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扬州大学学科交叉论坛——医学+材料交叉论坛

时间:20211125下午230

地点:瘦西湖校区8#s205

论坛议程:

时间

内容

报告人

主持人

14:30-14:40

开幕致辞

戴玉琴

吴德峰

14:40-15:00

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方法的新多肽和小分子药物发现

医学院

15:00-15:20

针对顺铂耐药性的分子结构改造策略及生物活性研究

化学化工学院

15:20-15:40

基于金属配位作用的纳米药物在癌症化学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奚菊群

医学院

15:40-16:00

贵金属纳米过氧化物模拟酶在联酶免疫分析(ELISA)中的生物检测应用

化学化工学院

16:00-16:10

休息

      16:10-16:30

基于化学探针和光学显微成像的单细胞和单颗粒研究

化学化工学院




吴德峰

16:30-16:50

SERS光谱技术在癌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曹小卫

医学院

16:50-17:10

非典型神经安定药奥氮平晶体材料生长机理和形貌的理论研究

孙元元

化学化工学院

17:10-17:30

基于天然小分子构建超分子自组装纳米药

王嘉成

医学院

17:30-18:00

讨论/交流



主办单位

扬州大学学科建设公室

扬州大学科学技术处

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扬州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研究院)

扬州大学创新材料与能源研究院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报告人简介

杨轶,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9年入职扬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目前在扬大附院中心实验室。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专业,博士毕业于美国芝加哥洛约大学医学院生理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心衰和心律失常及相关研究,分子荧光标记,蛋白质相互作用等。目前主持国自然面上2,江苏省卫健委重点1,江苏省自然1,和扬州市社会发展项目1。已发表SCI论文 14篇,最高影响因子24分(循环,Circulation),第一(含共一)或通讯文章6篇(2 Circulation Research 15分,1 JMCC,1 JAHA等),总引用 >1000, 高引指数:10。




崇辉,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2012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12年10月-2014年3月名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博士后,2014年4月-20175月比利时荷兰语天主教鲁汶大学博士后,201710月入职扬州大学创新材料与能源研究院工作,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目前主要从抗肿瘤耐药性肿瘤药物开发及相关机理研究,以一作或通讯作者身份在Organic Letters, Macromolecules, Langmuir, Inorganic Chemistry, Chemistry – A European Journal, Journal of Inorganic Biochemistry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25篇,曾获欧盟玛丽居里飞马计划资助(2014-2015)。



奚菊群:扬州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新型功能纳米材料开发与应用,通过结构设计、可控合成、和合理的表面修饰得到功能丰富的生物相容性纳米材料,研究其在生命体系中的行为,并利用纳米材料独特的物理与化学性质以发展新型多模态生物影像技术、靶向药物输送技术以及肿瘤物理治疗技术,从而探索癌症的诊断与治疗的新思路与新方法。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2018),Nano Letters(2019),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20),Nano Today(2020),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21),Small(2021)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奚政,博士,扬州大学校特聘教授。2013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18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化学系,师从孙守恒教授,并获得布朗大学论文奖学金荣誉。随后在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UCF)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员工作,期间入选UCF杰出博士后项目。于2021年9月加入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纳米材料的精细可控合成,及其在电化学能源转化相关催化、纳米模拟酶催化在生物检测和免疫分析等领域的应用。至今已发表SCI论文28篇,参与发表著作专题章节2篇,在J. Am. Chem. Soc., Nano Lett., Chem. Mater., Nanoscale等杂志多次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论文总引用数(Google Scholar)超过1700余次,个人H指数18。



马诚,博士,硕士生导师。2011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2014年硕士毕业于湖南大学分析化学系(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分析化学系(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年至2021年在南京大学担任特聘副研究员。2021年7月入职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方向为单细胞和单颗粒显微成像技术的研究。工作涉及用高内涵的动态信息来研究单细胞和单颗粒催化,发展了时空分辨电化学发光显微镜和电化学发光光谱采集系统,开发了一系列单细胞分析和单颗粒电催化监测等技术。将纳米尺度上的发光信号,与细胞物质变化和电催化动力学相关联。从微观层面上,为生命分析和电催化清洁能源转换提供了技术支撑。迄今已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Angew. Chem., Nano Lett., Chem. Sci., Anal. Chem., Chem. Commun.等发表学术论文,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江苏省科技计划青年项目。研究方向的特点涉及了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交叉,针对能源催化和生命分析领域的问题,通过化学合成构建分析探针,并自主搭建光学显微镜,在微观层面上提供信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 光学显微成像模块的集成和仪器开发;2. 单颗粒电催化动态成像技术的研究;3. 单细胞的多模式成像研究。


曹小卫,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6年10月入职扬州大学医学院。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基金、横向项目等多项课题。主要贡献在Biomaterials、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Nanoscale、Journal of Material Chemistry C、Analytica Chimica Acta等期刊,共发表SCI论文40多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26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项和国家发明专利1项。长期担任Analytical Chemistry、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RSC Advances等期刊的评审专家。目前主要在生命科学、医学和材料科学等交叉领域开展工作。研究重点包括:免疫分析的基础问题研究;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SERS)检测的标记免疫分析体系的建立;新型SERS-GICA核酸试纸条或SERS微流控芯片在癌症检测中的应用研究;纳米探针在肿瘤成像和光热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孙元元博士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导师:史强研究员;2016-9至2020-8 就职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博士后工作,合作导师:Michael Doherty院士。2020年9月份,入职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有机分子(特别是药物分子)晶体材料生长机理和生长形貌的理论研究;过渡金属催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等。






王嘉成,扬州大学医学院讲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目前从事天然产物化学、新型药物制剂、材料化学、纳米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构建了系列具有"生物活性功能"新型超分子自组装和共组装纳米药物递送体系,应用于协同治疗肿瘤和减缓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等。目前以第一作者和共同一作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TOP 期刊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江阳中路136号
E-mail:yixb@yzu.edu.cn(院长信箱)
电话:0514-87978804(综合办公室)、87992206(监督举报)、0514-87978811(招生就业)
传真:0514-87341733

关注官方微信

Copyright © 2025 扬州大学医学部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