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友之窗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郜恒骏:惟学以致远

郜恒骏,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我院83级杰出校友。全国生物样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副会长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样本整合研究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分子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幽门螺杆菌分子医学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临床研究院执行院长。曾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国家重大专项联盟第三届转化医学创新奖、第十一届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中国生物样本库杰出贡献奖等奖项,获评上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进工作者”、上海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4月8日上午,正值我院83级校友返校之际,我院宣报中心学生记者对杰出校友郜恒骏教授进行了深入采访与交流。郜恒骏教授耐心回答了学生记者的问题,并对我院学子寄予殷切期望。采访过程中,郜教授围绕从事临床工作和医学研究的两个方面,回忆了自己求学、从医的经历以及选择的初衷。郜教授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为同学们介绍了医学研究发展的趋势与前景,为同学们科研与从医之路提出建议。



记者:您身兼数个重要职位,请问您平时是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又是怎样把每项工作做到尽善尽美的呢?

首先我是个医生,临床医生首先要做好临床工作,这是最基本的。其次,要有良好的品德,这是做好工作的根本问题,一切要以患者为中心,要有职业的使命感。最后就是临床研究,就是去思考,临床上哪些患者的问题,哪些重大问题,还没解决,在思考后全身心致力于这些方面的研究。从着手临床工作,到最后解决病人问题,从诊治一个个病人,到解决一批批病人疾患,这些环节上的每个点都缺一不可。



记者:研发与创新在医学领域是极为重要的,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临床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过去20年,在一批院士科学家老师们指导下,我们开创了“新型临床转化医学实践与理论工程——CBDTM模式”,即一切以患者为中心(centre, C),这是临床工作者最基本的初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次是打造高标准重大疾病生物样本库(Biobank, B),这是发展之基石,现已列为国家战略资源并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基础工程,各大医院都很重视建立高质量生物样本库;再者在此基础上开展高质量基础临床研究,即学科建设(Discipline construction, D),申报项目、发表论著与获得成果奖均很重要;关键还是要实现成果转化(Translation, T),产生核心专利与产品,最终实现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 M),即实现疾病的预测预防、早筛早诊与个性化诊疗,以解决患者问题为使命。这就是“新型临床转化医学CBDTM模式”。



记者:您认为在扬大学习的四年或者更长时间对您个人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回想起来,我们83届的同学们当时都是非常用功、非常刻苦的。我们当时学习氛围很好,对未来也有清晰的规划,所以我们这届出了很多非常优秀的人才。正是经过如此扎实的学习,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各个医院的高强度工作中,表现出很强的综合能力。

记者: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消化病学作为您的研究方向呢?

选择消化内科,最主要的原因是消化科涉及脏器多如食管、胃肠、肝胆与胰腺等,相关疾病种类多、各脏器肿瘤多发,早筛早诊等方面值得探讨的内容也多。另外,我动手能力比较强,消化内镜下诊疗是唯一兼有外科性质的内科,很符合我的预期。



记者:感谢您的分享,请问您对于扬大学子的未来发展有怎样的期许和寄语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可以一辈子只专注于成为一名好医生,即使在基层,也能实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当然也可以不断钻研、不断深造,走临床研究与转化研究之路。不管是什么样的发展之路,最终目的都是治愈病人或解决更多人类的健康难题。

与郜恒骏教授的交流,让我院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临床与科研工作,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更加坚定了同学们心中的选择与信念。相信榜样的力量,将深深镌刻在每一位扬医学子心中!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江阳中路136号
E-mail:yixb@yzu.edu.cn(院长信箱)
电话:0514-87978804(综合办公室)、87992206(监督举报)、0514-87978811(招生就业)
传真:0514-87341733

关注官方微信

Copyright © 2025 扬州大学医学部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