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扬州大学医学教育发展的70周年。从1950到2020,70载岁月,沧海桑田,有许许多多的扬医人见证了它的巨变。2020年8月--2020年10月,我们特地采访了扬州大学医学院原党委书记唐尧先生、原副院长伏文钧先生、原院长王树槐先生、优秀校友董淑猛先生、吴登云先生及扬州大学二级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刘延庆教授。让我们与先生一起回顾我院医学教育发展的历史,揭开扬医印象的怀旧篇章。

2020年是扬州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发展的70周年。自1950到2020,70年的峥嵘岁月,一代又一代扬医人见证了扬州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的巨变。今天,我们特地采访了唐尧,扬州大学医学院原党委书记,1978年进入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读书,1983年分配至原扬州医学院工作,1985--1988年任扬州医学院教学供应科副科长、科长,1989--1999年先后任扬州医学院(扬州大学医学院)机关党总支副书记、设备处副处长、教务处副处长、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办公室主任、统战部长、院长助理、副院长,2000--2007年担任扬州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2008--2010年任调研员,2010年退休,退休后担任淮海路校区离退休党总支书记。


唐尧的家乡位于泰州市姜堰区溱潼古镇,地处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旧有“犬吠三县闻”之称。溱潼一度临海,夏商时属扬州,春秋时属吴,这里河巷交织,水草丰茂,素有“水乡明珠”之称。美丽的溱湖水蕴育着一代又一代“溱潼人”,唐家八兄妹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溱潼人”代表之一。


唐老师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了自身的故事。
一是,唐老师谈了谈自己的求学经历及唐家八姐妹在各自的行业取得的成绩。回顾往昔,唐老师只上过一年高中,之后经历过文革,也在镇上集体所有制工厂当过工人,但是良好的家风推动他不断学习。也正是由于勤勉向上的家风,在那段时期,他每晚挑灯夜战,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十年之后,也成功地考上上海医科大学(如今的复旦大学)。

二是,唐老师讲述了当时的学习环境。唐老师回忆,当时学习的条件非常艰苦,不像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但是大家学习的劲头很足。我们所在的学校,学生进去以后就是拼了命的学习,大家都目标明确。我们就是要把学习学好,学到本领,毕竟耽误这么多年了,回去肯定是要好好工作的。我通常下午就把位置占好了,就把一本书往那个位置的抽屉里一放,然后晚上就去自习,看书。同学们一般都是去通宵教室,看书看到夜里一两点钟。通宵教室能够容纳180人的,还有图书馆,图书馆也是通宵提供服务。另外,上学期间,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我都获得过。我是1983年5月4号在学校入的党,是我们班级中唯一的党员,那个时候在学校入党是非常难的,不仅要学习好,还要各方面都表现优秀。特别是在上海医学院,个个都是学霸,都很优秀,想在这群人里面冒尖,竞争非常激烈。



三是,唐老师对现在医学教育发展的看法。唐老师讲到,我觉得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发展,我自己总结了几句话。第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大胆的创新实践。举个例子,我们医学院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办过一个妇产专业,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妇产科医生。在扬州,甚至整个江苏,很多市县医院的妇产科医生都是我们妇产科专业毕业的。另外我们和江苏省皮肤病研究所合作,办了一个皮肤性病专业。董淑猛就是这个专业毕业的杰出校友。所以说一定要敢于创新,不要害怕,要有自信。前几天我听史院长跟我讲,今年准备申报公共卫生专业。这也是根据新冠肺炎的发展,这一方面的人才需要培养。今后如果有了这个专业,我们学校也将会有新的气象了。第二,我们要有自信。我们医学院培养的学生,在国内一流,在世界一流的医院也是很出色的,比如现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副院长就是我们的校友。他1984年入学,1989年毕业,现在是中国顶尖的外科专家。在我们江苏省还有若干个非常出色的校友,比如东南大学附属医院的一位副院长,是泌尿外科专家,鼓楼医院的两位副院长也是我们的校友。还有现在医学院的史宏灿院长、郑英副院长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家培养的优秀人才。
所以说,我们不要妄自菲薄,我们扬州大学医学院,照样培养一流人才,一定要有这个信心。这几年中,我们的本科生中有很多考取名校研究生的,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等。今年,我们医学院临床医学的录取分数也不低,生源质量一直也很好。所以说,我们的学生并不差,一定要好好的学习,要发挥扬州大学合并办学的优势,学科专业之间进行交叉融合。另外,我觉得还要强化动手实践的能力。学生不光学习能力要强,动手能力也要强。要强化动手能力,就要跟实习医院建立密切联系。这样的话对我们学生也是一种关怀,是一种帮助。我觉得改革就要从这些方面着手。

值此扬州大学医学院七十周年华诞,唐老师手写了对医学院的寄语:
七十载扬医峥嵘岁月砥砺前行,
古稀后母校锦绣宏图再铸辉煌。

自担任医学院关工委副主任以来,唐老师把大部分精力和热情倾注在关心下一代事业上。他多次应学院邀请参加“听老同志讲述‘淮海’的那些事儿”活动,致力于学生们的成长成才教育。唐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宝贵的人生感悟,以作为师者的精神真谛,与青年大学生搭建面对面交流平台。唐老师通过讲述身边的事以及自身的经历与感受,来分享作为一名教师所获得的尊重与快乐,述说淮海路校区的历史变迁,他用实实在在的事例,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师生。