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瑞慈杏林菁英基金”捐赠签约仪式与扬州大学——上海瑞慈医疗投资集团校企合作研讨会先后在校友馆举行。校长丁建宁,上海瑞慈医疗投资集团董事长、总裁、我院83级校友方宜新,执行副总裁、我院83级校友梅红,扬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陈耀等出席。对外联络办公室(校友会、董事会、教育基金会办公室)主任陈克勤主持仪式,副校长龚卫娟主持研讨会。
丁建宁校长代表学校感谢方宜新校友、梅红校友捐资设立基金的善行义举。仪式上,丁校长为方宜新颁发“扬州大学杰出教育贡献奖”奖牌,陈耀代表扬大基金会与方宜新签署捐赠协议并接受捐赠。



龚卫娟表示,希望校企双方进一步梳理资源和以往合作成果,明确合作方向,达到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目的。方宜新表示,瑞慈集团将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加强校企人才培养力度和深度,以“瑞慈班”的设立为契机,校企携手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领导力的高质量医学人才。
研讨会上,双方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在医疗科研和医教融合等方面深度合作展开了讨论。方宜新表示今后瑞慈医疗集团将更加高度重视与扬州大学的合作,不断丰富人才交流和实践机会,积极为扬大学子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日下午,方宜新校友接受了来自医学院宣传报道中心记者部同学的采访,谈论了自己的大学回忆,工作和创业经历以及对扬医学子的建议。

方宜新,1965年2月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现任瑞慈医疗投资控股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江苏省工商联副主席,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86年毕业于扬州大学。1986年7月—1992年6月,在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历任麻醉科医师,院长助理等职位。1992年,创立东洋之花化妆品有限公司,并发展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之一的民族护肤品品牌。1997年,东洋之花由一个地方性、区域性品牌发展成为全国性知名品牌。2000年,进入医疗行业,经过不断发展壮大,延伸大健康产业链,组建了瑞慈医疗投资控股集团。旗下业务板块包括医院、健康体检、诊所、康复养老和互联网医疗五大板块。2002年,创立南通瑞慈医院,成为全国最大的的综合性私立医院。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记者:您在扬州大学读书期间印象最深刻的记忆有哪些?
在扬州大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读书时尽管在物质方面比较艰苦,但每位同学在精神上都很丰富。那时候条件的苦,可能是当今年轻人所不能了解的,比如当时没有洗澡的地方,一年四季都在外面洗冷水澡。但是大家都很用功、很刻苦,几乎从早到晚都“泡”在教室里学习,这也是我们这一届同学出了不少人才的原因。
记者:在扬大的求学经历,对您的工作和之后的创业影响最深的是哪方面呢?
扬大医学院的求学时期,可以说塑造了我的世界观、价值观。因为扬大的校风非常朴实,同学们有理想、有抱负,彼此之间相处也非常融洽、非常真诚、非常朴实。尽管大家物质条件、经济条件都不太好,但是都愿意在生活、学习上相互帮助、互相分享。这些都对我一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深远的影响,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其次,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最后,要懂得回馈社会,回报母校。
记者:您在读完大学之后,是在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担任麻醉医生,在您从医的这段职业生涯中,有没有遇到过一些感动过您的人和事呢?
我毕业以后就成为了一位麻醉医生。当时我们学临床医学,并没接触过麻醉工作。上班第一天,主任给我一本厚厚的书,基本上都是自己看书学习。第二天要治疗什么病例,麻醉什么病人,前一天便认真学习研读打好基础。刚开始工作的状态几乎都是如此。在主任的指导和自己的钻研下,再加上在扬大学习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大概三个月,我就可以独立工作,开始值夜班。当时我所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覆盖的病人面很广。我做主任医生的时候,面对都是非常错综复杂的病例。从一开始绞尽脑汁,到后来游刃有余,虽然临床经验让我较快地成长,但我始终觉得是读书期间在学校扎下的根才让我走得更远。
记者:您认为作为一位医疗工作者,我们最应该拥有的品质是什么呢?
作为医疗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对生命要有崇敬之情、敬畏之心。在这种驱动下,你会有勤奋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做好工作,服务好病人。
记者:是什么让您在从医多年后毅然决定离开医院,踏出舒适圈,开始创业的呢?
大概三十多年前,我做医生的时候,周边的有些医院条件不好,经常会有病人提出意见,政府想各种办法改善,医生、护士也疲于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萌生了办一个老百姓满意、政府满意,医生、护士也满意的医院的想法,所以再三抉择后决定离开医院开始创业。一路走来,我都坚持着自己的初心不断做好我的这份事业。
记者:从医生到创业者身份的转变中,您觉得二者身份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在哪些方面?
做医生要对自己负责、对病人负责。做企业是要对这个集体和团队负责。你的角色变成了一个社会组织者,这个担子和责任是两回事情。
记者:我们相信您在从医和创业的路上都经历了很多,在期间机遇和挑战肯定是并存的,我们想知道,您对待自己人生中的机遇和挑战是怎样去区分的,又是怎样去面对的呢?
一个人要有明确的人生方向,要有理想、有追求,同时要坚韧不拔。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不能放弃。我认为实现理想的过程像跑马拉松,而不是百米赛跑。百米赛跑只是考验爆发力,十几秒钟就完成了。但马拉松更多的是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和坚韧的品质。我们以后想要成功,坚韧很重要,不能轻易地放弃。
记者:您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也迎接了挑战,并且完成了自己最初的梦想,那么您觉得疫情刚过,当下哪些医学研究方向将会成为热点呢?
现在医学对生命科学的理解还比较少,以后,我想应该会有这么几块:第一,就是预防医学,就是我们所说的卫生健康。未来大家都更注重生命的品质,那么对健康管理的需求会越来越大。第二,就是我们国家以后会在创新药、生物制药这个方面更加重视,会有更多更新的突破。通过这次疫情,我们发现,无论是疫苗,还是其他对病毒有效的药物都是对老百姓来说十分重要的,因此国家需要加大研发的力度。第三,就是我们整个医疗卫生体系,从上到下怎么样建立得更系统更完整。疫情期间,国内外某些医疗体系很快就面临崩溃,那么以后碰到这种情形,我们更要防患于未然,早做准备。第四,人工智能、数字医疗也是未来的一大发展方向。因为现在培养医学生的过程越来越长,成本也越来越大。以后要慢慢突破。数字医疗可以把好多的原本需要医生做的繁杂却机械的工作让机器代替。以前我们重视“互联网”医疗,现在已经开始聚焦“数字医疗”。未来是不是要拥抱“数字医疗”?我们现在还不清楚数字医疗会不会颠覆我们当下的医疗,更不清楚以后的医疗会到什么程度,但我认为一定会有非常大的变化。
记者:您有没有一些对我们在人生规划上面的建议和祝福呢?
我很羡慕,你们赶上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扬大有着非常好的校风,医学院经过了几十年的建设,各方面来说条件都非常好,师资力量也非常强。大家要明确作为学生的使命,我想:第一,要好好学习,但我们不能仅仅在教室里学习,学习是多面的。要了解社会,打开一个窗口去了解世界,学习不能仅仅只是为了读书和考试,还要关心以后医疗发展的方向。第二,要学习掌握一些和医学好像不太关联的东西,像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这些知识会对你们以后成为一个好医生有很好的帮助,会拓宽你们的知识面。以后做医生,和病人有更多的交流,交流的越深越透,才能对病情掌握得更准。但作为一个医生,我想以后运用现代科技的手段会越来越多。掌握综合知识和能力越多,对你们以后的成才就越有帮助。在聚焦主业的同时,拓宽学习的兴趣点,这样才更有可能成为一个好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