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合作交流 > 正文
我院李国才博士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School of Medicine)微生物学系访学感受

  为进一步提高我院病原生物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我院相关专业的影响力,经本人申请,学院批准,本人于2012年8月7日至2013年2月5日去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School of Medicine)微生物学系以访问学者和博士后身份留学了6个月。国外工作和学习期间,本人勤奋努力,善于思考,较快克服了语言障碍,与国外导师和同行可进行切实有效的沟通交流。工作中首先参加了国外实验室的技术、生物安全和动物实验的培训,半个月内即全部通过考核,然后进入工作阶段。本人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获导师同意后开展实验。构建了一个细菌性阴道炎的新型小鼠模型,并利用此模型进行了淋病奈瑟菌或阴道加德纳菌共感染对此小鼠模型的影响。工作中,本人积极与相关同行交流,从导师实验室以为的实验室获得了菌株、DNA和试剂方面的帮助。具体收获小结如下:

  1、提高了英语水平

  进入美国实验室以后,即开始了全英文语言环境的训练。本人所在实验室里没有来自中国的工作或留学人员,日常工作生活交流只能全部使用英语,还要与实验室以外一些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交流,而且美国本土人员的英语发音、语速也不尽相同,这种条件对于英语能力的锻炼具有较大帮助。本人较快适应了这种氛围,熟悉了实验室同事的口语风格,可以与之进行较为顺畅的口语交流。工作中进行的方案设计、实验记录等文字材料也必须以全英文进行,而且需要具有一定的书写速度,这样也很好地帮助本人提高了英文写作水平。

  2、提升了实验室管理的视野

  到达当地实验室后并不允许直接开展实验工作,必须接受并通过几个环节的训练之后才可进行。

  一是化学安全训练  在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指导下,需要熟练掌握本实验中保存和使用的可能造成人身和财产损伤的化学试剂的种类、存放位置、正确使用方法,以及万一产生意外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二是生物安全训练  实验室管理人员指导本人熟悉掌握了本实验室可能使用的致病微生物种类及使用注意事项,尤其要注意的是,不同生物废弃物必须弃置于特定地点以便分类处理。

  三是动物实验训练  实验室首先调查学习人员以往的动物实验经验或经历,如曾经从事过哪种动物的实验,有多少年的实验动物从业经历等。进入动物房之前还要对实验人员进行健康检查,主要检查结核杆菌是否阳性。动物房管理人员还要进行进一步的确认,保证有关人员确实对动物实验相关环节均已掌握之后才允许开展动物实验工作。

  其他训练  如万一发生火灾时如何进行自救,如何使用实验室的喷淋设备进行灭火;眼睛进入异物时如何进行清洗;万一发生龙卷风时应该躲避于何处,等。

  相关训练环节并不是流于形式,而是要经过严格考核。考核形式是在网上答题考试,每项训练都要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得分需在95份以上才算合格。考核通过后发给门卡,包括实验室门卡和动物房门卡(如果要做动物实验的话)。拥有了门卡,表明才拥有独立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的资质。否则,只能继续接受训练,或者旁观别人的实验。

  这种管理方式如果借鉴到我们自己实验室的运行中,可能会大大降低实验过程中的失误率以及仪器设备的损坏率,使科研工作顺利很多。

  3、拓展了科研思维

  本人所在美国实验室的工作看起来并非高精尖,似乎都很少涉及分子生物学,整天似乎就做做细菌感染的小鼠模型,或者细胞唾液酸检测,好像没什么高深的水平。但就是这样的工作,实验室也会发表Science、Nature系列的文章。这也进一步验证了一个科学道理,科学研究关键不是看技术是否最先进,而是看想法是否很新颖。很多时候,只要实验设计新颖巧妙,常规技术方法也照样可以做出高水平的文章。

  在这个实验室学习后,本人在细菌感染研究中产生了一些新的方向,如唾液酸在细菌感染中作用研究;利用雌激素化小鼠进行细菌感染模型制作研究;两种或多种细菌感染相互影响研究等。

  4、感受了美国工作文化

  半年时间内对美国的工作方式有了一些了解。

  首先,感觉美国人同样也非常勤奋刻苦。美国导师及其先生,同样是经常熬夜工作,本人有时候深夜一两点钟给他们发出email,但他们基本是随后就给出回信,似乎凌晨尚未入睡也是他们的常态。与我一起工作的女博士后,怀孕已接近生产时期仍天天工作在实验室与动物房,直到生产前一周才开始休假,产后也就休息了40多天,事实上产后在家休息期间也常与实验室保持email或电话联系。实验员的每天工作时间可能稍短一些,但也最少是8个小时,事实上,一个博士技术员有时候是一天工作近12小时。有一次我问这个博士技术员,天黑之后回去路上安全吗?他回答,还好,他经常夜里十一二点回去,从没有遇到安全问题。从侧面说明他是很勤奋的。

  其次,工作严谨不浮躁。导师、博士后、博士生,技术员等,似乎都很淡泊,就是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求其他名利。我到实验室的时候,女博士后的小鼠实验,已经做到编号31了。当然,这31次实验并不是完全重复相同的实验体系,有时候会实验改变一些实验条件。尽管如此,大致相似的实验重复31次,对于一个博士后,也应该算是很难能可贵的了。但她似乎一点不觉得枯燥单调,还在与我一起心意盎然地继续开展类似的实验。我回国后她还要继续重复下去,甚至关于个别实验细节,她与我email反复10多次进行讨论。博士做技术员,在美国也很常见。我所在实验室的那个博士,就甘愿做个技术员,每天笑眯眯、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做着实验。

  再次,工作时间弹性制。什么时候来实验室,什么时候回去,都不是问题。但大家都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总之,在学院的资助下,本人得以进入美国进修学习了6个月,在英语口语听力和写作、科研思维、实验室管理方面都得到了一定提高,也感受了美国科研工作者的严谨勤奋。这些对于本人今后的工作生活都将具有深远影响,对于本人工作能力的加强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病原生物学学科建设也将产生一定的辅助作用。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江阳中路136号
E-mail:yixb@yzu.edu.cn(院长信箱)
电话:0514-87978804(综合办公室)、87992206(监督举报)、0514-87978811(招生就业)
传真:0514-87341733

关注官方微信

Copyright © 2025 扬州大学医学部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