学基本要求    
(1) 熟悉  常用的秩和检验和Ridit分析的计算及应用条件。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秩和检验
秩和检验的概念。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配对设计的两样本比较,成组设计的两样本比较,成组设计的多样本比较和随机区组设计的多样本比较。
第二节     Ridit分析
Ridit分析多用于有序分类变量资料,常用的方法:样本与总体的比较,两样本的比较和多样本的比较。
   (     十三     )     直线相关和直线回归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线性相关、回归分析的用途和应用条件。
(2)熟悉  相关系数     r、回归系数     b和截距     a的计算以及假设检验。
(3)了解  相关和回归的概念及应用注意事项。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直线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的基本概念、     *相关系数的意义、相关系数的公式、计算和假设检验。
第二节 直线回归
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回归方程、回归系数及截距的公式、意义和计算、回归方程的用途。
第三节 相关和回归分析的区别与联系及应用注意事项
相关回归分析的联系、区别及应用注意事项。
(     十四     )     病例随访资料分析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分组资料、未分组资料生存率估计和生存率比较的方法。
(2)熟悉  病例随访资料分析的基本概念。
2     .教学内容    
临床随访资料分析的基本概念。     *未分组资料生存率、标准误的计算及生存率的比较。分组资料生存率、标准误的计算及生存率的比较。
(     十五     )     统计表和统计图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统计表的基本结构和要求,统计图形的选择、制图通则。
(2)熟悉  各种图形的绘制方法。
(3)了解  统计表的种类和常用的统计图。
2     .教学内容    
*统计表的基本结构和制表要求。常用统计表种类。常用统计图选择和制图通则。     *线图、直方图、直条图、圆图等各种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     十六     )     流行病学概述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流行病学的定义。
(2)熟悉  流行病学的常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与用途。
(3)了解  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流行病学的发展。
2     .教学内容    
*流行病学的定义;简史,定义的发展。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分支学科的发展。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与用途,特别是在临床的应用。流行病学的发展。
(     十七     )     疾病的分布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特别是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的指标;疾病地方性的种类、疾病时间分布的4种类型及描述疾病年龄分布的两种方法。
(2)熟悉  疾病地区分布及人群分布的特点。
(3)了解  疾病三间分布综合描述的方法。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
*描述疾病和死亡频率的指标:     指标的概念、计算和意义。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散发、流行、大流行。
第二节 疾病的地区分布
描述疾病地区分布的方法、地区的划分、地方性的种类及概念.     疾病呈现地区聚集性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疾病的时间分布
时间分布表现形式的类型及形成的原因。
第四节 疾病的人群分布
主要人群特征与疾病的分布,人群特征对疾病分布影响的机制,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目的与方法。
第五节 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移民流行病学的概念与一般原则,出生队列研究。
(     十八     )     描述性研究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抽样调查的概念、目的和优缺点,抽样调查的方法,抽样调查的样本大小的估计。
(2)熟悉  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现况调查的概念和目的;普查的概念、目的和优缺点;现况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和结果解释;现况调查的偏倚及其防止。
(3)了解  现况调查的资料收集。
2     .教学内容    
*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现况调查的概念;现况调查的目的;现况调查的种类;普查、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的抽样方法、样本量的估计、调查表的设计。现况调查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结果解释。     现况调查的偏倚及其防止:常见的选择偏倚和信息偏倚。
(     十九     )     病例对照研究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和特点;样本量的估计;成组资料和1:1配比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及其控制。
(2)熟悉  病例对照研究的种类和用途;病例对照研究资料整理和分析的步骤和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3)了解  病例和对照研究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对照形式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因素的选择和资料的收集。
2     .教学内容    
*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设立对照、观察方向由“果”至“因”、不能证实因果关系;病例对照研究的种类;以研究目的分类、以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的用途;探索疾病的可疑危险因素、检验病因假说、提供进一步研究的线索。     *病例对照研究中研究对象的选择;病例的选择、对照的选择;病例对照研究样本量的估计;估计样本量的原则、计算公式、用查表方法估计样本量;研究因素的选择;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来源、暴露因素的收集。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整理;原始资料的再核查、资料分析的准备;资料的分析: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和分析;成组病例对照研究的资料分析、l :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     *     病例对照研究的偏倚和控制: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     二十     )     队列研究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队列研究的概念、特点;数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包括率的计算、人年的计算、相对危险度和归因危险度的计算及意义;队列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2)熟悉  队列研究的种类和用途;样本量的计算;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3)了解  队列研究的实施;PAR和SMR的意义
2     .教学内容    
*队列研究的概念:定义、有关概念;队列研究的特点: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设立对照、观察方向由“因”至“果”、能确切证实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队列研究的种类;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队列研究的用途;检验病因假设、描述疾病的自然史、评价自发的预防效果。     *     队列研究的研究因素的确定、结局的确定、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对象的选择;暴露人群的选择、对照人群的选择;样本量的估计:队列研究样本量的决定因素、样本量的计算公式;资料的收集:基础资料的收集、随访。队列研究数据资料的整理;队列研究资料的分析;率的计算、暴露人年的计算、率的差异显著性检验、计算暴露与发病的关联强度。     *队列研究存在的偏倚和控制: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     *队列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     二十一     )     实验性研究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临床试验的定义和特征;临床试验的设计的三大原则,即设置对照、随机化分组和盲法;临床试验结果的评价标准。
(2)熟悉  实验流行病学的概念、特点、分类和优缺点;临床试验的组成部分,即研究因素、研究对象和效应指标了解临床试验结果评价的主要指标。
2     .教学内容    
*实验流行病学的概念、特点、分类和优缺点。临床试验的定义及其特征。     *临床试验由研究因素、研究对象和效应指标三个部分组成;研究因素的性质、强度、实施方法;研究对象的有关概念、选择研究对象的标准、选择研究对象的重要注意事项、研究对象的样本量;效应指标选择的要点、指标的分类、数量。     *设置对照、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和盲法是临床试验设计的三项原则;设置对照的意义、对照的类型、安慰剂效应;随机化分组的目的、方法;盲法的非盲试验设计、单盲试验设计、双盲试验设计、三盲试验设计。临床试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有效率、治愈率、生存率、保护率、效果指数;临床试验效果的评价标准:防治效果的结论是否从RCT中获得、是否报告了全部的临床结果、是否详细介绍研究对象的情况、是否同时考虑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意义、是否介绍防治措施的实用性、论文结论中是否包括了全部研究对象。
(     二十二     )     病因探索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现代流行病学的病因概念、形成病因假设的方法及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
(2)熟悉  病因研究的方法,流行病学病因研究的三部曲。
(3)了解  病因概念的发展过程及因素与疾病的联系本质的判断。
2     .教学内容    
*     病因的概念:轮状模式与三角模式的特点,必需病因与充分病因,现代流行病学的病因观。病因的分类及主要来源。病因研究的方法: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及流行病学研究,病因假设形成的方法。     病因与疾病联系的几种类型的判断。     *判断因果联系的标准。
(     二十三     )     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诊断试验与筛检试验的概念、联合试验的概念、试验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效益的评价。
(2)熟悉  提高试验效率的方法;筛检的目的及应用原则。
(3)了解  试验的研究方法、试验指标的选择与标准的确定。
2     .教学内容    
*诊断与筛检的概念,诊断与筛检试验的研究方法。诊断或筛检试验的条件与应用目的,筛检试验应用的原则。     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的评价:真实性、可靠性和效益的评价。诊断和筛检试验的指标与判断标准。提高试验效率的方法:串联与并联。
(     二十四     )     传染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原则及预防措施;传染病的报告制度,增强预防为主的观念,深刻认识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在传染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2)熟悉  预防接种的种类及计划免疫。
(3)了解  对传染病的流行病学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了解当今传染病流行的新特征及新时期传染病的防治对策。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影响传染病流行的两个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疫源地的概念
第二节 传染病防
传染病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传染病的经常性预防措施;预防接种与计划免疫;对传染病人、接触者、动物传染源和疫源地的管理措施;     *传染病的报告制度。
第三节 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的特征及其对策
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成就,近年新发现的传染病和病原体,当今传染病流行的特征及其防治对策。
(     二十五     )     地方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地方病的基本概念;地球化学性地方病的病因,地方性氟中毒及碘缺乏病的病因及其预防措施;一级预防在地方病防治中作用。
(2)熟悉  地方性氟中毒及碘缺乏病的临床及流行特点。
(3)了解  地方病病(疫)区的基本特征、常见地方病的病因、流行特点、地方病的危害及地方病的防治策略。
2     .教学内容    
地方病的定义及分类;     *地方病病(疫)区的基本特征;地方病的危害作用,我国地方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     *碘缺乏病的概念;碘缺乏病的病因及流行特征;碘缺乏病的预防措施,碘盐预防。     *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因、特征及流行特点;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与生活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措施;个人防护方法;我国饮水、空气、粮食和蔬菜等氟化物卫生标准。
(     二十六     )     职业有关疾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职业有害因素的定义,职业病定义、特点、诊断及处理原则,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防制。
(2)熟悉  工作有关疾病定义、特点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
(3)了解  常见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工伤的主要原因。
2     .教学内容    
*职业有害因素: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职业有关疾病如职业病:定义、概念、范围、种类、特点;职业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工作有关疾病:定义、特点、常见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工伤主要原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防治: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控制。
(     二十七     )     心、脑血管疾病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和三级预防,人群高血压的防治。
(2)熟悉  心、脑血管疾病的监测内容和处理原则。
(3)了解  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
2     .教学内容    
*冠心病的分布和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胆固醇血症、超重和肥胖、糖尿病、生活方式、水的硬度及微量元素、多种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     *脑卒中的分布和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糖尿病、短暂性缺血性发作、吸烟和饮酒,其他因素如饮食、药物、饮水、遗传。     *脑卒中和冠心病的预防和控制即第一级预防:群体策略、高危人群策略。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干预和控制:针对高血压的防治,健康的生活方式、限盐、膳食预防,重点介绍WHO的预防性食谱,防治高血压应以综合性措施为主。人群监测:信息监测系统,高危人群的筛检,加强病人的计划管理。
(     二十八     )     初级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    
1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初级卫生保健的定义和任务,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义和特点。
(2)熟悉  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社区保健内容。
(3)了解  社区健康实施的步骤。
2     .教学内容    
*初级卫生保健的定义、任务以及实施的基本原则。社区构成的要素;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义和特点。社区健康实施的步骤:社区动员、社区诊断、确定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制订和实施社区健康的计划以及评价。妇女儿童的社区保健:儿童的主要卫生问题、妇女不同生理时期的主要卫生问题、妇女儿童社区保健措施以及保健系统管理。老年人社区保健:老年人的主要卫生问题、老年人社区保健措施,临终关怀。
四、学时分配
序号
学     教学
时      环节
名称
讲课
习题
实验
上机
课程设计
小计
绪论
2




2
人类与环境
4




2
物理因素与健康
2




2
化学因素与健康
4




4
食物因素与健康
6




6
心理社会环境与健康
2




2
医学统计学方法的基本概念
2




2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和推断
6

2


8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和推断
6

2


8
直线相关与回归
4

2


6

统计表与统计图
2




2

流行病学概述
2




2

疾病的分布
2




2

描述性研究
2




2

分析性研究
4




4

实验性研究
2




2

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
2




2

传染病、地方病
2




2

心、脑血管疾病
2




2

初级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
2




2

合  计
54

6


60
五.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预防医学》(第三版),叶葶葶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资料    
1. 顾学箕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第一卷,预防医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
2. 中国卫生年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 胡怀明:社会医学,第一版,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4. 黄敬亨:健康教育学(第一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
5. 梁友信:劳动卫生学与职业病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6. 杨树勤:卫生统计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7. 李立明:流行病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8. 陈学敏:环境卫生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9. 陈炳卿:营养与食品卫生(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0.陈启光等:医学统计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1.李学信等:流行病学(第二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
12.耿贯一:流行病学,第一卷,(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13.Last, JM et al: Public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13     th  Ed, Appleton &
Lange,Norwalk,1992
六、说明
1. 由于学时有限,教科书中未列入教学大约的篇章,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外阅读用。
2. “     *”表示重点内容;“Δ”表示难点内容。
3. 大纲撰写人:孙峰、副教授、扬州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2003年3月。

   
眼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课
先修课程: 医学基础课、医学临床课
        分:1
        时:18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眼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任务是研究人体重要感觉器官之一的视觉器官疾病,研究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以及预防、诊断和治疗。首先,视觉器官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眼病会导致失明,可产生严重的后果。了解眼科学知识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内容。其次,视觉器官与全身其他系统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很多全身疾病常有眼部的表现,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和血液病常有眼底的改变。临床上常可根据眼部的一些特征,协助其他临床学科作出正确的诊断和预后估计。有时一些疾病的首发症状出现在眼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教学的内容是结合临床讲授视觉器官的解剖、生理、,检查方法及各种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知识,着重介绍我国常见病、多发病、致盲病以及眼与整个机体的关系。教学内容充分反映国内外比较成熟的新成就。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
眼科学与基础学科的关系非常密切。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和影像医学等所取得的成就,有助于阐明一些眼病的发病机理,提高眼病的防治水平。在眼科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又丰富了这些基础学科的内容。正是由于眼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眼科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如眼遗传学、眼病理学、眼流行病学和眼激光学等,促进了眼科学和其他医学学科的发展。
第二章           眼科学基础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熟悉眼的各部组织、血管、神经、肌肉、泪器、眼睑、眼眶的解剖与生理及其临床意义。掌握眼球的局部解剖,重点掌握角膜、葡萄膜、视网膜、前房角的解剖及生理。熟悉视路及瞳孔对光反射的路径。掌握光反射路径的传入和传出神经。
[学时]   2学时
二、课课程内容    
眼球局部解剖: 重点掌握角膜、葡萄膜、视网膜、前房角的解剖。
视路及瞳孔反射路、光反射路径的传入和传出神经。
眼附属器的解剖和生理。
眼的生理生化及代谢,包括泪膜、角膜、葡萄膜、房水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        识记:角膜的解剖、生理特点,前房角的解剖,瞳孔对光反射的路径。
2.        领会:房水循环途径。
第七章           角膜病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熟悉角膜病对视力的损害,目前是我国主要致盲原因。
2.掌握角膜炎临床症状,诊治原则及预防。
[学时]   2学时
二、课程内容    
角膜炎症病理过程。
角膜炎症,包括细菌性角膜溃疡、真菌性角膜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角膜基质炎、角膜软化症、蚕蚀性角膜溃疡临床表现及治疗。
角膜变性与角膜营养不良,包括角膜老年环、带状角膜病变、边缘性角膜变性、角膜营养不良临床表现及治疗。
角膜肿瘤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真菌性角膜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
2.领会:细菌性角膜溃疡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
第十章           晶状体病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老年性白内障的分类、手术适应症,熟悉先天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代谢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药物中毒性白内障、后发性白内障。熟悉白内障手术及人工晶体手术方法。
[学时分配]  2学时
二、课程内容    
白内障病因及分类,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代谢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药物中毒性白内障、后发性白内障临床表现。
白内障手术适应症,白内障手术及人工晶体手术方法。
其他晶体疾病,晶体异位、晶状体先天异常。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分类、临床表现,后发性白内障病因。
2.领会:白内障手术及人工晶体手术的手术适应症、常用手术方法。
第十一章           青光眼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熟悉青光眼是常见致盲眼病。
2.重点掌握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的诊断及治疗原则,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学时]   2学时
二、课程内容    
青光眼概念,眼压及影响眼压的三个因素。
青光眼的病因,视神经损害机制的两种学说,青光眼的分类。
闭角性青光眼、开角性青光眼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继发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各种青光眼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青光眼的分类,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2.领会: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第十二章           葡萄膜病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认识葡萄膜炎病因的复杂性及预后的严重性。
2.掌握前葡萄膜炎的基本症状、治疗原则和鉴别诊断。
[学时]   2学时
二、课程内容    
葡萄膜炎病因、发病机制、分类
虹膜睫状体炎、中间葡萄膜炎、脉络膜炎、全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
几种特殊类型的葡萄膜炎,交感性眼炎、Vogt-小柳原田综合症  Behect病、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症临床表现、治疗。
葡萄膜肿瘤,虹膜痣、虹膜囊肿、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脉络膜转移癌临床表现、治疗。
葡萄膜先天异常,先天性无虹膜、虹膜和(或)脉络膜缺损、先天性瞳孔残膜临床表现、治疗。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葡萄膜炎病因、发病机制、分类, 全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
2.领会:虹膜睫状体炎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
第十四章           视网膜病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熟悉视网膜病变和全身疾病的密切关系。
2.熟悉视网膜病变的基本症状。
3.熟悉常见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原则。
[学时]     2学时
二、课程内容    
血循环障碍与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病变。
视网膜血管病,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COATS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表现、治疗。
黄斑疾病,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班变性、黄斑囊样水肿、黄班裂孔、黄斑部视网膜前膜临床表现、治疗。
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原则。
视网膜变性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眼底表现,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鉴别诊断,治疗。
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静脉阻塞、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表现、治疗。
2.领会: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原则
第十五章           视神经及视路疾病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视神经炎和乳头水肿的发病原因
2.了解视神经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学时]  2学时
二、课程内容    
视神经炎、视乳头水肿、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萎缩、视神经肿瘤临床表现及诊断。
视交叉病变,视交叉以上的视路病变临床表现及诊断。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视乳头水肿、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萎缩、临床表现及诊断。
2.领会:视神经炎临床表现、治疗。
第十六章           眼视光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从光学原理了解眼的屈光状态。
2.熟悉眼的屈光不正的临床表现及矫正方法。
[学时]   2学时
二、课程内容    
眼的屈光系统、正视眼和调节作用的定义及机理、眼的调节与集合。
屈光不正,近视眼、远视眼、散光、屈光参差、老视临床表现及矫正方法、预防。
屈光检查方法:主觉检查法,他觉检查法。
屈光性角膜手术: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表面角膜镜片术,自动板层角膜成形术。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正视眼和调节作用的定义及机理,近视眼、远视眼、临床表现及矫正方法。
2.领会:屈光性角膜手术。
第十七章           眼外肌病和弱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眼外肌与斜视的关系。
2.熟悉共同性斜视与痹性斜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斜视手术的矫治原则。
[学时]   2学时
二、课程内容    
眼外肌的功能、双眼视觉。
斜视检查法、共同性斜视、非共同性斜视临床表现、治疗,共同性斜视与麻庳性斜视的鉴别。
弱视病因及分类,弱视的治疗原则共同性斜视、非共同性斜视临床表现、治疗。
眼球震颤的类型。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斜视检查法、共同性斜视、非共同性斜视临床表现、治疗,共同性斜视、非共同性斜视临床表现、治疗。
2.领会:眼外肌的功能、共同性斜视与麻庳性斜视的鉴别。

   
全科医学概论
(一)课程说明
学         分:2                                                                                                         学         时:36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升本                                         课程性质:专业课
        课:医学基础课等                           制定日期:2003年3月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1     、全科医学概述    6学时    
(1)全科医学、全科医疗、全科医生的概念
掌握全科医学的概念、主旨,特点。 熟悉全科医学的由来
掌握全科医疗的概念、特点, 熟悉全科医疗的服务内容
掌握全科医生的定义、全科医生对于不同对象所承担的角色、全科医生的素质要求。
熟悉全科医生的专业培训
(2)全科医学产生的基础
熟悉人口迅速增长与老龄化对医学与整个社会的挑战
熟悉疾病谱与死因谱变化的特点,对医疗服务带来的挑战
了解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与对医学的影响
熟悉医疗费用高涨与卫生资源不合理分配的原因
熟悉医疗保健机构的分工与重视基层的理由,掌握医疗保健体系的理想模式
(3)全科医学发展史和前景
了解全科医学的发展史
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和特点,熟悉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掌握全科医生在卫生改革与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历史使命
熟悉全科医学在我国发展前景
(4)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
熟悉全科医学的特点
(5)全科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掌握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和联系
了解全科医学与社会医学、社区医学与替代医学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
1、    全科医学、全科医疗、全科医生
2、    社会医学、社区医学、替代医学
问答题
1、    简述全科医学的主旨和特点
2、    简述全科医生相对于不同对象所承担的角色
3、    简述全科医生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4、    请比较全科医学与专科医学的区别和联系
2     、以人为本的健康照顾     4学时    
(1)疾病与病人:两个不同的关注中心
了解医生关注中心转移过程与引发原因
熟悉生物医学模式的优点与存在的缺陷
掌握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运作
掌握全科医学所研究的病人的范畴
(2)以人为本的病人照顾
掌握全科医生应诊的四项主要任务
掌握应诊的BATHE“提问-小结”方式
熟悉慢性病管理概念框架与COOP功能状态量表
(3)病人角色与医患交流
掌握健康信念模式,熟悉病人角色的特点
了解患病感受,熟悉医患关系模式与全科医疗中的消费者角色
了解医患交流的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方式与方法
熟悉医患交流的妨碍因素、需要特别沟通的病人与问题病人的交流
复习思考题    
1、    为什么说生物医学模式对于全科医生而言是不适宜的模式?
2、    简述在疾病诊治中如何运用BATHE“提问-小结”方式。
3、    举例说明健康信念模式的运用
4、    病人的角色特征有哪些?
5、    常见的医患关系有那些?各运用于那些情况?
6、    简述熟悉医患交流的妨碍因素
7、    儿童和老年人是全科医生的主要服务对象,请简要说明在与儿童和老年病人交流中应注意的问题。
3     、全科医生的临床思维     4学时    
(1)全科医生的临床诊断
熟悉病史、查体和实验室检查分别在诊断中的作用
了解全科医生如何进行社会心理资料的采集
熟悉病人就医的原因
熟悉临床判断的基本过程,掌握诊断思维中的假说—演绎方法
掌握概率方法在临床判断中的作用
(2)全科医疗中的病人管理
了解病人管理的原则,熟悉病人管理的基本内容
熟悉如何帮助病人设定最佳健康目标和设定最佳健康目标的意义
掌握影响病人遵医行为的因素与改善遵医行为的策略
(3)全科医生的若干临床策略
了解使用时间帮助诊断的意义和存在问题
掌握循证医学的概念,熟悉循证医学的应用步骤与主要内容
复习思考题    
1、    为什么说全科医生在临床服务中更应重视病史的采集?
2、    简述临床判断中可利用的概率指标及其意义
3、    病人就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    为什么全科医生应该病人设定最佳的健康目标?
5、    以高血压病人为例,说明影响病人遵医行为的因素与改善遵医行为的策略
4     、以家庭为单位的照顾     6学时    
熟悉全科医学被称为家庭医学的由来
掌握全科医生所提供的四种水平的家庭服务,了解第五种水平的服务
(1)家庭的定义、结构和功能
熟悉家庭定义的多维特征,了解8种家庭关系
掌握家庭的类型和特征,熟悉不同类型家庭中存在的不足
熟悉家庭权力结构的分类与特点
掌握家庭中的角色转变与引发角色冲突的原因
熟悉家庭沟通类型与特点
了解家庭界线、家庭气氛与生活空间、家庭价值观
掌握家庭的功能
(2)家庭与健康
熟悉家庭对个体健康影响的主要表现
了解家庭对健康影响的可能机制
熟悉与健康伤害相关的主要家庭事件
(3)家庭生活周期、家庭资源与危机
掌握家庭生活周期的概念,熟悉不同时期所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
了解家庭内外可利用的各种资源
掌握生活压力事件的分类
熟悉生活压力事件的反应模式与家庭危机的主要原因
(4)家庭评估与家庭照顾
熟悉家庭评估的目的、主要评估类型
掌握家庭评估中的相关概念:家族谱、家庭圈、家庭关怀指数等
掌握家族照顾与家庭咨询、家族治疗的主要内容
熟悉家庭治疗与家访的适应症
复习思考题    
1、    简述全科医生必需提供的四种水平的家庭服务
2、    简述家庭中的角色转变和角色冲突
3、    举例说明家庭对个体健康影响
4、    简述家庭生活周期不同时期全科医生应处理的主要健康问题
5、    有一位老年病人来你处就医,自诉失眠、精神萎,心情烦躁,但体检未发现阳性体征。作为一名全科医生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给病人帮助?
6、    何为家庭咨询?其主要适应症有那些?
5     、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照顾    4学时    
(1)社区及社区健康问题
掌握社区的定义与构成社区的要素
熟悉社区常见健康问题
(2)社区诊断
掌握社区诊断的概念、熟悉社区诊断的目的和意义
掌握社区诊断的主要内容
熟悉社区诊断的步骤
掌握社区诊断的常用定性研究方法
(3)社区导向的基层医疗
掌握社区导向的基层医疗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熟悉社区导向的基层医疗的实施过程
熟悉全科医生在社区导向的基层医疗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4)社区重点人群保健
了解儿童、妇女、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病人等不同人群的所面临的主要卫生问题与社区保健的特点和处理原则
复习思考题    
1、    请阐述社区的概念和构成社区的要素
2、    阐述社区诊断的概念和社区诊断的基本步骤
3、    常用于社区诊断的定性研究方法有哪些?各自的运用条件和特点有哪些?
4、    开展社区导向的基层医疗应注意哪些问题?
5、    如果在你工作所在地开展社区导向的基层医疗,你认为主要要做哪些工作?
6     、全科医学中的预防医学         4学时    
(1)全科医生与三级预防
熟悉预防医学与三级预防的概念
了解全科医生在预防医学中的优势
掌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
熟悉健康促进的领域
(2)临床预防服务
掌握概念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
掌握临床预防医学的主要方法:病人教育、免疫接种、筛检、病例发现、周期性健康检查
了解病人教育的目的、要求、熟悉病人教育的意义、
掌握病人教育的主要内容
掌握筛检的概念和常用筛检疾病与方法
(3)周期性健康检查
掌握周期性健康检查的概念
熟悉周期性健康检查选择条件
了解周期性健康检查的内容
复习思考题    
1、  为什么全科医生服务中特别关注预防医学?
2、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区别与联系
3、  全科医生在临床预防中主要开展的工作有哪些?
4、  简述全科医生开展病人教育的主要内容。
5、  简述筛检的概念和经常需开展筛检病种有哪些?
7     、全科医学教育与培训与研究         4学时    
(1)全科医生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掌握全科医生应具备的知识态度技能
熟悉全科医生应掌握的专业理论体系
熟悉全科医生应具体技术工作
(2)国外全科医学教育培训
了解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地的全科医学培训体系
熟悉国外全科医学教学的主要形式
(3)我国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熟悉我国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发展历程, 强调我国全科医学培训仍处于探索阶段,在职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是主要发展方向
(4)全科医学的科研
熟悉开展全科医学科研的理论准备的主要内容
掌握全科医学科常用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诊断试验评价、临床疗效评价、临床试验遵循的原则—随机化、对照、盲法。预后判断
熟悉常用卫生经济学评价指标:
最小成本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
了解全科医学科研的设计和实施的基本流程
复习思考题    
1、  简述全科医生应掌握全科医生应具备的知识态度技能
2、  请说明全科医生在进行科研中可运用的常用方法和理由
8     、全科医疗健康档案       2 学时    
熟悉建立全科医疗居民健康档案的必要性和意义
掌握全科医疗居民健康档案的内容和POMR记录方式与SOPD病历记录
熟悉全科医疗个人健康档案的主要内容
了解家族健康档案与社区健康档案
了解全科医疗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熟悉计算机化的健康档案的优点
复习思考题            
9     、全科医疗管理           2学时    
熟悉全科医疗管理的内容与方式
掌握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组成
掌握全科医生在服务团队中的角色与作用
了解全科医疗评价
了解全科医疗实验中的伦理学问题
复习思考题            
四、学时分配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学时
1
全科医学概述
讲授
6
2
以人为本的健康照顾
讲授,案例讨论
4
3
全科医生的临床思维
讲授,案例讨论
4
4
以家庭为单位的照顾
讲授,案例讨论
6
5
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照顾
讲授,案例讨论
4
6
全科医学中的预防医学
讲授,案例讨论
4
7
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与研究
自学,讨论、讲授
4
8
全科医疗健康档案
自学、讨论,讲授
2
9
全科医疗管理
自学、讨论,讲授
2
合计


36
主要教材:    
1、顾湲等:《全科医学概论》 人民卫, 生出版社 2001年2月
参考文献, :    
1、    吴春容等:《全科医学概论》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年8月
2、    傅  华等:《临床预防, 医学》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3、    叶亭亭等:《预防医学》(第三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年2月
4、    李立明等:《流行病学》(第四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年3月
, , 大指导意义。





版权所有:扬州大学医学院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
Yangzhou University Medical Acade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